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15:48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康海玲 編輯:潘曉明
壯劇《第一書記》劇照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 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 。廣西作為壯族人口最多的多民族聚居之地,不僅在脫貧攻堅戰中啃下了諸多「硬骨頭」 ,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就,也在脫貧攻堅題材戲劇舞臺上屢創佳績,塑造八桂好形象,弘揚中國精氣神,顯示出「廣西創造」的整體實力。
精彩紛呈:不同戲劇樣式聯袂發力
廣西脫貧攻堅題材舞臺劇目的密集登場,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廣西創造」的戲劇景觀。廣西劇種眾多,彩調劇、壯劇、桂劇、邕劇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扶貧戲的創排方面,精彩紛呈,率先走在全國前列。
彩調劇和壯劇一直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配合大國崛起戰略,創造了舞臺上驕人的成績。先是今年盛夏7月,彩調劇《新劉三姐》 《村裡來了個冒失鬼》 、壯劇《我家住在銅鼓嶺》 《第一書記》等在廣西輪番上演。10月17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中央歌劇院等單位聯合出品的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作為開幕大戲,拉開了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國文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活動的序幕。除了《扶貧路上》 ,來自廣西的展演劇目還有3部,彩調劇《新劉三姐》和壯劇《第一書記》 《我家住在銅鼓嶺》 。10月17日,「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西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晉京展演」活動也正式啟幕,壯劇《第一書記》亮相北京二七劇場。在今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奔小康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上,舞臺上的「廣西創造」脫穎而出,聯袂發力,奏響了向貧困宣戰、建設壯美廣西的時代新篇章,劇目集中展示了廣西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和積極奮進的時代精神,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
以堅守劇種特色為本,是廣西脫貧攻堅題材戲劇創作的可貴之處。不同劇種如何講好各自的扶貧故事?劇種特色倘若缺失,劇種在舞臺上的安身立命就受到動搖。彩調劇《新劉三姐》的劇種特色首先表現在劇目內容的親民上。平民百姓的生活內容,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彩調劇更具真實淳樸之美。其次表現在唱腔特色上。由於該劇吸收了大量的民歌、山歌、小曲與說唱音樂的元素,音樂風格輕快歡脫,姐美的唱段大多活躍明亮,給人歡快愜意的審美享受。再者體現在幽默詼諧的喜劇形式上。彩調劇注重寓教於樂,善於通過詼諧幽默的表演,讓觀眾在歡樂中受教育,在看戲中品人生。如劇中幾個求婚青年和姐美的對歌,內容諧趣、形式活潑,充滿了喜劇色彩。以上這些構成了彩調劇《新劉三姐》獨樹一幟的戲劇風格。而劇中號稱彩調劇「三件寶」的扇子、手帕、彩帶出神入化的表演,把該劇載歌載舞的審美趣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壯劇《我家住在銅鼓嶺》則主要突出唱腔特色。旦角田桂花的唱腔婉轉、優美、細膩,滑音較多,演員與音樂配合上也較自由。壯劇《第一書記》的劇種特色是伴隨著清亮婉轉的唱腔、歡快熱情的舞蹈而呈現的。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都立足於各自的劇種個性,在戲曲藝術傳統意蘊的基礎上彰顯出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
彩調劇《新劉三姐》劇照
「廣西創造」裡的「第一書記」及「巾幗英雄」
梳理這五六年來的扶貧戲舞臺,有關「第一書記」的創作屢見不鮮,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藝術形式打擂臺似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累計選派扶貧「第一書記」及駐村幹部約279萬人。如何用戲劇的表現手法將他們搬上舞臺?
在這次「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的參演劇目中,眾多劇種都有不同的演繹,如保定老調《春到龍泉莊》 、上黨落子《第一書記》 、蒲劇《春暖蒲子山》 、評劇《牽·縴手》 、龍江劇《扶貧書記》等。「廣西創造」的脫貧攻堅題材優秀劇目,其特別之處在於另闢視角,都聚焦於現代女性,著力塑造「巾幗不讓鬚眉」的典型形象,豐富了「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者的舞臺人物畫廊。
「以人民為中心」 ,是脫貧攻堅題材戲劇舞臺上「廣西創造」的一個亮點。「廣西創造」的這幾部劇作,都是主創人員長期深入一線錘鍊打造的結晶。缺乏對扶貧幹部工作、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塑造不出扶貧路上這些具有現實主義思想光輝的「巾幗英雄」的。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以「時代楷模」 、百色市委宣傳部派駐新化鎮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為創作原型,描繪扶貧女英雄的光輝事跡;壯劇《第一書記》以女博士劉螢兩年扶貧工作生活為線索,塑造了一個機關女幹部成長為扶貧「鐵娘子」的形象;壯劇《我家住在銅鼓嶺》則從文化站女副站長田桂花回鄉帶領村民致富入手,講述「銅鼓聲聲頌盛世,文化扶貧拔窮根」的廣西故事;彩調劇《新劉三姐》通過當代「劉三姐」姐美以山歌振奮精神,喚回情郎之心,並帶領鄉民共建美好家園的壯鄉傳奇,演繹當代女性自立圖強、奮發有為的時代樂章。這些女性形象都是扶貧路上千千萬萬個「巾幗英雄」的縮影,現代新女性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她們舍小我顧大家的高尚人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是她們以瘦弱的女性之軀,扛起扶貧的沉重大旗,而這正是中華好兒女的真實寫照。
「舊瓶裝新酒」:從傳統向現代的華麗轉身
「廣西創造」的脫貧攻堅題材戲曲劇目,都屬於戲曲現代戲的範疇。如何以「舊瓶裝新酒」 ,通過古老的戲曲審美樣式,講述當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期待的問題,這是擺在每個劇種面前嚴峻的考驗。在這方面,彩調劇《新劉三姐》和壯劇《我家住在銅鼓嶺》 《第一書記》等劇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中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戲曲的現代化實踐是戲曲各劇種發展的內在動力,廣西脫貧攻堅題材戲曲也不例外。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必然帶動文藝的現代性轉變。戲曲現代戲自誕生以來便肩負著兩個重要的歷史使命:一是實現戲曲的現代轉型,二是表現現代生活。彩調劇和壯劇框架下的扶貧戲,既要保持藝術自覺意識的空前覺醒,即實現戲曲藝術本體的守正與延續,尤其是它們以象徵、表意、借喻為特徵的那些最基本的表現手法的堅守,又要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得到現代視角的觀照,表現當代人民群眾的生活之需,解決產業發展、轉移就業、教育、健康、文化等現實問題,實現傳統戲曲審美與價值的現代轉化,這是挑戰,更是機遇。
對於現實題材中人物的塑造,「廣西創造」的脫貧攻堅題材戲曲劇目也做了有力的探索。人無完人,扶貧幹部身上也有缺點和不足。如何創設富於生活質感的典型形象,讓他們長久地「立」在舞臺?避免走向「公式化」的誤區,這是硬道理。如《我家住在銅鼓嶺》 ,旦角田桂花身上也有些自私、狹隘、軟弱等性格缺憾,如實反映並不影響她作為扶貧幹部的總體形象,反而更容易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小人物命運與大時代進程的相互交織中,體現脫貧攻堅對個人的影響,也折射出個人對時代發展的回應和推動。
從傳統向現代的華麗轉身,還體現在藝術表現力的不斷豐富上。「廣西創造」的幾個扶貧戲,把大量現代歌舞、時尚語言融入其中,舞美設計趨於現代化,並加入了微商、直播、網紅等現代概念,既貼合時代,又令人耳目一新。隨著戲曲的現代轉型,探尋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價值意義,舞臺上的「廣西創造」將更具傳統之魂與現代之美。
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舞臺上更多的「廣西創造」如何展現新時代、反映新生活、講述新故事、塑造新人物?這是不可迴避的時代之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戲劇理應成為建設的主力軍。期待廣大文藝工作者守正創新,創造出更多對現代人心靈體現深層觀照,對當代思想具有高度映照的時代精品。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