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雖然身在北地,但是卻始終想要回歸故國,當時為了回到故國懷抱,不惜參加對金人的起義。試問這樣的愛國之人,回到南宋之後能夠不受到重用嗎,然而事實卻是殘酷的。
辛棄疾雖然在初期受到了南宋政府的重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這個南歸的身份,越來越敏感。在最初辛棄疾身在渴望繼續進入軍隊,帶兵北上,北擊金人,收復失地。
然而來到南宋之後,辛棄疾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軍隊之中,因為他的身份太敏感了,最終也僅僅是將他安排到了文職之中。
其實這種安排我們並不意外,畢竟當時的政治形勢有多麼緊張就不用說了,尤其是在南宋初期,對於金人的防範還是非常嚴峻的。
尤其是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投靠了金人,即便辛贊是為了保護辛家男女老少;但是無論是怎樣的原因,依舊無法擺脫他投降的身份,而辛棄疾也頭頂投降之人的後代的名聲。
即便在南宋之時,宋廷也曾將其安置到軍中,但是卻並非是讓辛棄疾去帶兵打仗,而是用來安撫人心。
辛棄疾自從來到南宋之後,先是受到了宋高宗的稱讚,大火了一把,而之後辛棄疾向宋孝宗也寫了許多北伐之策。
雖然沒有被啟用,但是卻在臨安城中廣泛流傳,因而辛棄疾的名聲也是廣為傳播。而這一效應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辛棄疾成為了南宋北伐的形象大使。
由於當時南宋和金人之間矛盾時好時壞,戰爭不斷。軍隊內部的情緒一直不穩定,而邊境之地的百姓也是經常有著怨念。因此宋廷也是經常派辛棄疾卻到這些地方上任,看上去時有著北伐之態。
但是等到辛棄疾到任之後,隨著軍民等的騷亂和不滿之聲逐漸的衰落,對於北伐也是不了了之。但是即便是這樣,辛棄疾對於南宋的忠心也從未改變。而且一直都堅持北伐,收復失地。
雖然面對軟弱的宋廷,辛棄疾也是多次心感無力,不知所措;甚至多次隱居,表示不再參與朝政,但是卻始終沒有辦法忘卻自己的理想。每逢朝廷派人邀請他出山,辛棄疾也是猶豫再三,還是選擇出山。
也許這才是辛棄疾的偉大之處,無論皇帝同僚如何懷疑和排斥自己,也終究不能夠改變自己的心意,這是對於自己理想的堅持;也是對於國家的效忠,而非是封建皇帝的效忠。今天就來看看辛棄疾的詞,究竟多麼的有氣勢和愛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應該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首詞了,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不就是辛棄疾嚮往的金戈鐵馬生活嗎,然而事實卻是殘酷的,寫著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卻在隱居,其中的一切都是想像而已。
辛棄疾沙場之上的豪放之氣卻一點不少,不僅僅是在規勸有人奮勇殺敵,建功立業;同時也在表達自己心意。
自己雖然隱居在此,但是卻絲毫沒有忘卻對於國家的責任,無時無刻都想著北伐建工,為國家出力,將君王的擔憂解決掉,至於名垂青史,那些都是後話。
這本詞傳收集了辛棄疾一生的詩詞,而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主要以辛棄疾的詞為主題。
當時的社會觀念和背景出發,對辛棄疾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深刻的分析,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更是錦上添花。
一套詞傳238元,現在活動價7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何樂而不為?
古今文化記總結:
大概也就只有辛棄疾能夠在隱居之時做出這樣的詞了吧,不論身處何地,都還在關注著國家的危亡,為了國家的未來著想。
這樣的臣子,宋廷卻不去珍惜,使得辛棄疾在南宋為官四十年,隱居時間卻有二十年,一身才華毫無用處,乃至辛棄疾臨死之時仍然不忘殺敵建工,北伐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