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風物】堅守裁縫25載, 一針一線蘊溫情

2021-02-18 廣州廣報社區報

剪刀、軟尺、三角形的劃粉

伴隨著飛快踩踏的雙腳發出的「踏踏踏」聲

飛針走線不停變化的手勢

構成了我們對裁縫的所有記憶

在荔城街工業品市場內,有一間不起眼的裁縫店,每天許許多多的人都從這裡經過。

▲ 陳歡每天的生活就是圍著裁衣的工作檯轉,一轉就是大半輩子

但是,在裁縫店鋪日益稀少的今天,如果不留心,還真難發現這間頗具年代感的裁縫店,懷舊的招牌和門面,和鬧市一對比,頗有些「大隱隱於市」的感覺,陳歡,就是這間裁縫店的店主。穿針引線、量體裁衣,25年來她一直堅守著這份老手藝,向街坊們傳遞一針一線的溫度。

▲ 陳歡正在認真地裁邊縫線

3月13日下午3時,記者來到陳歡的裁縫店,只見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門店裡,店內擺放著一臺縫紉機,一個鎖邊機,一排布料,還有一張裁剪桌子。攤平、對摺、劃線,「咔咔咔……」手起刀落間,一塊黑色的布料,已經裁剪成了西褲的雛形。陳歡做得那樣聚精會神,以至於記者走進了店鋪都絲毫沒有發覺。

▲ 店鋪的牆上掛著各式各樣的布料供客人挑選

陳歡是增城本地人,聊起當裁縫的經歷,她打開了話匣子:「我的母親是個裁縫,給我做的『胎教』就是這個。我從小就圍著裁縫機轉,給我的母親打下手。」陳歡告訴記者,「後來,我慢慢地從最基本的踩針、縫紐扣學起,一步一步地學會了量體、裁剪、縫紉、熨燙等各道工序,也學會了各種式樣、不同難度的服裝裁剪縫製。」

▲ 剪刀、軟尺、直尺、三角形的劃粉,裁縫必不可少的工具

記者了解到,陳歡的家裡共有六個兄弟姐妹,但只有她一人繼承了母親的裁縫手藝。1992年,陳歡開起了自己的裁縫鋪,此時的陳歡動作嫻熟、經驗豐富,她裁縫鋪很快就紅火了。「扯塊料子、丈量身形、打版、裁剪、縫紉、成衣……與現在到服裝店挑選衣服相比,20年前,人們還是習慣量身定做衣服。」陳歡回憶,當時,量體裁衣的裁縫店門庭若市,技藝高超的裁縫師傅人才輩出。「生意紅火時,一天能做十套衣褲,甚至需要熬夜趕工。」

▲ 量身定做好的衣服

採訪期間,一位中年婦女梅姨進店要求做外套。正在挑選布料的梅姨說:「我常年在這裡做衣服的,一年總要做四五件新衣服,我家就住在附近,沒事就來逛逛,相比商場裡賣的衣服,自己做的衣服價格更加實惠,也更適合自己的身材。」顧客挑選完布料後,陳歡便利索地用軟尺在顧客脖子、胸圍、腰部、臀部等處輕輕一攬,接口處,伸入食指留出些許空隙,又稍稍往外一滑,隨後把軟尺上的數據記錄了下來。

▲ 陳歡為顧客測量衣服的尺寸

▲ 拿起剪刀當裁縫,陳歡一拿就是近30年

別小看這量身,略有差錯,衣服的合身度就會大打折扣。」看似簡單的量身,是衣服製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陳歡練了近三十年的手藝。隨後,陳歡拿出客人指定的布料放在工作檯上鋪開,用劃粉在上邊描畫起來,不一會兒,一幅初顯女士婀娜體態的外套圖案就成型了。陳歡說:「做衣服,是門手工活兒,工藝複雜,累得很。從布料到做成衣服,得經過量身、設計、畫版、裁剪、縫製等大大小小十幾道工序。」

▲ 陳歡正在認真地裁邊縫線

當記者提出想試一試學學簡單的裁縫活時,陳歡笑著說:「這可是個技術活,一時半會你入不了門的。」「比如這件衣服,你要是沒有一定的手藝,你走邊肯定會走歪的,還有這件襯衣,領口要是不小心開大了,那就不能穿了……」

▲ 時光流轉,傳統的腳踏縫紉機已換成了新式電動縫紉機,但老裁縫的手藝仍在堅守著

記者採訪當天,來店的顧客並不算多,而且大多以中老年人為主。陳歡感嘆,隨著成品衣市場的成熟,裁縫店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她的店生意基本上由老顧客在關照著。「現在很多裁縫都是在路邊臨時擺個攤位,為過往的路人簡單縫補下衣物,賺點小錢補貼家用。裁縫不再是昔日的『香饃饃』了,年輕人也不會來學這門手藝,因為賺不到錢,學了也沒用。」

▲ 鎖邊機

儘管如此,陳歡也沒想過要轉行,還不斷跟隨服裝流行趨勢,接一些男女時裝、職業裝、團體服,還有訂做窗簾的活兒。對於裁縫這個行業,陳歡早已有了深深的感情,也已經把它視為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老手藝給了我們一家人溫飽的生活,我一直心懷感激,每件新衣誕生時總讓我滿懷喜悅。」

▲ 老裁縫的堅守,一針一線蘊溫情

採訪臨近結束之時,忙碌了一輪的陳歡稍有空檔,又馬不停蹄地為小孫女趕製一條新的連衣裙。「家裡的孩子對這門裁縫手藝不感興趣,其實我也沒想過讓兒女傳承這門手藝,畢竟幹這行還是很辛苦。不過,我自己幹了大半輩子的裁縫,平時就愛搗鼓縫製衣服,看著孫女穿著我親自定製的衣服,我心裡也就覺得值得了!」

踏踏踏……在安靜的小巷裡,縫紉機在唱著歌,陳歡一直沒有停下手中活兒。「等以後年紀大了,眼睛再不適合做這一行時,我就不做了。」陪著針頭線腦度過近30年,陳歡說,希望儘量延長「退休」時間,在這個行業多呆一天。

相關焦點

  • 中國台州網丨老街裡的裁縫店 一針一線縫出歲月情懷
    老街裡的裁縫店 一針一線縫出歲月情懷 椒江銀河西巷的琳閔布坊裡,裁縫正在縫製衣服。曾經,城市的大街小巷裡隨處可見的不是各種成衣店,而是大大小小的裁縫店。這些裁縫店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滿足了人們對時尚的嚮往。時光如水,它們逐漸銷聲匿跡,唯有少數仍在堅守。近日,記者走訪我市多家裁縫店,這些尚在營業的裁縫店生意還算不錯,但主要客源還是老客戶,在年輕人中接受度不高。店鋪老闆大多上了年紀,最讓他們憂慮的是小店的未來。
  • 藏匿在當塗竹巷裡的裁縫店,30年堅守著最初的匠人信仰!
    藏匿在當塗竹巷裡的裁縫店,30年堅守著最初的匠人信仰!「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話可能很多90後不理解但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輩人記憶裡它備受人們尊重,也最離不開它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衣服穿爛了不是重新買而是找一家裁縫店
  • 匠人匠心▷一針一線縫製『溫暖愛輝』,一剪一裁守護手工技藝!
    匠人匠心▷一針一線縫製『溫暖愛輝』,一剪一裁守護手工技藝!或許和其他老行當一樣,「老裁縫」也可能會退出歷史舞臺。但做了二十多年的裁縫,這份感情難以割捨。於大姐說只要身體允許,她還是會堅持做下去,為大家送去更多溫暖。
  • 一針一線縫歲月 無錫東埲有爿35年的老裁縫店
    那時的縫紉機對於老百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件兒」,「裁縫」這個行當也很「吃香」。如今這個行當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近日,記者在無錫濱湖區發現了一家老裁縫店,在腳踏縫紉機的噠噠聲中,瞬間勾起對舊時歲月的懷念。店主張祥根已經做了近60年的裁縫,憑著一臺「蝴蝶牌」縫紉機和一身好手藝,讓店鋪成了當地響噹噹的「老字號」。
  • 傳統裁縫鋪迎來發展新機遇 一針一線「縫」出新時尚
    ●部分老年人「買衣難」市區人民南路與環城西路交叉口,有一家名為恆源的製衣老店,店內有一張6尺案臺,案臺上時常有一雙靈巧的手肆意「遊走」,在這個成衣泛濫的年代,依然保護著一針一線的溫度。這雙手的主人叫朱招娣,在32年的裁縫生涯裡,她的傳統製衣匠心始終不變,手裡卻總能「走」出千變萬化的時尚。
  • 一針一線 用愛心做好每件衣服
    「做專業的裁縫改衣店,為顧客帶去最好的體驗感。」在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位於區體育館后街的陳姐裁縫店裡,店主陳子華這麼說。陳姐裁縫店是一家做私人訂製的裁縫店鋪,多年來精改了數千件西裝大衣襯衫裙子禮服,以「好專業、好精細、好快速、好超值」獲得大家的信賴。十多年時光,陳子華修煉成了改衣專家。走進店內,雖然空間不大但是卻被塞得滿滿當當,兩臺縫紉機、層層疊疊的布藝,透露著市井中獨特的匠心韻味。
  • 重慶彭水:裁縫李萬濤堅守「量體裁衣」的技藝36年
    18歲學藝 三個月自立門戶上個世紀80年代是裁縫最「吃香」的時期,家家戶戶都自己買布料,請裁縫上門縫製衣服。裁縫上門,就意味著有新衣服穿,大家都非常高興,村民都會好生款待,將裁縫安排在「堂屋」做活。李師傅說,18歲才初中畢業的他,就一心想學個手藝營生,學裁縫便是最佳選擇。1984年,18歲的李師傅找到了當地的一位老裁縫,跟著他拜師學藝。「只學了3個月自己就出師了,背著工具下鄉上門給人家做衣服。」
  • 一針一線36年,荊州這個補鞋手藝人的堅守只為了一個心願!
    一針一線36年,荊州這個補鞋手藝人的堅守只為了一個心願!昏暗的燈光、鏽跡斑斑的補鞋機、黝黑髮亮的銼刀,這僅有數平方米的房間裡,仍然保存著八九十年代的裝飾韻味,時光仿佛未曾眷顧,這裡是老鞋匠謝師傅堅守11年的修鞋鋪。鞋鋪燈光映射的角落裡,一個傴僂的身軀正坐在20釐米高的板凳上,全神貫注地忙活手裡的工作。
  • 合肥裁縫改衣改出工匠精神
    合肥裁縫傳承工匠精神,用心提升穿衣品質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對於物質的趨之若鶩。很少有人再去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雖然我們有時走得很快很遠,但有時候卻丟失了初心,我們好像忘記了為了什麼而出發。我們最近提倡大國工匠,因為工匠精神提倡的鑽研、堅持、耐心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裡就顯得尤為可貴與重要。
  • 日本風物|芒種之刺繡(下篇)
    工藝技法絲毫不遜色於百年前的名工,每日都會有8名的繡工追隨百年前的線索,一針一線間復甦歷史的針跡。而祖母自嫁入今井家開始,承襲傳統加賀繡60餘載,開設工房培育後繼者。只是近年對傳統刺繡工藝需求的減少,後繼乏人,與機織刺繡的衝擊,各工房也舉步維艱。不幸的是曾為最古的今井刺繡鋪今年2月倒閉破產,祖母也在上月他界,僅留下珍世繡品流芳。
  • 別人開裁縫店做衣服,他開裁縫店作畫!
    這位名叫Arun Kumar Bajaj的印度小哥本職工作是個裁縫開著一家裁縫店但與其他裁縫不同的是別人開裁縫店是做衣服他開裁縫店是作畫這一幅幅作品都是他踩著縫紉機一針一線縫紉出來的其實Arun從小就特有繪畫天賦長大後的夢想也是成為一名畫家然而生活總不會太如人所願在Arun16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不得不接管這家裁縫店,撐起家中的重擔
  • 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手中的一針一線都散發著耀眼的工匠精神|自強最美
    考慮到兒子肢體不便,父母特意請裁縫師傅到家裡,把樓下大廳免費給裁縫師傅當店鋪使用,兒子當他學徒。意識到自己如果要像師傅那樣專業,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他時常大半夜還趴在地板上拿著卡紙在那畫著練習著。師傅在林明健家一待就是3年,在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出數倍的努力後,林明健掌握了服裝剪裁、縫紉技術。
  • 中山最古老步行街,街道冷清,繁華已成歷史,仁裡街堅守的老裁縫
    仁裡街堅守的老裁縫這條巷子裡的舊房很多已無人居住,但總有那麼一些人,留戀故居,堅守著那份怡然自得。仁裡街的這位老裁縫就是其中之一吧。穿梭於破舊的巷道,居然發現還有間老裁縫店,一個老裁縫正坐在那認真的縫製服裝,陣舊的招牌上寫著"上海時裝",店裡整齊的掛著幾套縫製好的服裝。老裁縫專注於他的設計,全然沒意識到背後正有人向他行注目禮。我輕輕移步店外,悄無聲息的拍下他堅守的背影。
  • 無為裁縫:巧手裁就百家衣
    這次,走近這一古老行當,我們認識了一位叫湯豔瓊的裁縫師傅。  湯豔瓊的裁縫店開在無為縣襄安鎮一條名叫南大街的老街上。老街兩側老屋林立,撲面而來的儘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物事。大多店鋪都是木製小平房,保留的是那種由一塊又一塊木板拼起來的木板門,反襯出金屬捲簾門的裁縫店現代感十足。裁縫店的對面是一家廠房拆過後的舊址,殘垣斷壁,瓦礫遍地。
  • 紅幫裁縫——西裝高級定製標杆
    為追求卓越品質、打造完美工藝,"紅幫裁縫技藝傳承人" 陳愛萍女士為了讓這門傳統技藝不至於失傳,特在米蘭國際開班授徒,親授的主要內容:男西裝的畫法和人體測量、基礎「母版」的製作和調試、號型的縮放、特殊體型的修正調試,和整件男西服的工藝縫製與整燙的全過程。
  • 裁縫江湖|從陳家寧的「執著」,看 W.W. CHAN 的紅幫傳承
    雖說西裝是一種舶來品,但無可否認,紅幫裁縫系統的誕生,的確對日後中國現代服裝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養分。作為圈內最為人熟知的紅幫老字號之一,在西服定製業縱橫近70載的 W.W. CHAN & SONS 對傳統手工藝的匠心傳承,早已被海內外的眾多媒體報導過。
  • 「花式」端午,增城人這樣過!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今年端午期間,增城民間暫停舉辦龍舟活動。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人們過節的心情,裹粽子、插艾草、品荔枝、親子遊……社區居民齊包粽子 品嘗舌尖上的端午裹粽子、吃粽子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習俗之一。
  • 《一鹿文創+》一針一線皆匠心!陳文華陳昉父子堅守手工製鞋文化...
    陳文華一直致力於傳承老溫州縫合皮鞋的製作技藝,一針一線,不忘初心。作為多所院校兼職教師和非遺項目傳承人,陳文華和陳昉在院校舉行講座、技能指導、實踐教學等各類活動,積極宣傳溫州民間皮鞋手工技藝、百年文化,受眾數千人;建立鞋類非遺教學基地,精心培養鞋類技能人才200餘人。
  • 察布查爾縣:小小裁縫店託起農家婦女的致富夢
    今年47歲的關俊英是察布查爾縣孫扎齊牛錄鎮孫扎齊牛錄村一名普通農村婦女,她用一針一線詮釋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努力成就幸福夢想。  關俊英39歲開始對製作錫伯族特色馬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學好這門技藝,她向村裡的錫伯族裁縫師傅學習了手藝,之後便在自己家給鄰裡鄉親製作馬甲。
  • 增城區委書記張火青主持召開區委常委會、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黨...
    加快做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  5月25日,增城區委書記張火青主持召開區委常委會、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會議,傳達貫徹市委主要領導到增城調研防澇救災情況的講話精神,以及全市防汛工作視頻會議精神,聽取「5·22」特大暴雨搶險救災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