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縣母嬰店將普通食品冒充特醫食品事件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其背後與特醫食品行業發展、政策監管等直接相關。(東方IC/圖)
時隔一周,湖南郴州永興縣「蛋白固體飲料」事件迎來調查通報。
2020年5月18日晚,永興縣「蛋白固體飲料」事件聯合調查組通報稱,涉事母嬰店將「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宣稱為特醫食品銷售,涉嫌虛假宣傳,目前已暫停營業。
同時,永興縣已依法依程序免去李建軍的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職務,免去曹石順的市場秩序監督管理股長職務。
通報還指出,郴州市三甲醫院對5名兒童進行免費醫學體檢。經市級醫療專家集體綜合評估,5名兒童不同程度存在營養不良、體重偏輕、身高偏矮、維生素D3攝入不足等情況,但頭圍均在正常值範圍。
郴州永興縣「蛋白固體飲料」事件曝光後,南方周末連續追蹤該事件進展(具體參見南方周末2020年5月13日報導《湖南郴州疑現「大頭娃娃」:涉事兒童體檢,官方介入調查》;南方周末2020年5月16日報導《郴州「固體飲料冒充奶粉」事件追蹤:國家開展食品專項整治,「發現一起重處一起」 》)。5月1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發布通知稱,將開展固體飲料、壓片糖果、代用茶等食品專項整治。
(視頻截圖/圖)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簡稱「特醫食品」)是為幫助有特殊飲食需求或者消化代謝障礙的人群。對於部分體質特殊的嬰幼兒來說,特醫食品中的特醫奶粉或是其賴以成長的主要口糧。
許多家長不知道的是,特醫食品是一個日漸崛起的利基市場。據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統計,全球每年特醫食品的消費總額為560億元-640億元,市場規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
這個市場既有知名品牌群雄逐鹿,也有不法商家魚目混珠,此次永興縣母嬰店將普通食品冒充特醫食品事件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其背後與特醫食品行業發展、政策監管等直接相關。
特醫食品少,剛性需求強
14個月前,丁嵐(化名)誕下雙胞胎。由於早產,孩子出生時體重不足3斤,因此雙胞胎一出生就住進了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一住就是50天。
新手媽媽丁嵐第一次知道,原來孩子現在沒法吃普通奶粉,「醫生只是說寶寶要吃早產兒專用的特醫奶粉,但就是不肯推薦哪個牌子好」。
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丁嵐的家人走遍醫院附近大大小小的商超和母嬰店,終於買到一款知名品牌的特醫奶粉,「NICU媽媽微信群的很多人都推薦了這一款」。
一位來自三線城市綜合醫院的兒科主任向南方周末記者坦言,過敏體質的孩子在食用正常奶粉後,可能出現溼疹、便血、腹瀉等現象,需要食用特醫食品來保障成長發育的營養需求。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披露,截至2020年5月13日,通過官方註冊審批的特醫食品有48個。其中,適用於0月齡至12月齡兒童的有29個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適用於1歲以上人群的有19個。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這29個特醫嬰兒配方食品中,有21個是來自國際品牌的產品(包括美國、英國、德國、韓國、瑞士品牌),其餘是來自3個國產品牌的8款產品。
考慮價格等因素,國內特醫食品剛性需求人群很大,這也為假冒特醫食品提供了可趁之機,特別是在食品和營養資訊並不發達的鄉鎮或農村地區,醫生無法提供長時間的食品安全或營養學指導,消費者很容易買到假冒的特醫食品。
2019年6月1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曾通報指出,寧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和青島金大洋乳業有限公司,在未取得特醫食品註冊和生產許可的情況下,宣稱自己的固體飲料能解決嬰幼兒過敏等問題,責令兩家企業停產整改、立即召回相關產品,立案調查其違法違規行為。
同年,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個別醫生,違規介紹部分家長購買指定品牌的固體飲料,誤導家長給孩子當作奶粉長期食用,導致孩子營養不良。
同樣在2019年,一款名叫「雅樂迪配方粉」的複方型固體飲料冒充嬰幼兒奶粉流入市場,被多家媒體曝光。
上述幾起案例和此次郴州永興「蛋白固體飲料」事件非常類似,主要特點是商家涉嫌虛假宣傳,將固體飲料當作奶粉甚至特醫奶粉售賣。
冒充話術行為,難掌握「直接證據」
現實中,固體飲料冒充特醫食品,更易逃避監管。
南方周末記者在多家商超、藥店和母嬰店發現,一些標識為「固體飲料」「蛋白粉」「蛋白質粉」等的固體飲料,在外形設計、淨含量、價格等各方面,和普通罐裝嬰幼兒奶粉非常相近:外形多是有條紋起伏的圓柱體罐頭,淨含量多是400g,價格200元-400元不等,就連擺放位置也很靠近嬰幼兒奶粉的區域。
在淘寶、天貓等網絡電商平臺上,多家通過官方註冊的特醫食品品牌的客服人員均告知南方周末記者,消費者購買無須醫生開處方,但須遵醫囑選擇合適的產品,每款產品都有明確針對的特殊體質兒童。
「儘管我會避免推薦某個特定品牌的特醫食品,但我會告訴家長,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正規特醫食品,都可以購買。」前述兒科主任說。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顯示,截至5月15日,浙江全省市場監管部門緊急排摸嬰幼兒食品銷售,檢查12726家食品經營戶和1家特醫食品生產企業,發現的主要問題有:涉嫌虛假宣傳,銷售無中文標籤的進口奶粉,以及將普通食品放在特殊食品區域銷售等。
郴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羅科長曾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作為飲料來說,此類固體飲料質量合格、手續齊全,市場監管人員平時去母嬰店檢查,很難掌握到商家的銷售話術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沒有什麼直接的證據」。
值得指出的是,特殊食品一直是近年來的市場監管重點對象。2018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單設特殊食品安全監管司,將特殊食品產品註冊、生產經營許可、日常監管等集中到一個司局,對特殊食品進行全環節、統一品種監管。
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司長周石平在2019年初撰文指出,全面加強特殊食品安全監管,嚴格落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主體責任,對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的,「約談一批、公告一批、查處一批」。
利潤高,門檻高
「實在太貴了!」丁嵐在孩子身體逐漸恢復後,換用了普通嬰幼兒配方奶粉。但說起寶寶之前喝的早產兒特醫奶粉,丁嵐還是忍不住抱怨價格高昂。
普通國產奶粉的價格是在100-200元/罐,但丁嵐買的早產兒特醫奶粉價格約是340元/罐,「味道還腥得像煲魚湯卻不放姜」。一般來說,一個寶寶一個月需要食用4到5罐奶粉(如果月齡較小,食用量就相應較少)。
在高利潤的誘惑之下,儘管中國對特殊食品監管要求均向藥品看齊,但還是有很多企業想要邁入特醫食品市場大門分一杯羹。
中國特醫食品主要面向體質特殊的嬰幼兒(如對牛奶等乳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受等),特定疾病狀態人群,以及需要補充營養的老年人。據南方日報報導,中國嬰兒的牛奶蛋白過敏發生率約3.5%,每年新發病例約100萬;此外,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的營養補充需求也是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
乳業專家宋亮曾透露,某外資企業的一個系列特配粉,從研發到配方申請下來就要5000萬元。通過註冊的特醫食品產品須通過臨床試驗,且官方對特醫食品的註冊要求相較於普通嬰幼兒配方奶粉更嚴。
中國歐盟商會的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和中國國產品牌相比,國際特醫食品品牌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兩者的註冊要求是一致的,都需要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註冊審核通過後,才能上市銷售。只是由於監管機構須出國現場核查國際品牌,流程相對複雜,所以進口產品註冊審核所需時間更長。
和中國嚴格的註冊審核制度不同,歐盟對於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沒有註冊要求,產品上市前僅須通報,即向主管部門提交備案表格和標籤。
不過針對特殊膳食產品的立法工作,歐盟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著手進行,隨著科學和社會的發展,相關法律條款也在不斷修訂之中,尤其對嬰兒配方食品的具體成分和標籤標識等都做了特別要求。同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企業自身需要確保投放市場的產品合法合規。
「對標籤標識方面的特別要求,主要是為了保證給予消費者清晰、不誤導的信息,以及產品如何合理使用的信息。」該負責人說。
「兒童食品安全,從來就不應是『小兒科』」
在中國,特醫食品的註冊審批和生產銷售,商家須落實主體責任,並嚴格遵循政府相關管理規定。
2019年10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正式發布,對特殊食品進行了明確規定。
例如,條例指出,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不屬於地方特色食品,不得對其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特殊食品不得與普通食品或者藥品混放銷售;特殊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內容應當與註冊或者備案的標籤、說明書一致等。
2019年11月,寧波市市場監管局杭州灣新區分局認定,前述寧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發布虛假廣告,宣傳用語涉及疾病治療功能和醫療用語,生產銷售標籤不合格的食品,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
該局決定,沒收寧波特壹違法所得51586.95元,沒收標籤不合格產品8592聽,標籤不合格的罐體20349個,責令其停止發布廣告,並在相應範圍內消除影響,並處以罰款人民幣4668688元。
前述「雅樂迪配方粉」的生產商並未取得特醫食品生產資質,被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沒收12種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以及標籤不合格的預包裝食品包裝罐,並處罰款456105元。
目前,郴州「固體飲料假冒特醫食品」事件中,如何對涉事母嬰店進行行政處罰,以及如何對涉事家庭進行賠償,官方仍未出具明確通報。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省律協未保委主任鄭子殷律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母嬰店疑似冒充特醫食品的銷售行為,涉嫌違反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即宣傳銷售的產品「與標籤、說明書不相符」,依法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如果銷售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鄭子殷認為,母嬰店作為具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經營資質的經營者,本應當具備對該產品是否適合兒童食用的辨識力和判斷力,但其故意隱瞞真實用途,通過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行為非常惡劣,因此應當以上述法律規定的頂格進行處罰。
「兒童食品安全無小事,從來就不應當是『小兒科』。在處罰之餘,我們更應當考慮將具有此種惡劣行為的經營者,通過從業禁止、設定黑名單,將他們阻卻在行業之外。」鄭子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南方周末記者馬肅平對本文亦有貢獻)
南方周末記者 黃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