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使用次數超12億次、累計使用人數超3400萬人……今年2月份正式上線以來,上海市大數據中心開發的本地版健康碼「隨申碼」逐步融入市民生活。「隨申碼」所依託的上海「一網通辦」系統,也即將迎來總門戶上線兩周年, 其提供的「網購式」政務服務已成為超大型城市精細化治理的閃亮名片。
誕生:高新園區裡的「高辛」團隊
9月30日,今年國慶假期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晚上10點,位於上海市北高新園區的一家軟體公司程式設計師小張趴在窗臺上一眼望去,「不出所料,大數據中心7樓依然燈火通明,跟我們網際網路公司的工作節奏不相上下,大家都是『高辛』團隊。」
其實,從今年2月中旬開始,這樣的工作已成為常態。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數據資源部部長儲昭武介紹,在接到「隨申碼」開發任務後,全體員工迅速投入抗疫第一線,「與時間賽跑」,在很短時間內完成架構設計、近億條原始數據清洗比對,以及2000多萬個「隨申碼」的顏色「計算」工作。這樣的開發速度,不輸一些網際網路「大廠」。
2月17日,「隨申碼」在「隨申辦」客戶端、微信及支付寶小程序同步推出。截至9月中旬,累計用碼12億多次,累計用碼人數3400萬多人。
「隨申碼」的推出,還與長三角的一體化防控形成了有力呼應。早上在江蘇、下午在浙江、晚上回上海繼續召開專題攻堅會,這是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應用開發部工程師貝文馨的行動軌跡。「長三角健康碼互認涉及多個部門,協調起來難度很大,但我們都覺得十分必要。」
目前,長三角區域的健康碼已累計交換數據量4075萬條,日均交換21萬條,為三省一市的健康碼共享互認奠定了數據基礎。
進化:看病乘車都能刷,不只是一個「健康碼」
誕生於非常時期的「隨申碼」,從未停止自己的進化步伐。
適用群體不斷擴大:3月1日,可以支持港澳臺人士、外籍人士獲取「隨申碼」,目前已有相關用戶逾23萬人;3月15日,上線「隨申碼」企業版,目前已有3700多家機構和企業申請;4月3日,「親屬隨申碼」推出,給學校複課帶來極大便利……
使用範圍不斷擴展:近日,在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38歲的上海市民蘆女士用「隨申碼」實現了掛號就醫。「這是我第三次在醫院使用『隨申碼』,用起來很順手,再也不用擔心忘帶或丟失醫保卡。如果帶孩子看病,憑藉『親屬隨申碼』也能就醫。」
看病時當醫保卡、乘公交時當公交卡、去遊泳時當「健康證」……如今,依託「一網通辦」和大數據賦能,「隨申碼」已經滲透到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多個領域創新公共服務方式。
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主任朱宗堯說,目前「隨申碼」每秒最高可支持8000人同時訪問。「留了很高的訪問餘量,之後可以支持更多新的便民應用。」
根據規劃,未來「隨申碼」還有更多應用空間:在社會治理領域,上海探索將「隨申碼」應用到小區管理、治安管理、人口普查等;在交通城建領域,對有條件的停車場試點「隨申碼」停車付費……上海萬達信息副總裁王兆進說,隨著大量的生活場景能用上「隨申碼」,「一碼通城」加速走進現實。
攻堅:從「能辦」到「好辦」,從「好辦」到「願辦」
「讓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2018年,誕生不久的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提出了這樣的目標。兩年下來,從「能辦」到「好辦」,從「好辦」到「願辦」,「一網通辦」正在持續攻堅提升。
掃一掃碼,就能調用各種信息,這背後是「隨申碼」與電子證照庫的融合貫通。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應用開發部副部長陳祺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已新增777類電子證照的歸集工作,歸集總量超過1億張,調用總量超過2億次。調用量排在前列的電子證照包括「機動車駕駛證」「居民身份證」和「機動車行駛證」等。
線上的便捷操作,往往需要持續的迭代更新。「幾個月前,家人因為一個小小的技術漏洞,不能通過『隨申辦』亮出電子證照,就講『一網通辦』不行,這對我觸動非常大。」 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劉辰昀說,很多項目組成員,像呵護孩子一樣呵護「一網通辦」的金字招牌。
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張網」的最終落腳點是「用」。 上海要堅持法治引領,加強制度供給,讓「兩張網」在安全軌道上更有力地牽引城市治理現代化、支撐城市數位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