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花近千元買了一雙耐克的運動鞋後,卻發現是「莆田系」假鞋,你是不是會特別窩火,會不會咒罵一頓,會不會想著這些無良商家為何無法徹底取締?
根據界面新聞網報導,莆田警方自12月份起,開展打擊運動鞋製售假保護智慧財產權專項行動,查扣仿冒運動鞋及材料近32萬件,涉案金額約3億元。
如此巨大的數據,還只是冰山一角,不禁引起人們的深思,究竟是什麼樣的能量,讓「莆田系」假鞋產業屢禁不止。
「莆田系」鞋業的歲月沉浮,其實最初他們不造假鞋的
早在三四十年前,臺灣才是全世界的製鞋中心,依靠著廉價的勞動力及原材料的優勢,到了80年代,臺灣的製鞋行業呈井噴式發展。
到了80年代末期,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臺灣的優勢漸漸地失去。企業家們開始把眼光轉向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大陸地區,此時,海峽對岸的莆田便出現在企業家的視線裡。
可是,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莆田鞋業經過數十年的高光時刻後,也步入了臺灣鞋業衰敗的後塵。鞋企資本家們開始把眼光放到了勞動力更加廉價的東南亞地區。
當時,莆田大部分製鞋企業主要是為出口海外的運動鞋品牌做代工生產,隨著鞋企的撤資遷移,莆田代工鞋廠的訂單越來越少。於是,為了工廠的生存,陷入危機中的莆田製鞋人,開始借鑑當初代工名牌鞋時積累的經驗,走上了製造假鞋之路。
「莆田系」假鞋製造的發展模式,具有很強的凝聚力
從90年代開始,有些想要仿製國際名牌鞋的鞋廠,通過賄賂在國際上代工生產的企業員工,獲取到了最新的鞋樣與設計圖,開始了制假之路。
隨著假鞋的流出,鞋廠的盈利,一時間,人們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越來越多的鞋廠開始效仿,「莆田系」假鞋產業從此誕生。
在莆田人的思想裡,家族觀念非常強。因此他們的假鞋製造產業都是以一家帶動整個家族參與,再後就是帶動親朋好友,形成了一個同鄉同業的「抱團式」經營模式。
到如今,莆田假鞋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網絡,即同鄉同業者,利用同鄉和同族關係建立商業網絡,實現對市場和資源的控制。
多次打擊卻未能取締,「莆田系」假鞋行業的背後究竟有什麼能量
自2007年美國查獲30萬雙「莆田系」製造的假耐克鞋起,到2010年《紐約時報》記者通過暗訪莆田制假鞋業並進行了深度的報導,「莆田假鞋」才被人逐漸所熟知,也被世人推上了口誅筆伐的浪尖。
莆田警方也曾進行了多次大型的打假整頓行動,小型的行動不計其數,卻始終無法將其連根取締,假鞋工廠就猶如野火後的小草,死灰仍舊復燃。
追根究底,宗族間的相互提攜,相依相靠,互利共生,是推動「莆田系」假鞋製造行業能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巨大能量。由於其根深蒂固的宗族觀念,因此通過兩三次的打假行動,是無法真正取締的。
結語
「莆田系」假鞋產業的繁衍,是社會經濟發展與地方宗族觀念結合的產物。
在莆田人眼裡,製造假鞋並不是一個丟人的行業,而能否賺到錢,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事情。
家裡蓋上大樓,買上高級轎車,走出門受人尊重,是莆田人在宗族觀念如此濃厚的環境中的真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