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 新世相 第 1462 篇文章 -
這是最近編輯部最熱議的話題:離婚。
先是離婚冷靜期還有 24 天就要實行了。( 2021 年 1 月 1 日)
它連著上了好幾次熱搜。一句話解釋清楚就是:
離婚增添了一道關卡,雙方要冷靜 30 天。
很多人都很擔憂,怕離婚變難了,怕不能及時從一段糟糕的婚姻關係裡抽身。
再是韓國拍了一檔離婚綜藝,《我們離婚了》。讓離婚後的雙方重聚,一起生活幾天。
因為直指婚姻裡殘酷的真相,也連著上熱搜。
說實話,我是哭著看完這檔節目的。好幾次都得停下來,打開窗口,大口呼吸空氣。
太窒息了。
這是最讓我感慨的一幕:
離婚 15 年後,雙方第一次單獨見面。
見面時,前妻先是問了前夫三個問題:
吃過午飯了嗎?
肚子餓嗎?
昨天睡得好嗎?
她為了這次見面,幾乎沒睡好覺。想留個好印象,特地做了頭髮,但前夫什麼都沒注意到。
剛開口,她的眼淚就忍不住。一邊想忍,一邊說自己很搞笑。
最後她問的那個問題,我和她一起哭了:
「你不覺得時間很可惜嗎?」
她是說,結婚的 26 年,浪費了,可惜了。
等於全面否定了人生裡的 26 年。
如果你把離婚冷靜期和這些離婚新聞連起來看,會發現一個令人難受的事實:
我們一直都低估了婚姻的門檻。
只有人告訴你離婚需要冷靜,
卻很少有人告訴你,
結婚才是更需要冷靜的那件事。
同事和我說過一句很清醒的話:
不是你我到了 27、28 歲,就能手拉著手去結婚的。
很多人對結婚一直有濾鏡——
生活出問題了,
結婚就能解決了。
婚姻出問題了,
生個孩子就能解決了。
但你會發現,婚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你要清醒地認識到,是你們彼此要共同解決婚姻裡的問題。
首先,你要判斷自己的能力。
和一個人結婚,不是把自己交付給另一個人。
而是要共赴一段旅程,很大可能還是棘手的旅程。
這個前提是:
你必須得獨立。
其次,你要判斷你在婚姻裡的底線。
阿嬌的一段離婚,至今讓人覺得意難平。
很多人重看這段關係,最大的感慨就是,阿嬌結婚了,然後失去了自己。
發生矛盾了,她先妥協,去哄對方——
消費觀不同,她先妥協,不敢買包——
婚禮時,本該是丈夫準備的行程,都變了她自己準備,丈夫露面就行了——
這明顯是一段不平衡的關係。
最後,千萬不要低估婚姻的複雜性。
這是最讓我感慨的一對夫妻,來自《我們離婚了》。
是裡面最年輕的夫妻,一個 30 歲,一個 28 歲,還有了女兒。兩人都是視頻博主,一起打拼過來的。
這是他們離婚 7 個月後的重聚。
很多習慣都沒消失——
女孩洗臉時,男孩主動去幫她捋頭髮。
女孩肩膀疼,男孩就去替她按摩。
……
但即使再甜,也離了。
原因很多人都經歷過——
男孩出生在一個強勢的家庭,父親有著很強的大男子主義:
婚前見面大聲斥責女生媽媽
當著孫女的面指責兒媳
……
但在這些場合,男孩都站在了他父親的一邊。
他把自己原生家庭的優先級,排在了自己家的前面。
以前總是有人說,婚姻是勇者的遊戲。
靠著勇敢,和一股衝勁,就能進入婚姻。
其實錯了。
婚姻更應該是智者的遊戲。
你必須有清醒的自知,愛自己的能力、愛他人的能力,
還有處理一段複雜關係的能力。
最後,你還會發現一個很讓人揪心的事實:
婚姻也許就是有有效期的。
參加《我們離婚了》的兩個女嘉賓都說了同樣失落的話:
「我的 20 代都投進去了啊」(我的 20 歲)
「有效期結束了」
「過去的時間非常...惋惜」
「對我來說那些寶貴的時光太可惜了」
婚姻結束了,大家默認的都是一段好好的關係弄砸了。
可惜了。
但退後一步想,是不是本就不該對婚姻寄予這麼高的期待。
有個博主評價《我們離婚了》的一句話我很認同:
這是個對婚姻的祛魅過程。
你關於婚姻所有的美好,都高估了。
你關於婚姻所有的瑣碎與不堪,都低估了。
你必須知曉所有利弊,再進入婚姻。
你要知道愛可能只是一程——
蔡少芬的婚姻很多人都很羨慕,但她有個行為我印象很深,
每次坐飛機前,都會給丈夫發消息,內容也許會讓你驚訝:
「老公我上飛機了,
如果出了什麼事,
你一定一定要照顧好兩個女兒,
再婚可以,
但要找個對她們好的人。」
一旁的鐘麗緹很驚訝,直呼怎麼會,你們感情這麼好?
蔡少芬很清醒:
「現實一點。」
你更要知道婚姻前提必須是,你是自由的,且是自主的——
結婚,是「我」變成「我們」。但這個「我」,一定得排在前面。
你可能也在熱搜上看過這個博主,@王慧玲。
她分享過自己的生育觀——
和丈夫決定丁克,各自郵件通知了父母。
她的爸媽不同意,她拉黑了父母半年。
這不是賭氣,她說是一種必需的切割,讓父母知道界限。
如果你知道她的經歷,可能會更佩服她。
從農村拼出來,把一切都握在自己手裡:
教育的權利,30歲從頭學英語;
不生孩子的權利,覺得自己不適合撫育孩子,就丁克。
同事看完後很感慨:
她沒有被婚姻捆綁住。
「是在處理婚姻,而不是被婚姻處理。」
最後,你要接受婚姻的其中一種結局,
就是破裂。
它像一家需要經營的公司,可能效益好會上市,可能也會破產倒閉。
這份經歷來自博主 @Ruggels 。
結婚前,她和丈夫去找了律師,談了所有婚姻裡會讓人難堪的問題:
離婚了怎麼辦?
錢要怎麼分?
一方出軌要怎麼解決?
如果一方掙得比一方多,離婚後要不要給對方撫養費?
……
這是她一定要談清楚的理由:
「把最壞的最醜陋的一面都談過了,
我們才能安心地結婚。
因為我知道,
他不會最後真的讓我一無所有,
我也不會讓他一無所有。」
最後她說了句挺讓人感慨的話:
「哪怕我們有一天緣分盡了,
也能友好說再見,
絕不會撕破臉。」
這份體面,是非常的難得和珍貴。
我曾經寫過一段完美離婚,來自脫口秀演員程璐和思文。
這是他們離婚後的相處模式:
兄弟。
兩人沒有互刪好友,還是生活密友和事業夥伴。
程璐看到好玩的段子,還是會第一時間分享給思文,和她一起笑。
思文給程路寫了封信,很多人都哭了。
信裡思文祝他成功,又擔心他不成功,說有需要一定會借錢給他。
讀者@Moon 也分享過她和前夫的最後一個擁抱,很動人——
領離婚證的那天晚上,他收拾好行囊離開了家。
上車前,他說抱抱吧。
然後伸出雙臂,最後擁抱了他們十年的愛情。
最後我想和你分享《婚姻故事》裡惹哭最多人的一幕,不是男女主歇斯底裡的爭吵,
而是他們最後的告別:
夕陽下,男主查理去接兒子。
他往前走幾步,鞋帶鬆了。女主妮可喊住他,很自然地蹲下幫他繫上,
然後拍了拍他的小腿。
她注視著這個愛過的男孩,往前走了,
往和她相反的方向走了。
哈佛大學有過一門很有名的《幸福課》,裡面提了一個困惑了很多人的問題:
人怎麼才能獲得幸福?
答案是:
從人和人的關係中。
而夫妻關係,是你人生中最複雜的親密關係之一。它會滋養你,也可能會拖垮你。
這裡我必須要說,知道了婚姻的真相,並不會讓人對婚姻更畏懼。
反而是更清醒。
如果你選擇了婚姻,就去吧。
去結婚吧。
把離婚當成前提去結婚。
無論是走一程,還是走一生,都希望你能在最後駐足回望時,
都不會感到可惜、和被浪費。
撰稿:圖拉 丫丫
責編:袁燦爛
晚禱時刻:
「若是非得分,
先相約誰都不許苦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