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比薩,義大利窮人食物的逆襲

2020-12-10 臻臻園園

在比薩麵皮上鋪好番茄、奶酪和羅勒葉,烤熟後以番茄醬汁調味食用,即是起源於18 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瑪格麗特比薩」(Pizza Margarita),也是第一代現代比薩。

比薩(pizza)一詞最早流行於公元 10 世紀末期的加塔港(Gaeta),該港口位於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有人猜測其與希臘語「pitta」有關,意思是「有餡料的麵包」,也有人猜測與普羅旺斯的「pissaladiere」有關,是指一種以鳳尾魚、洋蔥、橄欖為餡料的烤麵餅。

△ 普羅旺斯 pissaladiere

起初比薩這種食物在義大利並不受重視,甚至被視為只有不講究飲食的人才會喜歡的簡單食物。不過,喜愛快餐的美國人很快改變了義大利人對比薩的態度。美式比薩一度風靡全球,躋身全球快餐美食行列。

豔羨的義大利那不勒斯人也按捺不住,開始成立許多民間協會、工會,重視起這種在當地傳承了幾百年的特色美食。

究竟誰發明了比薩餅?

目前,關於比薩的起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由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的街頭小吃發展而來。雖然這一說法伴隨著「那不勒斯比薩」(Pizza Napoletana)在 2009 年被認定為歐盟傳統特色保護菜餚而得到普遍認同,但仍有人認為,比薩的雛形誕生於 6000 年前埃及人發現酵母並用其發酵生麵團時。

在古羅馬時代,羅馬人常吃一種叫「pinsa」的橢圓形烤餅,除了形狀上的差異之外,其他部分和比薩無甚差別。在那個還沒有出現盤子的時代,餅皮又薄又脆的「pinsa」本來是被當成盤子使用的。後來人們開始在其上放不同的食材,連同餅皮一起吃。所以如今羅馬地區發展出來的不同比薩種類中,也以羅馬式比薩與「pinsa」的關聯最為密切。

△ 「pinsa」

古希臘也有一款圓餅麵包,希臘語的發音是「pita」(皮塔),意為「圓形」。扁而薄的皮塔餅原本也是古希臘人餐桌上的一種盤子,漸漸有人乾脆拿它來包卷食物做成卷餅食用,還有人在薄餅的肚子上開個洞做成「口袋餅」。

△ 「pita」

由於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西西里島和中東地區都曾經淪為希臘的領地,飲食習慣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對於「pizza」這個名稱,包括權威美食百科全書《牛津食品指南》在內的著作都認為其源於古希臘單詞「πικτ」,意思是「發酵面點」。

從街頭的窮人食物到堅守的正宗傳統

在那不勒斯, 比薩最初只是一種在街頭販賣的窮人食物, 直到1830 年第一家比薩餐廳「PizzeriaPort』Alba」在義大利開業,比薩才被從路邊攤「請」進正統的餐廳。

在1889 年之前,傳統那不勒斯比薩上並不放任何奶酪,使用的材料只有番茄糊和一些便宜的蔬菜、肉類、香料等,經高溫烘烤之後就可以下肚。

1889 年6 月11 日,布蘭迪(Brandi)比薩餐廳的主廚拉費勒埃斯波西託(Raffaele Esposito)受到義大利國旗配色「綠白紅」的啟發,為當時義大利的新王后瑪格麗特特製了一款由羅勒、馬蘇裡拉(Mozzarella)奶酪和番茄糊作為餡料的比薩。由於深受新皇后的喜愛,最後乾脆就以瑪格麗特王后的名字為其命名。

如今那不勒斯最有名氣的「正宗傳統那不勒斯比薩」老店當屬1870 年開業的「Da Michele」。

只要看過茱莉婭羅伯茨主演的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的人,就一定會對這家老店印象深刻。全店目前仍堅持著只賣「瑪格麗特」和「水手」兩款比薩的傳統。

△ 「Da Michele」

「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意式比薩

19 世紀末,伴隨著大量義大利南部移民的腳步,比薩漂洋過海在美國中西部各大城市落腳,並迅速被美國人發揚光大,成為世界的美食。

最早的一批比薩店出現在紐約、芝加哥等地,1905 年開業的全美第一家比薩店「小義大利」至今仍然營業。但直到1950 年之前,這些餐廳的主要消費群體都是居住在美國的義大利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處於全面恢復階段的美國人對於製作簡便快捷的食物需求大增,而此時半成品、外賣等形式的比薩也開始出現,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希望以更短的時間獲得美味食物的需求,比薩很快就與漢堡並列,成為最受美國人喜愛的快餐。

與傳統的那不勒斯比薩相比,在美國經過本土化發展後出現的美式比薩對奶酪的依賴更為強烈,並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發展出帶有濃鬱東海岸風格的紐約風比薩、希臘比薩,或有著中西部粗獷色彩的芝加哥風比薩、聖路易斯風比薩,以及有著西海岸標新立異風味的加州風比薩等。

目前,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四家美式比薩連鎖店是——必勝客(Pizza Hut)、達美樂(Domino’s)、棒約翰(Papa John’s)和小凱撒(Little Caesars),供應的都是芝加哥風比薩。

意式瑪格麗特比薩

2 小時 | 2 人份

食材

中筋麵粉......280 克

乾酵母......10 克

溫水......160~180 毫升

糖......15 克

橄欖油......30 毫升

鹽......5 克

意式番茄醬......適量

馬蘇裡拉奶酪......適量

新鮮羅勒葉......適量

蒜鹽......適量

做法

將乾酵母和糖溶於溫水中,水溫在30℃ ~40℃,由於麵粉含水量不同,可以先減去一部分水量,再根據麵團溼度適量增加。

在中筋麵粉中間挖一個洞,倒入①中溶液,加入鹽和部分橄欖油,揉成麵團。

在一個大盆中倒入少量橄欖油,在盆底和四周都抹上油;將揉好的麵團放入盆中滾一圈,使麵團被油包裹;蒙上保鮮膜,放置在室溫(28℃)的環境下發酵 0.5~1 小時,至麵團變成原體積的 2 倍大。

將麵團中的氣體用手掌按出,取出麵團,放置在烤盤上,用手將麵團按成厚度均勻的餅狀,靜置 10~15 分鐘。

在餅皮中心塗上意式番茄醬,在沒有塗醬的四周抹上一層橄欖油,如果想吃蒜香味的餅皮,還可以在四周沒有醬的部分撒上一些蒜鹽。

烤箱預熱至 180℃,將餅皮放入烤箱烤至表面蓬鬆起泡、四周變黃後取出,鋪上馬蘇裡拉奶酪和新鮮羅勒葉,再次烤至奶酪熔化、表面金黃色即可。

相關焦點

  • 義大利,讓窮人也喝得起咖啡
    一些每天都光顧咖啡館的人,深知咖啡在義大利人生活中有多重要,更有甚者相信義大利人缺什麼都行,就是不能缺咖啡。於是這些好心人就會一次購買兩杯咖啡,但只喝一杯,另一杯作為「待用咖啡」,留給那些想喝但又付不起錢的人。為窮人購買「待用咖啡」的習俗最早起源於義大利的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在二戰之後曾經一度非常流行。
  • 奶酪入門篇 | 盤點義大利奶酪基本款
    不同的食物往往會搭配上不同的奶酪一起食用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來涉獵幾款義大利奶酪基本款看看他們分別都適合搭配什麼樣的食物馬蘇裡拉奶酪(Mozzarella),可以說是義大利芝士中最受歡迎的之一了。這款奶酪厚切後,做成經典的卡布裡色拉或者是瑪格麗特比薩都非常棒。享有「奶酪之王」美譽的帕瑪森乾酪(Parmigiano),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奶酪之一,帕瑪森奶酪從中世紀起就存在於義大利北部了。和義大利的上好紅酒一樣,這款硬芝士發酵越久味道越濃。帕瑪森乾酪通常會在4月到11月之間製作,使用的牛奶來自於牧草餵養的奶牛。
  • 從「窮人食物」變為「王后寵兒」:乘風破浪的瑪格麗特披薩!
    熱愛美食的羅馬人把它改造成在薄麵包上放上芝士、蜂蜜和月桂葉的平民食物;如今,它已經成為世界各地都廣受歡迎的大眾食物,其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做法簡單又口味多變
  • 欣賞義大利畫家尤金的作品:威尼斯窮人的幸福
    尤金·馮·布拉斯是19世紀末義大利學院派的古典畫家,他的父親卡爾也是一位畫家,他從小就向父親學習繪畫!後來,布拉斯一家搬到了威尼斯,小布拉斯經常描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場景,並最終成為威尼斯美術學院的終身教授。
  • 富人波司登,窮人「假大鵝」,國產羽絨服是要逆襲了?
    但也正是現在遍地都是「假大鵝」,也不願意穿真的波司登的現象,圈內就出現了一句口頭禪調侃「富人波司登,窮人穿大鵝」。其實,從波司登的設計以及質量看,完全不輸其他的羽絨服品牌,而且隨著穿波司登的人越來越多,波司登的名氣也打出來了。這次,波司登要逆襲了。
  • 給你1000萬,你還會成為窮人:窮人和富人的最大區別,思維
    窮人更願意消費,窮人的錢比富人的錢更好賺。為什麼越是窮人越熱衷於消費呢?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為什麼底層窮人勤勤懇懇辛苦一輩子,都不能實現階層逆襲呢?窮人要翻身怎麼就這麼難呢?因為每隻鴿子都慢慢發展出了自己的條件反射系統,似乎覺得只要不斷重複一種行為,就一定會得到食物,事實也確實得到了食物,於是這種行為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為了食物(生存),養成了一個習慣,這樣的既定模式讓人很難擺脫。
  • 深度:義大利南部窮人正走向徹底絕望,得同時面對病毒和飢餓
    義大利的冠狀病毒疫情是世界上死亡人數的國家之一,死亡人數超過2.4萬人。它首先在義大利富裕的北部地區爆發,將歐洲最先進的醫療系統之一壓迫到了極限。但在整個危機中,義大利較為貧窮、欠發達的南部地區更是籠罩在陰影之中,並在政府上個月封鎖整個義大利的決定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 窮人,放下你的穩妥,解放你的頭腦,幹就完了!
    今年是工作不好找,生意不好做,但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窮人也不要求穩,你更應該去拼一把!窮人,放下你的穩妥,解放你的頭腦,幹就完了!01危機之中,富人看到了機會,窮人卻在退縮求穩!02如果你不甘心作為一個窮人?那麼你就開幹吧,危機也是你逆襲的最佳機會!有人會說,既然是窮人,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都發不了財,在經濟低迷中就可以發財致富了?
  • 義大利標誌性食物
    當然,義大利美食以披薩,麵食聞名於世,此外,義大利菜通常是按地區來定義的,某些食物可以追溯到義大利的一個非常特定的地區,有時甚至以地區命名,例如博洛尼亞的肉醬 。各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北部和南部之間的差異,使義大利美食變得如此豐富和多樣千層面千層面是很流行的義大利傳統美食,在全世界都很好的進行了改良和發展。
  • 高貴大龍蝦,也曾是窮人的食物
    事實上,龍蝦的歷史並不風光奪目,它從前也並不受人追捧,甚至很長一段時期曾是窮人的專屬食品。直到維京時期,更適合深海捕魚的船隻出現,食用龍蝦在北歐地區變得逐漸流行起來,某些特定的宗教節日需要進食肉類,龍蝦就在這時開始進入教堂。漸漸的,油畫中出現了龍蝦、高階層的人們餐桌上出現了龍蝦,在歐洲,龍蝦成為了地位和奢侈生活的代表。
  • 義大利美食指南:尋找最地道的那不勒斯美食
    許多義大利人都是以瑪格麗特比薩為基準來衡量各個披薩店的水準。如果你想來點風味迥異的,不妨品嘗下輔以佐料鳳尾魚、橄欖、醃菜、刺山柑和牛至的比薩Alla Napoletana。其他那不勒斯比薩店美食還包括廣受歡迎的Calzoni 和Panzerotti。
  • 義大利食物單詞(一)
    義大利起司 il parmigiano
義大利傳統千層面 la zanie al fungo
海鮮飯 il risotto di mare羅馬傳統長條番茄肉管面 i bucatini alla matricciana
麵疙瘩 i gnocchi
海鮮細面 gli spaghetti di pescatore
  • 窮人窮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才能夠普遍改變窮人的現狀?
    大部分的窮人,出生環境並不好。而出生在好的家庭,出生在富裕的家庭,然後從富變貧窮的,是有,但比例很少。可見,大部分的窮人,之所以會窮,根源在成長的環境。而出生在怎樣的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法改變的。起跑線不同,甚至起跑線都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窮人想跨越階層,實現逆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起跑線比別人低本就可怕了,更可怕的是,比你成長環境優越的人比你還努力。就像你走路,別人開車,如果你一直努力奔跑,而開車的人散漫,走走停停,也許你還能夠趕上。
  • 重溫電影《寄生蟲》,深度剖析窮人階層固有的劣根性及啟示
    階層相對日益固化,階級向上流動越來越困難,資源被上層牢牢把控,留給窮人的機會越來越少。窮人想要逆襲,改變自己階層和命運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同一片天空下,窮人與富人有著不同的命運和人生,這似乎,從很多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了。
  • 美國富人錢包越來越鼓,窮人卻深陷食物短缺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疫情下的普通美國人越來越缺錢了,這是明擺的事實,那號稱福利最好的美國,又是否能保證那些失業的窮人吃飽肚子呢?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曾在民間對普通美國人做過廣泛採訪。根據事後整理出的結果來看,約有12.1%的採訪在過去一周內家庭中出現了食物短缺的情況,而在今年5月份,這一數據的統計結果還不到10%。
  • 富國的窮人和窮國的窮人,誰的機會更少?
    走進叢林,然後出來,才21歲,他就是有錢人了!」 在美國夢信仰裡,英雄不怕出身低,擺脫歐洲舊世界的規則,只要冒險、進取,就能贏得成功。然而如今,不僅階級流動僵化,個人主義價值觀更使人們傾向怪罪窮人自己不努力。 貧窮真的是因為懶惰、犯錯、努力不夠嗎?或是毫無選擇餘地的階級複製?又或者,是結構性的制度剝奪,導致窮人無法翻身?
  • 為什麼容易發胖的都是窮人
    而越是窮人,體形臃腫的越多。為什麼呢?按理說有錢人吃得好營養好,容易發胖才對。可事實是,富人都注重身材管理,他們有錢有閒,有更多的精力和條件保養身體,而窮人,為了能活著已經用盡全力了,哪有時間去想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