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淤青住院,母親曾捆綁她的雙腳,強迫餵她進食!」這幾天,「四川一女孩長期遭受家暴」成為網絡熱點。
眾多網友追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怎麼會長期家暴一個小女孩?
8月4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經四川西充警方調查,沒有發現家暴行為,小女孩也沒失聯。
封面新聞記者對話網癮少女,小女孩稱「他們給我的和我想要的,不在一個頻道上。」
網曝:「四川一女孩長期遭受家暴失聯」 引廣泛關注
8月1日,網友在網上爆料稱,四川省南充市一名女孩疑長期遭受父母家暴,曾經被拿傘、衣架、拖鞋打出家門…文中配有一張皮膚淤青的照片。
網貼引發關注,一度衝上微博熱搜。網友留言幾乎一邊倒:是親生的嗎?父母為什麼這麼心狠!還配當父母嗎?也有網友質疑事件的真實性,為什麼沒有相應的證據?
封面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網友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到底有沒有家暴,到底失聯沒有?。
出警:女孩上網成癮 父母沒收手機時拖拽致皮膚淤青
熱門網帖背後,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家庭?8月4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西充。
這是一個西充的一個還房小區,小晴(化名)一家人住在5樓。「平時沒聽說什麼家暴啊!」有鄰居關注到了網絡熱點,並覺得難以置信,「有時還能看見她們母女一起在小區散步,很親密的樣子。」
西充縣公安局晉新派出所民警回憶起了那次特殊的出警。7月28日下午2時,110指揮中心接到報警,一名女孩電話中稱被家暴,喊公安來「救命」。民警火速趕到事發小區。
「我們在樓下就聽到爭吵聲了!」出警民警說,女孩的母親開門。門口,一部手機已經摔壞。客廳裡,一名中年男子正拉著剛剛報警的女孩,「不能讓她出門,她要自殺!」
原來,女孩手機上癮,每天大量時間沉迷網絡。聽從心理醫生建議後,父親決意改變孩子,想把女子從網絡中解救出來,執意沒收手機,導致小晴和父母關係緊張。
女孩的父母告訴民警,小晴找到剪刀剪開防護欄「逃生口」的繩子,要往下跳!兩口子抓住小晴一隻腳,使勁從窗戶上拖下來的。微博照片的淤青傷照片就是在拖的過程中,小晴的身體被窗口刮傷造成的。
矛盾:父母買新手機後 16歲女孩還想搬出去獨住
「我們不讓她出門,她就要跳樓,而且還有遺書!」父親看到遺書,氣得不得了,三下兩下撕碎遺書。民警將碎片拼湊起來,還隱約能看出部分內容。中文日語混雜,大意就是想外出自己單獨生活,不想生活在這個家庭。
「你身上有傷嗎?」民警耐心詢問小晴。「我手機上保存了大量證據,現在被父親摔碎了,恢復數據就能看到證據。」女孩表示。但初步肉眼觀察,民警沒發現身上傷痕,小晴行動便捷,說話正常。
當天下午,父母花1799元給她買了一部新手機。母親告訴封面記者,她從女兒那裡收了幾個手機了,都是100元左右,地攤上買的。出了這個事,只好給買個新手機。
小晴給民警提出3項請求:恢復手機數據、申請人身安全的法律保護、外出單獨居住。
你還沒成年,怎麼能外出單獨居住?民警為小晴算了一筆個人生存帳:房租、吃穿、交通、通訊雜七雜八算起來,一個月至少幾千元。「我有這個能力,我能自己養活自己。」小晴說,她主要是在網上給人寫小說,有時網上給人配音。
畢竟還是剛滿16歲的女孩,獨自外出居住,父母怎能放心呢?高中學習和網絡小說的寫作,二者之間怎麼協調?民警建議一家人坐下來好好協商 ,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辦法。協調一個多小時後,民警才離開小晴家。走時,民警建議小晴父母主動邀請女兒,樓下小區裡散散步,談談雙方各自的想法。
調查:沒有家暴、沒有失聯 婦聯主席陪小女孩吃飯
網絡上的喧囂讓小晴一家成為關注焦點。
「得到消息後,我們就緊急行動起來!」西充縣婦聯主席王武蓉說,8月2日上午,工作人員到南充一家醫院找到了小晴一家,「小女孩在耍手機,父母遠遠看著。」談話間,小晴自述網上微博內容是她本人編輯,並請朋友代發。
中午12點過,王武蓉習慣性看看時間,「你很忙?到吃飯時間了,該吃飯了!」
「我不吃,吃不下,沒胃口!」小女孩瞟了一眼遠處的父母。
「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飯怎麼行啊,你要保重身體。走,我帶你去吃飯。」
去餐館的路上,王武蓉拉著小女孩,兩人共打一把遮陽傘。那天中午,醫院附近一家小餐館,一葷一素一湯。「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完全把小晴當成自己的女兒了。」
下午3點過,西充團縣委副書記李薇也趕到小晴家裡了解情況。
最急的還是班主任何老師,他擔心小晴有什麼意外,「我馬上給小晴打電話,喊她試著和父母好好溝通。」據介紹,學校結合小晴的家庭實際,為她申請了助學金,給予她特別的關愛,「她入學成績還可以,由於沉迷手機,白天上課時偶爾打瞌睡,導致成績下滑。」
8月2日當天,西充公安局就組成多個調查小組,分頭走訪學校、醫院、鄰居、小晴及父母,全面調查事件。8月4日晚,公安牽頭,匯總婦聯、團委和學校的綜合意見:沒有發現小晴父母有家暴行為。小晴一直在南充、西充兩地,沒有失聯。
對話網癮少女:他們給我的和我想要的 不在一個頻道上
8月4日晚,封面新聞記者見到小晴,青春年少,說話犀利,她也願意聊一聊這件事。採訪徵得小晴父母同意。為防女兒牴觸,父母也主動迴避了記者與小晴的交流。
記者:網上這個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嗎?
小晴:不是啊!這個結果並非是我預料的,從8月4號下午開始我就和我的「親友」溝通讓她們儘量控制輿論態勢,但實際上「我想要把這個輿論稍微暫停一下」的消息沒有散播開來。
記者:這個輿論怎麼會是你想停掉就停掉呢?所謂的「親友」是網友嗎?
小晴:我讓我的「親友」不要再「添油加醋」。「親友」就是好心人、就是網友。
記者:微博最先報料的內容從哪兒來的?
小晴:報料是我的位「親友」。微博內容是從我本人的QQ空間傳播出去的。她第一條微博是我的內容,這條微博內容完完全全可以代表我的想法。因為最開始我沒有微博帳號,所以我才請求她幫我發的。後續就沒有關注了,畢竟「她不是我,我不是她」,她後續發了什麼我就沒有關注了。
記者:這條微博內容有真實性嗎?
小晴:我拿不出證據,我的父母也拿不出證據。我的證據全部在以前那部手機上,被父親甩壞了。
記者:你現在還是堅持說「父母對你長期家暴」還是說父母只是教育方式不是你想要的?
小晴:理性和瘋子之間只隔一層紗,你說的兩者之間能夠辨別出來的區別特別特別小。
記者:7月28日報警那天怎麼回事?
小晴:我要出去,他們(父母)堅持不讓我出去,於是他們揚言要打斷我的腿,我就趴到窗子上喊救命,應該是鄰居都聽得到。
記者:你父母以為你要跳下去?
小晴:那是我跟他們溝通的問題。我還想出去玩兒呢,怎麼可能那麼容易死。
記者:遺書是怎麼回事?寫了幾次?
小晴:我並不是想要去尋死,我只是想讓他們看一看我的訴求。我記不清楚了,一共就寫了那麼多次。
記者:下次能不能換個方式表達你的訴求?
小晴:十多年前我就知道這個家庭有問題,所有方法我都用過了,沒有用處。但是我發現這樣(寫遺書)的方式也不能引起他們的重視,所以我放棄溝通了。
記者:你的訴求是什麼?
小晴:他們所想給我的和我所想要的並不在一個頻道上,他們喜歡用他們的思維給我做道德綁架,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都是為我好,這是典型的道德綁架。
父母苦惱:和女兒之間隔著一座大山 她活在虛擬世界中
「我們都很愛我們的女兒,這是我們唯一的親生女啊,捧在手心都怕化了,哪有什麼家暴啊!」而對一個個來訪者,55歲的父親幾度哽咽,「我們文化程度不高,一個初中畢業,一個小學沒畢業。中年得女,開始溺愛有加,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儘管家庭條件不好,兩口子還是盡力為女兒創造更好的條件,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專職照看女兒。「她讀小學一直是全校前十名,全班第一名,獲獎證書無數!」父親說女兒上初中後成績就開始下滑,後來沉迷網絡,愛耍手機。
去年暑假,家人帶領女兒去成都治療,醫生說是「行為孤獨症」,治療方式就是「心理治療+戒手機」。從那以後,兩口子對女兒玩手機嚴加管控,甚至把女兒臥室的門鎖都卸了。「她門一關,就在裡面用手機上網,經常凌晨兩三點還在玩。」
「她完全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走在大街上,身邊視若無人,像空氣一樣飄過。在網上交友,把網友當『親友』,而身邊現實中的人就不存在一樣。」
面對網友的謾罵,夫妻倆備感憋屈,「什麼叫家暴嘛,教育子女偶爾打罵一下就家暴了!」父親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願意邀請網友到他們家裡來吃住,觀察他們是否對女兒家暴,「她媽會做菜,保證讓網友吃好住好。」父親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願意邀請網友到他們家裡來吃住,體驗他們家裡的真實情況,「她媽會做菜,保證讓網友吃好住好。」
兩口子表示,女兒從小太聰明,經常有一些奇思妙想,估計是他們水平不夠,沒有跟上女兒成長的步伐。慢慢地,隔閡越來越深。「我們只知道她愛玩手機,喜歡日本動漫。但她和網上哪些人交往,寫小說寫的什麼東西,一概不知。」原本「家醜」不想外揚,特別不想讓學校知道。「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也是好事,大家都幫我們想想辦法,怎麼樣搬掉我們和女兒之間的『大山』。」西充縣多個部門也在醞釀幫助父母和小晴有效溝通,讓小晴回歸正常的生活。
對話專家:父母教育方式有問題,要看專業醫生
黃雪竹,精神醫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川北醫學院精神醫學五年制本科專業申請負責人,南充市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
對於小晴的情況,黃雪竹表示現實中這種情況很多,只不過小晴表現得更突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足夠的心理營養,小時候很聰明,父母沒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孩子只有在網上尋找慰藉,她這個年齡認知事物『非黑即白』人生觀、價值觀沒定型,也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網友的左右。」
黃雪竹認為,爸爸媽媽教育方式肯定有問題,用傳統方式打罵孩子肯定是不對的。而孩子是用法律的眼光看待問題,當然認為父母在家暴。爸爸媽媽應該尋找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的幫助,首先改變自己,再和小女孩好好溝通,「父母不能達到孩子成長的要求,生活中比比皆是,也是可以改變的。」
來源:封面新聞 記者蘇定偉 實習生 陳恩鳳 標題:反轉!網曝「四川一女孩長期遭受家暴失聯」,多部門調查
首席編輯華麗娟 編輯 華麗娟 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