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點茶,熱播劇《清平樂》裡,究竟還藏了哪些茶知識?

2020-12-13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宋代,是最具生活氣息的一個朝代。

熱播劇《清平樂》裡,介紹了宋仁宗的故事。

仁宗當朝,名臣輩出,眾正盈朝。

大宋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繁榮昌盛的年代。

同時代的歷史牛人名單,可以拉得特別長。

範仲淹、包拯、韓琦、狄青、張方平、司馬光、柳永、晏殊、梅堯臣、周敦頤、沈括……

歷史書上留名的文學、政治、經濟、哲學、科學家,濟濟一堂。

在宋仁宗趙禎的治理下,宋國進入了空前繁盛的時期。

時至今日,活在宋朝,仍是件值得期盼的心願。

汴京城有逛不完的商店。

街市上有吃不完的美食。

瓦舍裡有看不完的雜劇。

朱雀門外,有泡不完的茶坊。

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而在宋代,茶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

我國的茶文化,起於唐,盛於宋。

隨著大宋王朝的社會商品經濟全面繁榮,貢茶、茶具、茶藝、茶坊等,更是蓬勃發展。

本篇就不妨探討一二,《清平樂》裡的那些茶事!

《2》

在宋代,北苑貢茶盛極一時。

劇中的臺詞內,多次提到貢茶二字。

聯繫歷史,宋仁宗時期。

宮內已經普遍使用福建產的貢茶——龍鳳團茶。

北苑貢茶,亦稱北苑御茶。

龍鳳茶的興起,為的是區別平民的茶飲。

《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太平興國初(976年)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真正讓北苑以好茶,名震天下的則是「前丁後蔡」時期。

丁謂是當時的福建漕運使,曾在北苑督造鳳團,後又制龍團。

最後制龍鳳團茶上貢,品質頗高。

到後來,宋仁宗時期,蔡襄創製了品質更高的小龍團茶。

歐陽修《歸田錄》載:「其品精絕,謂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前丁後蔡」過後,北苑貢茶的名聲,美名遠揚。

在當時,龍團歸皇帝享用。

而鳳餅則是後宮嬪妃、子女飲用。

除非是皇上的恩賜,大臣與士大夫階層,難以接觸到龍鳳團茶。

以至於,當時的王公將相感慨。「黃金可得,龍團難求」。

能得到皇帝賞賜的龍團茶,實在是很高的榮譽。

《3》

聊到喝茶。

宋代最流行的喝茶方式,是點茶法。

俗話說,老闆的文化就是公司的文化。

宋朝天子愛喝茶,於是,點茶文化自上而下的傳播開來。

點茶,在文人、士大夫的引領下。

變成了一場高雅的茶事。

點茶,喝我們今天常見的茶葉衝泡,大有不同。

從原料的選擇上,點茶需要挑選合適的白茶與綠茶。

要求原料極嫩,沒有老葉、茶梗。

事先備好茶後,簡單的用火將茶葉烤一烤。

往茶葉外包上一層紙,將幹茶錘碎。

最後再碾碎成粉末,加水調和成茶膏。

選一個玄色的建盞,徐徐注入沸水。

值此時,點茶的動作很關鍵。

講究擊拂茶湯,打出「雪沫乳花」。

這一步過程,很像現代的咖啡拉花。

國力昌盛的宋朝,全民熱衷點茶、鬥茶。

這對一款茶的色、香、味,原料品質要求高。

並且對點茶的操作技巧,茶湯的呈現的,同樣需要調節。

鬥茶時,茶沫和湯花不能分開。

湯沫要「咬盞」,要不然就成了「雲腳散」落了下風。

為實現茶湯的表面,達到「雪沫乳花」,讓白色茶沫充分展現。

宋人們想到了一個方法。

使用黑色厚胎的茶盞,保溫並襯託茶色。

穿越回宋朝,捧著一杯打好的茶,像是端了一碗雪。

連茶帶沫的吃下,味淡而綿長。

箇中滋味,清韻雋永,滿口華彩!

《4》

目前,《清平樂》已經播出了快三十集。

趙禎皇帝,意圖改革「三冗」問題。

然而,拋開劇情不提。

宋仁宗與茶器的二三事,在劇中零星出現的茶器,很有意思。

現代社會,每個繁華地段都有小資情調的咖啡館。

而在汴京城的朱雀門外,滿大街都是茶坊、茶肆。

悠閒的宋人,喝一杯下午茶,看看店家表演的茶百戲。

不知不覺,又消遣了半日時光。

現代人喝茶,講究的是「泡」。

投茶、注水、出湯、分茶。

連貫的泡茶動作,一氣呵成。

不消一會,就能手捧一杯茶香嫋嫋的清茶,細啜慢品。

而風靡宋代的點茶,需要在茶湯表面「拉花」。

當時的茶肆內,有不少「分茶」高手。

分茶入茶盞時,能衝出不少栩栩如生的圖案。

蟲魚花鳥、飛禽走獸,無一不含。

纖巧如畫,但隨著茶沫的消失,如煙花綻放那樣,須臾幻滅。

這在茶湯上作畫,變化百般。

當時的宋人,稱此為「茶百戲」。

按今天的眼光看,很像現代玩的花式咖啡。

充滿風雅趣味的喝一回點茶,用具很繁瑣。

一場點茶的程序下來,步驟很多。

1、炙茶(用炭火烘焙茶餅);

2、茶碾子(將小巧的茶餅碾成粉末);

3、羅茶(用絹羅篩茶,讓茶粉末更細膩);

4、候湯(選水和將水燒沸);

5、溫盞(用沸水,溫熱茶盞);

6、調膏(用少許的水,拌勻茶粉);

7、擊拂(用湯瓶添注沸水,細小的水柱擊打下,茶沫浮起)。

……

在這點茶的過程中,要用到的茶具不少。

風爐、湯瓶、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

點茶,真的是一場風雅的茶事。

老蘇當年,是個愛茶達人。

迷醉在茶香後,連當年到貢院去當主考官時,還叫僕人專門挑著笨重的擔子。

將茶壺、茶爐子、水瓶、茶碾、羅篩這些喝茶的工具,全套帶了過去。

然後,約幾個老朋友一起喝茶。

《5》

對比宋人的喝茶。

現代社會的泡茶、喝茶,顯然是簡便不少。

認真探究起來,宋代人種茶、做茶、上貢的整個過程。

精益求精,程序繁瑣。

聞名天下的龍鳳團茶,哪怕家財萬貫,未必能親自一嘗。

點茶的多步驟講究,更是將近極端的程度。

這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很難推廣,不可持續。

愛吃嶺南荔枝的老蘇,寫過一首《荔枝嘆》: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那首詞裡,前半部分寫的是楊貴妃愛吃荔枝。

但最後講的是「前丁後蔡」。

老蘇的不滿之處在於,怎麼蔡襄你這樣的大才子,竟也能幹這樣的事?

為了爭寵,不惜大動幹戈,耗費民力!

後來,宋朝覆亡,蒙古人下江南。

等到明朝建立,漢人奪回江山。

窮苦人出身的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散茶。

於是,當時全國各地的民間制茶單位,以及官方的制茶機構,放棄了研究幾百年的餅茶製作。

專心的研究起散茶的工藝。

皇家的御茶園,搬去了鄰縣的武夷山。

北苑貢茶的歷史輝煌,就此不再。

《6》

從明代以來,泡茶成為了喝茶主流。

時至今日,茶席上的工具,更是精簡不少。

現在,為順心的喝一杯好茶。

只需準備以下的基礎茶具。

1、隨手泡(電動加熱燒水壺)。

2、蓋碗(茶桌上的點睛之筆,100-110ml標準器型為佳)。

3、公道杯(裝茶、分湯、觀賞湯色必備)。

4、品茗杯若干。

……

宋代人喝茶,講的是一盞茶。

現代人聊茶,往往說一杯茶。

從杯與盞的講究,大可看出喝茶文化的變遷。

黑色厚胎的宋代茶盞,方便展示茶沫。

而現代喝茶,不論喝紅茶、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

品茗杯的選擇,一般不建議過大。

容量略小的茶杯,更能體現品茶的雅致。

另外,品茗杯的敞口,不需要過大。

杯口過敞,會影響聚香。

時至今日,如果用茶盞盛一杯茶香高揚的新茶。

那麼,端起茶盞,湊近喝茶聞香時。

所能感受到的香氣,肯定是弱於白瓷的小高杯、玉蘭杯等茶杯器型。

時過境遷,時移事易。

喝茶品茶,不論是泡茶的方法,還是茶具的挑選,都大有講究!

《7》

宋代的文人雅士,追求精緻的生活。

吃喝在宋朝。

玩樂在宋朝。

讀書詩畫在宋朝。

大宋的歷史,承載了一代文化的高度。

紛忙的現代生活裡,學一學宋人的精神。

認真的消遣,專心的品茶。

修身養性,頤養閒情,再好不過!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官家竟為一塊鹿肉折腰,《清平樂》到底是怎樣一部神仙劇
    若說宋代的點茶雅致,那麼唐代的煎茶則是別致中帶著幾分盛唐的繁複大氣。而最近的一部《清平樂》更是通過銀幕將茶文化的細節雕琢到了一個新高度。並為我們展示了宋代一眾茶界大咖的生平舊事。且看那愛懟皇帝的男神蔡襄,樂觀灑脫的蘇軾,還有將蔡襄發明的小鳳團視若珍寶的歐陽修,一一盤點不亦樂乎!
  • 北宋莆籍名臣蔡襄登上熱播劇《清平樂》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北宋莆籍名臣蔡襄《四賢一不肖》登上熱播劇《清平樂》第11集近日,電視劇《清平樂》正在騰訊視頻熱播,描繪的家國天下,是宋仁宗趙禎在位的41年。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範仲淹、晏殊、蔡襄等等這些曾經在語文、歷史課本裡湧現的「老熟人」在劇中集體出鏡。宋朝燦爛的文化藝術成就在宋仁宗時期達到了巔峰,因此引發了一波螢屏之外的熱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宰相呂夷簡執政。
  • 點茶——來自宋代的極致美學
    去年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演繹一場古代豪門生活景象的同時,也為觀眾徐徐展開了一幅宋人生活美學的圖卷。教授盛家姑娘技藝的教養嬤嬤說到,「學這些,儀態規矩是其次,陶冶性情才是貴格。」在那個年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種雅致詩性的生活。「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適累家。」其中,與「抹茶道」形似的技藝,就是它的始祖「點茶」。
  •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 揚之水
    站在宋人的立場,自然要說煎茶是古風,由南唐入宋的徐鉉在詠茶之作裡已經申明「任道時新物,須依古法煎」,今人考察兩宋茶事,也認為點茶早是這一時代普遍的習俗。與陸羽《茶經》講述煎茶法不同,宋人茶書,如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述均為點茶法,曰兩宋點茶盛行,誠然。
  • 點茶,宋代人的風雅飲茶生活
    熱水不夠滾,點茶時茶沫容易浮,熱水太滾了,茶又容易沉,所以燒水燒到什麼火候是很考究技術的,當時的人認為用剛過二沸略及三沸之時的水,點茶最佳。點茶的基本操作流程可以約略敘述為:先把研細篩過的茶末放入溫過的茶碗裡,然後注入少量的熱水,調成膏狀,再注水,在注水的同時用茶筅(音xiǎn)不停的來回攪動茶湯,直至白色的湯花(茶沫)覆蓋水面:湯花越多越好,越白越好,且以茶與水融合度高、碗邊不沾水為好
  •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 籤名本
    站在宋人的立場,自然要說煎茶是古風,由南唐入宋的徐鉉在詠茶之作裡已經申明「任道時新物,須依古法煎」,今人考察兩宋茶事,也認為點茶早是這一時代普遍的習俗。與陸羽《茶經》講述煎茶法不同,宋人茶書,如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述均為點茶法,曰兩宋點茶盛行,誠然。
  • 《清平樂》「宋風」再刷一波存在感 這些宋朝劇也值得一看
    近期由王凱、江疏影主演的《清平樂》在湖南衛視播出,這部劇講了王凱飾演的宋朝皇帝趙貞的一生,從青澀的少年到成熟的帝王的故事。清平樂觀看宋朝劇和清宮劇感覺很不一樣,看清朝劇我們更多的焦點放在了皇帝和后妃身上,而宋朝的名臣實在是太多了,與帝後的名氣簡直可以分庭抗禮,就像在《清平樂》晏殊,範仲淹、歐陽修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化名人都在劇裡輪番登場
  • 點茶,可不是點一杯茶……
    世味薄,想必那時茶味猶厚。這裡所說晴窗細乳戲分茶就是點茶,陸遊興許也是一位精於此道的高手。茶文化經過唐代一朝的發展,特別是茶聖陸羽《茶經》的問世影響,到了宋代是極其講究的,也更加繁榮。茶中高手,一個沒有被當皇帝耽誤的藝術家,宋微宗趙佶,就有專著《茶論》(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這本書雖然不到三千字,但言簡意賅,論述全面,見解獨到。特別精彩的就是七湯點茶法的描寫: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盛畔,勿使侵茶。
  • 2020評分最高的熱播劇,你看了幾部?
    相信在不久,停拍的電視劇像《有匪》、《餘生請多指教》、《大江大河》、《青簪行》等多部劇很快就會復工,但是我們在期待這些未成的電視劇時,也可以看看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熱播的電視劇。每一部都非常優秀。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關於宋代點茶,你了解多少?看過宋代電視劇的茶友們,可能都會對其中的點茶印象深刻。在趙麗穎主演的《知否》中,女子點茶與焚香、掛畫、插畫一起,被認為是日常禮儀的一部分,是大戶人家姑娘必須要會的。點茶第二步:碾茶。把茶包在乾淨的紙中錘碎,然後放入茶碾中研磨。碾茶的質量會直接影響之後點茶的品質和顏色。點茶第三步:羅茶。這一步就是用茶羅篩茶,「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而點茶最好的狀態是茶水融合,均勻懸浮。
  • 《清平樂》熱播正酣,法迪奧新品「墨韻」創新中式高光時刻
    由正午陽光出品的《清平樂》最近播的熱火朝天,不僅聚集王凱,江疏影,喻恩泰等超強戲骨卡司陣容,更是憑藉#宋仁宗與曹皇后#,#懷吉哥哥#等劇情頻上熱搜。這部劇與平時我們司空見慣的熱鬧偶像劇不同,它用極度還原歷史環境與人物形象的真實性敘事方式,將宋朝如茶如畫般的詩意生活展現在觀眾眼前:沒有你死我活的宮鬥,也沒有爾虞我詐的弄權,只是耐心地展現趙禎和曹丹姝的漫漫戀愛——沒有濃墨重彩你儂我儂,倒更像是半個知音;把君君臣臣的談話進諫都一一展開,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還記得範仲淹第三次被貶嗎?兩位好友來送行,好酒載了滿滿一車,說「等酒喝完了你也就該回來了。」
  • 《清平樂》熱播,「樂」字到底讀lè還是yuè?很多人讀錯了十年!
    當人們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的時候, 刷劇就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最近,王凱的新劇《清平樂》開播了, 這是一部講述宋仁宗一生的古裝劇。其實,這部劇是由一本著名小說《孤城閉》改編,變成電視劇之後改了個名字,叫《清平樂》。就是這個新名字,讓很多人犯了難!
  • 跟漢服學社一起追劇啦!《清平樂》裡宋仁宗著裝的細節和講究
    工作日晚22:00見漢服社追劇系列第一篇!一起來看看《清平樂》裡宋仁宗著裝的細節和講究吧。(圖:《清平樂》盛治芳華版海報)愛追劇的小夥伴們可能都知道近期又有一部新劇《清平樂》開播了,這部由正午陽光出品,張開宙執導,王凱、江疏影主演的電視劇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以北宋為背景,在朝堂之事與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
  • 還原遺落的點茶技藝 注湯擊拂現乳花
    唐代,泡茶尚未通行,卻是煎茶的全盛期,煎茶正是點茶的雛形。此法將團餅茶經過炙、碾、羅等工序,變成細微的茶末,再投入沸水中煎煮。陸羽來到東陽訪茶,也是為尋找優質的煎茶材料。東白山的茶葉被研磨成末並煎煮後,是何等形態與滋味,今人已不得而知。但在東陽先賢的詩詞裡,能找到不少對煎茶雅事的吟詠。
  • 《清平樂》熱播刷屏,「樂」字到底讀lè還是yuè?很多人讀錯了十年!
    當人們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的時候, 刷劇就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最近,王凱的新劇《清平樂》開播了, 這是一部講述宋仁宗一生的古裝劇。
  • 【茶知識小課堂】什麼是抹茶法?
    粉末茶不像葉形茶那樣是用浸泡的,它是直接用水調開來飲用的,使用「抹茶」這個名稱主要是遷就日本茶道界的用語而採用的名稱,事實上「抹茶」就是「末茶」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粉末茶」與所謂「茶精」的不同,粉末茶是直接把茶葉磨成細粉,所含的纖維質與不溶於水的成分都在其內。
  • 2019年熱播的4部高甜寵劇,除了《親愛的》,你還看過哪些?
    2019年熱播的4部高甜寵劇,除了《親愛的》,你還看過哪些?2020年已經到來了,很多人都停留在2019年的電視劇中,還沒有緩過勁來,比如《陳情令》。今天就給你們說說2019年熱播的4部高甜寵劇,除了《親愛的》,你還看過哪些?
  • 《清平樂》最美中國風海報設計賞析
    要說當下大火的電視劇當屬《清平樂》這部劇改編自小說《孤城閉》由王凱、江疏影等實力演員出演豆瓣評分高達8.1分對於劇情不多說大家自行去觀賞今天著重說說這部劇的設計隨著該劇熱播各種版本的海報,也相繼曝出每幅都精美如畫令人驚喜不已今天
  • 從「煎茶法」到「點茶法」,聊聊宋朝的「點茶」文化及後續發展
    宋朝的士大夫不僅喜歡詩詞歌賦,著書講學,文人好友之間還喜歡品茶養性、坐而論道。因此,茶文化也在宋代再次得到發展,並出現了屬於宋代特色的「點茶」文化,那麼,到底什麼是「點茶」呢?但是宋代的「點茶法」的茶末放置在每位飲用者的茶盞中,而不是直接放在煮水的壺中。並且會用茶筅慢慢攪拌茶末,最後將煮沸的水導入茶中,完成一杯清香的茶飲,原理與今天的速溶咖啡有些許類似。「點茶法」是中國古代沏茶方法與茶文化發展的一次高峰,而「點茶法」的出現與宋朝的文化、經濟繁榮密不可分。
  • 《清平樂》火了,可清平樂一詞所謂何意呢?
    隨著《清平樂》的熱播,不知道各位追劇達人會不會在想清平樂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只是經常在很多詩人的詩詞中看到,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去深究這一詞的含義。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來有為詞牌名,比如我們經常在古詩詞裡讀到的,如夢令、水調歌頭、浪淘沙、天淨沙、卜算子、念奴嬌等等,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樂譜的意思。《清平樂》的格律: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