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網絡上偶然看到了一個心理訪談節目。雖然只是一個只有幾分鐘的片段,但是片段的內容卻讓我記憶猶新。在這個片段中,主人公是一個33歲的大學生。提起大學生這個身份,很多朋友覺得雖然現在大學生的數量比較多,但在社會上,憑藉著學歷總能混一口飯吃。可是這個女大學生至今仍在家啃老,沒有工作,也沒有收入來源。在節目中,女兒和母親之間的交談非常不愉快,說兩句話就要大吵一架。看到這,可能很多朋友覺得這個女兒本身有很大的問題,更有人覺得這個孩子太不孝順了。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這個女孩名字叫做範成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範成金從小對於設計和科學抱有極為濃厚的興趣,在讀書階段,甚至親手設計了自己的作品。每當她把自己設計的圖紙給父母看之後,父母卻總在用言語打擊著她。在父母眼裡看來,學這些東西就是不務正業,將來根本沒有辦法靠這些東西掙錢。除了父母之外,範成金還有一個姐姐。在家中最小的她,卻沒有受到應有的寵愛。範成金在家中經常會為家人做飯,但即便已經30歲的她,也會因為做飯的口味問題而被家人斥責。
範成金回憶起自己從小到大的生活,她談到自己的父母很少表揚自己,無論什麼事情只要自己犯了錯,收穫的都是父母一味的批評和自責。因此自己從小到大她都非常自卑,覺得自己不如其他的孩子。在大學期間,範成金曾嘗試著融入整個集體,但是到頭來他發現這對於自己來說實在是太難了。為了減輕家人的負擔,她曾經在超市做過兼職,這份工作每天都需要與很多人打交道,但是她發現自己連抬頭與他她人正視這件簡單的事都做不到。一看到陌生人,就開始緊張整個人發抖,根本沒辦法做到與他人對視。後來,範成金也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患有社交恐懼症。
在她跟家人說了自己的症狀之後,她的父母並沒有第一時間想要解決問題,或者帶她去看醫生。相反卻一味的指責她,覺得他只是在為了逃避工作而找了一個藉口。她的父母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社交恐懼症,也不知道她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症狀。範成金30多歲了仍在家啃老,並不僅僅是因為她自身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在於父母對於她採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
身為父母的你是否對孩子使用過批評教育這種方式呢?在一些父母眼裡看來,過度表揚孩子,會使孩子迷失自我,讓他們不能夠認清自己的真實水平。有一些父母並不善於誇獎孩子,讚揚的話很難說出口。即使心裡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優秀,但是卻不願意誇誇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讓我們不願意好好誇誇自己的孩子,總是用批評的方式促進孩子更好的成長。
但是過度批評教育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不如同齡人。比如一個孩子從小非常喜歡唱歌,當她每次給父母唱歌的時候,父母總會說你唱的太難聽了,天生五音不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從心底裡默認自己唱歌水平的確不行,因此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歌聲。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是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勵的,這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如果孩子自己都否定自己的話,又怎麼能贏得他人的肯定呢?範成金至今未找工作,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自己的社交恐懼症比較嚴重,但並不是每一份工作都需要與他人打交道的。我覺得範成金可能至今仍在跟父母賭氣,通過和父母吵架的方式,把自己多年來的委屈和怒火發洩出來。看了這檔節目的朋友也會發現,範成金在面對鏡頭的時候,並沒有像她所說的那樣患有嚴重的社恐。
解鈴還須繫鈴人,範成金的父母如果一直意識不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出了什麼問題,那麼範成金可能永遠都不會走出自己親手搭建的那堵圍牆。
身為父母的你,是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採用了批評教育這種方式呢?你對這種教育方式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