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官員分九品十八級,想升到正一品,身體要好還得活得夠久

2020-12-21 騰訊網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掌權者,就是皇帝。其次是作為介於百姓與天子之間的「媒介」——朝臣。而官制,就是管理朝臣最重要的制度。清朝的內閣制,沿襲了明代時期的官制,並且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改良」。

除了太師、太傅、太保這一類虛職外,清朝官職一共分為九品,按照正常情況,每個人的晉升時間都不同,例如從一品升到正一品,陳廷敬花了20年的時間,劉墉則是16年。那麼,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到底是有多難?能讓這些學士不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費盡心思才能升上去。

清朝官制

古代的官職按照品級,一般分為九品,每個品級分為「正」和「從」兩個職位,所以從一品到九品,一共是九品十八級。從我們最熟悉的「九品芝麻官」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官級中九品官職是最低的,權利也是最少的,像個「芝麻」一樣。所以,一品也就是最高的。不過在隋唐時期,最大的官職也只有正三品。

這是因為正三品及以下,都是通過「向外」開放的官職,那麼以上便是「向內」,也就是皇親國戚才能夠獲得的官職。一直到明清時期,一二品官職才逐漸對大臣開放。而在古代官制中,文職中最高品級的官職則是「內閣大學士」,稱為正一品。

清朝的內閣制在關外時期稱為「內三院」,即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其中分別設置大學士一名。後來在各個不同皇帝的掌權期,都會有一些調整,例如在順治年間,設滿、漢大學士,兼任各部尚書銜,無定額;康熙年間,滿、漢大學士率用四員;雍正年前,多用至六員,並且大學士的品級也均為正一品。

在清代實行的就是滿漢雙軌制,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共有尚書12人,督察員左都御史2人,還有協辦大學士2人,共有16個人。而大學士這個職位最多的時候有6個人,正常情況下也有4個人,這樣看來,升任大學士的比例就是16進6或者16進4,比例在1/4以上,概率應該是不算低的。

而且,清朝的一品官員和正一品官員的朝服是一樣的,頭上戴的也有事東珠紅寶石的頂子,文官用的也都是仙鶴補子,武官也用的都是麒麟補子。但是從官級上來說,從一品到正一品,卻不是多麼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做到一品官員之後,就是一輩子。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從一品到正一品的「艱辛之路」

在行政級別上看,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屬於同級,但實際上,這六部中也有「等級」之分,甚至被人們很形象的比喻成是「貴、富、貧、武、威、賤」。在實際地位上,吏部的地位是最高的,例如在明朝時期,吏部的一個侍郎,就可以和其他五個部門的尚書「平起平坐」,擁有相等的權利。

也就是說,如果從工部尚書調任到其他五部任尚書職,則是實際上的升職,而從吏部尚書調任到其他五部,則是實際上的降職。

例如康熙時期的一代名相陳廷敬,他在21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後來被授予左都御史,也就是官從一品,後來從工部調任戶部,再調到吏部,十幾年的時間雖然品級沒有升遷,但是地位卻得到了提升。再後來1703年的時候,才正式拜為文淵閣大學士兼任禮部尚書,品級才達到正一品。從左都御史到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一共花了將近20年。

升遷也需要論資排輩

按照規定來說,升任大學士的應該是六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和左都御史,這些屬於平級的一品官員,晉升正一品有著相同的「起跑線」,但實際上,協辦大學士在晉升時是享有優先權的。

而且能夠成為正一品的官員,大多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建立過特殊功績的人,這些人除非犯了很大的錯誤才會被革職,職位才會空缺出來。除此之外,正一品官員都是一直做到「壽終正寢」,不存在退休一說。所以當職位有空缺時,才有機會給一品官員進行「補位」,而這些補位的人,是優先從協辦大學士中選擇的。

例如漢大臣劉墉,是乾隆時期有名的朝臣,他中進士的時候已經32歲了,到了58歲才升任左都御史,也就是一品官職,之後就一直在左都御史、直隸總督、吏部尚書等這些同級的官職上輪流任職。而後又過了16年,劉墉才升任為體仁閣大學士。並且在劉墉升職之後,乾隆還一直在指責,說是實在沒有其他人了,才讓劉墉升任補位。

升官也要靠「熬時間」

古代科舉制沿襲了將近一千二百多年,許多人能夠通過考試進入官場,就已經是年紀較大的了。在有生之年,能夠從初入官場,到六部尚書的職位,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算得上是很幸運的人生了。據不完全統計,清朝時期的進士平均年齡是34歲,而尚書的平均年齡是五十歲以上,能夠撐到升遷正一品,最重要的也是身體的健康狀況。

當然,這是對於普通人來說,而對於那些出身於滿族、與皇室有著或近或遠的關係的人來說,年紀輕輕就被提拔到大學士的人也有。例如25歲時被提拔為保和殿大學士的遏必隆之孫訥親,還有36歲被提拔為文華殿大學士的和珅等。

由此可見,在清朝時期,皇帝大多是重用滿朝的官員,而在漢臣中,即使是陳廷敬、劉墉這樣倍受寵信、又有才能的大臣想要獲得正一品的官職都是難上加難。再加上清朝時期的官制也依賴著以上種種因素,尤其是出身、年齡和資歷,這些都不是與自身能力相關的,但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

所以說,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從尚書到大學士,這其中的距離和艱辛,也是清朝時期的官員很難突破的門檻。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在古代,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比登天還難
    清朝的官吏晉升制度分九品,從九品到一品,每品分正、從,比如正九品,從九品,也就是「九品十八級」,加上輔國公、王公、爵伯等超品官員。清朝科考進士又分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三個檔,進士及第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 一個讀書人數十年寒窗奮發苦讀,如果能高中狀元,確實能加快升級步伐。1936年清朝入關後,科舉制度就變得更加完善了,一般狀元可以授翰林院修撰級的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給個七品官,而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還需要考核再授官,很多都是縣令級的九品官。
  • 陳廷敬花20年,劉墉用了16年,從一品升到正一品有多難?
    古代官職按照品級可以分為九品,每個品級分正和從兩個,也就是正一品到從九品,一共是九品十八級。隋唐時期,最大的官員只有正三品,一直到明清時期,一二品官員才逐漸對大臣開放,清朝正一品的官職主要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等。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福利待遇?說出來你別不信
    今天想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清朝時期正一品的官員所享受的待遇到底有多麼好!在那個封建時代,對於讀書人而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這些讀書人終其一生都在埋頭苦讀,他們寒窗苦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一朝鯉魚躍龍門。當你真正踏入官場之後,就意味著你從此脫胎換骨,進入了統治階級。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說出來你別懷疑
    然而,他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到底能享受什麼待遇? 其中,清朝的官員制度,就是一直沿用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 可以說,能夠成為這「九品十八級」中的一員,就算是真正的領皇糧了。其他沒有能夠入選的官員,通常被稱為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在這十八級中,也有分成文官和武官的區別,因為職能不同,所以享受的待遇和權力也不相同。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享受什麼樣的待遇
    不僅僅要通過種植糧食來維持生活,還需要給朝廷交糧納稅。國家出現戰爭的話,還會把自己家中的男丁拉到前線作戰,可以說是苦不堪言。而假若家中有人當上了官,這些統統都不用,甚至可以藉此來逃避懲罰。最為重要的就是,官員可以享受到國家為自己所提供的各種福利和薪資。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官也得吃飯、掙錢,這兩樣沒有的話,誰還會去當官?
  •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他們究竟有多富,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呂不韋富可敵國,還是要聽從當地政府的話,隨時上供錢財,可是有權的人卻能夠想方設法的獲得錢財。所以在古代有了權力的同時,就等於也有了財力,當然依舊還是有一些九品芝麻官,他們的錢財是比較少的。下面就讓我們以清朝為例,來看一看正一品官員,他們的收入是多少?
  • 清朝正一品最高嗎?錯,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
    從漢朝以來,歷代王朝都實行九品十八級制度。清朝入關以後,也沿用了這個制度。在九品十八級制度裡,正一品最高,從九品最低。低於從九品的官職,被稱為「未入流」,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臨時工吧。那麼,正一品真的是最高級別官職嗎?並不是。事實上,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
  •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很難嗎?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然而十年寒窗苦讀,考取進士,謀得的官職,以九品居多。由九品往上,最高為宰相,其間的升遷轉折,又豈止區區十年。▲科舉畫像01比如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呢?專家表示,其間難度超出你的想像。▲清朝官員舊照03從一品升到正一品,難點還在於年齡。
  • 清朝的「從一品」和 「正二品」只差半級,可他們的待遇可差遠了
    常看清宮劇或者對清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清朝大家官員是由和嚴格的等級劃分的,一共九品十八級。品級從一品到九品,每一個品級又分為正和從兩個級別。除了皇上王爺之外,最大的官是正一品,像我們熟知的劉墉、和珅、李鴻章等等都是清朝的正一品官,這是位極人臣的官職。
  • 正一品官職最高嗎?在清朝,這9種爵位比正一品都要高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官員的等級有著深嚴的規定,官員的品級則代表了他們的權力和責任有多大,同時也用來量化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而從漢朝以來,中國各大王朝一般都實行九品十八級制度,即使是清朝入關後,也沿用了這樣的官職部署。
  • 清朝正一品官員的待遇有多高?年薪放現在來看,有100萬年薪嗎?
    說來在清朝若是真混到了正一品的地步,年薪還真不止百萬。當然也不是說每一位正一品都有著那麼高的俸祿,因為官員也有著混得好與不好的,如果評價一個事物非要挑著最好的去看待,那就跟在維密排行榜來選老婆一樣沒有意義。 首先,官員們也有著非常明顯的等級分明,「九品十八級」就是一個最廣為人知的一個官職等級,周星馳經典電影《九品芝麻官》的由來便是於此。
  • 清朝官帽的等級之分,九品官帽讓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其實在清朝,不僅官吏的官服是分等級的,連帽子也有等級之分。早期只是規定了顏色而已,即紅、藍、白、黃四種顏色。後來,又相繼規定了材料,比如,一品到六品官帽子的頂珠大多是玻璃做的,七品到九品的官,頂珠是黃銅做的。清朝官帽的等級之分,九品官帽讓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 清代此官職為正一品皇帝想給就給,不過卻是個虛銜,權力不如縣令
    一個官員的身份地位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即爵位、品級和實職。以清代為例,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封爵、品級代表的是該貴族或官員具有的等級以及朝廷按其等級應給予的俸祿、待遇的高低,不過最關鍵的還得看實職。這些世爵對應的品級為:輕車都尉正三品,騎都尉正四品,雲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以上這些世爵和世職均可由下一代承襲,歸吏部驗封司掌管。清代文、武官員品級承襲明制,分為九品十八級,雖然官員品級定的非常細緻,但實際上卻比較紊亂,品級高的官員有時反而是屬官,品級低的官員有時反而是主官,這與官場定製和社會風氣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 明代官服的補子,文武官員,一到九品,看這裡就夠了
    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為了讓品級標誌更加明顯,就在袍服上加上了補子。補子位於袍服的前胸和後背處,用金線加五彩絲線刺繡而成。有補子的袍服被稱為「補服」,這樣一來,一看見補子就知道對方的品級了。到了洪武26年,對補服的圖案有了明確規定。
  • 清朝「正一品」官有多稀少?除了太師太傅,恐怕大部分你都沒聽過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清朝的了解一般來說都是要遠遠高於其他封建王朝的。眾所周知,清朝近300年歷史一共出了12位皇帝,但是清朝的官員卻是不計其數。最小的九品芝麻官可謂是每個地方都有,但是一品官就不見得多了。
  • 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區別?
    古代的九品官員制度源於曹魏時期的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曹丕欣然接受了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使名士的才能和家室訂立,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中、下上、下中、下下這九品,九品中正制後在南梁時期慢慢轉變成了九品官員制。
  • 中國古代官員的品階
    官員的品階,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表示級別高低的標誌。我國從魏晉時期開始,官員才正式以品來表示等級高低。西周時期,官有九命之別。九命為最高級別,一命最低。通常是天子上公九命,王之三公為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
  • 天壇玉格,從一品到九品,有正有從!
    根據《天壇玉格》(相當於詮敘部門的級別條例,從一品到九品,有正有從)有關規定,法籙分五級︰  1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此六、七品銜頭)  2升授「正一盟威經籙」(此四、五品銜頭)  3加授「上清五雷經籙」(此三品銜頭)  4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經籙」(此正二品銜頭)  5再升「上清大洞經籙」(此正一品銜頭,屬天師真人職銜,一般不外授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為了讓品級標誌更加明顯,就在袍服上加上了補子。補子位於袍服的前胸和後背處,用金線加五彩絲線刺繡而成。有補子的袍服被稱為「補服」,這樣一來,一看見補子就知道對方的品級了。到了洪武26年,對補服的圖案有了明確規定。
  • 正一品——二千石:秦漢與明清官制對比
    到司馬氏建晉時,終於形成了官場內「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壟斷了入仕道路,開始了中華歷史上長達四百年的門閥貴族政治時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漢化改革中,首先將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為按數計品,即將原有上、中、下合計九品改稱一至九品,每品分正、從二級,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兩階,一共三十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