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論宗教

2022-01-05 愛在以色列

耶路撒冷這片土地各種文明和宗教信仰交織在一起,今天隨筆配圖簡單梳理一下三大一神論宗教如下:

每年的齋月時期,聖殿山上的穆斯林朝拜

每年的猶太人節期哭牆(西牆)下禱告的人群

猶太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普珥節,光明節(修殿節),贖罪日,獨立日,大屠殺紀念日,將士紀念日,猶太新年等

每年的復活節,耶路撒冷的聖墓大教堂內的信眾

                          聖墓大教堂

聖殿山廣場;每年的聖誕節,伯利恆聖誕大教堂和聖誕廣場,圖片另配;

           摩利亞山(聖殿山)和橄欖山等

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 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馬可福音 12:29-31 和合本)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申命記 6:4-9 和合本)

 

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的,他的名也是獨一無二的。

(撒迦利亞書 14:8-9 和合本)

備註說明:部分圖片來源於國家地理雜誌,僅供學術交流,版權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人類簡史~一神論和多神論
    畢竟,如果某個宗教願意承認其他信仰,情況只有兩種:第一種本來就認為世上沒有唯一的神,而是有許多神同時存在;第二種認為雖然有一位最高的神,但下面分成許多小神祇,信仰每位神祇,可以說是看到了部分的真相。但由於一神教通常認為自己信奉的就是唯一的神,也認為只有自己看到了完整的真相,自然就會批評其他所有宗教都不可信。在過去兩千年間,一神論者多次發動以暴力消滅其他競爭對手的戰爭,目的就是要加強自己的掌控。
  • 一神論
    「一神論」:一位神,他有位格,道德純全;他與世人和世界不同,卻與世界緊密相關,是世界的源頭和保存者。嚴格的一神論甚至否認別神存在的可能性。2.「多神論」:敬拜多神,通常是偶像崇拜。3.「單一主神論」:信奉者會從多神論者敬奉的眾神明中選擇一位來拜,並信奉之為眾神之最。
  • 中西文化「多神論」和「一神論」之認識分析
    中國文化否定「一神論」,就自然而然的走向「無神論」或者「多神論」。人類的「一神論「文化,是等同最高真理文化;人類最高真理文化,是等同道德至上文化;否定了「一神論」文化,就是否定人類最高真理的存在,就是否定人類文化道德至上的精神屬性,其必然結果,就是人類文化發展為無道德可言。
  • 一神論與私有財產
    摩西告訴人們,如果他們想要平衡「私有財產」之福與作為一神論核心真理的「統一」的概念,那麼他們在回到田地之前,就必須重溫在西奈山妥拉的賜下。他們必須集合在一起---男、女以及孩子---就像在西奈山一樣,當時所有人「像同一個人,有同一顆心」地站在山下,團結在妥拉的話語和教導周圍。
  • 一起來探討「自然神論」「無神論」「一神論」「多神論」
    (黑暗部分全是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存在)三,一神論-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大英百科全書)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因此,有人總結為,猶太教是一種宗教,而基督教是一種信仰。「摩西十誡」是《聖經》中的基本行為準則,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摩西十誡」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礎,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觀。「摩西十誡」在《聖經》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出埃及記》,另一次是在《申命記》。
  • 傳統宗教·新興宗教·邪教
    同時,由於報刊上不斷出現與宗教知識相關的內容,因而也時常有人向專門從事宗教研究的學者「討教」,希望澄清一些認識。目前,人們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法輪功」與宗教的關係問題。這裡,很有必要先澄清傳統宗教、新興宗教和邪教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係問題。
  • 關於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
    由於您的這種雙重身份,作為一個哲學家和神學家,您是如何理解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的呢? 科布: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在幾乎所有宗教傳統中都是非常密切的。例如,在印度,要區分哲學和宗教幾乎是不可能的。
  • 宗教反思之四:誰製造了宗教狂熱?
    這些共鳴者也都是追求某種世界理想遭到挫敗,感覺灰心失望、沒有出路,當他們遇到某種宗教之後,他們失敗的欲望發生轉移,變成了披著信仰外衣的某種理想。當這樣的理想被某個具有個人魅力的領袖挑動後,就會引起他們極大的共鳴,進而表現出極大宗教的熱情。他們會以那個具有個人魅力的領袖為教主,在宗教的外衣下潑灑激情,執著而瘋狂,名為信仰,實則為內心的某種理想、事業。
  • 一場對宗教懷疑論的考古發掘,探究古代世界的無神論
    一方面,對於信教者,它無異於提醒他們:信仰宗教是人類普遍和基本的狀態,而緩慢發展的世俗主義是一種非自然狀態。另一方面,它也會誤導無神論者,使他們陷入自以為是的妄想,仿佛有史以來,唯有 21 世紀的西方中產階級才有能力抓住宗教問題的癥結。宗教普世論把對神的信仰看作人類固有的現象。這種觀念在當今世界無處不在。
  • 豐子愷|藝術與宗教
    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
  • 挑戰土耳其世俗化的不是宗教,而是利用了宗教的政治
    只是後來有些學者在追溯的時候,會提到宗教和世俗的因素。政治伊斯蘭對土耳其世俗體制的威脅達到一定程度才引發的軍人政變是1997年的那次。所以把軍事政變說成是世俗和宗教之爭,從歷史來看不完全正確,現在看也不完全正確。但是土耳其社會當然存在世俗和宗教的矛盾。其實任何一個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都存在著這種矛盾。
  • 阿德勒論宗教與心理的關係
    自卑感和優越感的背後體現了個體對人神關係的認知和期待,從而在現實中化為追尋宗教的行為,因自卑感而信仰,因信仰而產生優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個人信仰宗教的原因。  阿德勒從生活的意義和「社會興趣」兩個方面闡述了宗教對個體和社會心理的影響。
  • 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王海豐介紹我市宗教活動場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市宗教工作領域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疫情防控的重大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1月底,全市宗教活動場所嚴格落實暫停對外開放、暫停集體宗教活動的「兩暫停」措施,全部實行封閉管理,得到了全市宗教界和廣大信教群眾的理解支持。
  • 全國性宗教團體聯席會議:有序恢復開放宗教活動場所,嚴防發生聚集...
    教堂張貼暫停對外開放及聚會的公告 5月30日,全國性宗教團體聯席會議第十三次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其中提到「低風險地區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採取預約、限流等方式,有序恢復開放宗教活動場所」,同時「繼續從嚴控制大型宗教活動」。而對於宗教院校何時複課,會議指出「當地根據教育部門關於普通高校開學的安排,按照相關防控要求,陸續安排宗教院校複課。」同時強調要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體防控策略,嚴防發生聚集性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