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薩麵皮上鋪好番茄、奶酪和羅勒葉,烤熟後以番茄醬汁調味食用,即是起源於18 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瑪格麗特比薩」(Pizza Margarita),也是第一代現代比薩。
比薩(pizza)一詞最早流行於公元 10 世紀末期的加塔港(Gaeta),該港口位於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有人猜測其與希臘語「pitta」有關,意思是「有餡料的麵包」,也有人猜測與普羅旺斯的「pissaladiere」有關,是指一種以鳳尾魚、洋蔥、橄欖為餡料的烤麵餅。
△ 普羅旺斯 pissaladiere
起初比薩這種食物在義大利並不受重視,甚至被視為只有不講究飲食的人才會喜歡的簡單食物。不過,喜愛快餐的美國人很快改變了義大利人對比薩的態度。美式比薩一度風靡全球,躋身全球快餐美食行列。
豔羨的義大利那不勒斯人也按捺不住,開始成立許多民間協會、工會,重視起這種在當地傳承了幾百年的特色美食。
究竟誰發明了比薩餅?
目前,關於比薩的起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由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的街頭小吃發展而來。雖然這一說法伴隨著「那不勒斯比薩」(Pizza Napoletana)在 2009 年被認定為歐盟傳統特色保護菜餚而得到普遍認同,但仍有人認為,比薩的雛形誕生於 6000 年前埃及人發現酵母並用其發酵生麵團時。
在古羅馬時代,羅馬人常吃一種叫「pinsa」的橢圓形烤餅,除了形狀上的差異之外,其他部分和比薩無甚差別。在那個還沒有出現盤子的時代,餅皮又薄又脆的「pinsa」本來是被當成盤子使用的。後來人們開始在其上放不同的食材,連同餅皮一起吃。所以如今羅馬地區發展出來的不同比薩種類中,也以羅馬式比薩與「pinsa」的關聯最為密切。
古希臘也有一款圓餅麵包,希臘語的發音是「pita」(皮塔),意為「圓形」。扁而薄的皮塔餅原本也是古希臘人餐桌上的一種盤子,漸漸有人乾脆拿它來包卷食物做成卷餅食用,還有人在薄餅的肚子上開個洞做成「口袋餅」。
由於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西西里島和中東地區都曾經淪為希臘的領地,飲食習慣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對於「pizza」這個名稱,包括權威美食百科全書《牛津食品指南》在內的著作都認為其源於古希臘單詞「πικτ」,意思是「發酵面點」。
從街頭的窮人食物到堅守的正宗傳統
在那不勒斯, 比薩最初只是一種在街頭販賣的窮人食物, 直到1830 年第一家比薩餐廳「PizzeriaPort』Alba」在義大利開業,比薩才被從路邊攤「請」進正統的餐廳。
在1889 年之前,傳統那不勒斯比薩上並不放任何奶酪,使用的材料只有番茄糊和一些便宜的蔬菜、肉類、香料等,經高溫烘烤之後就可以下肚。
1889 年6 月11 日,布蘭迪(Brandi)比薩餐廳的主廚拉費勒埃斯波西託(Raffaele Esposito)受到義大利國旗配色「綠白紅」的啟發,為當時義大利的新王后瑪格麗特特製了一款由羅勒、馬蘇裡拉(Mozzarella)奶酪和番茄糊作為餡料的比薩。由於深受新皇后的喜愛,最後乾脆就以瑪格麗特王后的名字為其命名。
如今那不勒斯最有名氣的「正宗傳統那不勒斯比薩」老店當屬1870 年開業的「Da Michele」。
只要看過茱莉婭羅伯茨主演的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的人,就一定會對這家老店印象深刻。全店目前仍堅持著只賣「瑪格麗特」和「水手」兩款比薩的傳統。
△ 「Da Michele」
「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意式比薩
19 世紀末,伴隨著大量義大利南部移民的腳步,比薩漂洋過海在美國中西部各大城市落腳,並迅速被美國人發揚光大,成為世界的美食。
最早的一批比薩店出現在紐約、芝加哥等地,1905 年開業的全美第一家比薩店「小義大利」至今仍然營業。但直到1950 年之前,這些餐廳的主要消費群體都是居住在美國的義大利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處於全面恢復階段的美國人對於製作簡便快捷的食物需求大增,而此時半成品、外賣等形式的比薩也開始出現,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希望以更短的時間獲得美味食物的需求,比薩很快就與漢堡並列,成為最受美國人喜愛的快餐。
與傳統的那不勒斯比薩相比,在美國經過本土化發展後出現的美式比薩對奶酪的依賴更為強烈,並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發展出帶有濃鬱東海岸風格的紐約風比薩、希臘比薩,或有著中西部粗獷色彩的芝加哥風比薩、聖路易斯風比薩,以及有著西海岸標新立異風味的加州風比薩等。
目前,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四家美式比薩連鎖店是——必勝客(Pizza Hut)、達美樂(Domino’s)、棒約翰(Papa John’s)和小凱撒(Little Caesars),供應的都是芝加哥風比薩。
意式瑪格麗特比薩
2 小時 | 2 人份
食材
中筋麵粉......280 克
乾酵母......10 克
溫水......160~180 毫升
糖......15 克
橄欖油......30 毫升
鹽......5 克
意式番茄醬......適量
馬蘇裡拉奶酪......適量
新鮮羅勒葉......適量
蒜鹽......適量
做法
①將乾酵母和糖溶於溫水中,水溫在30℃ ~40℃,由於麵粉含水量不同,可以先減去一部分水量,再根據麵團溼度適量增加。
②在中筋麵粉中間挖一個洞,倒入①中溶液,加入鹽和部分橄欖油,揉成麵團。
③在一個大盆中倒入少量橄欖油,在盆底和四周都抹上油;將揉好的麵團放入盆中滾一圈,使麵團被油包裹;蒙上保鮮膜,放置在室溫(28℃)的環境下發酵 0.5~1 小時,至麵團變成原體積的 2 倍大。
④將麵團中的氣體用手掌按出,取出麵團,放置在烤盤上,用手將麵團按成厚度均勻的餅狀,靜置 10~15 分鐘。
⑤在餅皮中心塗上意式番茄醬,在沒有塗醬的四周抹上一層橄欖油,如果想吃蒜香味的餅皮,還可以在四周沒有醬的部分撒上一些蒜鹽。
⑥烤箱預熱至 180℃,將餅皮放入烤箱烤至表面蓬鬆起泡、四周變黃後取出,鋪上馬蘇裡拉奶酪和新鮮羅勒葉,再次烤至奶酪熔化、表面金黃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