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心
「慢心」,我們此前在《聽與說的哲學》那個單元裡講過,它是一種內心執著於自己而高舉的心相。「慢心」,首先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看到自己比別人高的部分,比別人好的部分,覺得自己挺不錯。
【成唯識論】云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在《大乘五蘊論》裡講七種慢心,其中最基礎的就是「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也就是把色、受、想、行、識五蘊,執取或為我或者為我所,內心高舉。
慢心是一種非常根本的煩惱。它能夠阻礙我們接受新的事物,同時,也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機制。因為,人要面對無常又非常痛苦的世界,在面對這樣的世界時,想要自己安全,想不受到外界那麼多評判,就會用自己的觀念武裝自己,內心覺得自己還是不錯的,維持一個穩定的自我邊界。從這個角度來講,當我們心力不夠、智慧很弱的時候,尤其是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慢心沒有辦法避免的。實際上,慢心和心理學中講的自戀是非常類似的。
二、慢心與自戀我們上節課講過,嬰兒剛剛出生時,基本的防禦辦法就是自戀,他覺得:「我是世界的中心,我餓的時候一哭,媽媽的乳房就來了;想要大小便的時候,一哭,父母就知道。」他以為外境都是隨著自己意願而改變的,以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一個人。這種心理狀態對他是有保護作用的。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父母照顧得比較好,慢慢地發展出更加客觀地去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能力,就不會一直活在自戀的心態當中。這是隨著他智慧的增長,而完成的一種成長。如果這個成長不是那麼順利,就有可能出現幾種不同的人格類型。
第一種,邊緣型人格,他在沒有被充分關愛的環境中長大,父母可能也有某種人格的缺陷。他覺得一方面好像父母在關愛自己,一方面給自己帶來很多痛苦,非常的矛盾。由於這種情況出現在他成長的早年期,他無法把這些東西進行整合。於是在人際關係中,他要麼把別人極端理想化,要麼把別人極端貶低,有時在兩者之間反覆。他的情緒也經常失控,一下子對人很熱情,一下子又非常憤怒。他會用非常過度的舉動來避免被別人拋棄,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另一種,自戀型人格,可能是某一種特殊原因下,父母過度地關心孩子。在孩子應該去長大、去面對現實的時候,依然給了孩子過度的幫助。這就會讓他的自戀一直延續下去,形成一種病理性的人格特徵。
這種自戀的基本特徵,就是自我價值感的誇大,但同時,他往往又會有一種低自尊或者自卑的心態。他為了維護自我的形象,為了不去面對這種低自尊,又會用種種的自我防禦,讓自己感覺良好,讓自己顯得很有價值,不用去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
自戀的人格特徵有以下幾種表現(這也是一個簡單的總結,可能不是很全面),我們大體上看一下。這幾點,我覺得和我們佛法裡講的慢心都是比較像的。
第一,對自身有無所不能的感覺。他們做了一點成績後總認為自己的就是最優秀的。他就稍微做一點可能就會覺得:「哎呀,你看我做得多好!」覺得自己這個成績就是比別人好,就是最優秀的。
第二,他們沉迷在無窮的成功,權力,才氣,美麗的愛情幻想中。覺得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高的,能夠獲得很多成功的事情。比如,有一個人,他剛剛還在應聘的時候,他就在想,自己要在五年、十年之內登上公司的最高領導崗位,然後要發號施令,怎麼怎麼樣。這些都是不現實的,但是他就容易有這種幻想。
第三,他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認為自己有高貴的血統,他們認為自己的這些獨一無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第四,對讚美成癮,聽不進反面的話。
第五,有特權者的感覺。他們無緣故地期待著他人對自己應該有特殊的照顧。另一方面,可能會無緣無故地去指使別人,覺得別人都應該聽我的,我是最了不起的、最優越的。
第六,缺乏共情的能力。對別人內心的感受缺乏一種感同身受,因為較多地活在自我的世界裡,對自己的感受看得非常地清晰。
第七,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覺得這個人不配這樣,有嫉妒心;然後,覺得別人也會嫉妒自己,因為自己太優秀了。
第八,表現一種高傲自大的行為或態度。這個就是直接和慢心有關了。
還要注意,自戀我們都有,慢心也都有,但不至於發展成為一種病理性的人格特徵。
怎麼和有自戀傾向的人接觸呢?如果你直接去揭他的瘡疤,讓他面對現實,他往往會退回自我保護裡。你越去揭他的瘡疤,他就越是要用種種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偉大,要保護自己。
所以這樣的人是不太能夠接受現實的,越打擊他,他保護得越嚴;只有我們長期去關心和陪伴他,去接受他、去理解他,讓他感受到我們真正的關心,同時又不是溺愛,讓他逐漸接受現實,慢慢走出來。因為他的自戀,很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溺愛,不讓子女接觸真實世界而培養成的。或者和父母中的一方,關係過於密切所導致的。比如一個人,他習慣於我母親什麼事都圍著自己轉,那麼他就會培養成這個樣子。
所以,他缺少的既是客觀真實地面對世界,同時,也缺少作為獨立個體的真正的關心和陪伴(他和養育者之間的邊界是不清晰的)。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他就能夠慢慢走出自戀的狀態。當然,這可能要很長時間。
三、慢心的分類【大乘五蘊論】云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云何慢?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過慢?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慢過慢?謂於勝計己勝,心高舉為性。云何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云何增上慢?謂於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
下面,我們看一下《大乘五蘊論》裡講的慢心的分類,有七種。
第一種,云何「慢」?一般的慢心。「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心高舉為性。」劣,是說對方實際不如自己,對於這種情況,覺得自己比對方強。或對方實際和自己是相等的,覺得,這個人,我和他一樣,他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和他差不多。這樣的時候,心高舉為性。因為剛才說了,慢心在比較中產生,和人家比較,覺得我確實比人家強。所以,會有一種傲慢。
「云何過慢?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心高舉為性。」就是說,對方和自己實際上差不多,但是我們心裡認為我比他強;或者,對方實際比自己強,但是我們認為我跟他差不多。也就是說,人在和人比較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強化、誇大自己的優點,誇大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比實際的價值要高,這個時候,內心就會覺得更安全,所以,「心高舉為性」。
「云何慢過慢?謂於勝計己勝」,這個就更嚴重,可能對方比自己要勝。這個「勝」,指超勝於自己的人。這個時候反而覺得自己比他要超勝,「心高舉為性」。所以,這三個「慢」,一個超過一個。
「云何增上慢?謂於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對於自己還沒得到的這些非常殊勝的佛法的修證,覺得自己已經得到了,然後,產生一種高舉心。比如說,有的人禪修中間稍微有了點境界,他就覺得我證得初禪了。或者說,好像各種現象都消失了,一片虛空的狀態,他就想:我是不是開悟了,證得空性了?他就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到處和人宣揚說,我開悟了,我見到大光明啦。——這樣,心高舉為性。其實從他這種表現上看,肯定是沒有開悟的。開悟的人,慢心不會這麼大。
在這裡說一點,在佛法裡面,不能夠隨便向別人宣揚自己所證得的功德,即便確實有這樣的功德,也不能隨便說。除非是好朋友,或者是向善知識說。尤其是出家人不能向在家人說,證得初果、初禪等等這些功德。這樣是違背戒律的。
「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關於卑慢,很多人解釋的是不準的。把自卑當做卑慢,其實自卑的心相不是高舉。自卑怎麼會高舉呢?自卑是覺得自己很低下,所以這種理解肯定是不對的。卑慢,「謂於多分殊勝」,就是對方比自己超勝很多,但是,「計己少分下劣」,覺得自己只比他稍微差一點。由此而內心高舉。比如說,過去姚明籃球打得比較好,報紙上天天報導他。有人就說:「我籃球也打得不錯,就是比姚明稍微差一點。」這樣子就是卑慢,雖然自己比姚明還是差一點,但總覺得自己也是挺不錯的,只比他差一點而已。同時,也不太願意虛心向他去學,就比他差一點嘛。所以,這個是一種卑慢。
「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實際上自己沒功德,覺得自己有功德,導致內心高舉。他對功德的認知是錯誤的。
以上是慢心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