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五蘊論》講記(十九)——關於慢心

2021-02-20 追尋生命的足跡

一、慢心

「慢心」,我們此前在《聽與說的哲學》那個單元裡講過,它是一種內心執著於自己而高舉的心相。「慢心」,首先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看到自己比別人高的部分,比別人好的部分,覺得自己挺不錯。

【成唯識論】云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在《大乘五蘊論》裡講七種慢心,其中最基礎的就是「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也就是把色、受、想、行、識五蘊,執取或為我或者為我所,內心高舉。

慢心是一種非常根本的煩惱。它能夠阻礙我們接受新的事物,同時,也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機制。因為,人要面對無常又非常痛苦的世界,在面對這樣的世界時,想要自己安全,想不受到外界那麼多評判,就會用自己的觀念武裝自己,內心覺得自己還是不錯的,維持一個穩定的自我邊界。從這個角度來講,當我們心力不夠、智慧很弱的時候,尤其是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慢心沒有辦法避免的。實際上,慢心和心理學中講的自戀是非常類似的。

二、慢心與自戀

我們上節課講過,嬰兒剛剛出生時,基本的防禦辦法就是自戀,他覺得:「我是世界的中心,我餓的時候一哭,媽媽的乳房就來了;想要大小便的時候,一哭,父母就知道。」他以為外境都是隨著自己意願而改變的,以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一個人。這種心理狀態對他是有保護作用的。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父母照顧得比較好,慢慢地發展出更加客觀地去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能力,就不會一直活在自戀的心態當中。這是隨著他智慧的增長,而完成的一種成長。如果這個成長不是那麼順利,就有可能出現幾種不同的人格類型。

第一種,邊緣型人格,他在沒有被充分關愛的環境中長大,父母可能也有某種人格的缺陷。他覺得一方面好像父母在關愛自己,一方面給自己帶來很多痛苦,非常的矛盾。由於這種情況出現在他成長的早年期,他無法把這些東西進行整合。於是在人際關係中,他要麼把別人極端理想化,要麼把別人極端貶低,有時在兩者之間反覆。他的情緒也經常失控,一下子對人很熱情,一下子又非常憤怒。他會用非常過度的舉動來避免被別人拋棄,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另一種,自戀型人格,可能是某一種特殊原因下,父母過度地關心孩子。在孩子應該去長大、去面對現實的時候,依然給了孩子過度的幫助。這就會讓他的自戀一直延續下去,形成一種病理性的人格特徵。

這種自戀的基本特徵,就是自我價值感的誇大,但同時,他往往又會有一種低自尊或者自卑的心態。他為了維護自我的形象,為了不去面對這種低自尊,又會用種種的自我防禦,讓自己感覺良好,讓自己顯得很有價值,不用去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

自戀的人格特徵有以下幾種表現(這也是一個簡單的總結,可能不是很全面),我們大體上看一下。這幾點,我覺得和我們佛法裡講的慢心都是比較像的。

第一,對自身有無所不能的感覺。他們做了一點成績後總認為自己的就是最優秀的。他就稍微做一點可能就會覺得:「哎呀,你看我做得多好!」覺得自己這個成績就是比別人好,就是最優秀的。

第二,他們沉迷在無窮的成功,權力,才氣,美麗的愛情幻想中。覺得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高的,能夠獲得很多成功的事情。比如,有一個人,他剛剛還在應聘的時候,他就在想,自己要在五年、十年之內登上公司的最高領導崗位,然後要發號施令,怎麼怎麼樣。這些都是不現實的,但是他就容易有這種幻想。

第三,他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認為自己有高貴的血統,他們認為自己的這些獨一無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第四,對讚美成癮,聽不進反面的話。

第五,有特權者的感覺。他們無緣故地期待著他人對自己應該有特殊的照顧。另一方面,可能會無緣無故地去指使別人,覺得別人都應該聽我的,我是最了不起的、最優越的。

第六,缺乏共情的能力。對別人內心的感受缺乏一種感同身受,因為較多地活在自我的世界裡,對自己的感受看得非常地清晰。

第七,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覺得這個人不配這樣,有嫉妒心;然後,覺得別人也會嫉妒自己,因為自己太優秀了。

第八,表現一種高傲自大的行為或態度。這個就是直接和慢心有關了。

還要注意,自戀我們都有,慢心也都有,但不至於發展成為一種病理性的人格特徵。

怎麼和有自戀傾向的人接觸呢?如果你直接去揭他的瘡疤,讓他面對現實,他往往會退回自我保護裡。你越去揭他的瘡疤,他就越是要用種種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偉大,要保護自己。

所以這樣的人是不太能夠接受現實的,越打擊他,他保護得越嚴;只有我們長期去關心和陪伴他,去接受他、去理解他,讓他感受到我們真正的關心,同時又不是溺愛,讓他逐漸接受現實,慢慢走出來。因為他的自戀,很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溺愛,不讓子女接觸真實世界而培養成的。或者和父母中的一方,關係過於密切所導致的。比如一個人,他習慣於我母親什麼事都圍著自己轉,那麼他就會培養成這個樣子。

所以,他缺少的既是客觀真實地面對世界,同時,也缺少作為獨立個體的真正的關心和陪伴(他和養育者之間的邊界是不清晰的)。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他就能夠慢慢走出自戀的狀態。當然,這可能要很長時間。

三、慢心的分類

【大乘五蘊論】云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云何慢?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過慢?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慢過慢?謂於勝計己勝,心高舉為性。云何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云何增上慢?謂於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

下面,我們看一下《大乘五蘊論》裡講的慢心的分類,有七種。

第一種,云何「慢」?一般的慢心。「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心高舉為性。」劣,是說對方實際不如自己,對於這種情況,覺得自己比對方強。或對方實際和自己是相等的,覺得,這個人,我和他一樣,他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和他差不多。這樣的時候,心高舉為性。因為剛才說了,慢心在比較中產生,和人家比較,覺得我確實比人家強。所以,會有一種傲慢。

「云何過慢?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心高舉為性。」就是說,對方和自己實際上差不多,但是我們心裡認為我比他強;或者,對方實際比自己強,但是我們認為我跟他差不多。也就是說,人在和人比較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強化、誇大自己的優點,誇大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比實際的價值要高,這個時候,內心就會覺得更安全,所以,「心高舉為性」

「云何慢過慢?謂於勝計己勝」,這個就更嚴重,可能對方比自己要勝。這個「勝」,指超勝於自己的人。這個時候反而覺得自己比他要超勝,「心高舉為性」。所以,這三個「慢」,一個超過一個。

「云何增上慢?謂於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對於自己還沒得到的這些非常殊勝的佛法的修證,覺得自己已經得到了,然後,產生一種高舉心。比如說,有的人禪修中間稍微有了點境界,他就覺得我證得初禪了。或者說,好像各種現象都消失了,一片虛空的狀態,他就想:我是不是開悟了,證得空性了?他就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到處和人宣揚說,我開悟了,我見到大光明啦。——這樣,心高舉為性。其實從他這種表現上看,肯定是沒有開悟的。開悟的人,慢心不會這麼大。

在這裡說一點,在佛法裡面,不能夠隨便向別人宣揚自己所證得的功德,即便確實有這樣的功德,也不能隨便說。除非是好朋友,或者是向善知識說。尤其是出家人不能向在家人說,證得初果、初禪等等這些功德。這樣是違背戒律的。

「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關於卑慢,很多人解釋的是不準的。把自卑當做卑慢,其實自卑的心相不是高舉。自卑怎麼會高舉呢?自卑是覺得自己很低下,所以這種理解肯定是不對的。卑慢,「謂於多分殊勝」,就是對方比自己超勝很多,但是,「計己少分下劣」,覺得自己只比他稍微差一點。由此而內心高舉。比如說,過去姚明籃球打得比較好,報紙上天天報導他。有人就說:「我籃球也打得不錯,就是比姚明稍微差一點。」這樣子就是卑慢,雖然自己比姚明還是差一點,但總覺得自己也是挺不錯的,只比他差一點而已。同時,也不太願意虛心向他去學,就比他差一點嘛。所以,這個是一種卑慢。

「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實際上自己沒功德,覺得自己有功德,導致內心高舉。他對功德的認知是錯誤的。

以上是慢心的分類。



相關焦點

  • 《大乘五蘊論》講記(二十四)——不定心所
    我們看《廣五蘊論》上的說法【廣五蘊論】云何尋?謂思、慧差別,意言尋求,令心麁相分別為性。意言者,謂是意識,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別麁相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麁相。樂觸、苦觸等所依為業。【廣五蘊論】云何伺?謂思、慧差別,意言伺察,令心細相分別為性。
  • 五蘊
    色、受、想、行、識五者,是構成我人身心的五個條件,稱為「五蘊」;五蘊就是「我」的代名詞。   五蘊又稱五陰。《大乘廣五蘊論》說:「蘊者,積聚義。」《摩訶止觀》卷五說:「陰者,陰蓋善法。」意指眾生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法「積聚」而成;此五法能蓋覆、遮蔽眾生本來的真如佛性,因而起「惑」造「業」,受無量劫生死輪迴之「苦」。因此,五蘊也可解釋為五蘊魔、五陰魔。
  • 《寶性論》講記第36課
    這個「無我」,小乘中是講人無我,大乘中是講二無我。大乘也講四法印,大乘中所講的無我是講人無我和法無我,是圓滿的無我。小乘是講五蘊上面不存在我。在真正的勝義諦中,粗大的五蘊和我都不存在,只是在名言中的出定位的時候,它是有蘊而無我的。所以抉擇的時候從這兩個方面可以了知。後面講到的是涅槃的寂靜。涅槃的寂靜小乘和大乘也不一樣,因為修持無我方面不一樣,所以它的果也不一樣。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本文通過對「佛說」的界定,對「大乘非佛說」論由來的回顧,對歷史上兩種思潮發展、碰撞的簡述,進而以雙方共許的《阿含經》、聲聞律以及部分大乘經論為依據,對持上述見解者的三條主要論點進行逐項辨正,強調公元1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的勃然興起乃「復興」而非「新興」,闡明大乘顯密經教既源於佛陀本懷,又出之佛陀時代。
  • 佛教:何為五蘊?五蘊與「佛性」有何關係?有何啟示?|讀佛典
    「五蘊」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我們在讀佛典時會經常遇到。因此,五蘊究竟是什麼意思?五蘊理論對我們學佛人有什麼啟發和價值?……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我們學佛人繞不開的話題。如《大乘五蘊論》所言:「云何想蘊?謂於境界,取種種相。」大約相當於現代心理學所謂的「表象」。行蘊是指意識在「感受」、「取相」之餘的意識加工活動,即意識「造作」行為。如《雜阿含經》所言:「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 智敏上師|大乘五蘊講記(十一講)
    「亦名種子」,這兒講唯識裡邊就叫種子,所以說這一本書是大乘,把唯識的觀點摻進去了。如果在根本乘裡邊它是講業,也可以講,種子就不講了。 【廣】 如是諸色略為三種:一者可見有對,二者不可見有對,三者不可見無對。是中可見有對者,謂顯色等;不可見有對者,謂眼根等;不可見無對者,謂無表色等。
  • 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聊聊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概念
    其實關於小乘和大乘的區別,紅塵君之前已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描述了——其核心就一句話,小乘只求自度,大乘度己度人而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再去看看。所以這一篇文章紅塵君就來簡單的談談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和核心概念——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這其實同時也是大乘的基礎,從「自度」這個維度來說,兩者其實並無太大區別。
  • 宏圓法師:五蘊像烏雲一樣遮蔽了自性的光明
    什麼是五蘊呢?蘊就是積聚的意思,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也叫五陰,因為這五種妄想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蔽住了我們智慧的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用發揮不出來。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一切的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於色法。
  • 律疏部·論疏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 關於「大乘北洋」讀音的規範性說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今天文論課上多次提到「大乘」佛教,下課後,便有同學問我,「大乘北洋」是不是有化用佛教中「大乘」的說法的意思,那是否應該讀作「dà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2(文字版)
    現前殘質,不復續生:我再也不會六道輪迴為凡夫了,但是願身再來又當別論。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所謂「虛明」,就是能看破眼前一切的萬法的來龍去脈,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不為假相所迷惑。純是智慧:看到這個蘋果——這個蘋果真甜——你這是煩惱,這是愚痴;我吃這個蘋果——這個蘋果就是我,我就是蘋果——這就是智慧。為什麼要吃它呢?我不吃它就不足以維持這個生命,就沒有辦法教化眾生。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首先我們看書名號中「無量壽經」這幾個字,曇鸞大師在解題時說道:「『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獲得阿羅漢果位,雖然脫離六道輪迴的束縛,但是,並不是究竟的成就,以後,還要發菩提心進入大乘的修持軌道。大乘菩薩,文殊菩薩大乘菩薩修行獲得的果位。如果修持遠道因相乘,根據《十地經》《入中論》等等經論所述,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此第經歷五道,菩薩十地(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十地菩薩),實修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以六波羅蜜圓滿福慧二資糧。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講記——斬斷苦根之慧劍(1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講記——斬斷苦根之慧劍(18)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讚嘆地藏菩薩的功德、乘般若智慧之力!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有依行品》云:「痴慢號大乘,彼無有智力,尚迷二乘法,況能解大乘。譬如闕壞眼,不能見眾色,如是闕壞信,不能解大乘。無力飲池河,詎能吞大海,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無信誦大乘,空言無所益。內壞真斷見,妄自號大乘,不護三業罪,壞亂我正法。」
  •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
    隨著大乘理論與團隊的不斷成熟,戒法逐漸脫出根本乘,形成菩薩戒思想。這是值得肯定的:因為要服務於大乘佛法的修行,教義重心必然要從以出離心為本的解脫思想,轉移至以菩提心為要核的菩薩道思想。菩薩律儀原散列於大乘契經、論典之中。
  • 大乘佛法的精髓【朗讀篇】
    能遇到《修心七要》這樣的大乘精髓,我們是多麼幸運啊。雖然如此,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變成大乘,也得不到太多的利益。大乘佛法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如果我們不努力修行,就像已經過去的兩千多年,對我們幾乎是毫無意義的,我們依然會像現在這樣——充滿自私、充滿我執煩惱,在輪迴之中隨波逐流。
  • 《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大乘起信論》是總攝要義,把經論的各種原理揭示出來,所以說皈依清淨的三寶即是皈依自性的三寶。然後講勤求正覺者,無邊的德藏僧也是勤求正覺的人,勤求正覺的清淨僧。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起信紹佛種,故我造此論。為什麼寫這個論呢?首先希望得到三寶加持,他造論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呢?
  • 學佛為何要遠離貪慾、遠離慢心
    我們再講第四個科目,就是要遠離慢心。有些人他是屬於貢高的,這貢高我慢的人,他極其嚴重,他會想說:「我擁有這麼多的知識,擁有這麼多的財富,那再學這個法應該很簡單吧?你應該對我另眼相待吧?」所以他沒有想到說:佛門是沒有算這種人情的。所以無論是國王、宰官、貴族、貴人等等,你那地方修學是一視平等的,沒有人可以直接把參究念佛的(最後)一步的結果直接告訴你,這是違背如來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