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家林語堂:生病時吃飯比吃藥更有效

2021-02-27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胡適的妻子江冬秀因做得一手絕妙的徽州菜,而使胡適一家可盡享美食,許多朋友也聞名而來,一飽口福,胡適的美食之家因此更是遠近聞名。林語堂的家庭也堪稱「美食之家」,這是一個重視「吃」、講究「吃」的小家庭。

林語堂伉儷

 

妻子廖翠鳳做得一手好廈門菜,令林語堂讚不絕口。清蒸鰻魚、清蒸螃蟹、炒嫩筍、燉鮮雞、薄餅和炒米粉等都是難得的美味佳餚。每當此時,林語堂總是有說有笑,快樂無限,就如同一個盼吃食的孩子。林語堂的妻子還喜歡在家裡請客吃飯,而每次她都是親自準備,從買菜到做菜,都非常用心。在吃飯時,她又一直注意誰的碗裡盤子裡是空的,並總是殷勤地勸吃,自己卻常常吃不飽。張大千到林語堂家裡吃飯,廖翠鳳燒了一個新鮮大鯉魚頭,因為大千是四川人,小女兒林相如便為他做了一個煸燒青椒四川菜,都深得美食家張大千的賞識。平日裡,相如在家中還經常把袁枚的菜譜拿來一一試驗,結果深深佩服袁枚是知味之人。另外,廖翠鳳與三女林相如合編了一本《中國烹飪秘訣》,後來此書榮獲1960年法蘭克福德國烹飪學會大獎。1969年,廖翠鳳與林相如在美國又出版了一本《中國食譜》,影響也非常大。有妻子和女兒的照顧,林語堂自然過著神仙一般的生活。

林語堂與張大千

 

美食之家的另一層意思是指林語堂本人。少年時期因為家中生活困難,不知美食為何物,父親留給他的半碗肉絲麵竟能令他有美妙無比的感覺。青年時期的經濟也一直非常緊張,讀書、留學、寫作讓他沒有多少精力顧及於此。到中年以後,林語堂富裕起來,生活也漸漸安定,他開始有條件享受人生之口福了。舊時代的多數文人對美食都有講究,遠處如蘇東坡不去說他,只要看看近處魯迅、鬱達夫、林語堂等人經常找名館子吃飯,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在美國紐約的林語堂還常常回憶和留戀北京東興樓的醋熘魚片、宮保雞丁及四川的九曲迴腸和幹炒肉絲。

比較而言,林語堂更是一個美食家,他自己就說過:「我生來便是一個伊壁鳩魯派的信徒(享樂主義者),吃好味道的東西最能給我以無上的快樂。」(《林語堂自傳》)在這段時間,林語堂在講究美食的同時還主要強調自己飲食的習慣和獨特性。比如他稱自己的胃口好,除了橡皮外能夠消化一切東西。他還經常在晚上睡前進餐,否則就睡不著覺,至於吃起來的氣勢更是令人害怕,有時一次吃5個雞蛋,還加上餅乾。到了晚年以後,林語堂在食物上越來越講究精美,美食家的傾向更為突出。比如張大千赴美,林語堂在家裡宴請他,反過來張大千請林語堂則到新開的四川館子四海樓。這次吃飯讓林語堂大開眼界,他這樣寫道:「該館婁師傅原是大千家裡的師傅,這回又是大千點菜,所以名廚名菜,與眾不同。最名貴的是鱘鱑大翅,是我一生第一次嘗到。這不是鯊魚翅,是產於南非洲的,平常吃不到,也買不到。」(《與大千先生無所不談》)林語堂曾在《記遊臺南》裡,對阿霞小食館的海鮮讚不絕口,認為「這是絕無僅有的」。館子主人是女的,「她的螃蟹之肥厚蟹黃,我們就沒見過,看來盤中物就像鹹鴨蛋,聽說是自己養的。她的甲魚鱉裙之厚可二公分,也是我沒吃過的。她的明蝦,肉白嫩,有龍蝦之香而味勝龍蝦。天下竟有此奇珍,不可不記」。

 


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下廚

 

林語堂認為,由於種種原因,中國人是地球上唯一一種無所不吃的動物,而從這裡慢慢形成了自己關於「吃」的驕傲,像至今還為人廣為喜歡的「東坡肘子」、「江公豆腐」,這就形成了我們的「吃的文化」和「吃的藝術」。而西方則沒有這些,林語堂說西方食品中他只喜愛蜜露瓜、芹菜和紅燒牛肉,而大多數他都不喜歡,因為許多食品只是填飽肚子而已,沒有什麼美感和藝術性可言。

以英國為例,在那裡根本沒有「烹飪」、「廚師」、「菜餚」和「美食家」之類的稱呼,而只有「燒煮」、「夥夫」、「盤裝菜」和「貪吃的肚子」與之相對應。所以,西方的食品是以各式各樣的肉為表現形式的,蔬菜太少,即使有蔬菜也只知道將它放在白水中煮,常常是煮得太過。或許在西方人看來,飲食根本不值得花費那麼多時間,也沒有什麼探討之必要,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節約時間創造更多的產品,賺來更多的錢,甚至認為還不如去研究一下「形而上」的東西,這在林語堂看來是遠離了人生,是不知道人生之真義的。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說還有什麼事情要我們認真對待,那末,這樣的事情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學識,而是『吃』。我們公開宣稱『吃』是人生為數不多的享受之一。這個態度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除非我們老老實實地對待這個問題,否則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把吃和烹調提高到藝術的境界上來。」在這一點上,林語堂認為,他逛了西半球許多地方,可能只有巴西的聖保羅人與法國人才能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及其藝術精神。由此,我們也可理解林語堂為什麼曾說過這樣的話:「我認為中國人和法國人最為相近,這從法國人著書和飲食的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生活的藝術》)

某種程度上說,飲食的細密和藝術化,標誌著人的思維和心性的細緻和藝術化,一個對烹飪藝術沒有興趣的人是無法理解一個民族細緻的文化及其技藝的。與西方有著強烈的宗教情結不同,中國人是將生活的藝術當成宗教,當成第二本能的,所以他們才能那麼津津有味地談論、研究飲食。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堅持自己的飲食觀:不得其醬不食,割不正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蘇東坡是一個飲食文化的集大成者,《紅樓夢》裡作者也處處記下豐富多彩的飲食細節,而且頗具文採和耐心,文人的宴會中也常常吃得很多、很慢,並且經常在其中穿插吟詩唱曲和各種遊戲。一句話,中國的飲食已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的藝術,一種中國人敏感心靈的培植方式。當然,林語堂也批判現代官場吃喝對中國文化和生活藝術的異化,他們狂飲大嚼,暴殄天物,結果不但沒有美感,反而得了肝病、腎病,可惡而復可憐。

 

那麼,林語堂是如何理解和把握食品之性的呢?換句話說,如何能夠將飲食提高到文化和藝術的高度?概括起來,林語堂認為食品本性有兩種:一種是以本味見長,這時不可加過多的佐料,否則就失了本味;另一種是必須加佐料,方能顯示其滋味的。如鱖魚必得清燉方能不失其本味,較肥的魚則必須加中國醬油烹調才好吃。而筍燒豬肉則是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肉借筍而鮮,筍以肉而肥,二者合在一起則可口之極,真是天下之至餚。另有白菜煮雞也是這樣,雞味滲入白菜,白菜味進入雞肉之中,從而達到了最好的配合,其味道之鮮美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林語堂指出,中國的烹飪藝術,實際上就是依了物性間的相互關係,而將其品味調和起來的一種技藝和方法。這是人的文化進入相當精細和微妙的境界後才能實現的。

與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很著名的文人往往不是空談什麼人類生死、上帝有無等問題,而是貼近生活,直接面對生活,從與人相離最近的生活中找到樂趣及意義,所以李笠翁和袁子才都寫過關於飲食文化的專著,而且他們本身都是從飲食中獲得藝術化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正因為這樣,李笠翁才能在草黃蟹肥時節,將平日積攢起來的錢用來大量購買螃蟹,並邀請朋友一同享用。這個自稱是「蟹奴」的李笠翁用一顆透明的詩心將自己的生活照亮了,在他那些大談飲食之美之樂的作品中,這種心情被從容自得、優美動聽的筆調記錄了下來。每當談到這位美食家,林語堂總是思想清明而透徹,心情歡樂無比,文思泉湧,妙語連珠,就好像李笠翁是四月原野那一片盛開的鮮花和花朵上的點點晨珠。林語堂還談到鄭板橋,敬服他深得飲食之道,能夠從一碗大米粥裡發現美和快樂。試想,在天寒地凍的時節,一碗熱粥,佐以醬姜小碟,雙手捧碗,縮頸啜之,霜晨雪早,得周身俱暖,於是鄭板橋說出這樣可愛的一句話:「嗟乎!嗟乎!吾其長為農夫以沒世乎!」林語堂引下這句話,足見他對鄭板橋的詩化人生觀的信服,就連這句話的用詞遣句和語調也頗似林語堂說出,看來,林語堂深得鄭板橋之神髓。

林語堂強調食物哲學最重要的有三點:新鮮、可口和火候適宜。這首先要求用料新鮮,不論哪個廚師都是這樣,他的技術再高超,如果沒有新鮮的東西,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可口就要看是否清脆爽嫩,這完全與火候有關。像筍的清脆無比,像芹菜的爽脆都是這樣,過焦過糊的東西都是不會有口感和美感的。有時,林語堂還用色、香、味來判斷烹飪藝術的高下,他認為最美味可口的湯即是蛤蜊鯽魚湯。

 

將人們習以為常而又一向忽略的飲食問題當成文化和藝術進行研究探討,這是林語堂對中國現代文化的重大貢獻,也是林語堂明理見智的地方。但是作為一個作家,林語堂更為獨特的地方還在於將飲食問題文學化,就是說在林語堂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中,我們發現了飲食文化對他的深入影響。如文學內容的「吃」文化特色,如《說恥惡衣惡食》《元稹的酸豆腐》《說紐約的飲食起居》和《吃草與吃肉》等都是這樣。最為突出的是飲食之「味」成為林語堂作品及其批評的一個關鍵詞,他從事文學創作時非常講究「味」,用來進行批評時也喜愛用「味」。比如,林語堂曾寫過《哈佛味》談自己剛回國時文章中還留有哈佛味道,就是聲調太高,過後受《語絲》諸子的薰陶,開始明白做文章的道理。《編輯滋味》則從做編輯的苦與樂之滋味展開,一個「味」字發出了心中之喜與樂。《文章五味》更進一步,直接用飲食中之「五味」來比喻「文章」,尋找飲食和文章內在的聯繫。作者反對文章之「酸味」,一如討厭飲食之「酸味」,而主張「雋雅幽妙,耐人咀嚼」者。所以,作者提出:「甜,酸,苦,辣,鹹淡,缺一不可。鹹淡為五味之正,言論要以淺顯明白曉暢為主,可以讀之不厭。大刀闊斧,快人快語,雖然苦澀,常是藥石之言。嘲諷文章,冷峭尖利,雖覺酸辣,令人興奮。唯清甜文字,其味雋永,讀者只覺甘美,而無酸辣文章讀了肚裡不快之感。」「然五味之用,貴在調和,最佳文章,亦應莊諧並出,一味幽默者,其文反覺無味。」這簡直是林語堂用烹飪之法談文作文了,其精妙處只有懂得烹飪之道者方能領會一二,如若對此一竅不通,那是太可惜了,因為如此論文作文真是如有神助。從這一點來看,林語堂這個美食家是知道飲食之「味」,更知道文章之「味」的。

林語堂還寫過《說本色之美》,倡導「平淡」,認為:「文人稍有高見者,都看不起堆砌辭藻,都漸趨平淡,以平淡為文學最高佳境;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運用之,便成天地間至文。」同樣,林語堂在《食品與藥物》一文中又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最貴重的食品,本身都同樣具有三種物質,即無色、無臭和無味,如魚翅、燕窩和銀耳都屬於這一類。這三種食品都是含膠質的東西,都是無色、無臭、無味。其所以成佳餚,全在用好湯去配合。」如果將林語堂這兩段分別「論文」和「論食品」的話並讀,我們就可以看出「食品性」對林語堂「文章性」的深刻影響與啟迪。

 

關於美食家林語堂還有幾則有趣的故事。第一個是,當生病時,他不僅不少食或停食,反而加大飲食,比平日吃得更多,相反卻很少吃藥。其理由是,食物有治療疾病之功效,生病時多吃飯,病自然會好的。奇怪的是,林語堂的話對他的病還真靈驗,病中他只要多吃飯,病很快就好了。第二個是,林語堂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肥肉也不忌口,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儘管吃得多,吃得好,除了散步也不怎麼鍛鍊,但林語堂卻不發胖。對此,廖翠鳳常常勸林語堂不要貪吃,更不要吃那些易發胖的肥肉之類,林語堂總是打個哈哈應付過來,實在要回答,林語堂就說:「我這不是很好嗎?沒有發胖,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年輕有力。」第三個是,令林語堂感覺頗為費解,許多請客人家非要等到晚上8點鐘才開飯。遇到這種主人林語堂總是心懷不滿,因為那個時間他的肚子早就餓了。這樣,久而久之,林語堂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只要請客人家赴宴的時間定得晚了,他就先在家裡吃過飯再去。每到這個時候,林語堂總是神採飛揚,意氣煥發,因為他肚子不是空著,而是「胸有成竹」了。

 

 

本文節選自:《閒話林語堂》,作者:王兆勝,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閒話林語堂》從多角度介紹了林語堂與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文化理想,寫出了他的個性癖好,在徐徐而談之中給我們展示出一個有血有肉、富有個性的林語堂。其中也講述了他與魯迅、胡適、周作人、鬱達夫、賽珍珠、郭沫若等人當年的文壇恩怨,拂去歷史的浮塵,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寓學理於閒適之中,讀來生動有趣。

相關焦點

  • 林語堂的閩南文化底色
    以林語堂的閒適生活,應該是很煩這樣的隔壁熟睡之後婦人罵小孩的粗鄙行為和被吵醒後的不快,更別說看電影之時居然有人在耳邊喋喋不休,之所以能夠容忍,並且「不亦快哉」,只是因為她們的鄉音,鄉音撫平了所有的不快,產生了美感。所以他會在《說鄉情》動情地說「我來臺灣,不期而然聽見鄉音,自是快活。電影戲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說出閩南話。坐既定,隔座觀客,又不期然說吾閩土音。
  • 窮小子林語堂娶了富家女,結婚當天把婚書撕了,新娘卻笑了
    他把自己自嘲為小蚯蚓,在沙漠上爬行,大有胡適的「進一寸有一寸之歡喜」的小確幸。像很多家庭一樣,父母望子成龍,尤其對聰慧的林語堂寄予厚望。在同齡孩子還在摸魚撈蝦的年齡,10歲的林語堂背起行囊,走出小山村,到鼓浪嶼開啟了求學生涯。
  • 別再逼娃好好吃飯了!這樣做才最有效
    一番苦口婆心之後,小孩眼淚汪汪地說:「爸爸,你是因為吃不上飯才來我們家的吧。」結果小孩十分感動,然而還是拒絕了吃飯。雖然有點哭笑不得,但這故事還真挺扎心的,誰家還沒有個「讓孩子多吃一口飯」的小目標呢?但無論怎麼絞盡腦汁,小孩挑食偏食、邊玩邊吃這些麻煩總是比你飯菜的花樣換的還快。
  • 哺乳期的媽媽,生病能吃藥嗎?
    即使生病了,她們最擔心的還不是自己:哺乳期能不能吃藥?能吃什麼藥?寶寶怎麼辦?要不要斷奶?..... ■哺乳期到底能不能用藥?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寶寶前六個月採取純母乳餵養,之後繼續哺餵母乳同時添加輔食,直到至少兩歲。
  • 林語堂:一個鄉下牧師兒子娶了富家千金,結婚當晚燒了結婚證
    那時候,林語堂在失去初戀的痛苦裡,剛剛艱難地走出來。林語堂的大姐和廖翠鳳是同班同學。大姐非常欣賞廖翠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她十分看好這門親事。父母地認可、媒人地促成、大姐的熱心腸,林語堂才登門拜訪廖家。
  • 孩子積食愛生病,吃藥不如食療,一食療方助娃消積食,把脾養起來
    雖然現在的孩子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是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尤其是學習上的壓力,自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被家長逼著去各種補習班,所有的休息時間都被佔用殆盡,基本上沒有時間玩耍,導致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孩子胃口變得越來越小,身體免疫力下降,很容易生病。身體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孩子身體積食,脾胃虛弱導致的。
  • 李小峰拖欠稿費,魯迅和林語堂上門要債,和解後魯迅卻和林決裂了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魯迅和林語堂的思想分歧,早在兩人交好之初便已經存在了。 1924年時,在《晨刊副報》上有一篇林語堂的文章《徵譯散文並提倡「幽默」》,文中有這麼一段話: 若以堂堂北大教授周先生來替社會開點雅致的玩笑,那才合乎西洋「幽默」的身格。
  • 飯後多久吃藥 吃藥不注意這些事等於沒吃
    生病的就要吃藥,醫生總是說飯後吃藥,但很少說飯後多久吃藥,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吃藥的問題,飯後多久吃藥最好,以及吃藥的注意事項有哪些,注意,藥吃不對很有可能無法治病反而傷身哦。飯後多久吃藥每個人都有過吃藥的經歷,那麼你知道吃藥的最佳時間嗎?
  • 小孩經常生病,除了吃藥打針,還有這個方法可以試試
    相信家裡有小朋友的父母最擔心最煩惱的就是小孩子生病,季節交替容易生病,上幼兒園過群體生活後更隔三差五的要往醫院裡跑,不是感冒發燒,就是咳嗽過敏之類的種種折騰的小毛病。往往小朋友的身體可能吃藥太多,身體對藥效已經適應,很容易產生抗藥性了。
  • 孩子不吃飯,動不動就生病,都是脾虛惹的禍
    而身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越是肉吃得多,身體越習慣厚味的食物,越會出現無肉不歡的狀況,口味也會越來越重,身體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脾虛最主要與愛吃肉有關,除此以外,冰淇淋、冷飲、奶油、甜食、零食等吃太多也是導致脾虛的原因,寶寶生病時動不動使用抗生素或者大量的讓寶寶吃藥,孩子學習壓力大等也會傷脾。脾虛的症狀觀察孩子有沒有脾虛,主要觀察孩子的舌苔。
  • 適合吃飯時看的美食番推薦,未成年人請在烤肉的陪同下觀看
    什麼叫適合吃飯時看的美食番?難道還有什麼美食番是不適合吃飯的時候看的?真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美食的俘虜》,當時看的漫畫,前半部,看的我口水直流;後半部,具體就不描述了,總之,完全不適合在吃飯時看。所以下面推薦的,必然是讓人食指大動的,不然觀眾老爺們可以五指都動起來扇我。
  • 怎麼吃藥最有效
    11月25日消息,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官網公布健康知識《怎麼吃藥最有效》。 註明飯後或餐時服用,多是因為此類藥物對消化道有刺激,食物或可減輕這種不適,或其中含有的脂類物質能促進藥物吸收。一般飯前指的是在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空腹指的是進餐2—4小時後。 服藥頻率多為一天一次至一天三次,老百姓常把「一日三次」簡單地等同於跟著三頓飯走。其實,一天服藥幾次,多長時間服一次,是藥學家根據24小時內血液中藥物濃度的變化規律制訂出來的。
  • 林語堂和鍾南山居然是親戚!精英扎堆的硬核家族是這樣煉成的
    如果抱著手機不停刷網,在各路信息的衝擊之下只會更焦慮。林語堂的意中人原本是另一位。他在《八十自敘》裡回憶:她生得確是其美無比,但是我倆的相戀終歸無用,因為我這位女友的父親正打算從一個有名望之家為他女兒物色一個金龜婿.
  • 孩子生病全家上陣餵藥,餵娃吃藥都是套路,試試這個小妙招
    寶寶生病已經讓父母很心疼了,如果寶寶不好好吃藥,怎麼餵也餵不進去,更讓人著急。要知道在寶寶得病初期,早吃藥病早好,吃不進藥去,病厲害了只能去醫院輸液,花錢又受罪,對孩子身體也不好。餵藥步驟:1、媽媽準備容器,用溫開水把藥攪拌均勻,溫度適宜,不冷不熱;2、爸爸抱住寶寶,避免孩子吃藥時搖晃身體,把藥吐掉;3、寶寶脖子下面墊上紙巾,以免弄髒衣服;4、爸爸捏住孩子雙頰,孩子不由自主地張開嘴
  • 生病時惹人心疼的短句,萬般揪心,送給孤獨的人!
    1、跟自己說聲對不起,沒有把自己照顧好,讓你生病了。I want to say sorry to myself that I didn't take good care of myself and made you sick.2、原來生病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這麼渺小。
  • 高血壓怎麼吃藥?牢記這4點原則,血壓控制更有效!
    那麼,一旦確診高血壓是不是一定要吃藥才可以控制呢?01高血壓一定要吃藥?不一定。高血壓分1、2、3級,對於1級高血壓,也就是血壓升高程度比較輕的這些患者,特別是初發高血壓患者,可能前3個月不需要吃藥。很多服用降壓藥的朋友反映降壓藥換了四五種,血壓還是忽上忽上,降壓藥到底要怎麼吃才更有效呢?02牢記這4點原則,血壓控制更有效!
  • 林語堂:我的婚姻
    他們家與後來我的妻子家是鄰居。我也與後來成為我妻子的那位小姐的哥哥相交甚善。我應邀到他們家去吃飯。在吃飯之時,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某處向我張望。後來我妻子告訴我,當時她是在數我吃幾碗飯。另外我知道的,我路途中穿的那髒襯衣是拿到她家去洗的,卻從來沒人把我向她介紹過。在大學二年級時,我曾接著三次走上禮堂的講臺去領三種獎章,這件事曾在聖約翰大學和聖瑪麗女校傳為美談。
  • 踏訪林語堂臺北故居,他在那裡陪太太慢慢變老
    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時,大考之前,同學們晚上挑燈夜戰,他卻一個人跑到蘇州河邊去釣魚,以此為樂。他一生到過許多國家和地區,每到一國一地,都要去了解當地的魚情,再忙也不忘釣魚健身。約1966年,陽明山故居中庭水池景觀晚年走不動了,不能出門釣魚,在屋中養一池魚,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釣魚」之樂。
  • 林語堂曾在北京與魯迅並肩戰鬥,為什麼到了上海二人卻水火不容?
    其中:一派是,由《近代評論》周刊所代表的胡適博士為領袖的知識分子;一派是,以《語絲》周刊所代表的由周氏兄弟作人和樹人為首的文人;而林語堂則將自己歸屬於周家兄弟這一派的隊伍當中,當年,這2家雜誌針對教育當局與女師大之間所引發的論戰,被林語堂看作是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事
  • 貓不能按時吃飯,按時吃飯,反而會讓貓生病
    即便到到了科學發達的今天,貓咪身上仍然有很多人類看不懂,乃至跟人類行為習慣反其道而行之的事情,例如吃飯!中國人對於一日三餐有著源於靈魂深處的執念,在大多數人眼中,一日三餐按時吃飯意味著健康,因此一些鏟屎官在養了貓以後,也會將一日三餐按時吃飯這則理念,安排在自己的貓咪身上,但殊不知,鏟屎官們認為的按時吃飯,反而會讓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