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已經2020年了,但是大眾對於紋身的態度,也還是沒有完全的放得開。畢竟是往自己皮膚上弄染料,而且紋上了就很難洗掉,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把重要的東西才紋在身上。而似乎很多人普遍都認為,美國等西方文化才是紋身的發源地,畢竟在他們看來,這是彰顯個性的行為。但是實際上,這是我們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東西。
首先【紋身】是錯誤的,真正的就是【紋身】。而這個也不是什麼現代的流行文化,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古代給犯人的一種刑罰,但是實際上這並不全面。的確,在古代,【黥】這種刑罰的確是紋身的原型。但是從一種刑罰變成了單純的展現自我,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
【黥】(qíng)作為一種刑罰,早在堯舜時期就開始了。而到了漢代這種刑罰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剃光頭髮,脖子上戴上刑具,男的築城,女的舂米。但是當時的漢王朝並不是所有人都不黥面,反而黥面是光宗耀祖的事。因為當時黥面的,都是常駐北方的匈奴大使。在當時的匈奴有往臉上紋圖案的習慣,就算是漢人的大使也不例外。所以黥面從刑罰,變成了一種榮耀。不是誰都能隨便弄的。
不過到了晉代,黥面又變回了恥辱。那個時候黥面的都是逃跑的奴隸,並且根據次數不同,黥面的樣式也不同。而到了南北朝,黥面變成了罪犯被赦免時候昭告天下的標記。因為他們認為就算你被赦免了,也要告訴人們「你是個罪犯」。
所以在唐宋之前,紋身除了少數民族作為信仰以外,的確是刑罰。不過到了開放的唐代,人民的審美,服裝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唐的流行就是世界的流行,而好玩的大唐人,就把少數民族的紋身拿來當作藝術,跟現在一樣,是自我表現的一種形式。那個時候當時就有了沿街擺攤的刺青匠人,並且大眾接受程度也比較高。
當時的紋身,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惡少還是軍人,都喜歡紋身。內容豐富多彩,動機五花八門,樣式手段各種各樣。跟現在的紋身沒什麼區別。黔南觀察使崔承憲就曾紋了個過身的大蛇用來嚇唬小孩。甚至在喝酒喝高興的時候,抓著歌姬玩「蛇咬你了」的遊戲,歌姬還必須配合喊疼才行。
還有傳說有個叫路神通的趕車夫,因為自己在身後紋了個天王刺青,力大無窮。每月的初一十五還讓自己的妻兒焚香祭拜。
相對現在的狂熱粉絲將偶像紋在身上,古代也有狂熱粉絲。唐代有個白居易的狂熱粉絲叫葛青,全身上下刺滿了依照白居易詩中的景色作的畫。甚至他連背後紋了什麼都瞭然於胸,堪稱是「行走的白居易詩畫集」。
除了好的方面,也有人利用紋身逃脫罪罰。唐憲宗元和末年有個叫趙高的,從小就是個地痞流氓。但是惹事兒了肯定就要挨板子啊,他學尖了,把天王像紋在背後,讓行刑人不敢下手,畢竟那可是相當於打天王。不過逍遙沒多久,四川的李夷簡忍無可忍,抄起板子就是一頓揍。氪流氓不僅身子骨硬朗,養了半個月出來後,還敢問李夷簡要「天王廟修繕費」,不得不說真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其實唐代開始,紋身就已經流行開來。所以現代社會紋身的祖宗,其實起源於中國。而現在,紋身僅僅作為一種流行文化,並沒有太多的拘束和講究。只要喜歡,人人都可以彰顯自我。不過紋身是一輩子的事,所以最好還是考慮好再決定,有意義的紋身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