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是人體三種肌肉中唯一可以通過神經控制主動收縮的肌肉,也正因此,人才可以通過主動鍛鍊的方式使骨骼肌變得更為強大更具美感。充血對於肌肉的意義在於讓更多的血液進入肌肉,訓練時使肌肉擴容並輕微撕裂,訓練後為擴容的肌肉帶來更多的營養物質,在撕裂部位進行重建,從而使該部位的肌肉纖維增粗。
我在接觸健身之初被告知的並不是「在訓練中用盡辦法獲得最大的充血」,而是「肌肉纖維越粗,收縮的力量就越大」。這個理論固然無錯,但當時我在沒有太多經驗和基礎的情況下,片面地理解為「訓練中用的重量越大,塊頭就會變得越大」。
很多關於健美的理論書或帖子都提到健美訓練要用8-12RM的重量進行練習,但並沒有太詳細地解釋原因,這也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練力量要做8次以下,練塊頭要做8-12次,練線條要用輕重量高次數」。實際上來說,肌肉在何種重量及次數的練習下能夠達到或接近最大充血量才是關鍵。
小學時代很多人做過數學應用題,往一個水池子裡灌水,同時排水,如何將池子灌滿。其實肌肉充血正是這個過程。肌肉是血液在身體內循環必經的一個環節,只要心臟在跳動,就會有血液流入肌肉,同時流出。在平時,出入量應該是持平的,所以肌肉不會膨脹,也不會萎縮。訓練使肌肉收縮,心率提高,血液進入肌肉的量增大。排出量在特定時間內會因為肌肉內血液壓力的增大而被動增大一些,但顯然是不及在主動收縮肌肉的負重練習中被增大的進入量的。入多出少,所以目標肌會在鍛鍊時充血變大。鍛鍊結束後,肌肉收縮強度迅速降低,心率也回落到正常狀態,則血液進入肌肉量減小,出入逐漸持平,則泵感漸漸消失,目標肌狀態逐漸恢復到正常。
基於此,訓練中選擇合適的重量和次數,就成了關鍵因素。我個人覺得不應該把RM作為一個單純表示次數的單位來理解,而應是一個既表示次數又能讓人推導出重量的單位。次數,看數字便知,8-12RM即重複8到12次,但是在何種情況下重複?如何重複?我覺得是負載能夠讓目標肌在完全的神經控制下完整地(注意,我所指的完整,不等同於全程練習)重複相應次數的重量,做完一組後,目標肌肉達到或接近最大充血狀態。
重量不合適或次數不合適,都不是有益於充血的練習。
重量過大,肌肉收縮固然會強烈,但在達到或接近肌肉能夠承受的極限時,能夠重複的次數必然不足。為肌肉充血的入口就那麼大,壓力大固然在相應時間內湧入的血液會更多,但持續時間短,則單位時間內貯存肌肉內的血液總量不足,泵感不夠強烈。
反觀輕重量高次數練習,就有另外的問題。重量輕,肌肉收縮不夠強烈,則單次收縮時血液湧入的量較少。次數高,則意味著時間的延長。練習時肌肉不僅有血液進入,同時還有血液流出,則時間越長流出的血液越多。能夠在一個時間段內貯存在肌肉內的血液總量不足,也就意味著泵感不夠強烈。就好像長時間小水流地給池子灌水,水不停地流出,池子內的水位會增加一些,但無法被灌滿。高次數練習還不完全等同於給池子灌水,因為肌肉會疲勞。肌肉疲勞,則練習停止,相當於池子沒有被灌滿的時候就不再有入水。對於肌肉來說就是訓練不到位。
之所以中等次數、中等偏重的重量能夠為肌肉帶來增長,其實就是因為能夠在心肺和肌肉沒有垮掉之前,儘量為目標肌推入更多的血液,充分膨脹肌肉纖維,並持續一定的時間,實現輕微撕裂。
所以,有效的練習並不等於舉起了多大的重量,或馬拉松一樣地練了多長的時間或天文數字般的組數,而要以肌肉的感覺為準,沒必要完全拘泥於理論中設定的重量和次數。體力好的時候,可能習慣的重量和次數練過,肌肉並沒有出現燒灼感,那麼可以適當提高重量,力竭後再多來幾個強迫次數;如果體力不行,只要練習後燒灼感、泵感明顯也就夠了,沒必要糾結到底臥推了120公斤還是100公斤。
·END·
關於體能網
始於2012年,體能網(www.tinengwang.com)是國內體能訓練第一站,致力於分享大眾健身和體能訓練知識。我們的口號是:普及體能知識,惠及大眾健身,衝破認知藩籬,離科學訓練更近。(小編微信:lang13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