琿春富新村:芍藥花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陽光產業」

2020-12-21 瀟湘晨報

人在花中笑,花在人旁俏。

近日,記者來到琿春市英安鎮富新村,只見一望無際的芍藥花競相綻放,一朵朵嬌豔的芍藥花隨風蕩漾、層層疊疊,走近其中一朵,或寓意著思念,或蘊藏著嬌羞。遠遠望去,粉紅色的花海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把大地裝點得五彩斑斕。如今,這美麗的芍藥花早已成為富新村農民心中的「致富花」。

2017年,琿春市投資105萬元,在英安鎮富新村建設了油用牡丹試驗示範基地,栽植了10公頃油用牡丹和芍藥。經過三年多的精心呵護,細緻管理,栽種的芍藥和牡丹長勢良好,不僅為市民提供了賞花的好去處,也給村民帶來了好收益。

「芍藥是多年草本植物,是中國傳統名花,也是世界性著名的觀花植物,更是重要的藥用植物。因為芍藥是延邊長白山的道地植物,適應性強,藥用價值高,未來經濟效益明顯高於種植其它農作物,是名副其實的『致富花』,在延邊地區推廣種植面積具有良好的基礎。」琿春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永澤向記者介紹,芍藥擁有「花中宰相」之美稱,近年來,芍藥的種子產量較高,栽培容易,具有耐旱、抗寒的特性,隨著食品科技的發展,作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國家油料安全的品種之一,芍藥中含有非飽和脂肪酸,在食品中食用油的開發具有很高的市場前景。同時,芍藥是還我國傳統的中藥材,根、花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今年以來,琿春市積極培育新的農業特色經濟增長點,加大了芍藥花推廣栽植力度,由原來的10公頃推廣栽植至580公頃,分布在英安鎮、板石鎮、哈達門鄉、春化鎮,全力打造集藥材種植、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產業基地,未來將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陽光產業」。

【來源:吉林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大同區林源鎮新村黨支部:多墨重彩寫「富」字
    幾年來,大同區林源鎮新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圍繞鄉村振興核心任務,聚焦村域發展需求和廣大群眾意願,圍繞「富」字創業創新,實現了強村富民的二次蛻變。多項創收「富」集體。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引領作用,制定實施了新村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規劃,大力發展經營性創收項目,暢通持續增收渠道,每年村集體可創收300萬元。項目「引進來」。
  • 阿旺綿羊產業: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記者 周婷婷 攝 繁衍千百年的阿旺綿羊,是貢覺縣的特色畜產品第一大品牌,不僅提升了縣的知名度,其衍生出的產業鏈更是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致富。 貢覺縣阿旺綿羊產業負責人格桑次仁說:「為打造阿旺綿羊品牌,我們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逐步建成了科研、育種、擴繁、加工、物流、銷售一體的阿旺綿羊產業鏈。」
  • 長沙鎮:產業扶貧青蘿蔔,群眾致富「金蘿蔔」
    3月20日,長沙鎮產業扶貧企業東晟農業發展公司,舉行了「長沙鎮產業扶貧項目(青蘿蔔)現金發放儀式」。現金發放現場,120餘名來自長沙鎮及周邊毗鄰鄉鎮與公司籤訂青蘿蔔定向種植合同的群眾,共領取了20萬餘元的青蘿蔔收購貨款。「青蘿蔔好呀,比我自己栽種玉米紅薯強多了。
  • 黃平草蘆坪村:增收「金鑰匙」開啟群眾致富門
    村民李紹菊心頭喜滋滋的,手中握有「金鑰匙」致富便有「敲門磚」,村集體經濟公司流轉土地100畝,從第一季種植的馬鈴薯再到第二季的辣椒苗,群眾務工開支6萬餘元、村集體增收8萬餘元,這條「雙方共贏」的致富路前景可觀、路愈平坦。  「我們村成功的秘訣在於強黨建,通過『支部+公司+農戶』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我們信心是堅定的道路是明確的!」
  • 發展犛牛產業 促農增收致富
    為落實我市犛牛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高曲水縣犛牛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推進拉薩市犛牛養殖規模化發展,實現產業扶貧目標,幫助曲水縣牧民增收致富,曲水縣淨土公司與色甫村委會籤訂《犛牛養殖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出資成立「曲水縣色甫犛牛養殖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牧戶」的模式進行運營。同時,與拉薩市淨土公司籤訂保底收購協議,力爭打造「淨土犛牛肉」特色優勢品牌。
  • 紅花拓寬致富新路子,微波乾燥機煥發產業增收活力
    有著「紅色金子」美譽,且具有藥食同源價值的藏紅花、川紅花等紅花,在大健康產業推動下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現如今,紅花已成為一些地方帶動群眾增收的「致富花」,微波乾燥機也將持續發揮其功用,提升紅花幹製品相和品質,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地增收動能。
  • 河南省光山縣:小花菇成為致富大產業
    該合作社在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引進種植31萬畝花菇,吸納當地貧困戶就業同時向村民傳授種植花菇技術,讓小花菇成為村民致富大產業。     據了解,光山縣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農、林場)+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建立香菇產業基地,目前,大棚已全部投入生產。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農民致富、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新路子。
  • 寧德產業援疆激活「造血」功能 為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加碼
    白楊河新村冬不拉文化廣場在幫助牧民住得好後,如何讓牧民穩得下能致富,又成了第八批寧德援疆分指揮部考慮的重點。經過仔細分析研判,確定了以打造特色旅遊品牌,發展鄉村旅遊,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的思路。
  • 一朵芍藥 開出脫貧致富新「花樣」
    □白玉亮 甕春江日前,走進扎賚特旗巴彥扎拉嘎鄉水田村谷均義的家中,看到谷老漢正滿頭大汗地忙著除草、翻地,「今年已經是種植芍藥花的第二年了,芍藥花皮實,不易發生病蟲害,也不需要我怎麼照顧,芍藥種植產業非常適合我。」
  • 德江:小菌菇大產業 撐起群眾「致富傘」
    園區按照「5311」農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經營主體佔50%,持有土地群眾佔30%,村集體參與協調管理佔10%,餘下10%作為村內貧困群眾救助,實現食用菌產業100%覆蓋村域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園區每年土地保底分紅金60萬元,群眾務工收薪金可達400萬元萬左右,帶動12000人次就業。
  • 平魯區五千畝白芍開出「致富花」
    本報訊(記者任永亮 通訊員段永友)6月28日,記者走進平魯區燁明農牧專業合作社白芍藥種植基地,但見漫山遍野都是盛開的芍藥花,十分漂亮,工人們正忙著鋤草、施肥,確保花期的白芍藥籽種飽滿。近年來,平魯區緊緊圍繞增加貧困戶收入這個核心任務,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藥茶產業,通過持續打好龍頭帶動牌、優化種植結構牌,推動全區藥茶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截至目前,全區共種植白芍、連翹、柴胡、黃芪、黃芩等中藥材3萬多畝,其中白芍5000多畝。千畝芍藥花競相開放,不僅有觀賞價值,其花瓣和根還有藥用價值。
  • 依託茶卡鹽湖 青海都蘭河村靠「鹽」產業增收致富
    央廣網西寧3月19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謝海群 馬玉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銅普鎮都蘭河村依託茶卡青鹽的藥用和觀賞價值,發展脫貧後續「鹽」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為了讓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儘快脫貧,銅普鎮黨委與茶卡鹽湖旅遊有限公司協調,都蘭河村與幫扶企業茶卡鹽湖旅遊有限文化公司籤訂了10萬件鹽雕生產加工協議。銅普鎮黨委書記王建軍說:「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努力做到集中安置點,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帶領群眾走共同致富之路。」
  • 【巾幗力量】周龍霞:脫貧路上的「女強人」 增收致富的「領頭雁」
    【巾幗力量】周龍霞:脫貧路上的「女強人」 增收致富的「領頭雁」 2020-09-18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立足優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打造品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立足優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打造品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0-12-19 14: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盤活優勢產業 讓群眾富起來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長期以來,貴安新區高峰鎮橋頭村黨支部著力發展富民產業,讓群眾持續增收。目前,橋頭村已經形成食用菌和折耳根兩大主打產業。2019年,橋頭村種植食用菌約110萬棒,產值達600餘萬元,全村村民在食用菌基地務工收入達47萬元,戶均增收3000餘元。2019年,全村折耳根種植達200餘畝,全年收入約300萬元,2020年,橋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種植折耳根400餘畝,預計收入500萬元。盤活優勢,選準產業。高峰鎮是貴安新區野生菌主產區。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牟定縣: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致富靠山
    近年來,牟定縣一張藍圖繪到底,念好「山字經」,做好「林文章」,圍繞「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總要求,緊緊抓住爭取實施生態保護、生態治理重點項目,加快生態建設和林產業發展,實現了荒山添綠與農民增收雙贏。該縣以退耕還林和陡坡地治理項目為切入點,根據群眾意願和市場發展規律,發展適銷對路的經濟林樹種。推行「一鄉一品」發展模式。
  • 雙孢菇拓寬鎮平縣郭莊鄉群眾致富路
    實現增收脫貧,產業是基礎支撐。近年來,鎮平縣郭莊鄉著眼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雙孢菇種植業,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村貧困勞動力和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有力助推鄉村產業發展。雙孢菇好似搖錢樹,種了雙孢菇能致富,成為當地群眾的一句口頭禪,像李正恩這樣的例子在孫樓村共有32戶。今年3月份,郭莊鄉因地制宜,引進先進技術,建起了孫樓村雙孢菇種植基地,基地總投資720萬,共40個大棚,佔地33畝 。在產業的帶動下,農戶可以加入合作社,承包大棚種植雙孢菇;周邊群眾還能在該基地實現就業務工,獲得穩定收入。
  • 貞豐龍山村:發展茶產業+國儲林 以短養長持續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近年來,貞豐縣龍場鎮龍山村依託當地良好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通過引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和發展茶葉產業等,按照以短養長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當地群眾持續增收,同時在產業發展中注重增綠增收並重、造林綠化同步、發展保護同抓,真正讓當地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 確山縣石滾河鎮:小香菇成為致富大產業,年產值超5000萬元
    種植香菇帶動了一批又一批農民實現發家致富,小小的香菇已經成為石滾河鎮脫貧致富的大產業。」石滾河鎮黨委書記張杰每談起本鎮的特色產業就非常激動。近年來,該鎮依託當地自然優勢,發揮農民特長,結合地方農業發展特點,大力扶持發展香菇、銀耳等食用菌產業,把食用菌種植作為全鎮產業振興的重點來打造,走出了一條精品特色產業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