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

2020-12-12 讀裁者黃遠輝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基督教篇)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

公元1世紀,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創立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信仰上帝創造並主宰世界。《聖經》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並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藉助耶穌基督,才能獲救。

《使徒信經》提到: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大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門!」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由聖靈感孕童真女馬利亞取肉降世成人的救贖主,即所謂「道成肉身」。上帝是基督教信奉的最高唯一真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上帝只有一個,包含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聖父也稱天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愛的主,自在、永在的神,也是忌邪的上帝。

《聖經》是基督教重要的經典,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包括《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舊約聖經》即猶太教的《聖經》,上承猶太教傳統。《新約聖經》共有27卷書,由四部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一部教會歷史書(使徒行傳),21部使徒書信,一部啟示錄構成。

猶太教只信《舊約聖經》,他們還有自己的經典《塔木德》,基督教信舊約和新約;猶太教不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他們心中的救世主尚未降臨,基督教認為耶酥是神的兒子,是救世主;猶太教徒堅信自己是神的「特選子民」,神只拯救猶太民族,基督教宣揚只要信耶酥基督,無論是誰都可以得到救贖。因此,有人總結為,猶太教是一種宗教,而基督教是一種信仰

「摩西十誡」是《聖經》中的基本行為準則,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摩西十誡」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礎,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觀。「摩西十誡」在《聖經》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出埃及記》,另一次是在《申命記》。

我們來看第一條誡命: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這說明基督教是一神教。我們再看第二條誡命: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這說明基督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

其他各條誡命,比如第五條的當孝敬父母;第六條的不可殺人;第七條的不可姦淫;第八條的不可偷盜;第九條的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第十條的不可貪戀人的房屋等等,與佛教教義和儒家教義頗為相似。這說明軸心時代的文明,雖然各自獨立發展,但依然有相通的地方。

新約中,耶穌親自將「摩西十誡」總結歸納為「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總而言之,是要「愛神與愛人」,基督教因此被稱為愛的宗教,博愛與大愛。

我們都知道,羅馬帝國早期信仰多神論,基督教卻堅持一神論,即上帝是唯一的神,信仰基督教是唯一的正道,信仰其他宗教的人都是屬於異教徒。因此,基督教一開始就不斷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與打壓。

羅馬帝國在公元2-3世紀曾遭到瘟疫侵襲(這個我曾經在傳染病的科普文章中曾說過,請關注回看),大部分人在瘟疫面前毫無抵抗能力,羅馬帝國對地方的治理陷入癱瘓,百姓們無法得到救助,只能在絕望中死去。

這個時候,基督教徒挺身而出前往疫區照顧病人,履行宗教義務,給病人提供最基本的護理,提供水和食物,能讓部分暫病人逐漸康復,基督教徒光顧的地區,傳染病死亡率遠低於其他地區。

在恐怖的瘟疫面前,羅馬人的信念被徹底擊潰,許多人最終都決定改變信仰,成為忠實的基督徒。公元4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勢力已經非常強大,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意識到想要穩定帝國統治,則必須藉助教會勢力,於是受洗成為基督教徒,頒布米蘭敕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2年,狄奧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

後來,東西羅馬分治,由此導致基督教正統之爭。當時的羅馬帝國共設立五大教區,分別是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現在埃及境內)、安條克(現在敘利亞境內)、耶路撒冷。西羅馬帝國認為羅馬才是正統,東羅馬帝國則認為君士坦丁堡是正統。

西羅馬帝國認為耶穌的門徒聖彼得是在羅馬成為基督教的第一任教皇的,因此羅馬才是正統。東羅馬帝國則認為,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正統性應該跟隨皇帝,遷至新首都君士坦丁堡,新首都所在地的教區才是正統。

公元1053年,東西教會之間的矛盾爆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東羅馬的拜佔庭帝國將領域內的所有拉丁教會驅逐出境,與西羅馬做正式切割。東西教會分裂後,西邊教會叫 Catholic,也就是天主教,意為「廣泛」,強調自己的廣泛性。東邊的教會叫東正教 Orthodox ,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正教會,強調教統的純正性。1053年後,天主教跟東正教一直沒有正式的官方接觸。直到近千年後,2016年,現任天主教教皇方濟各才與東正教俄羅斯大牧首基裡爾在古巴進行了首次會晤。

在天主教的神學體系中,人間以外的世界分成三層,除了地獄和天堂之外,中間的這層就叫做煉獄,是「清洗、洗淨」的意思。根據天主教的教規,犯了小錯誤的人不能直接上天堂,要先到煉獄裡面去修煉。淨化後還是可以上天堂的。犯了大罪的人直接去地獄,下到地獄就不能通過修煉上天堂了。我們經常提到「人間煉獄」,感覺煉獄一定是比地獄還要慘,但其實煉獄一點都不慘,畢竟還可以通過修煉上天堂。

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有兩大聖城,分別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和羅馬的梵蒂岡,殊不知西班牙西北部的聖地牙哥也是聖城之一。相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雅各曾經在這裡傳教,因為追隨耶穌而被希律王殺害,追隨者將聖雅各的屍首偷偷埋葬在這裡,後來被西班牙國王阿方索二世發現,修建了大教堂,供信徒朝拜,成為基督教聖地之一。

整個中世紀,教權與王權的鬥爭此起彼伏,到亨利四世與格裡高利七世時,雙方的鬥爭達到頂峰。一開始,主教的任命是由皇帝說了算的。公元1073年,教皇尼古拉二世突然暴斃,格裡高利七世繼位。格裡高利七世上臺大約兩年後,頒布了一道命令:今後德國境內所有的主教都得由教皇來任命。這個命令直接激怒了亨利四世,主教敘任權之爭由此展開。作為回應,教皇格裡高利七世開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

公元1077年,亨利四世為了保住王冠,帶著幾個隨從,大冬天飄著大雪的時候,翻越阿爾卑斯山,到格裡高利七世住所——卡諾莎城堡上門求情。格裡高利七世將亨利四世拒之門外,亨利四世在大門前連跪三天。格裡高利七世身邊的主教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便幫著說好話,最後亨利四世總算得到了格裡高利七世開恩,恢復了教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卡諾莎之行」。當然,後續兩人之間的鬥爭還在繼續,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隨著天主教的發展,教廷內部不斷腐化,生活窮奢極欲,引起民眾的極大不滿。為了維持奢侈生活和興建豪華教堂,天主教發行了贖罪券,信徒購買後就能抵消罪孽。1517年10月31號,神職人員馬丁·路德在德國的威騰堡教堂的大門上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內容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在思想層面探討了人與神的關係。天主教廷層級森嚴,一般民眾想要聆聽上帝聖諭,必須通過神職人員。馬丁·路德仔研究《聖經》後發現,人只要信耶穌就能上天堂,根本教廷這樣的「中介」,基督徒與上帝之間不應該有任何隔閡。

宗教改革使得一支新的教派從天主教中脫離出來,就是「新教」。新教不像天主教一般有中心化的管理階層,新教的目標就是要推翻天主教的統治。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這三大教派都奉行《摩西十誡》,但對於「不能拜偶像」這一條誡命遵守程度的不同,導致了三個教派在藝術態度上有著極大差異,從各自的教堂建築就能看出。天主教教堂通常都是金碧輝煌,而新教的教堂一般都比較質樸。(以下圖片均來自嚴伯鈞的《西方藝術課》。)

天主教認為用繪畫音樂等藝術方式去感染信徒效率更高,雄偉恢弘的教堂建築能讓信徒有置身於天堂的感覺。因此,天主教有著雕塑、繪畫、建築等眾多藝術作品,例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內外的豪華裝飾和無數雕塑作品。

天主教教堂代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
東正教教堂代表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新教教堂代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東正教對於藝術表現形式有著嚴格的規定,東正教藝術家們將激情與能力發揮在了色彩方面,致使東正教藝術的色澤都非常光輝華麗,建築代表就是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新教排斥所有裝飾性的藝術,新教教堂中通常沒有任何雕塑壁畫,只有一個十字架,有些教堂外觀上看上去,就像是一間普通的房子,代表性的建築是英國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新教堅持「反藝術」的態度,認為基督徒應該重視內心的自省,而不是浮華流於表面的裝飾。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馬克斯·韋伯論述了兩個重要問題: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及其本質,社會倫理與經濟行為的關係。韋伯在該書中首次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韋伯與馬克思、涂爾幹被並列為現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

韋伯指出:「在任何一個宗教成分混雜的國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職業情況的統計數字,幾乎沒有什麼例外地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狀況:工商界領導人、資本佔有者、近代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人,尤其是受過高等技術培訓和商業培訓的管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資本主義愈加放手,這一狀況亦愈加明顯。」

韋伯所謂的資本主義精神,是指個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資本並以此為目的活動視為一種盡責盡職的行動,把賺錢本身當作一種目的、一種職業責任、一種美德和能力的表現。韋伯說:「一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韋伯的這種觀點,是典型的文化決定論。

我們知道,馬丁·路德(16世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曾提出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即《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提出「因信稱義」的新教義)把《聖經》翻譯成德文之後,突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天職觀。馬丁·路德認為,投身於天職和恪盡天職,才能得到救贖。馬丁·路德甚至認為,勞動是唯一能夠取悅上帝的方式。

新教徒認為:財富是上帝的。韋伯在書中是這麼描述的:財富是上帝的,人不過是上帝的管家,要好好幫上帝打理財產,因此創造財富是合法且神聖的。後來,加爾文更加激進,提出「預定論」進一步肯定勞動合法性。「預定論」提出你能否得救,已經被上帝提前安排好了。這種觀點造成了巨大的宗教恐慌和焦慮,為了證明自己已經被上帝選中,新教徒更加努力工作,認為工作創造的世俗成就,是上帝選中自己的信號和證明。

為此,韋伯還列舉了富蘭克林的例子,韋伯認為富蘭克林真正把掙錢當成了責任和目的,富蘭克林不僅從商,而且還寫文章勸解人們努力掙錢,強調掙錢的幾種道德品質:勤勞、守信、誠實、節儉等。

相關焦點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道教篇上)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道教篇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道教史》《道教簡史》《道教概論》《左道》。說完世界三大宗教,我們來說說道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廣泛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香港林正英的殭屍片以及蜀山武俠片,至今仍然是70、80、90後幾代人的共同記憶。網絡上的修仙玄幻小說,也與道教有關。魯迅先生甚至認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 世界五大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逐漸發展、演化而來的信仰體系,它試圖回答上述問題以及揭示其他宇宙間的永恆奧秘,宗教也來源於一種內心的感觸,相信這些問題可以由信仰解答,認為世上存在比我們自身更宏大的東西,一種令人敬畏的,我們必須向它回應的力量,抑或存在一個萬物的源泉,同時也是我們所有人回歸的終點。
  • 從「十字杵」紋飾的起源發展,探究明代制瓷業中的宗教與皇權因素
    以明代陶瓷中的「十字杵」紋飾來說,經歷了從無到有、發展崛起、盛極一時、沒落衰敗等階段。這種「十字杵」紋飾似乎與中國傳統文化毫不相干,但與宗教文化有關。這樣的舶來紋飾,能被融入中國制瓷業,這與明代皇帝中有不少是藏傳佛教的信徒是息息相關的。帝王的喜好,帶動了「十字杵」紋飾在明代制瓷業的流行、發展。
  • 牆繪的起源與發展
    說起牆繪的起源,肯定是離不開宗教的發展。十四世紀初,宗教開始在全球野蠻發展,為了擴大影響力,發展信徒,他們開始在牆壁上繪製各類宗教圖案,這個方式繪製的圖案基本都是宗教圖案,以宗教為題材,主要繪製在教堂、教會等場所。
  • 民族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大約公元前5000年,蘇美爾人是在這裡建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廟,以此為中心發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最開始的這個很多文明的城市的發源地一定就是和宗教有關的,因為祭司的神廟是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的中心,人群的大規模聚集,由此才發展出城市,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的時候呢,就出現了一批最早期的城市國家。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我把這個世界史上的文明古國的國家民族宗教跟大家介紹一下,然後我們再介紹一下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宗教跟哲學、科學、藝術等等的關係。我們從中發現,國家宗教神化人間統治者及其統治秩序、祭司貴族和祭司政體的形成與發展與自然神演變成城市國家的保護神、以及神和神靈世界的等級化,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的結構變化以及世俗政治的發展對宗教世界的影響,宗教反過來也會對世俗產生影響,這是世俗宗教性和宗教世俗性兩方的關係。
  • 古代埃及文化:象形文字的發展,埃及宗教的傳播
    知識的力量是無限的,也是不可抗拒的,自從有了人類文明史,一人們為了同自然界作鬥爭,為了社會的延續和發展,千百年來都在尋求、總結和運用真正合乎科學的知識而作了不懈努力。實踐和學習是人們取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而代代相傳、時時進展的知識,又總是斌予人們以超人的力量。世界文化是各民族偉大創造精神的見證。埃及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 瑜伽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也會讓瑜伽更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瑜伽從其起源到今天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透過他們的長期堅持與發展,瑜伽行法深深地進入印度社會的各個階層去了。到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紀,新興的佛教也充分吸收了瑜伽,作為其宗教修行的法門,後來佛教大乘和密宗都強調和發展了瑜伽的修行法並付諸於他們的宗教實踐中。
  • 瑜伽起源與發展,給你一個愛上瑜伽的理由!
    一、瑜伽的起源瑜伽的起源已無法在歷史中追潮。最早關於瑜伽存在的考古學證據,是從印度河谷發掘出的刻有瑜伽體式的石頭印章,存在於公元前3000年。瑜伽最早是在稱為《吠陀經》的系列經文中被提到,這些經文涵蓋廣博,其中有一些至少存在於公元前2500年,然而,瑜伽教學之主要基礎及稱為「吠檀多」的哲學思想卻是出現在構成《吠陀經》後半部分的《奧義書》中。
  • QFLP試點:起源、發展與展望
    來源:基小律-劉軍 | 作者 目錄 一、QFLP試點的起源 二、QFLP基金的發展 三、QFLP基金的展望
  • 宗教的思想,應該有利於社會發展
    縱觀佛教思想的發展,它跟剎帝利階層的關係非常密切,佛教的發展為武士帶來地位的提高,有利於印度各個小公國的發展,佛教的發展,是與當時印度社會發展保持一致的。它所反對的是無神論,提倡的是社會的齊平化,實際上其思想主要針對婆羅門及其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
  • 茶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茶葉的起源與發展史。「中國茶史」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bai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瀰漫朝野,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茶神陸羽有著《茶經》一書。《神農本草經》亦有記載關於茶這方面的知識。
  • 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基本形制,服飾起源的發展
    《fbn+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謝謝人類對性歸屬的認識對服飾起源之作用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最為原始的服飾呢?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約在舊石。時代的後期,也就是在距今約三萬年至一萬年之間。在歐洲、非洲以及東方的許多巖洞壁畫和小雕塑中,男女形象的下身,都有遮擋物的痕跡。
  • 瑜伽的起源與發展
    瑜伽的發展瑜伽的發展與印度傳統的哲學和宗教關係密切。在瑜伽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瑜伽所倡導的身心修持之術與印度各派哲學與宗教理念相近,成為當時一種比較流行的修行方法。也因此,瑜伽在與各派哲學和宗教結合過程中,衍生發展出自己的體系基礎,並逐步成熟。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瑜伽不屬於任何宗教,它是自成一體的。有人認為瑜伽是一門哲學,也有人認為瑜伽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如何,僅僅把瑜伽看成一項體育運動肯定是不全面的。
  • 宗教為何出現?出現的意義是什麼?以及我對宗教的個人觀點和見解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為此,猶太人多次起義,起義失敗使一些人寄希望於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現,來拯救受苦的教民。猶太下層民眾中出現一種流傳"救世主"將要來臨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實際上即是由此教派演變而來。最早的該派教徒多為奴隸、被釋放的奴隸和貧苦人民。他們在城市中建立起小組進行活動,以十字架為標誌,實行財產共有,後續慢慢發展才有了現在的基督教。
  • 刺繡的起源和發展
    長沙馬王堆文物、圖片源自網絡從縫紉到刺繡說起刺繡的起源,就不得不先說說刺繡的兩大法寶:針線和絲織。而針線裡最早出現的縫製工具是骨針。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農業和畜牧業高速發展,開始出現了養蠶、繅絲、織綢等副業,用蠶絲織成的衣物既高貴又柔軟舒適。
  • 刺客信條起源什麼時候打折 刺客信條起源史低折扣購買
    刺客信條起源是育碧在17年發售的刺客信條系列續作。該作擁有非常龐大的開放世界和完美的古埃及歷史復刻。
  • 淺談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的宗教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東周晚期已經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是這一時期典型的宗教發現。例如,楚人相信女巫,但不相信醫學。楚人信奉東方太一皇帝領導的神學,為後世的宗教發展提供了理論經驗。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文化繁榮時期。隨著分封制的解體,鐵力牛耕的出現和知識分子的成長,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
  • 歷史丨浸信會的起源與發展
    文 | 韓恩澤一,起源浸信會(浸禮宗)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得知,這是接受浸禮和認信的信仰背景,浸禮也就是在接受洗禮時,是整個人浸入水中,認信就是透過內心與外在的行動達到對信仰的堅定不移,並且全心相信接受整個救恩的行動。
  • 茶八戒簡述:奶茶的起源與發展
    茶八戒簡述:奶茶的起源與發展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奶茶被帶到印度,幾經周折又被帶到了西方國家,奶茶經過不斷的改良,便形成了荷式奶茶和英式奶茶。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現在市場上飲品的種類和口味也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人們對於飲品的口味需求漸漸變得越來越高,現如今我們平時喝到的奶茶,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了,從一開始接觸到了奶茶裡面加一些簡單的珍珠椰果等添加物,單一的口味,到現在,奶茶中開始加入了不同種類的食物來豐富奶茶的口味,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味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