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作為農耕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極為重視「孝道」,而《孝經·開宗明義》有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漢族便將蓄髮作為「孝道」的象徵,絲毫不敢損傷!
然而漢族根深蒂固的「毛髮情節」卻在清軍入關後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清朝統治者遊牧民族出身,為了便於狩獵,經常會將頭髮剃光,沒有蓄髮的傳統。
因此早在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時就頒發了《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剃髮令」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宣揚女真族的剃髮傳統,摧毀漢民族的自尊心,以此便於滿清統治者的封建統治,
因此有清一代267年間,華夏大地的男子都留著不倫不類的「陰陽頭」!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清朝統治者作為「異族」之人,深怕受到漢文化的同化,因此一入關就不遺餘力的推行「剃髮令」,口號十分嚴厲:「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很多不願剃髮的人都受到了清軍殘酷的鎮壓!
在清朝統治者的「暴力威懾」下,漢族男子不得不違背祖訓,剃髮留辮,以求生存!值得一提的是,清宮劇中所演繹的「陰陽頭」並不是清朝最初的髮型,「剃髮令」所規定的標準髮型是「金錢鼠尾」式!
所謂「金錢鼠尾」就是頭顱周圍的頭髮盡皆剃去,只留下一錢大小的「一小撮」,然後編成細辮,粗細要正好能夠通過「孔方兄」中間的小孔,看起來就像是一根細細的老鼠尾巴,秦世禎在《撫浙檄草》中有過形象的描述「結辮下垂,形如鼠尾,不堪入目」!
那麼清宮劇中的「陰陽頭」是何時出現的!
「陰陽頭」出現的時間很晚也很短,清政府「日落西山」之際正是陰陽頭「遍地開發」之時,這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突然改變的!
據史料考證,1799年之前,也就是乾隆帝之前,清朝的髮型變動不大,頂多就是所留頭髮從一錢大小變為三四錢大小,依舊是細細的一縷!
1799年之後,髮型的變動就比較大了,很快就從三四錢大小變為五六錢,八九錢,留髮面積越來越大,直至變為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陰陽頭」。
大家有沒有發現,蓄髮的多少與清朝統治的強弱正好相反,乾隆是「分界線」,乾隆之前,國勢鼎盛,剃髮嚴苛,乾隆之後,日漸衰微,蓄髮增多。這說明「剃髮令」是極其不得人心的,是違背歷史趨勢的,清朝統治力強大時,尚能以暴力威懾,一旦統治衰弱,人們的頭髮就慢慢的多了起來。
整個過程是一個自發的演變過程,大家心知肚明,就連統治者也漠然允許!
儘管如此,直到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前,人們依然留著「辮子頭」,而這種「辮子頭」最大的問題不是醜,而是髒!
那麼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呢?
受思想觀念和社會生產力的影響,古人是很少沐浴的,一來當時沒有自來水,取水非常耗時費力,二來古人的房子密封性不好,冬天室內溫度很低,達不到沐浴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古人認為洗澡會有損身體健康!
《古今醫統大全》所載:頻浴者血凝而氣散,體雖澤而氣自損。故有癰疽之疾者,氣不勝血,神不勝形也」!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封建社會中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很少沐浴,據史料所載,清朝時王公大臣大概一個月才洗一次頭!而普通的勞動人民經常一年才洗一次!
古人在清朝之前雖然也甚少洗頭,但頭髮好歹是散開的,可以時常用梳子梳理一下,不會「積攢」太多的灰塵和垃圾,而清朝的「辮子」纏在一起,無法梳理,為垃圾、泥垢、跳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達官貴人每隔十天半個月還會解開稍微清理一下,普通勞動人民整日忙於勞作,無暇打理,一年也不會解開一次,裡面積攢的垃圾估計堪比一個「小型垃圾場」!
一個到過清朝的英國女子曾「有幸」見過清朝人洗頭髮,據她回憶,辮子一解開就有一股惡臭襲來,裡面的泥垢、小蟲子悉悉索索掉了一地,看的她當場就吐了,事後好幾天都吃不下飯!
這畫面「太美」,簡直不敢想像!
小結:
知道了這些,恐怕我們再難直視清宮劇中光鮮亮麗的「陰陽頭」,當然,「辮子頭」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我們不能站在當下的高度對其過多苛責,這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所提倡的「歷史分析法」!
當然,我們可以將「辮子頭」作為研究清朝歷史的一個切入點,通過分析「辮子頭」的演變過程來研究清朝統治力的強弱程度!
參考資料:《孝經·開宗明義》《古今醫統大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