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雲嘎的第二張專輯昨天下午發布了,粉絲和路人都有所期待,想看這位執著的音樂劇演員,這次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推廣他的音樂劇。
專輯發布的前一天,阿雲嘎緊張到站在窗前坐立不安,畢竟三年半前,他花費巨大心思製作的首張專輯,曾陷入過「賣不出」的尷尬。
他的第一張專輯,無人問津
2017年2月,阿雲嘎正在內蒙拍攝新歌《希拉草原》的MV,天寒地凍的條件下,他發了一篇微博。
「零下十多度在鄂爾多斯高原拍攝我的最新MV《希拉草原》,真是凍死我們的節奏啊……」
「這蒙古盔甲100多斤,穿著仿佛回溯13世紀!」
「所有的工作人不為別的,只想給自己的民族留下點精神財產,我們無怨無悔!」
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這首MV也僅止於此了,拍攝結束之後它始終未見天日,而據說,沒有製作完成的原因是經費不足。
也就是說,沒錢了。
彼時,阿雲嘎也算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明星了:演過很多音樂劇、參加《超級先生》拿了冠軍。
他還是央視常駐表演嘉賓、出過一張專輯……
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沒多少人留意他,拿那張專輯來說,據說當初做了3000張,但其中有2900多張都一直囤在阿雲嘎自己的家裡賣不出去。
要說實慘,這可能是阿雲嘎的經歷中一個普普通通的例子。
而就在三年半之後,阿雲嘎的第二張專輯出了,這一次,剛一上線就造成了QQ音樂的「系統繁忙」。
聯想到新專輯裡那首由《基督山伯爵》而創作出來的《心島》,「黑暗就是光」,這算是一次復仇嗎?
「基督山」的「復仇」在路上?
阿雲嘎的新專輯叫《不朽的·THE ART》,和第一張《希拉草原》一樣,也是一張非流行風格的專輯。
在專輯開放預售那天,阿雲嘎發了一條視頻,開玩笑說自己「信心滿滿」。
但其實就在不久前,他還擔心過自己的音樂風格,不夠流行,不夠落地,壓力山大。
聯想起第一張專輯的遭遇,我們當然能夠明白他的壓力從何而來。
我們知道阿雲嘎往往是因為綜藝,但在專輯方面,阿雲嘎其實一直很「任性」。
2016年的第一張專輯是民族風格,而現在這一張是音樂劇風格,偏古典,都有一定的門檻。
阿雲嘎知道這樣的音樂可能不會大火,所以當初第一張專輯的資金是他自掏腰包,這張專輯為了宣傳他甚至開了B站帳號。
但他堅持這麼做,是因為覺得自己有義務這樣做,他有義務傳承民族文化,有義務把音樂劇帶到更大眾的視野裡去。
這麼多年來,即便摔得鼻青臉腫,但那種「頂硬上」的態度始終沒變。
和其他年輕的明星不同,阿雲嘎給人的感覺一直是「頂硬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創造了一段可以寫成劇本的傳奇式的經歷。
在我們聊明星的時候,傳奇這個詞是逃避不了的,比如周潤發,南丫島少年成長為國際巨星,或者梁朝偉,收舊貨少年成為坎城影帝,這些都是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而到了阿雲嘎身上,則是去年流行的一個詞:逆天改命。
比如說出身,他很小就成了孤兒,兄嫂把他送進舞蹈學校,以求有一點點生存能力,沒想到被內蒙古軍區政治文工團挑中,應召入伍 。
在文工團表演,其實是一份穩定的職業,但阿雲嘎想學習更多,於是他操著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帶著兜裡僅有的500塊錢,一個人獨闖北京。
沒錢只能和別人合租地下室,白天去餐廳打工,晚上去跳舞弄傷了腰,甚至辛辛苦苦賺的錢還被一老太太騙光了,但他偏偏在打工4年後,存夠了足夠的學費,並以專業第一的名次考進了北京舞蹈學院。
就像《娜米達》的那句歌詞:時間的盡頭,卻沒有枯萎的心。阿雲嘎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努力。
似乎每一次決定都像是要墮入深淵,每一次都神奇地反轉起來,一手爛牌,打出了優勝局。
順帶說一句,「娜米達」是日語眼淚的意思,而這首歌的靈感則是源於《小王子》,頗有一點阿雲嘎講述自己的意味。
阿雲嘎歌詞手稿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在阿雲嘎的身上,你可以看到時下年輕小明星們所不一樣的氣質,比如,外熱內冷。
看過《聲入人心》的都應該知道,阿雲嘎對選手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能誇的一定誇,實在沒什麼可誇的直接硬誇,而熱情、禮貌、暖心,都是觀眾對他的誇獎。
王晰說阿雲嘎是服務型人格,也正是這個意思。
但,如果你盯著他的眼睛,你會看到一些不願意表露出來的憂鬱,這憂鬱,被掩藏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之下。
這恐怕是成熟的標誌,所謂成熟,說句不好聽的,就是,苦,自己扛,笑,與你分享。
正如有一次,當蔡程昱說他身世太不容易了的時候,他睜大眼睛說了一句,我咋就不容易了?
是啊,有什麼好訴苦的呢?我拿到的劇本就是逆天改命,而不是自怨自艾。
火還是不火,這不是一個問題
阿雲嘎身上有許多標籤,《聲入人心》首席、央視打工仔、影視主題曲專業戶。
而他在每次自我介紹時都有一句不變的開場白:大家好,我是音樂劇演員阿雲嘎。
在2019年,他為十多部影視劇唱過主題曲,包括電視劇《九州縹緲錄》和電影《深夜食堂》等等。
在2019年,他參加過十多臺晚會,包括春晚,包括建國七十周年文藝晚會。
但對阿雲嘎來說,2019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參演了話劇《威尼斯商人》,這才是他的本職工作。
畢竟,畢業之後,他就在音樂劇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老實講,當我翻開阿雲嘎的履歷的時候我都不知道他是哪裡來的自信要推廣音樂劇。畢竟我們前面說過,他參加了許多節目,甚至還拿到了《超級先生》總冠軍,但當他發碟的時候,依然無人問津,連拍好了的MV都因為沒錢做後期而束之高閣。
但轉頭一想,也許阿雲嘎要的不是有多紅,而是抓住每一次演唱的機會,就像當初他之所以參加《聲入人心》,也正是明白在這節目上拿了首席,可以獲得去《歌手》唱一兩首歌的機會。
《歌手》,那可是很多人看的一個節目啊……
誰又能想到,《聲入人心》這麼一個節目居然爆了……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你便很容易能理解為什麼阿雲嘎的這張專輯是一個音樂劇概念專輯——所有一切的終極目標,就是向大家普及音樂劇:它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就是一本正經地唱歌。
沙漠裡也能隨時起範
音樂劇裡有許多先鋒的元素,這一點你聽這張專輯的第一首歌《不朽的》就會知道,它的音樂風格極其豐富,聯想到最近大熱的音樂劇《漢密爾頓》都開始大唱嘻哈音樂了,你便可知音樂劇其實沒那麼一板一眼。
《娜米達》來自《小王子》、《心島》來自《基督山伯爵》、《櫻桃樹下》又來自《櫻桃園》,這幾首歌裡採用了不少經典的元素,但在最後呈現出的效果裡你卻看不到文學作品常規以來嚴肅的風格,甚至於,幾首歌的風格完全不一樣。
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其實還是同名主打歌《不朽的》,不僅是因為舞曲的律動,更是因為這首歌足夠繁複,從復古舞曲到電子風,從寥寥的花腔到經典管鍵琴配樂,他以一種極為奢華的方式寫出了文學、繪畫等經典藝術的偉大。
而阿雲嘎在其中,扮演的只是那個吟遊詩人的角色。
但同時出現了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那就是儘管這張專輯很好,不一定能達到爆款的程度。
正如阿雲嘎自己,一直處於為人所知但又不是爆紅的狀態。
在阿雲嘎出圈的視頻中,給人印象最深的都與自己的專業有關。
比如他的神仙現場,和費玉清在《我們的歌》合唱《卷珠簾》,一個委婉悠長,一個盪氣迴腸,讓你體會到了什麼叫專業。
成與敗,好與壞,都來自業務上的表現。
緋聞?撕逼?這些在年輕偶像群體中盛行的曝光度大招絲毫不見。
這其實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對於阿雲嘎來說,他很清楚自己要走什麼樣的路,也很清楚自己想要達到怎樣的目的。
圖片來源新浪娛樂
流量與專業既然不能兩全,那我還是往專業上靠一點吧。
一副「老藝術家」的做派。
老藝術家往往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論現在流行的是什麼人設或表現方式,他們始終考慮都是怎樣將作品演得更好,角色發揮得更完美,而不是怎樣可以更討喜。
阿雲嘎也一樣,他詮釋每一首歌,都是依據作品本身的特質來演唱,而不是追逐某種音樂潮流。他標誌性的嗓音,源自音樂劇的大氣和激昂,又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風格特色。
專輯目前已經曝光的四首歌,也是如此。
或許這麼做有利也有弊吧,弊端在於很難異軍突起,好處則在於能夠把人們拉到正本清源的道路上來。
這大概也是阿雲嘎的心願。
結 語:
偶像這個詞,在這些年裡,一直在變化。
以前我們談偶像,往往有三個先決條件,顏值、業務、傳奇,三者至少要佔到兩條。
顏值是面子,業務是裡子,而傳奇,則是可以讓你感同身受的「一劇之本」。
然而遺憾的是,在養成系流行的今天,傳奇變成了見證,業務變成了努力,顏值,本身就是一個無關對錯的主觀問題。
於是往往,睜眼一望,遍地偶像。
偶像應當是稀缺的,是你心嚮往之的美好理想,而不是路邊買一杯冰淇淋那麼簡單。偶像同樣應該是長久的,一個人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會是一個月或一年那麼輕易。
偶像甚至應該是一個人情感的自我投射物,我希望有他那麼努力,我希望有他那樣的才華,我希望在遇到他所遭遇的事情時能夠逆流而上。
在這個基礎上,我始終覺得阿雲嘎所走的是一個傳統的偶像道路,顏值與傳奇有了,剩下的就是不斷在業務上更進一步了。
正如他的這張專輯,文學、戲劇、音樂……野心之大,也難怪會那麼緊張。
但也像這張專輯一樣,阿雲嘎一直是一個在路上的過程,《不朽的·THE ART》四首歌讓人驚喜,但同時還有六首歌沒有曝光,阿雲嘎也是,到目前為止他表現上佳,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現在看到了他的成績,也同時對他的未來抱有了期望。
畢竟,讓這個娛樂圈能夠回到正本清源業務為王的道路上,是幾乎所有人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