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在貝多芬生日(12月16日)之際,我們舉辦「致敬貝多芬·2020·上音」系列學術講座,來自音樂學系、作曲指揮系、民樂系、管弦系、聲樂系、藝術管理系的老師們紛紛參與,從各自角度展開探討,以貝多芬之名激浪學術,致敬前輩,接力傳承。
院長廖昌永: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貝多芬的音樂似炙熱熔巖噴湧的能量,為我們人類傳送著勇氣與希望,他的不屈與抗爭始終給予我們極大的精神鼓舞。今年音樂學系策劃組織的貝多芬系列講座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將有助於我們在疫情危難的當下,秉持擁有貝多芬對生命意義的堅定信念。
副院長劉英: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疫情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與安全。在這樣的時刻,科技與醫療可以降低病毒對身體的危害,而人們的心靈則需要偉大的藝術作品來慰藉和滋養。誕生於250年前的樂聖,用一生的創作將古典主義音樂的形式推向了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用音樂深刻詮釋了真、善、美,詮釋了愛與生命的意義,也詮釋了宿命與奮進、苦難與歡樂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些超越了國界,也超越了時代的普世價值與人文意蘊,永遠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主辦:上海音樂學院
承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音樂學理論研究與文化引領創新團隊
協辦: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鋼琴系、民樂系、管弦系、聲樂系等
時間:2020年12月
地點:汾陽路20號 上海音樂學院 教學樓(同步網上直播)
【註:點擊這裡進入微信原文可獲取每場講座直播的二維碼,也可關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微信公眾號(微信號shcmusicyyxx)後在講座預告中獲取二維碼。】12.1主講人:李小諾(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音樂美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黨支部書記)
時間:2020年12月1日(周二),下午 13:30-15:00
地點:中602(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王丹丹 教授
內容提要:貝多芬被公認是整個(西方)音樂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偉人巨匠。他的原生家庭、情感經歷、身心體驗等,形成了他性格、行為和觀念上的內在衝突,而他卻將之通過藝術性符號轉換升華為卓越的作品並給後人以心靈啟迪。因此,他的名字與崇高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充滿震撼力的音樂、為表達情感而不拘規範的氣魄同在。
12.2主講人:江山(上音音樂學系,民族音樂教研室,講師)
時間:2020年12月2日(周三),上午 10:00-11:30
地點:北414(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郭樹薈 教授
內容提要:貝多芬一定想不到,在他為科策布的戲劇創作《雅典的廢墟》(1811)的167年後,1978年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的奠基人彭修文將其序曲改編為中國民族管弦樂版本。本次講座將以師生討論課的形式,探討在民族管弦樂隊發展的這一特殊歷史進程中,何以選擇這部作品,以及改編技法等問題。
12.3主講人:甘芳萌(上音音樂學系,西方音樂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2日(周三),中午 12:00-13:00
地點:北415(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梁晴 副教授
內容提要:在貝多芬《F小調第23首鋼琴奏鳴曲》(「熱情」,op. 57)中,3個「降D」音與1個「C」音的動機,在節奏、下行進行方式上與貝多芬日後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op. 67)「命運動機」頗為相似。這個動機從一開始就被予以充分強調,從呈式部直至再現部都具有重要的結構地位。查爾斯·羅森(Charles Rosen)在其巨著《古典風格》(The Classical Music)中對這部作品的「那不勒斯二度」(上方小二度)進行了詳盡闡述,那麼這個具有「那不勒斯二度」特徵的重要動機,究竟還包括了哪些音樂發展的預示?三個樂章具有哪些更為有機的關聯,使這部作品成為貝多芬中晚期作品的重要起點?
4、《貝多芬音樂中的英雄性修辭》主講人:王丹丹(上音音樂學系主任,音樂分析教研室,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3日(周四),下午 13:30-15:00
地點:中219(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李小諾 教授
內容提要:貝多芬是歐洲古典主義音樂的革新者。他以前所未有的寬闊視野,拓展了音樂的表現範疇,樹立起他音樂中獨一無二的英雄主義形象,並在音樂的謀篇布局和語言運用上充分體現其英雄主義精神。講座聚焦貝多芬的英雄觀念及形成,音樂中的英雄敘事邏輯構建,英雄性形式語言修辭。
12.4主講人:孫月(上音音樂學系,音樂美學心理學教研室,副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4日(周五),中午11:50-13:20
地點:北416(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韓鍾恩 教授
內容提要:從介紹蔡寬量的《貝多芬的空白美學》為引入,針對貝多芬《合唱幻想曲》的結構力場、意義表徵與聽覺感性先驗問題的關係展開討論,將從c小調至C大調的表情路徑視為貝多芬所豎立的是一種「音樂的崇高」的美學範式。
12.7主講人:伍維曦(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音音樂研究所副所長,科研處副處長)
時間:2020年12月7日(周一),上午10:00-11:00
地點:中419(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韓鍾恩 教授
內容提要:貝多芬這個曾經生活過的人,他的音樂作品,以及作為一種精神資源和文化現象,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經常顯示出巨大的矛盾性。然而作為一個為時代傳聲的偉人,一個將他的藝術與心理活動投身到遙遠的未來的天才,一個可能引起截然對立的群體一同去敬拜的偶像,貝多芬又時常撩撥人們的心弦,發出使人莫名興奮而無法解釋的泛音。對於剛剛紀念過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我們來說,紀念貝多芬的二百五十周年誕辰,具有特殊的意義。貝多芬與現代中國的厚重、曲折與複雜的意義,可能還沒有被我國音樂學界從現當代思想史的立場去認真體認,在對這位偉大音樂家的理解中,也生動地折射出古今之變與中西之辨的複雜光譜。本講僅從一個普通聆聽者的角度,對這一宏大深刻而無法迴避的命題進行初淺的言說。
12.8主講人:陶辛(上音藝術管理系,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8日(周二),下午13:30-15:00
地點:北606(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音樂組織的有機生長是西方音樂發展歷程中超越時代和風格的主線。這部被斯特拉文斯基稱為「永遠當代」的作品,在核心材料的形態概念以及生長的路徑上,自有些機巧奧妙可資探尋,有些心思情懷可被感念。
12.9主講人:劉紅(上音民樂系系主任,中國傳統音樂教研室,教授)
講座時間:2020年12月9日(周三),上午10:00-10:45
地點:北606(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講者劉紅與日本學者滝本裕造(たきもと ゆうぞう,1932~)教授交往多年,並直接參與了其《偉大的普通人──真正的貝多芬》一書的中文整理工作。在講者看來,如果說滝本這一以新穎的立意、獨特的視角,將音樂神壇上的「樂聖」貝多芬還原為實際生活中的「普通人」的著作,是一富有挑戰性的研究成果的話,那麼,他的挑戰動機如何?挑戰實力何在?不被一般人所知曉的關於貝多芬一些「不光彩」的「陰暗面」的描寫有何意圖?滝本以研究貝多芬音樂的「獨創性」而形成特色,而他自己用不同於一般學者的「獨創性」思維來研究貝多芬的「獨創性」,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特點?這是講者意欲與大家分享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關心的問題。
9、《掀起浪漫主義色彩序幕的「英雄」》主講人:金毅妮(上音音樂學系,西方音樂史教研室,副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9日(周三),下午14:00-14:45
地點:北415(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甘芳萌 副教授
內容提要:貝多芬在交響曲創作中,充分體現了管弦樂法古典主義風格在管弦樂法布局上與結構、樂思相吻合的原則,以加強作品結構力和樂思內在動力而非外在音色作為主要目的。同時,他的管弦樂法充分體現了音樂形象及其展開,對於浪漫主義管弦樂法的描繪性,及音色節奏的進一步加速有著前瞻性的貢獻。作為最早體現貝多芬管弦樂法新探索的《第三交響曲》,其展現的古典又不失浪漫的「英雄」形象充分體現了貝多芬如何在古典主義管弦樂法的基礎上揭開浪漫主義色彩的序幕。
10、《貝多芬晚期風格再議》主講人:楊燕迪(上音音樂學系,西方音樂教研室,教授,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原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9日(周三),下午 15:30—17:00
地點:線上課堂
主持:韓鍾恩 教授
內容提要:本次講座擬從作曲家「晚期風格」這一概念的定義出發,再度思考貝多芬晚期風格的特殊意義和構成,並對貝多芬晚期風格的表達寓意、語言建構和人文價值做出自己的定位和判斷。
12.10主講人:沈葉(上音作曲指揮系副教授,作曲家)
時間:2020年12月10日(周四),下午 13:30-15:00
地點:北418(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這次講座有主副部:主部是通過貝多芬自己的作品聽他的另一個作品,比如透過他早年的鋼琴作品來聽他晚年的弦樂或管弦樂作品;副部是通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聽貝多芬,比如透過勳伯格的作品聽貝多芬、通過馬勒的改寫來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講座中有連接:一部分貝多芬的自述和他同代、後代人直接關於作品的言論;有展開,圍繞作品展現出的多面性和豐富性。當然,我嘗試儘量多地讓作品自己互相「交談」,而我只是「交談」的組織者。
12、《閃光聖途:三十三部與貝多芬對話的現當代音樂》主講人:梁晴(上音音樂學系,西方音樂史教研室,副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10日(周四),下午 15:30-17:00
地點:北418(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選擇20世紀至今與貝多芬相關的33部作品,涉及拉赫瑪尼諾夫、艾夫斯、R.施特勞斯、蕭士塔高維奇、諾諾、伯恩斯坦、裡蓋蒂、拉赫曼、庫塔格、沃爾夫岡·裡姆、漢斯·岑德、久石讓等人,包括中國作曲家秦文琛、譚盾、董昭民,他們以各自不同角度對話貝多芬、合作貝多芬、追問貝多芬、裂變貝多芬、永恆貝多芬。
12.11主講人:呂黃(上音作曲指揮系,曲式教研室主任,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11日(周五),下午 13:30-14:30
地點:北415(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句法是動機的載體 是段落的前提 句法的運用技法 表達了作曲家思維方式及應對策略。
12.15主講人:張巍(上音作曲指揮系,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15日(周二),上午10:00-11:00
地點:北414(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示:古典音樂節奏語言的轉型研究——以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為例;本課程將會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 對於「轉型」概念的認識。在節奏語言中,轉型的特別意義;2、 節奏分析的一般方法,如何通過表層去發現深層的節奏,深層次節奏的意義;3、 古典音樂節奏的一般特徵與貝多芬節奏語言的承續與發展;4、 音樂實例的節奏分析。
15、《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之演繹》主講人:王之炅(上音管弦系,小提琴專業,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15日(周二),下午 15:30-17:00
地點:北601(同步網上直播)
對話:鄒彥 教授
內容提示: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文獻中的亞當。2020年10月17日,王之炅教授與蘇州交響樂團在許忠先生的指揮下成功演繹了這部作品。王之炅的這次演繹在句法、結構、速度、華彩段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詮釋方式。音樂學系鄒彥教授將以親歷者的身份在本次講座中與王之炅進行訪談與對話,希望在這樣一個不同身份的思想碰撞中激發出對貝多芬這部偉大作品的不同角度的解讀方式。
16、《貝多芬器樂二重奏的對話性》主講人:黃秋寧(上音管弦系,鋼琴藝術指導,講師)
時間:2020年12月16日(周三),上午 10:00-11:30
地點:北606(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貝多芬作為一位出色的室內樂作曲家,我們聯想到的往往是他偉大的弦樂四重奏和鋼琴三重奏。其實,他的二重奏這一體裁上也留下了大量傳世之作,如他的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大提琴與鋼琴二重奏「魔笛」等等。本講座主要從室內樂創作的角度,探究這些二重奏中的對話性;同時也從演奏的角度,來探討如何聆聽室內樂中各樂器間的對話。
12.16主講人:韓鍾恩(上音音樂學系,音樂美學心理學教研室,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16日(周三),下午 13:30-15:00
地點:北415(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李小諾 教授
內容提要:三個設問:1)如何讓音樂說話?2)讓音樂說什麼話?3)之所以讓音樂這樣說話。通過幾種可能性切入路徑去探尋與追詢:1)音樂替代語言進行表達,2)音樂表達語言無法言說者,3)音樂自身表達,4)音樂形式語言的本有自體。以貝多芬相關作品為例進行研究,目的旨在不斷發掘音樂自身形式語言的詩意存在。
12.17主講人:鄒彥(上音音樂學系,音樂分析教研室主任,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17日 (周四),上午10:30-11:30
地點:北416(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梁晴 副教授
內容提要:《降A大調第12鋼琴奏鳴曲》(Op.26)是貝多芬剛步入30歲時的創作,其個人和歷史的因素造成了這是一部具有多個「第一」的作品——如第一次採用變奏曲式作為第一樂章、第一次慢樂章與諧謔曲樂章對調、第一次採用葬禮進行曲、第一次採用主復調結合的方式構建作品主題、第一次大量採用顫音、第一次採用踏板記號、第一個保留了手稿的鋼琴奏鳴曲……這些有趣的特徵是如何影響了貝多芬「新的道路」及其晚期創作將是本次講座關注的另一個內容。
19、《歌曲創作映照真實的貝多芬》主講人:周逸秋(上音作曲指揮系,聲樂藝術指導兼指揮伴奏,講師)
時間:2020年12月17日(周四),下午 13:30-15:00
地點:北418(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與其光芒耀眼的眾多傑作相比,貝多芬的聲樂作品極少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在貝多芬722部作品中,居然有200餘首歌曲,對此我們知之甚少。這些歌曲對貝多芬而言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是哪些詩歌啟發他進行創作?貝多芬在何種境遇下創作這些作品?講座從以上問題入手,探索貝多芬的歌曲人生。
20、《葉基莫夫斯基<月光奏鳴曲>——貝多芬作品的當代折射》主講人:彭程(上音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間:2020年12月17日(周四),下午15:30-17:00
地點:北418(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俄羅斯現代音樂協會主席、作曲家維克多·葉基莫夫斯基(Виктор Екимовский, 1947-)的鋼琴獨奏作品《月光奏鳴曲》(1993)以不協和和聲的靜止與運動為基礎傳遞20-21世紀之交的新浪漫主義風格與現代唯美主義精神,與貝多芬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第I樂章的前衛浪漫特徵前後呼應。講座對葉基莫夫斯基《月光奏鳴曲》的音樂語言、內涵及其與貝多芬作品的內在聯繫進行分析與探討。
12.18主講人:郝端端(上音鋼琴系,副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18日(周五),下午 14:00-15:30
地點:北415(同步網上直播)
主持:鄒彥 教授
內容提要:每當提到貝多芬的藝術,我們首先想到的音樂類型是交響曲、奏鳴曲、協奏曲等。由於這些作品大多都屬於絕對音樂(雖然有一些著名的個例帶有引導性標題),這對演奏者理解其中的含義就有了更大的挑戰。本次講座將通過探討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中的音樂符號學,為詮釋貝多芬音樂提出一個新的思路。
12.30主講人:陳牧聲(上音作曲指揮系副主任,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30日(周三),下午15:30-17:00
地點:北414
主持:李小諾 教授
內容提要:對每一位信奉音樂傳統的音樂家,特別是作曲家而言,貝多芬的音樂是無法逾越的高山,更是創造偉力的典範。講座主要圍繞貝多芬若干代表性作品,從音樂主題(種子)、調性引力和張力、音響和結構的自然性等方面進行闡述。貝式「自然觀」所呈現的音響宇宙和有機生命力,影響後世,歷久彌新,啟示當下……
(本文轉載自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