紋身是西方新潮文化?其實那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2020-12-11 天川歷史

雖然現在已經2020年了,但是大眾對於紋身的態度,也還是沒有完全的放得開。畢竟是往自己皮膚上弄染料,而且紋上了就很難洗掉,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把重要的東西才紋在身上。而似乎很多人普遍都認為,美國等西方文化才是紋身的發源地,畢竟在他們看來,這是彰顯個性的行為。但是實際上,這是我們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東西。

首先【紋身】是錯誤的,真正的就是【紋身】。而這個也不是什麼現代的流行文化,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古代給犯人的一種刑罰,但是實際上這並不全面。的確,在古代,【黥】這種刑罰的確是紋身的原型。但是從一種刑罰變成了單純的展現自我,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

【黥】(qíng)作為一種刑罰,早在堯舜時期就開始了。而到了漢代這種刑罰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剃光頭髮,脖子上戴上刑具,男的築城,女的舂米。但是當時的漢王朝並不是所有人都不黥面,反而黥面是光宗耀祖的事。因為當時黥面的,都是常駐北方的匈奴大使。在當時的匈奴有往臉上紋圖案的習慣,就算是漢人的大使也不例外。所以黥面從刑罰,變成了一種榮耀。不是誰都能隨便弄的。

不過到了晉代,黥面又變回了恥辱。那個時候黥面的都是逃跑的奴隸,並且根據次數不同,黥面的樣式也不同。而到了南北朝,黥面變成了罪犯被赦免時候昭告天下的標記。因為他們認為就算你被赦免了,也要告訴人們「你是個罪犯」。

所以在唐宋之前,紋身除了少數民族作為信仰以外,的確是刑罰。不過到了開放的唐代,人民的審美,服裝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唐的流行就是世界的流行,而好玩的大唐人,就把少數民族的紋身拿來當作藝術,跟現在一樣,是自我表現的一種形式。那個時候當時就有了沿街擺攤的刺青匠人,並且大眾接受程度也比較高。

當時的紋身,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惡少還是軍人,都喜歡紋身。內容豐富多彩,動機五花八門,樣式手段各種各樣。跟現在的紋身沒什麼區別。黔南觀察使崔承憲就曾紋了個過身的大蛇用來嚇唬小孩。甚至在喝酒喝高興的時候,抓著歌姬玩「蛇咬你了」的遊戲,歌姬還必須配合喊疼才行。

還有傳說有個叫路神通的趕車夫,因為自己在身後紋了個天王刺青,力大無窮。每月的初一十五還讓自己的妻兒焚香祭拜。

相對現在的狂熱粉絲將偶像紋在身上,古代也有狂熱粉絲。唐代有個白居易的狂熱粉絲叫葛青,全身上下刺滿了依照白居易詩中的景色作的畫。甚至他連背後紋了什麼都瞭然於胸,堪稱是「行走的白居易詩畫集」。

除了好的方面,也有人利用紋身逃脫罪罰。唐憲宗元和末年有個叫趙高的,從小就是個地痞流氓。但是惹事兒了肯定就要挨板子啊,他學尖了,把天王像紋在背後,讓行刑人不敢下手,畢竟那可是相當於打天王。不過逍遙沒多久,四川的李夷簡忍無可忍,抄起板子就是一頓揍。氪流氓不僅身子骨硬朗,養了半個月出來後,還敢問李夷簡要「天王廟修繕費」,不得不說真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其實唐代開始,紋身就已經流行開來。所以現代社會紋身的祖宗,其實起源於中國。而現在,紋身僅僅作為一種流行文化,並沒有太多的拘束和講究。只要喜歡,人人都可以彰顯自我。不過紋身是一輩子的事,所以最好還是考慮好再決定,有意義的紋身才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白髮大俠」方錦龍: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很時尚
    「三拍子的《酒狂》,說到三拍子,你會想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但魏晉的時候我們就有三拍子。」方錦龍告訴記者,自己會把領悟和積累的中國文化,在演奏中以有趣的形式分享給大家。「中國的曲子最厲害的地方在於拿捏,比如做菜講究蔥少許、鹽少許,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方錦龍愛看雜書,善於搞創意、講笑話,在演出中加入自己的設計。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愛聽相聲。
  • 什麼流行色號,都是老祖宗們玩剩下的!
    相信應該絕大部分同學都看過下圖吧當時第一眼看到這圖反應是驚豔第二反應就是佩服老祖宗在唇妝上的多變可比我們現在強太多了!現在流行的那都是以前玩剩下的不光是唇妝形狀在顏色上也絕不比我們現在遜色那接下來我們就說說那些現在大家喜歡的色號在古代叫什麼名字吧!
  • 不想紋身?!那就去整個印度最古老的彩繪藝術,Henna Tattoo吧~
    其實這種彩繪名為 Henna 「漢娜」,也被稱為指甲花是一種印度彩繪,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紋身不同,是用某種特製的顏料畫與手部。。。最早,在印度被稱為 Mehndi/魔汗第,傳到西方後被稱為指甲花紋身彩繪「Henna tattoo」。
  • 別再討論愛馬仕,把腰帶當奢侈品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事
    那麼鍾幃德帶的那條愛馬仕多少錢呢?差不多人民幣7000元。所以,別拿不樸素說事,人家憑本事掙到了那份錢,不論買什麼服飾來打扮自己,都輪不到檸檬精置喙。畢竟,腰帶的實用屬性和裝飾屬性,在我國古代就早已有之。
  • 國外球星偏愛中文紋身,那他們知道自己的中文紋身是什麼意思嗎?
    雖然西方人可能對我國的經濟政治頗有微詞,一直以一種不友好的態度來對待我們。但是,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一直是西方人特別嚮往的,特別是對他們來說,漢字充滿了神秘感,對他們有著莫名的吸引力。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西方人鍾愛中文紋身呢?首先,漢字屬於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
  • 探索您不知道的紋身文化?
    約在18世紀即江戶時代的後半期,隨著制度的衰敗,普通民眾擁有越來越多的自由和力量,傳統的日本紋身藝術隨著其他的民間大眾藝術繁榮起來。與上層階級不同的是,民眾試圖摒棄數百年的儒家信仰的影響,開始開創屬於自身的藝術文化。他們關注於小說、戲劇。這些新的發展趨勢都使得當時的日本大眾文化形成新的體系。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古典小說《水滸傳》被翻譯介紹進日本,在日本社會相當流行。
  • 秋意綿綿看春秋~紋身刺青算不算文化
    當今很多青年男女喜歡在自己身體上紋身刺青,用一些圖案、字體,用各種顏色塗印、針刺在自己的肌膚上,來彰顯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其實這個紋身刺青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文明發展歷程,在歷史長河中不停變換突起隱伏分化著。紋身刺青其實是一個標誌性很大的大類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代表的意義和走向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在全世界已經四散而開且被分化發展,意義含義也變化很大。那紋身刺青算不算一種文化呢?
  • 書法家董陽孜:祖宗留了很多給我們 為什麼往西方看呢?
    余光中在比劃董陽孜的字。自古以來我們的雕塑家在做什麼?女人的胴體是最主要的,要不就是三角形、正方形。可真正的文字怎麼不做?」她想到了「誠」字,「那是我們文化裡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美德。」接著,董陽孜把材料定為奇木。「我從小就喜歡兩樣東西,一樣木頭,一樣石頭。」為了找到合適的木材,董陽孜從苗慄走到嘉義,終於成就了一個長7米、高3米的「誠」。
  • 書法家董陽孜: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為什麼往西方看呢?
    她常說「書法還能做什麼」,因為「要讓你們年輕人知道,其實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你們為什麼一直往西方看呢?」余光中在比劃董陽孜的字。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我寫字,先要滿足自己 董陽孜於1942年生於上海。她還記得,那時家住四川北路長春路,院子很大,是棟四層洋房。
  • 老祖宗的智慧,我們自己傳承!
    對我們來說,筷子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這個答案,可以從央視發布的視頻裡得到:小小的一雙筷子,不單單是我們日常吃飯的重要餐具,更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愛吃西餐,覺得用刀叉特別的洋氣、高端。其實呀,西方人的這些刀叉,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 為何西方士兵會在身處刺紋身,實戰經驗所得,並非單純圖好看
    紋身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和追求的一種行為,在身體上印製各式各樣的圖案來彰顯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不過在我們部隊當中,紋身是不允許存在的。不過各國軍隊紀律不同,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不允許這種行為。在歐美國家當中,可以看到幾乎所有士兵都樂忠於在身體上印製圖案,這是什麼原因呢?
  • 疤痕也許是原始的紋身
    有人說,紋身是美麗,神秘,性感的象徵,也是個性獨特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也是大多數承載者的信仰。
  • 她在身上繡出國畫,讓紋身界颳起「中國風」,老外不遠萬裡來求刺
    紋身是西方的傳統文化,但在中國尚屬於小眾,不過要追源溯本的話,中國關於紋身的歷史也很早。過去紋身叫刺青,在先秦時代主要用於在犯人臉上刺字,還有著名的「嶽母刺字」以及《水滸傳》裡花和尚魯智深、浪子燕琴等人的個性刺青。
  • 如今紋身文化的絢麗多彩,背後竟是他們在推波助瀾?
    那你想知道讓眾多潮男潮女都入坑的紋身到底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嗎?今天,本妹就帶你們走進一個奇妙的世界~ 儘管自古以來就有紋身狂熱愛好者,西方社會接受紋身這件事情也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十五世紀那會兒巴黎和倫敦的紳士們是絕壁不會有紋身的。
  • 十二生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傳統
    十二生肖裡的動物我們不都認識嗎?怎麼還分吉和兇?本文由每天一堂翡翠課原創出品其實啊,十二生肖不光是用來標記年份的,它同時也能代表著一種性格、一種命運,這在《山海經》中就有所記述。佩戴禁忌:其實老鼠本身煞氣並不大,要想戴生肖鼠有好運,那就得注意佩戴禁忌。首先,屬鼠的人不能戴。屬什麼戴什麼那是生肖佩戴的大忌。而可以佩戴生肖鼠的只能是與之相合的生肖,如生肖牛。
  • 以身體做畫布的暫時性紋身 麥當娜曾是它的擁躉者
    還有Henna tattoo、Painted tattoo、甚至最近大熱的半永久紋身其實也都算暫時性文身,因為它們都是在肌膚上暫時性成形,只是保存的時間長短不同,既然是暫時性的,那小夥伴們是不是可以愉快的嘗試起來啦。
  • 日本街頭,看當地的招牌文化,不禁感嘆:我們敗了老祖宗多少遺產
    很多人說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是一種享受,因為在這裡保留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尤其是日本的建築和招牌幾乎沒有雷同,每個商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裝飾它,所以走在這樣的街道給予了視覺上最唯美的享受,同時心理方面也不會覺得壓抑。其實這種文化最初是來源於唐宋年間,如果關注唐宋時期的影視作品會發現,每個小店都有自己獨特的標誌,從始至終透露出來的都是舒適和安逸感。
  • 紋身就是黑惡勢力?那泫雅的紋身怎麼說?
    隨著近幾年潮流文化的快速蔓延,大家對紋身越來越包容了。其實不管是紋身還是各種小眾文化,都不該受到大家的排斥。紋身不僅僅代表一個圖案,同樣被每位Sneaker視為穿搭的潮流單品。而每位想紋身的白紙都會面臨「紋什麼呢?」、「我怕紋了之後我會後悔」、「紋身一定要具有意義」等亂七八糟的問題。「喜歡所以紋,沒什麼原因。」如果每個紋身都非要有個原因,那金泫雅的「小學生」紋身到底算什麼鬼?小學生的彩筆畫?
  • 從黑道標誌到文化潮流 日式紋身咋滴了?
    紋身在日本歷史文化的不同階段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從接受到視為非法再到象徵恥辱的標誌紋身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也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抑揚頓挫哦。。其實早在原始人類時期機智的祖先們就會用白泥或燃料塗抹在身上和臉上目的是美化自己和恐嚇敵人還有就是原始社會崇拜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
  • 各個國家的紋身文化,你了解嗎?
    每個國家之間都有文化差異,這種差異也限定了你能做的事。比如在印度75%的農村家庭家裡都沒有廁所也沒有公廁,露天如廁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在中國萬萬不能接受。其實紋身同理,在美國誰家的小孩不紋個身,精美的大花臂就跟帶了冰絲袖套一樣正常,姑娘們也是全身上下十幾處紋身。那麼到底各個國家的紋身文化究竟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