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播放的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一般來說有四個派系。
一是源於港臺的戲說體,以《戲說乾隆》《鐵齒銅牙紀曉嵐》為代表,歷史故事就是個背景,主要內容是講段子。之所以選擇清朝而不是其他朝代作為背景,港臺那邊是為了節省服化道的成本,大陸這邊主要是因為和珅王老師太好用了。
二是以《甄嬛傳》為代表的後宮劇,同樣是不拿歷史當回事的典型。這類劇扎堆清朝的主要原因就是便宜,橫店的清宮是現成的,各種華麗大氣的清朝服飾頭冠隨借隨有。
三是歷史正劇,《康熙大帝》之類。題主說的「跪舔清朝」多半是說《施琅大將軍》這種。不過呢,這種劇本來就是拍帝王將相千秋功業的,拍哪一朝,跪舔的就是哪一朝。別人不論,唐國強老師演的帝王差不多從上古時期延續到了現代,只不過因為清朝的歷史大家比較了解,《雍正王朝》就是比《武則天秘史》看得人多,找誰說理去。
四是晚清的「革命歷史題材」,這一類倒是不「跪舔清朝」了,您看嗎?
清宮戲多的原因,無非幾點:
一是清朝近,流傳的故事多,IP多。直接拿來一改編就是故事方便。故事多了服裝什麼的各劇組還能輪著用,便宜。典型的就是康熙乾隆一堆戲說故事,大都早早有溯源或者藍本。
二是離得近,史料豐富,寫小說容易的多,所以出現優秀小說也容易。舉個簡單例子,姚雪垠和二月河都算現代優秀作家,也是老鄉(二月河常年居住南陽)。
姚雪垠出名早得多,但是後期遠落後於二月河,一個重要原因倆人都提到過:姚雪垠找李自成的資料真的太難了,史料就那麼多,很多地方缺乏參考;二月河則史料充足,相關材料只要努力都能找到。雖說小說不是歷史,但是沒有足夠歷史材料,對作者發揮要求難度大太多了。這類典型就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
以上兩點其實是客觀上優勢,真正有特點是第三點,就是很多原本不一定設定在清朝的放在清朝了。比如《甄嬛傳》,原本故事屬於架空,改編落地的話,放一個實際朝代效果更好,但是理論上放哪個朝代都行,但這種還是放清朝。
原因是觀眾普遍願意接受清朝戲說故事。你要是把甄嬛放到明朝,一大堆人要噴:你這是篡改歷史,是污衊皇帝,把勤政皇帝寫成整天后宮堆裡鬧還被戴綠帽。但放在清朝,就都習慣於這種改編了,即便是公認最勤政而且本世紀人氣相當高的雍正,也沒人覺得這種戲說宮鬥劇就是污衊了誰。
所以,作為觀眾,還是先放平心態好。題主這種動不動就抱怨的人越多,導演編劇越不敢輕易涉足別的某些朝代。畢竟歷史劇,就算不說純戲說的,哪怕正劇,也是和歷史有不少出入的,以國產以往較的優秀正劇來說,《唐明皇》《武則天》《太平天國》《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44》《漢武大帝》這些公認不錯的,都並不是完全還原歷史,都有大量與史實不符的情節。如果是戲說,那本身就不需要和歷史相扣。
所以導演也好,編劇也好,拍歷史劇時候要的是電視劇能大賣,那麼如果動不動就容易被上綱上線,就少碰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