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軟尺、三角形的劃粉
伴隨著飛快踩踏的雙腳發出的「踏踏踏」聲
飛針走線不停變化的手勢
構成了我們對裁縫的所有記憶
在荔城街工業品市場內,有一間不起眼的裁縫店,每天許許多多的人都從這裡經過。
▲ 陳歡每天的生活就是圍著裁衣的工作檯轉,一轉就是大半輩子
但是,在裁縫店鋪日益稀少的今天,如果不留心,還真難發現這間頗具年代感的裁縫店,懷舊的招牌和門面,和鬧市一對比,頗有些「大隱隱於市」的感覺,陳歡,就是這間裁縫店的店主。穿針引線、量體裁衣,25年來她一直堅守著這份老手藝,向街坊們傳遞一針一線的溫度。
▲ 陳歡正在認真地裁邊縫線
3月13日下午3時,記者來到陳歡的裁縫店,只見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門店裡,店內擺放著一臺縫紉機,一個鎖邊機,一排布料,還有一張裁剪桌子。攤平、對摺、劃線,「咔咔咔……」手起刀落間,一塊黑色的布料,已經裁剪成了西褲的雛形。陳歡做得那樣聚精會神,以至於記者走進了店鋪都絲毫沒有發覺。
▲ 店鋪的牆上掛著各式各樣的布料供客人挑選
陳歡是增城本地人,聊起當裁縫的經歷,她打開了話匣子:「我的母親是個裁縫,給我做的『胎教』就是這個。我從小就圍著裁縫機轉,給我的母親打下手。」陳歡告訴記者,「後來,我慢慢地從最基本的踩針、縫紐扣學起,一步一步地學會了量體、裁剪、縫紉、熨燙等各道工序,也學會了各種式樣、不同難度的服裝裁剪縫製。」
▲ 剪刀、軟尺、直尺、三角形的劃粉,裁縫必不可少的工具
記者了解到,陳歡的家裡共有六個兄弟姐妹,但只有她一人繼承了母親的裁縫手藝。1992年,陳歡開起了自己的裁縫鋪,此時的陳歡動作嫻熟、經驗豐富,她裁縫鋪很快就紅火了。「扯塊料子、丈量身形、打版、裁剪、縫紉、成衣……與現在到服裝店挑選衣服相比,20年前,人們還是習慣量身定做衣服。」陳歡回憶,當時,量體裁衣的裁縫店門庭若市,技藝高超的裁縫師傅人才輩出。「生意紅火時,一天能做十套衣褲,甚至需要熬夜趕工。」
▲ 量身定做好的衣服
採訪期間,一位中年婦女梅姨進店要求做外套。正在挑選布料的梅姨說:「我常年在這裡做衣服的,一年總要做四五件新衣服,我家就住在附近,沒事就來逛逛,相比商場裡賣的衣服,自己做的衣服價格更加實惠,也更適合自己的身材。」顧客挑選完布料後,陳歡便利索地用軟尺在顧客脖子、胸圍、腰部、臀部等處輕輕一攬,接口處,伸入食指留出些許空隙,又稍稍往外一滑,隨後把軟尺上的數據記錄了下來。
▲ 陳歡為顧客測量衣服的尺寸
▲ 拿起剪刀當裁縫,陳歡一拿就是近30年
別小看這量身,略有差錯,衣服的合身度就會大打折扣。」看似簡單的量身,是衣服製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陳歡練了近三十年的手藝。隨後,陳歡拿出客人指定的布料放在工作檯上鋪開,用劃粉在上邊描畫起來,不一會兒,一幅初顯女士婀娜體態的外套圖案就成型了。陳歡說:「做衣服,是門手工活兒,工藝複雜,累得很。從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經過量身、設計、畫版、裁剪、縫製等大大小小十幾道工序。」
▲ 陳歡正在認真地裁邊縫線
當記者提出想試一試學學簡單的裁縫活時,陳歡笑著說:「這可是個技術活,一時半會你入不了門的。」「比如這件衣服,你要是沒有一定的手藝,你走邊肯定會走歪的,還有這件襯衣,領口要是不小心開大了,那就不能穿了……」
▲ 時光流轉,傳統的腳踏縫紉機已換成了新式電動縫紉機,但老裁縫的手藝仍在堅守著
記者採訪當天,來店的顧客並不算多,而且大多以中老年人為主。陳歡感嘆,隨著成品衣市場的成熟,裁縫店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她的店生意基本上由老顧客在關照著。「現在很多裁縫都是在路邊臨時擺個攤位,為過往的路人簡單縫補下衣物,賺點小錢補貼家用。裁縫不再是昔日的『香饃饃』了,年輕人也不會來學這門手藝,因為賺不到錢,學了也沒用。」
▲ 鎖邊機
儘管如此,陳歡也沒想過要轉行,還不斷跟隨服裝流行趨勢,接一些男女時裝、職業裝、團體服,還有訂做窗簾的活兒。對於裁縫這個行業,陳歡早已有了深深的感情,也已經把它視為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老手藝給了我們一家人溫飽的生活,我一直心懷感激,每件新衣誕生時總讓我滿懷喜悅。」
▲ 老裁縫的堅守,一針一線蘊溫情
採訪臨近結束之時,忙碌了一輪的陳歡稍有空檔,又馬不停蹄地為小孫女趕製一條新的連衣裙。「家裡的孩子對這門裁縫手藝不感興趣,其實我也沒想過讓兒女傳承這門手藝,畢竟幹這行還是很辛苦。不過,我自己幹了大半輩子的裁縫,平時就愛搗鼓縫製衣服,看著孫女穿著我親自定製的衣服,我心裡也就覺得值得了!」
踏踏踏……在安靜的小巷裡,縫紉機在唱著歌,陳歡一直沒有停下手中活兒。「等以後年紀大了,眼睛再不適合做這一行時,我就不做了。」陪著針頭線腦度過近30年,陳歡說,希望儘量延長「退休」時間,在這個行業多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