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為孩子再現世界古文明——《諾亞前的生命之舟》首次在...

2020-12-16 網易新聞

(原標題:大英博物館為孩子再現世界古文明——《諾亞前的生命之舟》首次在中國出版)

你知道嗎?據記載,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它比殷墟甲骨文出現的時期還要早2500年以上。

你了解嗎?當滔天洪水來臨,世界將如何免於毀滅?

你相信嗎?楔形文字的古老記載早於諾亞的救世神話。

早在四千年前,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危機逐漸逼近。原來,人類的吵鬧讓眾神不堪其擾,神明的懲罰暗暗到來。水漫大地將不可避免。這個故事是否似曾相識,貌似與諾亞方舟的故事基本相同,但是有一位亞述學家破譯了一片泥板書上的楔形文字,發現了大洪水的記載,只是這個來自古代伊拉克的神話故事比諾亞方舟的故事古老得多。更神奇的是,人們根據泥版書上的指令重新建造了一艘現代版的巨大圓型船隻,再現了古船原貌。

那麼,是否可以這樣推斷,傳說中的毀滅人類的大洪水是否真的發生過?

下一次洪水又將是什麼時候?

怎樣才能拯救萬物?

讓我們聽聽作者和譯者講述這個神奇的故事。

新書推薦

《諾亞前的生命之舟》

(英)歐文·芬克爾 著

鄭勤硯 繪/譯

《諾亞前的生命之舟》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傾情推薦!

這是著名亞述學家歐文·芬克爾館長著作第一次在中國翻譯出版!

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鄭勤硯翻譯並繪製書中精美插圖!

中信出版集團活字文化精心策劃實力打造!

帶領讀者揭開古老楔形文字泥板書的秘密;解密大洪水記,為孩子再現世界古文明!

本書作者

歐文•芬克爾( Irving Finkel)

現任大英博物館中東部助理館長,是英國著名文獻學家、亞述學家、世界楔形文字的著名學者。他畢業於英國伯明罕大學,獲得亞述學博士學位,師從歷史、考古學專家蘭博(WILFRED GEORGE LAMBERT)教授。他於1976年進入大英博物館工作,負責策劃,翻譯,分析大英博物館的13萬餘件楔形文字碎片。他熱愛教育,除日常在大英博物館工作外,正在準備把自己所研究過的歷史,如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寫成故事一樣的書,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接觸世界古代文明,通過生動易懂的方式了解、記住豐富燦爛的人類歷史財富。他的代表作有《諾亞之前的方舟》《救世之舟》《諾亞方舟秘密的探索家》等。

中文版作者序言

我非常幸運,能夠在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工作;更加幸運的是,我在大英博物館已經工作了三十九年之久。我的工作職責是閱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獻,也就是用楔形文字書寫的粘土泥版文獻。這些楔形文字寫就的泥版文獻來自於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也就是現在伊拉克的所在地。這些文獻是由古代的蘇美爾人、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寫成的,他們的文字儘管看起來十分奇怪,但已被使用了三千多年。

書中插圖(鄭勤硯 繪)

博物館館長的生活通常都充滿了驚喜的發現和意外的收穫。有一天,一位來訪者給我帶了一塊家傳的楔形文字寫成的泥版文獻,讓我幫忙鑑定一下它的價值,這是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下來的一份財產。在這之前,沒有人能夠讀懂這塊泥板上用楔形文字所表述的內容。結果,我的解讀向他表明了這塊泥板所記述的一件令人興奮的史實。這就是關於巴比倫古老洪水故事的一部分:當全世界都被洪水覆蓋時,一個名叫阿特拉哈西斯的英雄人物被神靈選中,來建造一艘特殊的船隻來拯救整個人類,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並且還是雄雌各一。這個非常古老的洪水故事,今天已是眾人皆知:它與《聖經》中的諾亞和他的方舟故事基本相同,但來自古代伊拉克的,這一用楔形文字所記載的洪水故事卻要古老得多。

書中插圖(鄭勤硯 繪)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了解到,巴比倫人拯救所有生命的是一艘圓形的船隻,也就是今天被稱為科拉科爾小艇(威爾斯和愛爾蘭人所用的木結構的圓形小船)那種類型的船隻,但是這艘圓舟卻空間巨大,因為它將為每一對動物提供船上所需的生存空間。如果有人想要建造這種圓形船隻,就可以按照粘土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所記載的細節進行複製:船隻需要多大的空間,需要用什麼材料,以及所需這些材料的數量是多少等等,所述詳盡,無一遺漏。我幸運地破譯了泥板上楔形文字所記載的文獻內容,之後,又發生了兩件激動人心的好事。一是根據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的記載,我為成年人撰寫了一本大書,名為《諾亞之前的生命之舟》;二是專家們決定按照古老楔形文字的記載指令來重建一艘現代版的圓形船隻,以再現其古船原貌。這個古老圓形船隻的重建項目在印度舉行,並由一家電視臺進行全程錄製,進而把這一偉大的製作工程拍成了一部紀錄片。

書中插圖(鄭勤硯 繪)

書中插圖(鄭勤硯 繪)

之後,又有一位英格蘭的善良老太太向我建議,讓我為孩子們再撰寫一本諾亞之前的洪水與圓舟的故事,我覺得她的這一提議很好。於是,我就欣然決定讓阿特拉哈西斯那位11歲的兒子作為這本兒童書的英雄人物;全書通過這位男孩的視角來描述所發生的一切。這本小書就是大家手中所看到的《諾亞前的生命之舟》,它已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著名藝術家鄭勤硯博士譯成中文,其中的插圖也是她親手所畫。鄭博士是我在中國的好朋友。

歐文·芬克爾館長與鄭勤硯教授

我希望,閱讀這個故事的男孩和女孩都可以想像一下,四千年前的古巴比倫的那位少年,當他聽到很久以前所要發生的那場洪水時,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神情;大家再想像一下,這位英雄少年在建造這艘圓形巨船時,為拯救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他做出了哪些貢獻,又擔負了哪些責任?

歐文·芬克爾

2018年11月8日

本書譯者

鄭勤硯

美術教育專家,博士,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少兒美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北京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及教師培訓特聘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直屬機關青聯委員。鄭勤硯教授曾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作訪問學者,為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國內外少兒繪畫大賽評審專家。著作《中國美術教育史略》、《中國傳統美術教育思想》為美術教育研究領域重要的填補空白之作,《博物館美術教育導論》為博物館美術教育領域的重要著作。她在少兒美術教育研究與實踐領域成果頗豐,以中央美術學院少兒美術教育研究中心為實踐基地,創造研發出中國特色中央美術學院少兒美術實驗國際標準課程體系及教程,並提出以審美素養和創造力為核心的美術教育理論,在少兒美術教育領域影響廣泛。

譯者序言

2017年7月的一天,我在倫敦明媚的晨光中與一位白鬍子馬尾辮風度卓然的長者見面,他站在大英博物館門前,如同這個古老博物館的一部分,一件珍寶。他在博物館中健步如飛,如數家珍。孩子們被他的風度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所吸引,極力追趕著他的腳步。那真是大英博物館一道亮麗的風景。

歐文·芬克爾館長與鄭勤硯教授

芬克爾先生是英國著名文獻學家、亞述學家、世界楔形文字的著名學者,出版了許多有著廣泛影響的著述。他於1976年進入大英博物館工作,負責策劃、翻譯、分析大英博物館的13萬餘件楔形文字碎片。他熱愛教育,除日常在大英博物館工作外,正在把自己所研究過的歷史,如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寫成故事一樣的書,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接觸世界古代文明,通過生動易懂的方式了解、記住豐富燦爛的人類歷史財富。在與芬克爾先生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受著他的人格魅力。他既有著聖誕老人愛孩子的熱情,言語中時不時透著詼諧幽默,他還是一個魔法師,總是會變出博物館不一樣藏品的秘密。他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熱愛教育、對孩子們充滿愛的館長。

歐文·芬克爾館長與孩子們

我非常幸運,作為芬克爾先生《諾亞前的生命之舟》第一次在中國出版的譯者和插圖作者,把他的書譯介到中國,這是一件倍感榮幸和快樂的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口氣把它讀了下來,這真是一本引人入勝又充滿了故事趣味和生命哲學的書。從一塊泥板書破譯的秘密,一個男孩的視角展開了一段驚天動地的旅程。聽起來有點像古老聖經故事諾亞方舟,但事實上又有著很多細節的不同。這當中有一種偉大的發現和創造精神。

書中插圖(鄭勤硯 繪)

書中插圖(鄭勤硯 繪)

當我畫這些插圖的時候,我盡力在腦海中勾畫和想像著那一幅幅場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風貌和阿特拉哈西斯的船,暴風雨來的前夜人們在面對危險洪水到來時的情景和決心;了不起的男孩為拯救生命建造圓舟所付出的勇氣和智慧。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楔形泥版書上記載的故事,如同曾經發生過一般,清晰地在我的腦海中呈現出來。我為智者阿特拉哈西斯一家臨危受命,拯救世界的精神而深感敬佩。因為圓舟的形狀和細節多次和芬克爾先生討論,用科學發現的態度去儘可能表現它。根據芬克爾先生的建議,插圖數次更改,我深刻地感受著芬克爾作為學者的嚴謹。我試圖用水墨和設色儘可能表現出中國意蘊和精神,期待著全世界的兒童能夠了解到中國藝術風格的魅力。這雖然是一本童書,但是它同樣適合於對此有興趣的成年讀者和觀眾,每個人會從中得到不一樣的收穫。

書中插圖(鄭勤硯 繪)

芬克爾先生的書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過去和未來,他給孩子們的問題其實也是給每個地球人的問題。隨著地球變暖,自然生態的破壞,人類應該倍加珍惜和保護今天所面對的生存環境。儘管大洪水仍然是一個學術熱點問題,人類都需要學習如何面對未知世界的災難和挑戰。生命之舟,人類的希望之舟;生命之舟,需要你我共同造就。

鄭勤硯

2018年11月18日

本文來源: 中央美術學院少兒美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韓佳鵬_NN9841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官方上淘寶直播!
    繼凡爾賽宮首次淘寶直播後,大英博物館也來了!6月30日北京時間下午4點,備受期待的大英博物館,將聯合飛豬在淘寶直播進行官方全球首播!這也是大英博物館因疫情閉館100多天後,首次對公眾亮相,包括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在內的眾多館藏文物都將在淘寶直播間裡一一亮相。遊客只需要在淘寶APP搜索「一起來雲遊」,就可以享受專人講解+包場的超級VIP待遇。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
  •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將重新開放
    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和巴黎羅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羅浮宮已於今年7月恢復開放)。大英博物館落成於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將重新開放。
  • 大英博物館的800萬件藏品有多少不是搶來的?
    這裡是大英博物館,堪稱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2、大英博物館的95號展廳——全是中國瓷器大英博物館概覽(各分館經典藏品)大英博物館英文名直譯為「不列顛博物館」,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大英博物館。之所以在博物館之前冠以大的名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近代英國的極度輝使其榮獲了「大英帝國」的稱號。
  • 大英博物館二度閉館後重啟,10件名品揭示文物之美
    受新冠疫情影響,英國大英博物館在經歷二度閉館後,於12月3日起再次對外開放。然而原計劃的展事活動以及到館參觀人群都難以避免受到影響。因而館方也是積極推出大英在線、聽遊大英博物館等線上項目。本文細選了大英博物館10件最著名的館藏,從羅塞塔石碑、帕特農神廟雕像、索菲羅酒器到伊夫頭像、阿茲特克雙頭蛇、海達圖騰柱等,涵蓋古老文明與當代藝術,令全球喜愛藝術的觀眾突破時空限制,感受文物、藝術之美。羅塞塔石碑
  • 大英博物館: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的 罕見中國珍貴文物無緣歸故土
    大英博物館概覽大英博物館英文名直譯為「不列顛博物館」,人們往往稱之為大英博物館。之所以在博物館之前冠以大的名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近代英國的極度輝煌使其榮獲了「大英帝國」的稱號。另一方面,大英博物館確實大。
  •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竟是一塊兒穿越千年,會說話的石頭
    這座聞名世界的博物館,坐落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上,由崇尚新古典主義的斯莫克爵士,在19世紀設計而成。大英博物館的外觀設計,採用了希臘復興式的建築風格,博物館環繞著一個中央庭院建成,在建築外廊聳立著一圈高大的愛奧尼亞式圓柱,氣勢上十分的壯觀。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77年,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是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 大英博物館將重新開放 採取網上預約和限流措施
    當地時間8月27日上午10點(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閉館已長達163天的大英博物館將迎來重新開放,結束這座著名博物館自1759年首次對外開放以來最漫長的一段閉館時間。大英博物館內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胸像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和巴黎羅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羅浮宮已於今年7月恢復開放)。大英博物館落成於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
  • 大英博物館「接力」英國國家美術館設展上海地鐵
    新華社上海7月12日電(記者許曉青)大英博物館11日起「接力」英國國家美術館,在上海地鐵陝西南路站首次開啟藝術長廊展示活動。大英博物館提供了7件館藏藝術品的復刻版,集中在上海地鐵換乘站內展出。據獲得授權的中方運營機構介紹,大英博物館此次介紹到中國的藏品復刻版,一部分為世界文明代表作,如古埃及的陵墓壁畫「內巴蒙花園」和紙莎草文獻,來自歐洲的一種古董棋——路易斯西洋棋,日本浮世繪代表作《神奈川沖浪裏》等。另一部分是英國本土文化的縮影,如時尚繪畫作品《OP眼鏡》等。
  • 大英博物館:行走於百科全書的多重迷宮中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格雷戈在他帶有導展性質的書——《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中,如此寫道:「僅靠個人忠誠維繫的帖木兒帝國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作為統治者的民族習慣了草原生活,覺得官府缺少自由。他們未曾建立一個有序的中央政權,也沒有成功運作的官僚體系。每一任統治者的去世都造成了混亂。」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揭秘古埃及密碼,這才是真正的象形字!
    發祥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距今已逾八千年,而其所用象形文字曾失傳千餘年。直至1799年,「古埃及文字密碼」羅塞塔石碑才被一個法軍上尉發現。 問題來了,被法軍發現的羅塞塔石碑,為何會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呢?
  • 大英博物館|從小倉庫到800萬件藏品
    正在排隊等候參觀 1972年大英博物館特展《圖坦卡蒙寶藏特展》的普通群眾目前,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涵蓋古埃及、古印度等不同時代地區的藏品,甚至還收藏了史前史、人種學和考古學的資料,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它記錄了全球幾乎全部人類文化從開始到現在的歷史文物,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之中國瓷器館
    在大英博物館中除了單獨的中國館之外,瓷器館是被另外列出來的一個展區。也許是因為瓷器數量太多了原因吧,整整站了一個大大的展廳。下圖中這個龍壁,是中國館進館時的一個標誌。可見中國館在大英博物館中的重要地位。
  • 去頂級博物館漲知識——大英博物館必看攻略!
    其實還有博物館。在物價昂貴的倫敦,薈聚了人類歷史不同時期最頂級藝術瑰寶的博物館、美術館們卻都統統免費。在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排行榜上,法國的羅浮宮、美國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一直牢牢位列三甲,緊隨其後的就是國家畫廊。
  • 比大英博物館更美的博物館,倫敦老二可看可摸,還藏著王室的八卦
    法國思想家託克維爾說:「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博物館讓我們明確地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所以,到了英國這個歷史上曾經最猖獗的「海盜國家」,怎能放過去博物館尋找跟自己文明休戚相關的寶貝的機會呢?在倫敦有很多享譽世界的博物館和美術館。
  • 大英博物館最新作品:不只是藝術,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認知升級!
    大英博物館的地位得益於其背後的大英帝國。 文明之間的界限一被打破,就很容易發現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共性和傳承。你不會以我們國家怎麼樣、他們國家怎麼樣來看待文明,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欣賞整個人類的文明。」
  • 中國的國寶都流失到哪裡:大英博物館最多,丹楓白露宮最精
    中國是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更是從未間斷,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中國的文物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悠久文明的見證。,而獻給女王的文物就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藏有中國文物青銅器,瓷器,書畫,雕刻品等2萬餘件,還有20世紀由盜寶者從敦煌帶走的大量敦煌文物。
  • 大英博物館出新書,不僅僅有藝術
    日前,大英博物館最新推出一套新書:《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及《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人類世界的今天正是由虛構和想像創造的。創新的橫向類比結構首先來看《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的目錄:可以看到,它不是像傳統歷史書那樣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而是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展開!
  • 多圖實拍:打卡大英博物館,裡頭的中國珍寶,美
    博物館,是最接地氣的藝術課堂。有統計稱如果大英博物館每年把展出的藏品更換一遍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全部展完古希臘式主樓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四大博物館之一,不管是藏品之豐富,還是種類之多,都為世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