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宮鬥劇非常流行,《延禧宮略》、《如懿傳》等都成了人們日常聊天的話題,聶遠更是作為皇帝再一次火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在兩部劇中,乾隆的髮型都是不一樣的,聶遠所飾演的主要從天靈蓋到中間向後一到兩英寸,留下頭髮的部分實際上並不多,看起來比較突兀。
而霍建華演的皇帝則完全相反,髮際線是從天靈蓋中間分開,一直到耳朵,留頭髮的地方和剃光的部分各佔一半。
這是現如今更為常見的,也被我們叫做「陰陽頭」,然而明顯這是被美化了。
從年代來看,他們當時都在中年,可以說壓根沒什麼時代差距,那麼他們的髮型為什麼不一樣呢?到底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公元1644年,清軍在幫助下佔領了軍事要地,此後開始了二百餘年的統治,其中剃髮令可謂令人作嘔、至今依舊深惡痛絕。
這應當是多爾袞所首倡的,然而受到不滿反抗後,被公開廢除,可以說此後應當再無剃髮令。然而,次年清兵進發江南,備受排擠的孫之獬為了重回「巔峰」,在惱羞成怒下重新提議,這就導致了後來的悲劇。
原本剃髮令就是為了削弱意志,加之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傳統觀念相衝突,大多數都是被迫剃髮,而顯然這與清宮影視作品所演繹的不同,美化自然是為了不噁心觀眾。
清廷原本是馬背上的國家,因為懼怕戰鬥之時,頭髮遮擋住馬的視線,所以當時的男子索性將前方的頭髮剃光,只留後面的一小撮,如果不幸戰死了,就領著這一小撮頭髮帶回家鄉埋起來,辮子便由此而來。
滿族男子基本是把頭髮都剃掉,只留後面像小拇指一樣細的一縷,擰成繩子一下垂下去,面積標準就是銅錢大小,於是被叫做金錢鼠尾。
不管是從哪個方面來看,這樣的髮型都是非常的醜,所以指令一發便引起了南方諸多百姓的堅決抗爭,這耗去了清軍十餘年的平定,可想而知造成的災難之大。
到了清朝中期,髮型開始發生了變化 ,可能是清廷馬背的習慣早已丟去,也可能是百姓早已習慣鼠尾辮,或者清主有了審美,中後期以後逐漸不再流行鼠尾辮。
到了嘉慶年間,無論朝內還是民間,辮子已經不像起初那樣只有一小撮了,而是越留越粗,頭頂也不是像原來只留一個銅板大小的體積,居然已經多到四五個銅板那麼多了。
當時中期的髮型,前面還是全部剃光,只留後面的小部分,然後辮起來蓄髮,這就是陰陽頭的起初模樣。隨著時間的發展,辮子開始越辮越粗,前面的發量也從沒有到越來越長,就有了我們所說的陰陽頭,剃掉的和留下的各一半,之後辮成辮子。
但,顯然這一髮型也不優美,加之晚清的腐朽使得百姓遭受了非常大的侮辱,洋人便「賜予」了歧視性的名稱——豬尾巴。
影視劇自然需要美化,真實的鼠尾辮與我們印象中的形象存在著偏差,畢竟顏值再高也頂不住這一鼠尾辮,流量總歸不敢噁心觀眾。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書行小程序
精選練字好物, 購買享超大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