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傳統家具堅固耐用,除了選用硬質木材之外,最重要的地方在於運用了各種形式的榫卯結構,使得不同構件之間的線腳和平面渾然相接,以達到扣合嚴密的效果。在這其中,因造型獨特、結構最為牢固,又具有一定的裝飾性而引人注目的,則是燕尾榫。
相傳燕尾榫是由魯班仙師創造的。在其製作一涼亭之時,萌發了用燕尾相錯的方式連結兩條大魚造型橫枋的想法,這樣不僅在豎的方向上有牢固的連接力,而且也能具備承重力,就這樣,魯班爺將這一木作結構方式命名為「燕尾結構」。漸漸地這個充滿想像力的燕尾結構流傳開來,被天下的木匠廣泛使用。無論是大木作房屋木架上的鬥拱升鬥結構,還是小木作傳統家具中的掛銷串銷、抽屜箱櫃的明扣暗扣,以及細木作盒匣的連接,使用的結構都是燕尾結構的原理。所以,燕尾榫又有了「萬榫之母」的美譽,除此之外,燕尾榫還被稱作「異形結構之母」。
在中國古建築中,燕尾榫根部窄,端部寬,呈大頭狀,被稱為「乍」;燕尾榫上面大,下面小,則稱為「溜」。放乍,是為了使榫卯有拉接力;收溜,是為了在下落式安裝時,越落越緊,以增加節點的穩定性。
中國傳統家具也受此影響,其純手工製作的燕尾結構一般也是由一系列的頭榫和尾榫構成,尾榫的大小一般為頭榫的兩倍左右。經典傳統家具上的燕尾榫,其工藝要求極高,對應其嚴絲合縫的工藝標準,是需要工匠對技藝不斷磨練以及對心境不斷沉澱才能達到的。正因為如此,現在大多數燕尾榫的製作都是使用機器或者半機器半手工的做法,全手工製作的燕尾榫更顯得難能可貴;再者,對應機械化製作的統一標準燕尾榫的千篇一律,全手工製作的燕尾榫,更能滿足高工匠對器物形制的表達,做出符合自己要求形狀、尺寸和樣式的燕尾榫,於是就發展出了「明燕尾榫」、「半暗燕尾榫」和「暗燕尾榫(即燕尾悶榫)」。正是燕尾榫如此的巧思,才賦予了我們中國經典傳統家具能夠流傳百年的強大生命力。
中國經典傳統家具的託泥結構,現如今大多是鑿眼或栽木銷使腿與託泥相連。而在宮廷造辦處和明式家具的精品上,它的結構卻是由託泥的兩條邊各出一半燕尾,腿子的下端出梯形榫,這樣腿子與託泥組裝在一起形成合拍燕尾榫卯。這種結構的好處是只要託泥不散架,腿子永遠不會與託泥分離。
中國經典傳統家具中的劈料做法,中國經典的傳統家具製作中大都是一根料做成的。而現如今,在木材更加珍貴的情況下,大部分工廠都是採用兩根料相拼而成,中間只是加一道木銷相連接,甚至有的工廠連木銷都沒有,只是用粘合劑拼合。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溫、溼度的反覆變化,如果兩根木料紋理走相不同就勢必要開裂。如果我們用燕尾的方法將其拼接在一起就要牢靠得多。
所以,如今我們在製作傳統家具之時,也可以充分發揮燕尾榫這一原理。如:接榫要生根,即在不同的方位採用不同方向的燕尾方法。這樣即增強了接榫的力度,也可以減少榫卯外露的部分,保持家具完整的表面形態。使得我們現如今製作的經典傳統家具更能「逸我百年」。
雅沐紅木,誠結天下友!
歡迎蒞臨品鑑!
地 址:長沙市開福區富灣國際6棟2002室
聯繫人:舒翔
電 話:1354853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