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莎·斯奇培爾莉(Elsa Schiaparelli)(1890-1973)生於義大利羅馬。她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名的服裝設計師之一,也是一位作家。
Elsa Schiaparelli在羅馬長大,她是義大利藝術家的後裔,因而具備與生俱來的才華。與Paul Poiret的偶遇讓她產生了推出設計系列的想法,她的首個針織品系列在1927年上市,1930年時品牌就已經深入人心,得到很大的歡迎。
20世紀30年代正是高級定製服裝興起的年代,Elsa Schiaparelli因其獨特完美的設計被大家親切地稱為「Schiap」。
她為我們帶來許多別開生面的設計:雪紡衣上的手繪龍蝦圖案,首個用於時尚配飾的拉鏈設計,模仿沉睡中的小雞模樣的羽毛帽子、鳥籠帽等等,她的才華甚至讓Chanel女士把她看做是最大的競爭對手。1935年至1940年是Elsa Schiaparelli設計的黃金時期,馬戲團主題、蝴蝶主題、星座系列等都受到熱烈的歡迎。
1927年在巴黎開設自己第一家服裝設計沙龍,追求設計的創大便性,她第一個設計了毛皮織物,並將拉鏈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顏色。她和當時很多大藝術家,比如著名畫家達利等人聯繫密切,並聘請他們參與紡織品的設計,把超現實主義風格引入服裝設計中。
「一戰」之後,她的事業虧損,在1935年後宣告破產,前往美國,並在美國同樣獲得巨大的事業後失敗。她寫過一篇文章叫《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可以說是她的人生寫照。
有一次,父親帶著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頂。腳底下,星羅棋布的村莊環抱著羅馬,如蛛網般交叉的街道,一條條通往城市廣場。
「好好瞧瞧吧,親愛的孩子,」父親和藹地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
此後,我一直把父親的教導記在心間。
我的夢想是做一名時裝設計師。
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她的毛衣顏色很素淨,卻編織得極為巧妙。
「多漂亮的毛衣呀!是自己織的嗎?」我問道。
「不是,」她答道,「是維黛安太太織的,她在美國學的。」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腦海閃現:我為什麼不從毛衣入手,自己設計、製作和出售時裝呢?
我畫了一張黑白蝴蝶花紋的毛衣設計圖,請維黛安太太先織了一件。為了觀察別人的反應,我穿著這件毛衣,參加了一個時裝商人的午宴。結果,一家大商場的經理當場就向我訂購了四十件,約定兩星期內交貨。我大喜過望,腳下仿佛踩著一朵幸福的雲。
「兩個星期要四十件?這根本不可能!」當我站在維黛安太太面前時,她說,「你要知道,織這麼一件毛衣,我幾乎要花上整整一個星期時間啊!」那朵幸福的雲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頭喪氣地與她告辭。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腳步,心想:這種毛衣雖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還會有別的婦女會織的。
我跑回維黛安太太家,向她講了自己的想法。她覺得有道理。我同維黛安太太想盡辦法,終於找到了二十位心靈手巧的婦女。兩個星期以後,四十件毛衣從我新開的時裝店裝上開往國外的貨輪。從此,一條時裝的河流,源源不斷地從我的時裝店裡流了出來。
後來,我計劃舉辦一次大型時裝展,但在離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時候,縫紉姑娘們在另一家時裝店的挑撥下跑光了。這回該從哪兒找到一條出路呢?看來,我的時裝展不得不推遲了——不然,就只有展出未縫成的衣服了。對呀!我為什麼不可以搞一個不是成衣的時裝展呢?
時裝展如期開幕。這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展覽會——有的衣服沒有袖子,有的只有一隻袖子,有的還是一片布樣。雖然我們展出的時裝不是成衣,但從中仍然可以看出這些時裝縫成後的顏色和式樣。這次展覽,激發了顧客的興趣,前來訂貨的人絡繹不絕。
父親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LADY人物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