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福建莆田曾因大量生產仿冒名牌運動鞋,被戲稱為「假鞋之都」。如今,莆田假鞋仍然屢禁不止。從地下工廠生產、電商平臺銷售、教授開店技巧,到黃牛充當中介攬收發運,莆田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12月2日,南京警方現場查獲假冒品牌球鞋5000多雙、假冒名牌羽絨服2000多件、現金20萬元,抓獲犯罪嫌疑人29人。經查,該造假團夥僅在2019年就在網店銷售假鞋200多萬雙、假羽絨服一萬多件,涉案金額3000多萬元。中國鞋業在原有矛盾未能解決之時,又要面對要素成本「單邊」上升、勞動力供給結構變化、國際競爭壓力持續加大、消費趨勢的快速變化、新經濟對產業的衝擊等多重挑戰。
假貨,成為阻礙中國企業發展,影響中國國際形象的瓶頸,打假的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作為主要交易集散地的線上電商平臺,正不可避免地淪為假貨流轉通道,也是時下打假最受關注的正面戰場。
電商平臺大多聲稱要扭轉假貨泛濫局面。淘寶、京東、eBay等電商平臺,一方面主動協同執法部門線下打假,一方面構建獨立的大數據打假系統。
我國鞋類產量約為131億雙,增速持續趨勢性回落。鞋業內銷市場消費量約為39億雙,消費總額3960億元。鞋類消費增速進入下行周期,尤其是皮鞋行業持續低迷尚未觸底。出口92.9億雙,金額448.9億美元,連續兩年負增長;與此同時,進口持續多年逆勢高速增長,數量1.1億雙,貨值27.4億美元,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2021年中國鞋業產業壓力持續加大
中國的假鞋產地集中在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帶,憑藉與臺灣隔海相望的近距離優勢,上世紀80年代起,耐克(Nike)、阿迪達斯(adidas)等國際馳名商標運動鞋廠商,紛紛在此設立代工廠。代工廠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福建晉江與莆田。
晉江的假鞋產業比莆田發展更早,但電商平臺發展起來後,莆田後來居上,一度被外界冠以「假鞋之都」。莆田市政府2014年的數據顯示,全市範圍內共有大小鞋廠超2000家。
中小廠家倒閉,2015年開始,中小鞋企的處境更加困難,除了人工成本上漲帶來資金上的壓力外,還有國內環境調控的政策不斷收緊,環保方面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2016年珠三角的倒閉企業中,超過90%的鞋企是規模以下的企業。那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廠家,在2015年也大都處於停工的狀態。
大廠家訂單超飽和,規模以上的鞋企中,2016年訂單飽和的狀況很常見,相較而言,雖然中小企業的數量很多,但是「規模以上」的企業還是承擔了休閒鞋行業大部分產能。而這些企業在困難面前,並不會像小企業那樣脆弱。而隨著休閒鞋業技術的提高,再加上機器自動化的推廣,大鞋企生產的優勢在不斷擴大,訂單也逐漸回流到大鞋企中。
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CC)在2014年的統計中稱,全球假貨帶來的經濟損失約有1.7萬億美元。
在線等大中型電商平臺都受到假貨困擾。不同商業模式和性質的電商平臺,假貨佔比也會有所不同,其中C2C模式電商平臺因入駐商家主要以自然人和中小企業居多,存在出售假冒商品的機率略高於以入駐中大型企業為主的B2C電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