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自救——清暑益氣湯

2021-02-12 羅大倫頻道

不知道大家記憶中的夏天是怎樣的?是梅子在唇齒間酸甜的感覺呢,還是芭蕉初長,綠陰映襯到紗窗上的影子?不過,這樣的夏天大概是屬於那些心懷浪漫之人。

在我的記憶中,以前就算是沒有空調,一家人也是能夠清清爽爽地度過整個夏天的。但是現在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氣溫的提升,空調已經成為了每家的必備之品。可就算是科技發達的現在,每年全世界的中暑人數也還是在不斷地攀升,甚至像熱痙攣和熱射病這種詞語也逐漸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防暑祛暑就成為了全家老小迫在眉睫的方針政策。

其實我們平常說的中暑很籠統,中暑這個疾病是有一套完整的體系的。中暑在西醫上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重症中暑又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其中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而在中醫上,暑病則分為「冒暑」、「傷暑」以及「中暑」,他們的嚴重程度是依此遞增的。

咱們分別來看看。首先,「冒暑」是感受暑熱,傳入腸胃而致的疾病名稱,主要症狀是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噁心嘔吐、頭重眩暈等症。在《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中記載:「尋常感受暑氣,致腹痛水瀉者,乃胃與大腸感邪之故,或噁心嘔吐者,乃胃口有痰飲,而又感邪之故,此皆名冒暑,是暑病之輕且小者。」這說明了冒暑其實是一種暑病輕症,平時我們服用一些保濟丸或者藿香正氣水就可以緩解,不過大家記得要辨證。

再有就是「中暑」。「中暑」屬於比較嚴重的疾病類型,就是我們平時看見的那種突然在大街上暈倒的人,他們的普遍症狀有:突然發病、頭暈痛,噁心嘔吐,身熱,煩躁,無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和手足厥冷等。碰到這樣的人,咱們也別把脈辨證了,直接送去醫院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您真要是想出份力,過後送去一點生脈飲就可以了。

最後就是傷暑,這傷暑夾在兩個病中間不上不下的,可著實有些令人頭痛。這傷暑又稱「感暑」,指夏季傷於暑邪,出現身熱,多汗,頭痛無力,氣少倦怠,易感冒、噁心、胸悶、口渴喜飲,脈虛數的疾病證候。假若身體虛弱,抗病能力低下,對炎熱的氣候不能很好適應,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散熱機能發生障礙,則易發中暑。

另外,這傷暑還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古代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陽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溼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這種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但由於近代人們生活、生產和保健條件的改善,人們也重視預防,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病例並不多。

而「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即所謂「靜而得之者為陰暑」。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均可導致風、寒、溼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正如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嶽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此症。

那傷暑用什麼藥好呢?

這裡推薦大家使用一下清暑益氣湯,中成藥名是清暑益氣丸。它為祛暑劑,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有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等症之人。不過此藥不適用於暑熱夾溼者。

這個方子中有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都是一些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品。像方中的西洋參,它可以益氣生津、養陰清熱,跟西瓜翠衣合起來可以清熱解暑,共為君藥。而荷梗可以解暑清熱,又可理氣寬胸;石斛、麥冬能夠助西洋參一臂之力,起到養陰生津的功用,我們稱其為臣藥。黃連苦寒,其功專於瀉火,加入此藥也是為了增強清熱祛暑之力。還有知母苦寒質潤、滋陰瀉火,竹葉清熱除煩,甘草、粳米益胃和中,都是此方不可缺少的成員。

這個方子的組成,主要是考慮到暑熱氣津兩傷證多是因為暑熱外侵,耗氣傷津所致。而這個「暑」其實就是「溫」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現,是非常熱的。暑為陽邪,是盛夏炎熱的火熱之氣所化,陽邪最容易傷的就是陰津。所以暑熱宜清,氣津傷宜補。不過,若是單用益氣生津,那暑熱不除;若只清熱解暑的話,則人體的氣津則很難恢復。所以治療的時候宜清熱解暑與益氣生津合法。

很多人會問,這清暑益氣湯怎麼跟我知道的不一樣呢?

沒錯,我說的這個清暑益氣湯是《溫熱經緯》的王氏清暑益氣湯,還有一種是李東垣在《脾胃論》裡提到的李氏清暑益氣湯。李氏的湯含有黃芪、蒼朮、升麻、人參、澤瀉、陳皮、白朮、麥冬、當歸、炙甘草、青皮、黃柏、葛根、五味子、神曲等藥。 

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溫熱經緯》的王氏清暑益氣湯與《脾胃論》的李氏清暑益氣湯均能清暑益氣,主治暑病兼氣虛證。但王氏清暑益氣湯用西洋參、西瓜翠衣、荷梗、黃連、知母、石斛等涼潤之品除清暑益氣之外,重在養陰生津,宜於暑熱傷津耗氣證。而李氏清暑益氣湯用人參黃芪、蒼朮、白朮、橘皮、青皮等溫燥之品,清暑生津之力略遜,但重在健脾燥溼,故用於元氣本虛,傷於暑溼之證。

除了服用中成藥之外,還可以給自己煲點綠豆粥。材料用綠豆100克,大米100克,紅糖100克就夠了。做法也很簡單,紅糖加水熬溶,過濾,除去沉澱物,收取糖水。綠豆、大米分別淘洗乾淨。先將綠豆放於砂鍋中,注入清水1200毫升,大火燒至綠豆開裂,再下大米。繼續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熬成粥,加入糖水,攪勻,再熬5分鐘。分2~3次服,每周服2~3劑。別小看這綠豆粥,本品可是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解暑除煩的作用。適用於中暑煩渴,癰腫熱毒,下肢脹滿,小便不通,口乾,瀉利等病症。

還有一點需要我們注意,中暑患者應採用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因為大量飲水不僅會衝淡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性排汗亢進,使體內水分和鹽分進一步大量流失,嚴重時可導致熱痙攣。

除了清暑益氣湯之外,大家還有什麼私藏的寶貝中成藥嗎?如果有的話,不如在評論裡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羅博士講解《醫學衷中參西錄》系列的語音課程再次更新開播啦!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馬上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倫書院」,打開書院每天推送的文章,即可收聽到羅博士為大家講解的民國名醫張錫純的經典藥方與醫案,保證喜歡學習中醫知識的您聽了會有所收穫哦!

👇 長按識別或掃一掃二維碼 👇

進入公眾號大倫書院

收聽羅博士講《醫學衷中參西錄》

有獎徵文

如果您也有與中醫不得不說的緣分,可以將您的故事落筆成文隨時投遞給我們,文章請以word文檔的格式投遞至我們的郵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請保證原創,並附上您的微信暱稱、姓名、電話、地址等聯繫方式。我們篩選後會向作者獲取授權,刊登在頻道的欄目中,一經刊載,將為您送上羅博士的親筆籤名書哦~

感謝大家的積極反饋,我們期待您能夠將您與中醫的故事分享給我們與更多的蘿蔔絲,讓更多的人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1、本公眾號原創文章版權歸本號所有,如需轉載請給編輯留言,並標明出處。禁做商用。

2、本公眾號所轉載文章僅供大家學習交流,均在合理使用範圍內。若所引用的圖片來源、數據來源、文字版權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其他權利,煩請告知編輯,編輯將立即改正或刪除。

3、本公眾號擁有羅大倫博士之肖像權,如有未經允許,擅自使用者,本公眾號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4、本公眾號由北京市中喆(瀋陽)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支持,本號將對任何未經授權轉載、亂作商用以及經警告拒不刪帖等侵權行為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方劑選萃: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   (甘寒輕清法)      清王孟英《溫熱經緯》     毛西參一錢五分 鮮鐵斛一錢五分 生甘草五分
  • 不妨試試清暑益氣湯
    古代流傳下來治療暑溼當令,脾虛氣弱的處方以清暑益氣湯最為著名。清暑益氣湯,為祛暑劑,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臨床常用於治療小兒夏季熱等屬於氣津不足者。方歌:王氏清暑益氣湯,善治中暑氣津傷,洋參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襄。
  • 【養生】暑天常用解暑小驗方——妙用荷葉
    其實不僅是感觀,蓮還真的有解暑清熱的作用,尤其是蓮的葉子,也就是我們平時所熟悉的荷葉,清代著名的解暑方劑「清暑益氣湯」中就有使用荷葉的記載。荷葉性平味苦,歸肝、脾、心經,有清暑利溼、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可以用來治療暑熱引起的口渴、頭暈、咯血、便血等,尤其以鮮品清暑之力最強。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暑天常用的小驗方。預防中暑鮮荷葉15克,西瓜皮30克,煮水服;若臨時發生中暑情況,可直接用鮮荷葉3~4片,絞汁讓患者慢慢吞服。
  • 急診自製清暑益氣茶
    一年中大氣的運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六氣者,風、熱、暑、溼、燥、寒,乃五行運動不圓,作用偏見之氣。
  • 清暑益氣、止渴利尿、清熱解毒、瘦身美白佳品——綠豆
    綠豆一一清暑益氣、止渴利尿、清熱解毒炎炎夏日,綠豆湯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消暑飲料。綠豆又叫青小豆,為豆科草本植物,被短褐色硬毛。三出複葉,互生,是我國人民的傳統豆類食物。綠豆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之功。能夠清暑益氣、止渴利尿,不僅能充水分,而且還能及時補充無機鹽,維持水液電解質平衡有著重要意義。
  • 清暑益氣湯?不,還有簡單的代茶飲哦
    西洋參具有很好的補氣效果,尤其是在暑熱季節,中醫名方「王氏清暑益氣湯」中最主要的一味就是西洋參。特點:茶湯紅豔清亮,潤滑醇和,特有普洱茶喝西洋參香味。木瓜養生茶木瓜養生茶組成:曬青毛茶[1]、鮮木瓜、苦蕎芽等。
  • 中西醫匯通學派張錫純用清瀉胃腑,調補肝腎藥治療暑天洩瀉案研讀
    【醫案】張錫純用清瀉胃腑,調補肝腎藥治療暑天洩瀉案天津候姓學徒,年三十歲,得暑溫兼洩瀉。病因:夏季天氣暑熱,出門送藥受暑,表裡俱覺發熱,兼頭目眩暈。服藥失宜,又兼患洩瀉。說明:初次所用之方,即拙擬之滋陰清燥湯加山萸肉、生麥芽也。從來寒溫之熱傳人陽明,其上焦燥熱下焦滑瀉者,最為難治。本案引自(《醫學衷中參西錄》)。【評析】利小便,實大便,是治療洩瀉的基本方法之一。
  • 苦瓜黃豆排骨湯這樣做不苦,還具有清暑消熱,明目,營養特別豐富
    今天給大家講的美食是苦瓜黃豆排骨湯,湯氣味苦甘、清潤,具清暑除熱、明目解毒的功效,是興梅一帶夏日解暑的湯飲,民間上亦常用以治療感暑 煩渴 , 中暑 ,痱子過多,眼結膜炎等症,苦瓜,又稱為涼瓜,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功能清暑滌熱,明目解毒,《滇南本草》說它能瀉六經實火,清暑,益氣,止渴,還說它治丹火毒氣,療惡瘡結毒,《泉州本草》認為它主治煩熱消溫引飲,風熱赤眼,中暑下痢;黃豆,又名大豆
  • 補中益氣湯臨床
    補中益氣湯不僅可以治胃下垂,而且諸凡臟器下垂之症均可治之,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因為這些病的發病原因均與氣虛下陷、無力舉託有關。補中益氣湯是益氣昇陽的好方子,用之得當,無不奏效。但在使用時如加上炒枳殼50克、桔梗10克,收效較原方更為理想。
  • 補中益氣湯的七大妙用
    證為中氣下陷,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故呃聲連連以求自救。投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補中益氣湯不僅可以治胃下垂,而且諸凡臟器下垂之症均可治之,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因為這些病的發病原因均與氣虛下陷、無力舉託有關。補中益氣湯是益氣昇陽的好方子,用之得當,無不奏效。但在使用時如加上炒枳殼50克、桔梗10克,收效較原方更為理想。
  • 補中益氣湯的七個運用!
    補中益氣湯不僅可以治胃下垂,而且諸凡臟器下垂之症均可治之,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因為這些病的發病原因均與氣虛下陷、無力舉託有關。補中益氣湯是益氣昇陽的好方子,用之得當,無不奏效。但在使用時如加上炒枳殼50克、桔梗10克,收效較原方更為理想。
  • 補中益氣湯
    所治之脾胃氣虛證,當與四君子湯證同類,惟其虛之更甚。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下垂及久洩、久痢等症。是方治證雖分三端,然脾氣大虛之機屬異中之同,故補中益氣湯補益中氣,乃取法之本。中氣下陷者,理當昇陽舉陷;氣虛發熱者,當尊東垣獨創「甘溫除熱」之法。【方解】本方重用黃芪為君,其性甘溫,入脾、肺經,而補中氣,固表氣,且昇陽舉陷。
  • 暑天造句和解釋_暑天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暑天(shǔ tiān)。近義詞有:夏天。反義詞有:冬天。夏季炎熱的日子;夏天。[老舍《四世同堂》:「在往常,開學的日子正像家庭中的節日,大家可以會見一個暑天未見面的故人,和新聘來的生朋友。」]暑天在教材中的例句:1、時值暑天,為避免炎熱,夜晚便開船,父親和姑爹輪換搖櫓,讓我在小艙裡睡覺。
  • 【食譜】夏天喝什麼湯好 五款養生湯清火開胃
    絲瓜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而且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1、C。絲瓜與豬肉相配製湯,是流傳於民間的常用美容湯餚。絲瓜瘦肉湯是一道滋補養顏的好湯,熱量很低,有清熱利腸,解暑除煩,止咳化痰等功效。  苦瓜味甘性平,養血滋肝,潤脾補腎,夏日燉湯,苦中帶香,是解暑開胃的佳餚,還有清暑去熱、清心明目的解毒作用。  苦瓜中的苦瓜素被譽為「脂肪殺手」,還有較好的消脂減肥瘦身作用哦!
  • 方劑選萃:清暑闢穢湯
    清暑闢穢湯(清涼芳烈法)      近代何廉臣《溫熱病方匯選》引徐靈胎經驗方      青蒿腦一錢五分 澤蘭葉一錢五分
  • 生活小常識 夏季預防中暑多喝4種解暑湯
    功效:南瓜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水。將苦瓜和豬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煮開,加適量鹽調味,即可食用。這道湯材料簡單,但能清熱解暑、明目祛毒,適用於緩解暑熱煩渴、暑癤、熱痱過多、眼結膜炎等症。取蓮子20克,薏米、芡實各10克,3朵白木耳。先將蓮子、薏米、芡實放入油鍋中炒,然後加水,和白木耳一起燜熟。蓮子湯有滋陰養神、祛熱、驅暑的功效,老人在暑天煩熱、失眠時飲用,療效甚好。
  •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溼,養心,清火
    我總結了以下四點:健脾,祛溼,養心,清火。大暑節氣正值中伏前後,天地之間氣機由少陽相火變成太陰溼土,即陽氣由生長狀態轉變為化育狀態,此時陽氣升浮之極而開始化生萬物,是為土。土性稼穡,應之於人則在脾,若脾陽充足、脾氣健運,則水谷可化,四肢百骸得養。若脾弱土敗,則易患腹瀉下利。此時應當健脾。大暑時節應謹防「因暑貪涼」。
  • 婦科諸症氣虛血熱者——益氣清經湯
    【功效主治】 益氣固衝,清熱調經。主治女子崩中漏下、經水過多,或赤帶腥穢之偏於氣虛血熱者;產後胞宮熱鬱,惡露淋瀝不止用之亦佳。【方解】 方中黨參、黃芪、白朮益氣補虛;黃芩、牡丹皮、山梔子清熱涼血:更用生地黃、白芍之養血斂陰;蓮蓬炭、荊芥炭之止血固經,而收療崩息漏之效。然治病古有「不可早投清滋、專事固澀」之訓,恐有留瘀之患。
  • 呃逆、胃下垂、月經過多、眩暈、哮喘,補中益氣湯的6個例子
    證為中氣下陷,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故呃聲連連以求自救。投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處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黃芪100克,紅參12克(切片),炒白朮20克,當歸15克,陳皮12克,炒內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紅棗10個,生薑10克(打碎)。7劑,水煎服。
  • 千古名方補中益氣湯的拓展使用,字裡行間不離中醫辨證!
    前言:補中益氣湯是金元時期醫家李東垣所創立,主治脾胃虛弱,氣虛不能升清,中氣不足引發的諸多問題,臨床應用非常廣泛。臨床方面,極為重視脾胃病的治療,別出心裁的闡述脾胃與元氣之聯繫,方藥配伍靈動活潑,醫學造詣建樹頗深,創立「補中益氣湯」,他認為脾為太陰溼土,其用為陽,陽氣主升,脾能升清才可以化氣滋血,營養五臟。受飲食饑飽,憂思惱怒,勞役過度,損傷脾氣,形成脾不升清而下陷,胃不降濁而上逆的病證,治療以溫燥升清法,組方調整脾胃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