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清宮劇開始在電視上「霸屏」,雖然近來有減少的趨勢,但還並未徹底絕跡,與其他年代的電視劇相比,清宮劇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劇中所有的男性都留著「辮子頭」,俗稱「陰陽頭」!
想必很多人都有同感:最初在電視中看到辮子頭時覺得有些古怪,可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加之主角光環的「加持」,竟然莫名覺得辮子頭還有些帥!那麼歷史上的辮子頭也像電視劇中那樣「別有一番風味」嗎?
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首先我們要理解一個概念,電視劇是一種「影視藝術」,雖然也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但經過「後天」的加工與修飾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就拿「辮子頭」來說,雖然清宮劇中的辮子頭看上去還有些帥,但在歷史上卻並非如此!
其實「辮子頭」完全不符合我們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之所以在電視劇中看著有些帥,一方面是因為主角光環的「加持」,更重要的是劇中演員的顏值頗高,再加上後期的化妝、燈光、磨皮等「藝術處理」,才呈現出劇中「英俊瀟灑」的形象!
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長相普通之人,普通的顏值根本「hold不住」如此奇葩的「辮子頭」,況且現實生活中可沒有燈光、磨皮等後期處理!試想一下,若是身邊有人留了辮子頭,你會覺得好看嗎?
所以辮子頭非但不帥,而且很醜!更重要的是,清宮劇中的「陰陽頭」還不是最醜的!
「辮子頭」始於清兵入關後的「剃髮令」,據《清史稿》記載:清軍1644年入關時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
而此時清廷所規定的「髮型」可不是清宮劇中的「陰陽頭」,而是「金錢鼠尾頭」,據《撫浙檄草》所載:每個炎黃子孫都被迫把以前的頭髮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銅錢大一點,梳成一根小辮,叫「金錢鼠尾」式。
試想一下,頭頂幾乎所有的頭髮都被剃光,只留下銅錢大一縷,然後編成細細的辮子,粗細要正好能穿過銅錢中間的小孔!這畫面「太美」簡直想都不敢想!
那清宮劇中的「陰陽頭」是何時出現的?
這就要從清朝髮型的「流行趨勢」說起了,縱觀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留髮越來越多,辮子越來越粗是總的趨勢,乾隆帝之前,頭髮都是標準的「金錢鼠尾」式,嘉慶帝後,辮子開始變粗,在日本人所著的《清俗紀聞》中有相關記載:面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4個金錢大。此時的辮子雖然變粗,但頂多也就是從「老鼠尾巴」變成了「豬尾巴」!
隨後辮子又慢慢從「豬尾巴」變成了「牛尾巴」,直到清末才成了清宮劇中的「陰陽頭」,而留陰陽頭的原因也頗為好笑:清兵認為把辮子留粗然後卷在脖子上能在作戰時起到保護頭顱的作用!
也就是說,即使是電視中那醜陋的「陰陽頭」也僅僅出現在清末,清朝其餘時間的髮型更醜!然而醜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這種髮型乃是屈辱的標誌!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漢族文化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正如《孝經》所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但凡是漢族建立的王朝絕對不會逼迫平民剃髮,而清朝統治者滿族出身,無此忌諱。
所以他們以暴力手段脅迫漢族剃髮就是為了摧毀漢民族的自尊心,從而維護滿清統治。
但這對我們漢人而言,乃是莫大的屈辱!
小結:
「辮子頭」已經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其影響卻並未煙消雲散,時至今日,在西方一些「辱華漫畫」中,「豬尾巴」式的髮型還是中國人最顯著的標誌!
但我們不能因此迴避那段不堪的歷史,而應該像越王勾踐那樣「臥薪嘗膽」,時刻謹記曾經所受到的侮辱,並以此自勉,不斷壯大己身,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當我們自身足夠優秀時,當中華民族足夠強大時,我們曾經所受的恥辱都將成為我們奮鬥的「資歷」!
參考資料:《撫浙檄草》《孝經》《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