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記憶中的夏天是怎樣的?是梅子在唇齒間酸甜的感覺呢,還是芭蕉初長,綠陰映襯到紗窗上的影子?不過,這樣的夏天大概是屬於那些心懷浪漫之人。
在我的記憶中,以前就算是沒有空調,一家人也是能夠清清爽爽地度過整個夏天的。但是現在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氣溫的提升,空調已經成為了每家的必備之品。可就算是科技發達的現在,每年全世界的中暑人數也還是在不斷地攀升,甚至像熱痙攣和熱射病這種詞語也逐漸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防暑祛暑就成為了全家老小迫在眉睫的方針政策。
其實我們平常說的中暑很籠統,中暑這個疾病是有一套完整的體系的。中暑在西醫上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重症中暑又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其中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而在中醫上,暑病則分為「冒暑」、「傷暑」以及「中暑」,他們的嚴重程度是依此遞增的。
咱們分別來看看。首先,「冒暑」是感受暑熱,傳入腸胃而致的疾病名稱,主要症狀是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噁心嘔吐、頭重眩暈等症。在《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中記載:「尋常感受暑氣,致腹痛水瀉者,乃胃與大腸感邪之故,或噁心嘔吐者,乃胃口有痰飲,而又感邪之故,此皆名冒暑,是暑病之輕且小者。」這說明了冒暑其實是一種暑病輕症,平時我們服用一些保濟丸或者藿香正氣水就可以緩解,不過大家記得要辨證。
再有就是「中暑」。「中暑」屬於比較嚴重的疾病類型,就是我們平時看見的那種突然在大街上暈倒的人,他們的普遍症狀有:突然發病、頭暈痛,噁心嘔吐,身熱,煩躁,無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和手足厥冷等。碰到這樣的人,咱們也別把脈辨證了,直接送去醫院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您真要是想出份力,過後送去一點生脈飲就可以了。
最後就是傷暑,這傷暑夾在兩個病中間不上不下的,可著實有些令人頭痛。這傷暑又稱「感暑」,指夏季傷於暑邪,出現身熱,多汗,頭痛無力,氣少倦怠,易感冒、噁心、胸悶、口渴喜飲,脈虛數的疾病證候。假若身體虛弱,抗病能力低下,對炎熱的氣候不能很好適應,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散熱機能發生障礙,則易發中暑。
另外,這傷暑還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古代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陽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溼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這種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但由於近代人們生活、生產和保健條件的改善,人們也重視預防,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病例並不多。
而「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即所謂「靜而得之者為陰暑」。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均可導致風、寒、溼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正如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嶽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此症。
那傷暑用什麼藥好呢?
這裡推薦大家使用一下清暑益氣湯,中成藥名是清暑益氣丸。它為祛暑劑,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有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等症之人。不過此藥不適用於暑熱夾溼者。
這個方子中有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都是一些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品。像方中的西洋參,它可以益氣生津、養陰清熱,跟西瓜翠衣合起來可以清熱解暑,共為君藥。而荷梗可以解暑清熱,又可理氣寬胸;石斛、麥冬能夠助西洋參一臂之力,起到養陰生津的功用,我們稱其為臣藥。黃連苦寒,其功專於瀉火,加入此藥也是為了增強清熱祛暑之力。還有知母苦寒質潤、滋陰瀉火,竹葉清熱除煩,甘草、粳米益胃和中,都是此方不可缺少的成員。
這個方子的組成,主要是考慮到暑熱氣津兩傷證多是因為暑熱外侵,耗氣傷津所致。而這個「暑」其實就是「溫」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現,是非常熱的。暑為陽邪,是盛夏炎熱的火熱之氣所化,陽邪最容易傷的就是陰津。所以暑熱宜清,氣津傷宜補。不過,若是單用益氣生津,那暑熱不除;若只清熱解暑的話,則人體的氣津則很難恢復。所以治療的時候宜清熱解暑與益氣生津合法。
很多人會問,這清暑益氣湯怎麼跟我知道的不一樣呢?
沒錯,我說的這個清暑益氣湯是《溫熱經緯》的王氏清暑益氣湯,還有一種是李東垣在《脾胃論》裡提到的李氏清暑益氣湯。李氏的湯含有黃芪、蒼朮、升麻、人參、澤瀉、陳皮、白朮、麥冬、當歸、炙甘草、青皮、黃柏、葛根、五味子、神曲等藥。
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溫熱經緯》的王氏清暑益氣湯與《脾胃論》的李氏清暑益氣湯均能清暑益氣,主治暑病兼氣虛證。但王氏清暑益氣湯用西洋參、西瓜翠衣、荷梗、黃連、知母、石斛等涼潤之品除清暑益氣之外,重在養陰生津,宜於暑熱傷津耗氣證。而李氏清暑益氣湯用人參黃芪、蒼朮、白朮、橘皮、青皮等溫燥之品,清暑生津之力略遜,但重在健脾燥溼,故用於元氣本虛,傷於暑溼之證。
除了服用中成藥之外,還可以給自己煲點綠豆粥。材料用綠豆100克,大米100克,紅糖100克就夠了。做法也很簡單,紅糖加水熬溶,過濾,除去沉澱物,收取糖水。綠豆、大米分別淘洗乾淨。先將綠豆放於砂鍋中,注入清水1200毫升,大火燒至綠豆開裂,再下大米。繼續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熬成粥,加入糖水,攪勻,再熬5分鐘。分2~3次服,每周服2~3劑。別小看這綠豆粥,本品可是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解暑除煩的作用。適用於中暑煩渴,癰腫熱毒,下肢脹滿,小便不通,口乾,瀉利等病症。
還有一點需要我們注意,中暑患者應採用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因為大量飲水不僅會衝淡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性排汗亢進,使體內水分和鹽分進一步大量流失,嚴重時可導致熱痙攣。
除了清暑益氣湯之外,大家還有什麼私藏的寶貝中成藥嗎?如果有的話,不如在評論裡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羅博士講解《醫學衷中參西錄》系列的語音課程再次更新開播啦!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馬上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倫書院」,打開書院每天推送的文章,即可收聽到羅博士為大家講解的民國名醫張錫純的經典藥方與醫案,保證喜歡學習中醫知識的您聽了會有所收穫哦!
👇 長按識別或掃一掃二維碼 👇
進入公眾號大倫書院
收聽羅博士講《醫學衷中參西錄》
有獎徵文
如果您也有與中醫不得不說的緣分,可以將您的故事落筆成文隨時投遞給我們,文章請以word文檔的格式投遞至我們的郵箱:
syyuandongli@sina.com
投稿的文章請保證原創,並附上您的微信暱稱、姓名、電話、地址等聯繫方式。我們篩選後會向作者獲取授權,刊登在頻道的欄目中,一經刊載,將為您送上羅博士的親筆籤名書哦~
感謝大家的積極反饋,我們期待您能夠將您與中醫的故事分享給我們與更多的蘿蔔絲,讓更多的人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1、本公眾號原創文章版權歸本號所有,如需轉載請給編輯留言,並標明出處。禁做商用。
2、本公眾號所轉載文章僅供大家學習交流,均在合理使用範圍內。若所引用的圖片來源、數據來源、文字版權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其他權利,煩請告知編輯,編輯將立即改正或刪除。
3、本公眾號擁有羅大倫博士之肖像權,如有未經允許,擅自使用者,本公眾號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4、本公眾號由北京市中喆(瀋陽)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支持,本號將對任何未經授權轉載、亂作商用以及經警告拒不刪帖等侵權行為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