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宋代,是最具生活氣息的一個朝代。
熱播劇《清平樂》裡,介紹了宋仁宗的故事。
仁宗當朝,名臣輩出,眾正盈朝。
大宋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繁榮昌盛的年代。
同時代的歷史牛人名單,可以拉得特別長。
範仲淹、包拯、韓琦、狄青、張方平、司馬光、柳永、晏殊、梅堯臣、周敦頤、沈括……
歷史書上留名的文學、政治、經濟、哲學、科學家,濟濟一堂。
在宋仁宗趙禎的治理下,宋國進入了空前繁盛的時期。
時至今日,活在宋朝,仍是件值得期盼的心願。
汴京城有逛不完的商店。
街市上有吃不完的美食。
瓦舍裡有看不完的雜劇。
朱雀門外,有泡不完的茶坊。
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而在宋代,茶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
我國的茶文化,起於唐,盛於宋。
隨著大宋王朝的社會商品經濟全面繁榮,貢茶、茶具、茶藝、茶坊等,更是蓬勃發展。
本篇就不妨探討一二,《清平樂》裡的那些茶事!
《2》
在宋代,北苑貢茶盛極一時。
劇中的臺詞內,多次提到貢茶二字。
聯繫歷史,宋仁宗時期。
宮內已經普遍使用福建產的貢茶——龍鳳團茶。
北苑貢茶,亦稱北苑御茶。
龍鳳茶的興起,為的是區別平民的茶飲。
《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太平興國初(976年)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真正讓北苑以好茶,名震天下的則是「前丁後蔡」時期。
丁謂是當時的福建漕運使,曾在北苑督造鳳團,後又制龍團。
最後制龍鳳團茶上貢,品質頗高。
到後來,宋仁宗時期,蔡襄創製了品質更高的小龍團茶。
歐陽修《歸田錄》載:「其品精絕,謂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前丁後蔡」過後,北苑貢茶的名聲,美名遠揚。
在當時,龍團歸皇帝享用。
而鳳餅則是後宮嬪妃、子女飲用。
除非是皇上的恩賜,大臣與士大夫階層,難以接觸到龍鳳團茶。
以至於,當時的王公將相感慨。「黃金可得,龍團難求」。
能得到皇帝賞賜的龍團茶,實在是很高的榮譽。
《3》
聊到喝茶。
宋代最流行的喝茶方式,是點茶法。
俗話說,老闆的文化就是公司的文化。
宋朝天子愛喝茶,於是,點茶文化自上而下的傳播開來。
點茶,在文人、士大夫的引領下。
變成了一場高雅的茶事。
點茶,喝我們今天常見的茶葉衝泡,大有不同。
從原料的選擇上,點茶需要挑選合適的白茶與綠茶。
要求原料極嫩,沒有老葉、茶梗。
事先備好茶後,簡單的用火將茶葉烤一烤。
往茶葉外包上一層紙,將幹茶錘碎。
最後再碾碎成粉末,加水調和成茶膏。
選一個玄色的建盞,徐徐注入沸水。
值此時,點茶的動作很關鍵。
講究擊拂茶湯,打出「雪沫乳花」。
這一步過程,很像現代的咖啡拉花。
國力昌盛的宋朝,全民熱衷點茶、鬥茶。
這對一款茶的色、香、味,原料品質要求高。
並且對點茶的操作技巧,茶湯的呈現的,同樣需要調節。
鬥茶時,茶沫和湯花不能分開。
湯沫要「咬盞」,要不然就成了「雲腳散」落了下風。
為實現茶湯的表面,達到「雪沫乳花」,讓白色茶沫充分展現。
宋人們想到了一個方法。
使用黑色厚胎的茶盞,保溫並襯託茶色。
穿越回宋朝,捧著一杯打好的茶,像是端了一碗雪。
連茶帶沫的吃下,味淡而綿長。
箇中滋味,清韻雋永,滿口華彩!
《4》
目前,《清平樂》已經播出了快三十集。
趙禎皇帝,意圖改革「三冗」問題。
然而,拋開劇情不提。
宋仁宗與茶器的二三事,在劇中零星出現的茶器,很有意思。
現代社會,每個繁華地段都有小資情調的咖啡館。
而在汴京城的朱雀門外,滿大街都是茶坊、茶肆。
悠閒的宋人,喝一杯下午茶,看看店家表演的茶百戲。
不知不覺,又消遣了半日時光。
現代人喝茶,講究的是「泡」。
投茶、注水、出湯、分茶。
連貫的泡茶動作,一氣呵成。
不消一會,就能手捧一杯茶香嫋嫋的清茶,細啜慢品。
而風靡宋代的點茶,需要在茶湯表面「拉花」。
當時的茶肆內,有不少「分茶」高手。
分茶入茶盞時,能衝出不少栩栩如生的圖案。
蟲魚花鳥、飛禽走獸,無一不含。
纖巧如畫,但隨著茶沫的消失,如煙花綻放那樣,須臾幻滅。
這在茶湯上作畫,變化百般。
當時的宋人,稱此為「茶百戲」。
按今天的眼光看,很像現代玩的花式咖啡。
充滿風雅趣味的喝一回點茶,用具很繁瑣。
一場點茶的程序下來,步驟很多。
1、炙茶(用炭火烘焙茶餅);
2、茶碾子(將小巧的茶餅碾成粉末);
3、羅茶(用絹羅篩茶,讓茶粉末更細膩);
4、候湯(選水和將水燒沸);
5、溫盞(用沸水,溫熱茶盞);
6、調膏(用少許的水,拌勻茶粉);
7、擊拂(用湯瓶添注沸水,細小的水柱擊打下,茶沫浮起)。
……
在這點茶的過程中,要用到的茶具不少。
風爐、湯瓶、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
點茶,真的是一場風雅的茶事。
老蘇當年,是個愛茶達人。
迷醉在茶香後,連當年到貢院去當主考官時,還叫僕人專門挑著笨重的擔子。
將茶壺、茶爐子、水瓶、茶碾、羅篩這些喝茶的工具,全套帶了過去。
然後,約幾個老朋友一起喝茶。
《5》
對比宋人的喝茶。
現代社會的泡茶、喝茶,顯然是簡便不少。
認真探究起來,宋代人種茶、做茶、上貢的整個過程。
精益求精,程序繁瑣。
聞名天下的龍鳳團茶,哪怕家財萬貫,未必能親自一嘗。
點茶的多步驟講究,更是將近極端的程度。
這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很難推廣,不可持續。
愛吃嶺南荔枝的老蘇,寫過一首《荔枝嘆》: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那首詞裡,前半部分寫的是楊貴妃愛吃荔枝。
但最後講的是「前丁後蔡」。
老蘇的不滿之處在於,怎麼蔡襄你這樣的大才子,竟也能幹這樣的事?
為了爭寵,不惜大動幹戈,耗費民力!
後來,宋朝覆亡,蒙古人下江南。
等到明朝建立,漢人奪回江山。
窮苦人出身的朱元璋,下令廢團茶,興散茶。
於是,當時全國各地的民間制茶單位,以及官方的制茶機構,放棄了研究幾百年的餅茶製作。
專心的研究起散茶的工藝。
皇家的御茶園,搬去了鄰縣的武夷山。
北苑貢茶的歷史輝煌,就此不再。
《6》
從明代以來,泡茶成為了喝茶主流。
時至今日,茶席上的工具,更是精簡不少。
現在,為順心的喝一杯好茶。
只需準備以下的基礎茶具。
1、隨手泡(電動加熱燒水壺)。
2、蓋碗(茶桌上的點睛之筆,100-110ml標準器型為佳)。
3、公道杯(裝茶、分湯、觀賞湯色必備)。
4、品茗杯若干。
……
宋代人喝茶,講的是一盞茶。
現代人聊茶,往往說一杯茶。
從杯與盞的講究,大可看出喝茶文化的變遷。
黑色厚胎的宋代茶盞,方便展示茶沫。
而現代喝茶,不論喝紅茶、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
品茗杯的選擇,一般不建議過大。
容量略小的茶杯,更能體現品茶的雅致。
另外,品茗杯的敞口,不需要過大。
杯口過敞,會影響聚香。
時至今日,如果用茶盞盛一杯茶香高揚的新茶。
那麼,端起茶盞,湊近喝茶聞香時。
所能感受到的香氣,肯定是弱於白瓷的小高杯、玉蘭杯等茶杯器型。
時過境遷,時移事易。
喝茶品茶,不論是泡茶的方法,還是茶具的挑選,都大有講究!
《7》
宋代的文人雅士,追求精緻的生活。
吃喝在宋朝。
玩樂在宋朝。
讀書詩畫在宋朝。
大宋的歷史,承載了一代文化的高度。
紛忙的現代生活裡,學一學宋人的精神。
認真的消遣,專心的品茶。
修身養性,頤養閒情,再好不過!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