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諸症氣虛血熱者——益氣清經湯

2021-02-07 一品醫堂


【組成】 潞黨參、炙黃芪、炒白朮各9~15g,大生地黃、黑山梔子、炒當歸各12g,牡丹皮、黃芩、炒白芍、制香附、蓮蓬炭各9g,荊芥炭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益氣固衝,清熱調經。主治女子崩中漏下、經水過多,或赤帶腥穢之偏於氣虛血熱者;產後胞宮熱鬱,惡露淋瀝不止用之亦佳。

【方解】 方中黨參、黃芪、白朮益氣補虛;黃芩、牡丹皮、山梔子清熱涼血:更用生地黃、白芍之養血斂陰;蓮蓬炭、荊芥炭之止血固經,而收療崩息漏之效。然治病古有「不可早投清滋、專事固澀」之訓,恐有留瘀之患。雖不必千篇一律,膠柱鼓瑟,惟立方用藥自當刻刻留意。故此方佐以香附理氣,當歸和血,使之補而不滯,涼而不凝,而奏全功。

【加減】 若暴崩欲絕者,儲氏常用獨參湯救治,或代之以黨參、黃芪各60g,山茱萸30g,濃煎速飲;經水量多色紅腥穢者,加金銀花、連翹、黃柏;產後惡露不絕色褐挾塊,則加澤蘭、益母草去瘀生新。此兩法亦即「塞流」、「澄源」之意。病瘥隨證固本,調補氣血衝任。

【驗案】 朱右。經事淋漓月餘,昨忽崩下如衝,頭暈乏力,心煩腰酸,舌淡紅、脈虛數。此屬氣陰二虧,血熱崩漏,法當清熱兼顧。處方:潞黨參、炙黃芪各15g,大生地黃、炒當歸各12g,地骨皮、黑山梔子、制香附、杜仲、於術炭、蓮蓬炭、阿膠珠各9g,黃柏6g。水煎。服藥2劑,經量顯減惟未淨,再予益氣養陰、涼血固經之藥3劑,經水故淨。繼以健脾益氣、兼養肝腎之方調治2旬,後經來如常。

相關焦點

  • 補中益氣湯
    至於脾胃氣虛證、氣虛下陷證,亦皆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所致。所治之脾胃氣虛證,當與四君子湯證同類,惟其虛之更甚。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下垂及久洩、久痢等症。是方治證雖分三端,然脾氣大虛之機屬異中之同,故補中益氣湯補益中氣,乃取法之本。中氣下陷者,理當昇陽舉陷;氣虛發熱者,當尊東垣獨創「甘溫除熱」之法。
  • 方劑選萃:清暑益氣湯
    【方論選萃】      清王士雄:此脈此證,自宜清暑益氣湯以為治。但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觀江南仲治孫子華之案、程杏軒治汪木工之案可知。故臨證時須斟酌去取也。餘每治此等證,輒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也(《溫熱經緯》)。
  • 益氣古方《黃芪桂枝五物湯》,氣虛體質的女人都應該來一碗
    為溫裡劑,具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痺之功效。黃芪桂枝五物湯,也叫作黃耆桂枝五物湯、黃耆湯、黃耆五物湯、桂枝五物湯、五物湯。照例看看組方:黃芪、桂枝、芍藥、生薑、大棗方中黃芪為君,甘溫益氣,補在表之衛氣。桂枝散風寒而溫經通痺,與黃芪配伍,益氣溫陽,和血通經。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陽;黃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
  • 補中氣不足之聖藥,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具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之功效。為治脾虛氣陷證。其症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等。
  • 補中益氣湯臨床
    (三)眩暈眩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補中益氣湯所治者是氣虛血虧、清陽不升所致的眩暈,諸凡老年腦動脈硬化、大腦供血不全、低血壓、低血糖、貧血所致者,均有很好的療效。劉某,男,50歲,中學教師。中醫認為該病的病因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因此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是首選之方,往往投藥即效。李某,女,58歲,農民。患者腹脹、腹痛、腸鳴、便溏、下墜感,食後和勞累後加重,平臥可使症狀減輕,已2年3個月。經鋇劑X線檢查,診為Ⅱ度胃下垂,以往經中西醫治療收效欠佳。於1985年12月求治。見患者身體痩弱,面色憔悴,精神困頓。診脈四至,寸不應指,舌淡紅。開補中益氣湯加味。
  • 補中益氣湯的七大妙用
    03眩暈眩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補中益氣湯所治者是氣虛血虧、清陽不升所致的眩暈,諸凡老年腦動脈硬化、大腦供血不全、低血壓、低血糖、貧血所致者,均有很好的療效。劉某,男,50歲,中學教師。中醫認為該病的病因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因此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是首選之方,往往投藥即效。李某,女,58歲,農民。患者腹脹、腹痛、腸鳴、便溏、下墜感,食後和勞累後加重,平臥可使症狀減輕,已2年3個月。經鋇劑X線檢查,診為Ⅱ度胃下垂,以往經中西醫治療收效欠佳。於1985年12月求治。見患者身體痩弱,面色憔悴,精神困頓。診脈四至,寸不應指,舌淡紅。開補中益氣湯加味。
  • 你真的懂補中益氣湯嗎?
    至辛丑時五十有五,晝間齒縫中作脹,服補中益氣一劑,夜間得寐。至壬寅有內艱之變,日間雖服前劑,夜間齒縫作脹,每至午前並諸齒並肢體方得稍健,午後仍脹。觀此可知,血氣日衰。」一鄉人力田辛苦,復飢甚飲食驟飽。倦臥半響,醒後忽喑啞不言。如是者二十餘日矣。就予診之。予曰:勞倦傷脾,饑飽傷胃,陽明之氣,遏而不升,津液不行,賁門擁澀,故語言不能出耳。以補中益氣湯十大劑與之。
  • 補中益氣湯的七個運用!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功能昇陽益氣,調補脾胃。主治因脾胃氣虛所致的表熱自汗,心煩口渴,頭痛惡寒,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飲食無味,脈虛弱或洪大等症。筆者運用此方,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今列舉所治如下。
  • 婦科良方 固衝湯
    衝為血海,脾主統血、攝血,脾氣虛弱,統攝無權,致衝脈不固,故見月經過多,甚或崩漏;氣虛及失血過多,則色淡質稀,心悸氣短;舌質淡,脈微弱,均為血虛氣弱之象。治宜益氣健脾,固衝攝血。方中重用白朮、黃芪補氣健脾,使脾健統攝有權,以固衝攝血,為君藥。山萸肉、白芍甘酸斂陰,既補益肝腎,又斂陰攝血,共為臣藥。
  • 暑天自救——清暑益氣湯
    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正如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嶽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此症。那傷暑用什麼藥好呢?這裡推薦大家使用一下清暑益氣湯,中成藥名是清暑益氣丸。
  • 北京同仁堂——婦科回生丸
    【功能主治】通經化瘀,止痛。婦科回生丸用於氣虛血虧,瘀血凝滯引起的經期不準,經閉,腹部痞脹,身體消瘦,四肢睏倦,產後惡露不盡等症。【規格】每丸重9g【用法用量】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1日2次。【不良返應】尚不明確【禁      忌】孕婦忌服。【有  效 期】60個月
  • 珠沉滄海之千古名方:昇陽散火湯
    也就是說,所謂的「血虛」是以氣虛為前提和以氣虛為主要表現的,如此理解即符合李東垣的用藥「血虛以人參補之」。這樣,我們就能理解「血虛」致「熱伏地中」仍然是由於氣虛無力升浮而致陽氣鬱滯化為陰火。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昇陽散火湯所治之火是由於脾胃氣虛,無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礎上過食冷物,進一步損傷和抑遏陽氣),致陽氣鬱滯於脾胃所化之陰火。
  • 《補中益氣湯》調理盜汗,只適合這1種人,其他人喝就是遭罪
    而在臨床中,許多醫家都會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盜汗,但是你知道嗎?《補中益氣湯》若是調理盜汗,只適合這1種人,如果其他人喝了就是遭罪。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補中益氣湯》僅僅適合陽虛型盜汗。
  • 呃逆、胃下垂、月經過多、眩暈、哮喘,補中益氣湯的6個例子
    眩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補中益氣湯所治者是氣虛血虧、清陽不升所致的眩暈,諸凡老年腦動脈硬化、大腦供血不全、低血壓、低血糖、貧血所致者,均有很好的療效。中醫認為該病的病因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因此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是首選之方,往往投藥即效。李某,女,58歲,農民。患者腹脹、腹痛、腸鳴、便溏、下墜感,食後和勞累後加重,平臥可使症狀減輕,已2年3個月。經鋇劑X線檢查,診為Ⅱ度胃下垂,以往經中西醫治療收效欠佳。於1985年12月求治。見患者身體痩弱,面色憔悴,精神困頓。
  • 清燥救肺湯
    方藥分析:    清燥救肺湯,中醫治燥名劑,出自《醫門法律》,由清代醫家喻嘉言所創。具有清燥潤肺,養陰益氣之功效,主治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臨床常見症狀身熱頭痛,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    本方所治乃溫燥傷肺之重證。
  • 補中益氣湯,主要是升提陽氣的,稍微運動一下就出汗,直腸脫垂等
    今天的方子我們來講補中益氣湯,這個應該是很多人聽過了,即使沒聽過,看著這名字,功效也能猜出個八九了。補中益氣湯由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柴胡,升麻,當歸,陳皮,升麻。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中益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虧虛,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
  • 婦科良方 理衝湯
    婦科良方   理衝湯歌訣理衝湯用術芪參,莪朮三稜雞內金,山藥花粉知母醋,
  • 益氣培元飲治遺精白濁
    腰膝酸痛諸症。處方:大熟地 制杜仲(各三錢) 丹皮(八分) 茯苓(一錢二分) 淮山藥(二錢) 澤瀉(五 分) 引加姜皮半分。南棗三枚。 是症由於精滿自溢。溼熱膀胱者。十不一二。由於氣虛。攻伐之過 髒氣而成斯症者。十居八九。治療方法:以上方與補中湯。相之。可以漸愈。
  • 不妨試試清暑益氣湯
    古代流傳下來治療暑溼當令,脾虛氣弱的處方以清暑益氣湯最為著名。清暑益氣湯,為祛暑劑,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臨床常用於治療小兒夏季熱等屬於氣津不足者。方歌:王氏清暑益氣湯,善治中暑氣津傷,洋參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襄。
  • 婦科常用中成藥
    益母草顆粒活血調經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絕,症見經水量少、淋瀝不淨,產後出血時間過長;產後子宮復舊不全。婦科十味片養血疏肝,調經止痛血虛肝鬱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月經前後諸證,症見行經後錯,經水量少、有血塊,行經小腹疼痛,血塊排出痛減,經前雙乳脹痛、煩躁,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