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黃平縣舊州鎮草蘆坪村20餘名工人正在種植辣椒苗,每天務工收入80元以上,家門口就業活路實在收入可觀。 「把閒置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我們不僅能收取租金還可以在這裡打工掙錢。」村民李紹菊心頭喜滋滋的,手中握有「金鑰匙」致富便有「敲門磚」,村集體經濟公司流轉土地100畝,從第一季種植的馬鈴薯再到第二季的辣椒苗,群眾務工開支6萬餘元、村集體增收8萬餘元,這條「雙方共贏」的致富路前景可觀、路愈平坦。 「我們村成功的秘訣在於強黨建,通過『支部+公司+農戶』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我們信心是堅定的道路是明確的!」村黨總支書記李益滿懷喜悅地說。 道阻且長行將則至,草蘆坪村2019年獲得「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群眾人均收入實現1.3萬餘元,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突破80萬元。而於2016年9月成立的紅梅生態扶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無疑是草蘆坪發展之路上的「加速器」,整合發展後勁、凝聚發展合力,以黨支部領辦村集體經濟公司為依託,該村創新推行「黨員責任田」機制,通過黨員先鋒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提升村集體經濟,引導發展種植優質米水稻1500畝、脫毒馬鈴薯700畝,雙低油菜1200畝,西瓜600畝。
牢牢把握農村產業發展的領導權和主導權,草蘆坪村在抱團發展上下足功夫,通過村集體經濟公司將村集體、合作社、農民的利益聯結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全村共發展微小企業及農村專業合作社和非公組織等共93戶(個),總共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就業310人,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2.2萬元。實施建設的村辦企業「比嘎香」菜籽油加工廠,每年為集體創收5萬餘元,實現了村辦企業產業化、品牌化,所生產的產品「比嘎香」品牌油暢銷縣內外。 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市場銷售,變分散式經營為規模化發展,村「兩委」在對接市場上做得實在、在聯結群眾上抓得深入。為實現共同致富目標,該村大力發展「五帶」模式(支部帶支部、黨員帶黨員、村幹帶村幹、能人帶能人、產業帶產業),黨支部主導致富能手17人,產業大戶13戶等與發展速度相當較慢、發展困難相對較多的28名能人結成幫帶對子23個共同發展種養殖業、加工業等,實現了產業規模化、規範化,其中葡萄種植產業解決了貧困戶固定就業30餘人,產業覆蓋25戶貧困戶,戶均5年分紅1200餘元;蛋雞養殖產業由原來的5000羽發展到現有規模50000羽,產品遠銷州、縣市場超市及營養午餐的供應,實現了養殖產業規模化、商品化。 圍繞「鄉村振興」的總體布局,草蘆坪村下一步將切實發揮支部領航作用,著力提升百姓幸福感。
劉佳雯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楊錦燾
編審 趙軍 楊正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