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最後打掃戰場的人。消毒後不能再檢出病原體。」身著磚紅色的衝鋒衣制服的黃亮宇,背後「中國衛生」四個字在陽光下反著光,他說:「疫點消毒追求時效性,要用最快的速度趕過去。」
46歲的黃亮宇是廣州市越秀區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科副科長,他需要帶領由十來個年輕人組成的消毒組,負責對越秀區內所有新冠肺炎病例的落腳場所進行終末消毒。
「新冠肺炎病毒在合適的條件下可存活一定時間,消毒組要確保徹底『抹殺』環境中殘存的病原體。」他說。
今年1月下旬以來,防控疫情阻擊戰在全國打響。廣州是典型的人口流入超大城市,抗「疫」工作充滿挑戰。
1月21日,廣州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出現在越秀區。越秀區是廣州市中心城區,轄區面積不大,但人口密度極高。聞「疫」而動的黃亮宇和隊員們穿好防護服,背起消毒機,全副武裝踏上了消殺新冠肺炎病毒的戰場。
從事疾控工作23年的黃亮宇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防疫」,也是一名老黨員,他經歷過「非典」、汶川地震,也服務過2010年廣州亞運會。黃亮宇對記者說:「第一次面對新冠肺炎,口頭說是不緊張,其實心裡還是蠻緊張的。」
每次臨場消毒,少則兩三人,多則六七人。出發前,消毒組需要根據消毒需求,計算好人手、藥量和消毒時間。「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方法。」黃亮宇說,「比如住宅,要知道哪裡是電梯,哪裡是大堂,有多少個電梯。如果是酒店,要知道有幾間房,有沒有開空調等等。」
疫點消殺分空氣消毒和物體表面消毒。物體表面消毒的標準是噴溼物體表面。「門把手、水龍頭開關是我們消毒的重點之一。」黃亮宇說,「對居民住所消毒,需要對被褥這類吸水物體進行噴溼,這會消耗比較長的時間,也會影響住戶後續的使用。我們很抱歉,但沒有選擇。」
疫點的消毒工作看似簡單,但背後藏著大學問:開展疫點消毒前,要充分了解疫點地形、功能、人流情況等,以判斷合理的消毒範圍、進入和退出的線路。黃亮宇把疫點消毒總結為三個心,即「細心、耐心、決心」,每一個細節都缺一不可。
黃亮宇說:「為了讓藥液布滿空間並儘可能長時間地飄在空中,空氣消毒機需要把藥水霧化成50微米以下的微粒,消毒工作急不來。」
每次進場前,消毒組都要在門口消毒區外劃出一個安全區。「鋪上一個麻袋,噴溼。麻袋又便宜又吸水,相當於一個簡單的消毒池,隊員們腳踩麻袋進屋。」黃亮宇抓過一個本子,給記者畫起了示意圖。
一次消毒的全套動作做下來平均需要兩三個小時。消殺完畢,隊員走出消毒區前,先用藥液給自己「洗澡」,再踩著安全區的麻袋走出來,把消毒時穿的防護服扔進垃圾桶裡,換上乾淨的口罩和手套,最後給換衣服的區域做一次消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黃亮宇團隊已累計對工作場所、醫院、酒店等疫點開展終末消毒36間次,消毒容積約113070立方米。黃亮宇的手機保持24小時暢通,臨睡前調為震動模式,隨時保持警惕。
「昨晚11點多,街道還打來電話,講那裡一個疫點的情況。我們這種崗位,沒有責任心就會犯錯,犯大錯。」黃亮宇說。
目前,廣州新增出院人數已超過新增確診人數,過半確診患者已治癒出院,多次出現每日「零新增」。
取下演示時戴了兩分鐘的防護面罩,黃亮宇的臉頰上已經留下明顯的壓痕,說話有一點氣喘。「哪裡有疫點,我們就要撲到哪裡,這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作為一名基層老黨員,困難面前更要發揮帶頭作用。」他說,「我們期待勝利的那天趕快到來。」
來源:新華社封面圖: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