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氣!別人開裁縫店做衣服,他開裁縫店作畫!

2021-02-18 服裝諜報

點擊題目上方▲服裝諜報關注中國最大的服裝人在線學習平臺

提到縫紉機

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媽媽的身影

工整的走線

衣服上的補丁

……

但今天盧老師要跟大家說的是

用縫紉機畫畫的故事!

這位名叫Arun Kumar Bajaj的印度小哥

本職工作是個裁縫

開著一家裁縫店

但與其他裁縫不同的是

別人開裁縫店是做衣服

他開裁縫店是作畫

這一幅幅作品

都是他踩著縫紉機

一針一線縫紉出來的

是不是超牛!

不仔細看,完全就跟畫的一樣

小E第一次看就被驚豔到了

其實Arun從小就特有繪畫天賦

長大後的夢想也是成為一名畫家

然而生活總不會太如人所願

在Arun16歲時,父親就去世了

他不得不接管這家裁縫店,撐起家中的重擔

這意味著他必須放棄自己的畫家夢

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

你必能尋找到一扇窗

不願向命運低頭的Arun

即使是開著裁縫店

也依舊想方設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最終他自創了一種新形

高難度還吸睛的繪畫方式

那就是用縫紉機畫畫!

說做就做

Arun雖然有繪畫和使用縫紉機的基本功

但要將這兩種技術完美結合

他還是花了很長的學習時間

這些作品中精細又完美的細節

竟都是用縫紉機縫製而成

他的工作間只有十來平大

一部縫紉機、一些針線

便足以撐起他的夢想

每幅作品都需要花費

數月到數年不等才能完成

就像在養育著自己心愛的孩子般

讓它們慢慢變成最精美的樣子

如今他已經是全球

唯一公認的縫紉機藝術家

還曾登上過印度的報紙

現在的生活這對於他來說

即使沒能拿起畫筆

實現自己傳統的畫家夢

但能夠繼續以其他形式畫畫

也讓他格外享受~

圖片:Arun Kumar Bajaj Facebook

添加盧老師微信 13867452852 在經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諮詢盧老師,盧老師個人微信:13867452852(長按數字→複製→添加朋友→搜索)

【最近課程】

11月26-28日杭州《新門店盈利工程》年關衝刺系統,一套業績提升138%、500%、1246%數字還在刷新方案系統……一場年關百天衝刺的盛宴一場激發全員捍衛年度目標的pk場,一場讓業績翻番的動員會議,一場深度研討20字業績方案會議萬人參加千店受益業績提升,年關百天啟動全員捍衛業績目標,給店鋪旺季裝上最給力的發動機發動全員引爆年關業績……現在立刻馬上撥打13867452852盧老師


-the end-

相關焦點

  • 上海小店故事|她從東京來,開了一家定製裁縫店
    她在那裡選面料,靠著僅會的兩句「你好」和「謝謝」和裁縫交流,訂做衣服,樂不思蜀。朋友們都喜歡她穿的時髦衣服,欣賞她設計的款式和選用的面料。一次聚會,一個朋友說自己的T恤店打算結業,問利枝想不想自己開家店,讓更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利枝順口回了一句:「哦,好的」。於是,在一系列籌備後,2007年6月,COUTURIER Shanghai出現在了安福路上。
  • 羅中倫與李玉蓮:夫妻開裁縫店改衣生意紅火
    羅中倫初中畢業之後,便憑藉從父輩那裡學得的縫紉手藝,在鄉鎮上做過一段時間的裁縫,然而,那時的市場卻並不景氣,需要改衣服的人並不多。於是,羅中倫又轉行賣起了涼菜,「賣涼菜之初,生意還不錯,可到後來,賣家變多,買家口味也更挑剔,涼菜生意競爭漸漸加劇,利潤變少。」羅中倫說,於是與妻子商量幹回自己的老本行——裁縫。
  • 上海「紅幫裁縫」和培羅蒙西服店
    成衣、土木名之曰紅幫裁縫、紅幫作頭。」由此可見,「寧幫裁縫」即甬籍裁縫的發展趨向與「紅幫裁縫」的演變同源同流。因此,關於「紅幫裁縫」名稱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是與寧波人有關的。因寧波奉化籍裁縫人數眾多,技藝高超,實力不可小覷,其開設的西服店在「寧幫洋廣衣業」,同時也在上海西服業界具有顯著的影響和重要的地位。
  • 一針一線縫歲月 無錫東埲有爿35年的老裁縫店
    我們這一片開得最久的手藝店就是那家裁縫店。」說起「老字號」,鄰居街坊隨手指向了街角邊的一家老裁縫店。這家店位於經開區太湖街道東埲社區周新西路48號,店面不大,一不留神很容易錯過。在樹木的掩映下,樸實的門頭上寫著「東埲西服」四個紅色大字,底磚早已斑駁。據店主張祥根介紹,店鋪名字原名叫「東埲裁縫店」,後來改名為「東埲西服」,招牌因為風吹雨打,已經換了一次又一次。
  • 中國台州網丨老街裡的裁縫店 一針一線縫出歲月情懷
    老街裡的裁縫店 一針一線縫出歲月情懷 椒江銀河西巷的琳閔布坊裡,裁縫正在縫製衣服。曾經,城市的大街小巷裡隨處可見的不是各種成衣店,而是大大小小的裁縫店。「要做什麼衣服?」店內,老闆賀琳閔在臺前忙著製衣,頭也不回地對記者說。賀師傅告訴記者,她已經在這條街上開了近三十年的裁縫店。夏天做襯衫、連衣裙,冬天做棉襖、呢大衣,基本全年無休,見證了這座城市時尚的變遷。「現在生意還是挺好的,一個人忙不過來,請了幾個員工。」
  • 老裁縫店迎來第2春:專攻"面試戰衣" 三五百交易
    曾退回內街苦苦維持  羅廣鈞從1978年開始跟母親學製衣,他媽媽是服裝學院畢業的,也有一定的製衣經驗,教了他不少裁剪、畫圖、做針線的技巧。他從十幾歲起就喜歡上了製衣,後來還上過服裝中專夜校,也到街道的服裝店做過工,負責做製衣的頭版。1981年,他開始在家幫街坊鄰居做衣服。「起初也沒想過要開鋪,就是做點散工。」
  • 老裁縫:一把剪刀一把捲尺 裝點別人的美麗
    她是一位裁縫,從15歲起就拿起了剪刀和捲尺,直到現在,在一間車庫改成的小店裡,她仍在為他人裝點著美麗。  一件衣服  看上幾眼就會做了  陳金華的小裁縫店沒有店名,開在金平小區一幢普通居民樓的1樓車庫裡。小店門不大,只有兩扇玻璃移門的寬度,但裡面很深,分為內外兩間。
  • 小坊探店 | 這家裁縫店竟成了「博物館」,一起重溫老上海記憶→
    小坊先考大家一個頗有年代感的詞兒——「紅幫裁縫」,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話說從清末民初開始,寧波當時作為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有不少寧波裁縫曾為外國人裁製服裝,「紅幫裁縫」指的就是這群手藝人。小坊接下來就要帶大家走進一家地地道道的「紅幫裁縫」店,這裡不僅有手藝人,還有濃濃的上海記憶。下面這位52歲的呂方師傅,就是地地道道的紅幫裁縫。他的店鋪就開在長寧區的凱旋路上。
  • 藏匿在當塗竹巷裡的裁縫店,30年堅守著最初的匠人信仰!
    裁縫店在裁縫師傅那一針一線讓衣服煥發起新的活力甚至很多家裡都自備老縫紉機自給自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大家都是習慣淘寶買買買「裁縫」這個行當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很難再找到他們的身影在當塗也只有零星的幾家老裁縫店還依舊堅守著甚至一些只是一個小小的攤位在翠竹竹巷裡就有這麼一家毫不起眼卻「熱鬧非凡」的裁縫店那就是翠竹縫紉店店面不大,十平米的小屋裡堆積著滿滿的衣服和一些物料
  • 中國好裁縫.
    鴻翔是紅幫裁縫店,專做西服,除了男士西服,也做女士西服。鴻翔非常注重工藝和品質,對服裝製作的質量把控十分嚴格。金泰鈞先生回憶說,他很小就在店裡幫忙,對父輩兩位創始人的行事風格很了解。一般店家都害怕挑剔的顧客,鴻翔就有這樣一位顧客,非常挑剔,每次做好衣服,起碼要修改兩三次。年少的金泰鈞跟父親說,這顧客老是要改,下次收他價格高一些。
  • 裁縫小葉的春節
    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文 | 新京報記者 彭衝 鄭新洽編輯 | 劉倩 校對 | 柳寶慶►本文15歲的時候,葉志良上高一,成績很差,「宿舍其他同學都開始複習英語了,我還不知道上到第幾節課。」同村不少人去學理髮、學做衣服、學木工和瓦工,他也坐不住了,跑去和老師「談判」:「我去學手藝,咱籤個協議,我先去試一個月,別跟我家裡人說。」「你要不讓我出去,我就天天煩你。」在葉志良的「威脅」下,老師同意了。
  • 西安口碑超讚的改衣服裁縫店!顧佳和闊太圈只差一個專業裁縫
    曾提供3 000件高定收藏,在聖西爾Cornette House拍賣Notice曾有客人拿著價值10萬的衣服到店裡,讓我們的裁縫師傅為它在其他地方被改壞的部分作補救。客人在其他店改完後覺得不理想,找到易改衣重新修改。
  • 那些私人定製裁縫店都做些什麼款式的衣服
    大多數都是去外面逛市場,看到別人的款式,回去改良後得到的新款。衣服,做來做去,首先我們看源頭上,面料都一樣,那你說,款式會沒有雷同嗎。如果大家都不去仿別人的面料,別人有的款,自己也不去做,那可能就沒什麼競爭了。
  • 故事:天下第一裁縫
    天下第一裁縫林華玉M國國王沒有別的愛好,就喜歡穿新衣服,為此,他在宮裡養了三十個裁縫,專門為自己做服裝,可時間一長,他對這些裁縫的手藝又不滿意了。一個大臣就提出建議,讓他在全國境內選拔人才,最終選出金牌裁縫一名,進宮為國王做衣服。國王一聽很高興,連說妙計妙計,他有另加一條:選拔出來的裁縫不光能得到金牌,為自己做衣服,還將獲得男爵勳位。消息傳開,在裁縫屆引起了極大轟動,靠做衣服就能做官,這不光在M國,就是全世界都不曾有過,一時間,M國所有的裁縫都蠢蠢欲動,努力提高自己做衣服的技術,想一舉成名。
  • 察布查爾縣:小小裁縫店託起農家婦女的致富夢
    關俊英39歲開始對製作錫伯族特色馬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學好這門技藝,她向村裡的錫伯族裁縫師傅學習了手藝,之後便在自己家給鄰裡鄉親製作馬甲。2014年她投資1萬元在家門口開了一家錫伯族特色裁縫店,剛開店的時候,村民只訂做簡單的馬甲,收入不多。  近幾年,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訂單越來越多,村民不但訂做日常的馬甲,還有訂做難度較大的馬甲。
  • 了不起的我們 | 裁縫小葉的春節
    ▲東城區幸福大街,裁縫葉志良在他的裁縫店裡,今年他在北京過年。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他吃住都在裁縫店裡,在北京東城區幸福大街特吉特菜市場的入口處,擁有一間三十平方米的鋪面。店沒有招牌,毫不起眼,來往的行人透過玻璃門裡一塊「羽絨服訂做翻新」的牌子,才勉強猜出這是一家裁縫店。
  • 無為裁縫:巧手裁就百家衣
    也許當年人類穿上第一件衣服的同時,也就隨之衍生了這一行當。歷史上,黃帝因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的傳說而被尊為裁縫業的鼻祖。這次,走近這一古老行當,我們認識了一位叫湯豔瓊的裁縫師傅。  湯豔瓊的裁縫店開在無為縣襄安鎮一條名叫南大街的老街上。老街兩側老屋林立,撲面而來的儘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物事。
  • 江蘇-無錫~這家店開了35年,店主一件事做了近60年!
    這裡有家裁縫鋪經開區太湖街道東社區周新西路48號有一家裁縫店,店面不大,一不留神很容易錯過。在樹木的掩映下,樸實的門頭上寫著「東西服」四個紅色大字,底磚早已斑駁。店主張祥根已經做了近60年的裁縫,憑著一臺「蝴蝶牌」縫紉機和一身好手藝,讓店鋪成了當地響噹噹的「老字號」。
  • 【增城風物】堅守裁縫25載, 一針一線蘊溫情
    「扯塊料子、丈量身形、打版、裁剪、縫紉、成衣……與現在到服裝店挑選衣服相比,20年前,人們還是習慣量身定做衣服。」陳歡回憶,當時,量體裁衣的裁縫店門庭若市,技藝高超的裁縫師傅人才輩出。「生意紅火時,一天能做十套衣褲,甚至需要熬夜趕工。」
  • 重慶彭水:裁縫李萬濤堅守「量體裁衣」的技藝36年
    一面牆上掛滿了各種花色、材質的布料,一位中年男人正踩著縫紉機認真地給客人縫衣服。他叫李萬濤,是這間店的主人。18歲學藝 三個月自立門戶上個世紀80年代是裁縫最「吃香」的時期,家家戶戶都自己買布料,請裁縫上門縫製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