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的需要,手機和電腦目前是很多人都必備的工具,所以會經常用到鍵盤打字,在用鍵盤打字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鍵盤上的字母順序不是按照ABCD正常的順序來排列,而是按照QWERt這樣的順序來排列呢?那麼目前鍵盤上的按鍵字母順序是誰定的呢?又為什麼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安排。
說起鍵盤的發明,其實是從最早的打字機演變過來的,第一臺打字機的發明者之一是肖爾斯,1867年他受到《科學美國人》上一篇關於打字機原型的文章啟發,製造了一臺由黑檀木和金屬鍵構成的打字機,打字機擁有兩排按鍵,就像一架鋼琴,這臺打字機它有一個可移動的滑架,一根換行控制杆,和一個按字母表順序排列的鍵盤,即ABCD順序排列。
當字母被敲擊時,要靠彈簧把這個字母對應的一根字杆彈到紙上,這樣就列印上了一個字母,鬆開時彈簧把字杆收回原位,可是後來,肖爾斯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相鄰字母所聯動的控制杆沒有完全回歸原位的時候,下一個字母便會卡住,被迫讓打字員停下來,所以在打字員快速打字時,如果相鄰字母會一直卡住,反而拖慢了打字速度,對此肖爾斯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要求打字員速度不要太快。
後來肖爾斯找人重新設計了鍵盤,讓出現率高的字母不要靠得太近,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在打字員打字時手指能夠移動更多的距離,從而避免卡住的情況發生,避免導致拖慢打字速度,減少因為卡住而停下來浪費時間,最後QWER排列順序的鍵盤橫空出世了,肖爾斯對外界宣稱新順序是非常科學的,而且能夠提高速度和效率,其實只是為了緩解打字員的打字速度而已。
那麼QWER鍵盤順序的設計有什麼巧妙之處呢? 設計思路就是不能把出現頻率太高的字母放在鍵盤的中間,據統計,DHIATENSOR這十個字母佔了英語中70%的出現概率。
所以設計時這些字母不能出現在鍵盤的中間位置,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比較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是英文中第三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母,就把它設計在右手的無名指下,字母S和A也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字母,把這連個字母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來擊打,同樣的道理,使用頻率比較低的V J U 等字母,卻交給靈活的食指來負責擊打,這樣卡鍵的情況就輕鬆的解決了。
但是在當時,QWER字母順序的布局鍵盤並不是很受歡迎,因為市面上有很多布局的鍵盤,購買者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及熟悉的布局鍵盤,一次偶然的機會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在1888年7月25日舉辦的打字比賽中,一位來自鹽湖城的選手,使用了QWER布局的鍵盤和自己自創的盲打方法,以絕對的優勢獲得了第一名和500美金的獎金。從此QWER布局的鍵盤地位被確定。
再後來到1897年,QWER布局的鍵盤由於布局合理在競爭中佔優,之後隨著打字培訓員,打字教材等配套資源都佔優市場份額後,發生了滾雪球效應,所有的生產商都轉向了這種布局鍵盤的生產,從而奠定了最終的勝局,讓QWER布局鍵盤流傳至今,即使電子計算機產生之後,鍵盤原理完全改變了,但始終無法再改變整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