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潞黨參、炙黃芪、炒白朮各9~15g,大生地黃、黑山梔子、炒當歸各12g,牡丹皮、黃芩、炒白芍、制香附、蓮蓬炭各9g,荊芥炭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益氣固衝,清熱調經。主治女子崩中漏下、經水過多,或赤帶腥穢之偏於氣虛血熱者;產後胞宮熱鬱,惡露淋瀝不止用之亦佳。
【方解】 方中黨參、黃芪、白朮益氣補虛;黃芩、牡丹皮、山梔子清熱涼血:更用生地黃、白芍之養血斂陰;蓮蓬炭、荊芥炭之止血固經,而收療崩息漏之效。然治病古有「不可早投清滋、專事固澀」之訓,恐有留瘀之患。雖不必千篇一律,膠柱鼓瑟,惟立方用藥自當刻刻留意。故此方佐以香附理氣,當歸和血,使之補而不滯,涼而不凝,而奏全功。
【加減】 若暴崩欲絕者,儲氏常用獨參湯救治,或代之以黨參、黃芪各60g,山茱萸30g,濃煎速飲;經水量多色紅腥穢者,加金銀花、連翹、黃柏;產後惡露不絕色褐挾塊,則加澤蘭、益母草去瘀生新。此兩法亦即「塞流」、「澄源」之意。病瘥隨證固本,調補氣血衝任。
【驗案】 朱右。經事淋漓月餘,昨忽崩下如衝,頭暈乏力,心煩腰酸,舌淡紅、脈虛數。此屬氣陰二虧,血熱崩漏,法當清熱兼顧。處方:潞黨參、炙黃芪各15g,大生地黃、炒當歸各12g,地骨皮、黑山梔子、制香附、杜仲、於術炭、蓮蓬炭、阿膠珠各9g,黃柏6g。水煎。服藥2劑,經量顯減惟未淨,再予益氣養陰、涼血固經之藥3劑,經水故淨。繼以健脾益氣、兼養肝腎之方調治2旬,後經來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