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內容分發策略,及運行機制是怎樣的?

2020-12-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為一個優秀的內容問答社區,知乎在內容分發上的許多做法值得學習。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講解,推薦給對內容分發感興趣的童鞋。

知乎已然成為中文網際網路世界最大的內容問答社區。

十年磨一劍,知乎所積累的海量高價值內容就是其最寬闊的護城河。可正因其海量,如何將內容高效的分發給需要它的人,就成了關鍵問題。

傳統的解決方案是搜索。通過明確的用戶檢索詞完成內容與用戶意圖的關聯。這是人找內容的時代。

知乎的內容分發策略卻不止搜索,還有推薦、想法和熱榜。

為什麼知乎要將他們作為內容分發的策略?這些策略背後又有怎麼樣的運行機制呢?

一、基於算法的分發—推薦

推薦系統想必大家不陌生了,現在不管做電商、做社交、還是做內容,如果不弄個個性化推薦,都不好意思出門。

但要搭建一個推薦系統,有三個步驟是必須的:理解內容,理解用戶,構建規則。

知乎也是如此。

不管是搜索系統還是推薦系統,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完成人與內容的高效精準匹配。

為了到達這個目的,理解內容和用戶就成了必經之路。

那麼,首先應該怎麼理解內容呢?

1. 理解內容

比較常見的理解內容的方式是分類。比如up主在B站上傳視頻時需要填寫投稿內容的分類,這就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分類。

在知乎也一樣,頻道、分類、話題都是對內容的分類。而內容分類往往呈現結構化的特點。比如,程式設計師小李下班在地鐵上覺得網易雲音樂今天推薦的歌單真難聽,他就可能打開知乎去音樂app分類的子分類網易雲音樂類目下瀏覽其他人的好歌推薦。

因此,從音樂app類目到網易雲音樂子類目,內容分類的結構化特點其實表現的是一種包含關係。這種分類的細化當然不是無限細分,它最終要指向某個具體的內容。

那該如何繼續向下去理解處於分類末端的具體內容呢?最常見的方式是貼標籤。比如給一首歌貼上類型、時長、所屬專輯、歌手等標籤。

這些標籤之間並不是包含關係,而是平等關係。將它們聚合在一起就能從多個維度理解內容。

2. 理解用戶

同樣的,既然能夠給內容打標籤,自然也能給人打標籤。給用戶打標籤還有一個專業的名字,叫用戶畫像。

提到用戶畫像,自然很容易聯想到年齡、性別、學歷、地區這些基本的人口學標籤。但對於構建推薦系統更重要的是用戶行為標籤。

用戶在知乎的每一次關注、點讚、分享、評論、收藏,都是一次行為標籤。

這些行為標籤之間雖然並不是包含關係,但卻有不同的權重。分享的權重肯定大於評論,評論的權重肯定大於點讚。這一點在幾年前b站源碼洩露的時候已經被實錘。

有了這些多維度的標籤,就可以建立用戶畫像系統。然後就能搞點事情,比如大數據殺熟?

3. 推薦規則

理解了內容,理解了用戶,下一步自然就是想辦法精準連接用戶意圖和內容。

知乎採用的是用戶和內容相結合的協同過濾。

這裡有個詞,叫協同過濾。什麼是協同過濾呢?

打個比方吧。

先來說基於用戶的協同過濾。程式設計師小李除了愛聽歌,還喜歡喝酒,他覺得喝完酒寫代碼更有靈感,所以喜歡研究各種口味的酒。於是,推薦系統就會找到跟小李一樣喜歡研究各種口味酒的用戶,然後將這些用戶關注的與酒相關的內容推薦給小李。再來說基於內容的協同過濾。設計師小王和產品經理小武在程式設計師小李的薰陶下,也養成了喝完酒幹活的習慣。有一回,他們都瀏覽了如何健康的飲酒和菠蘿啤為什么喝不醉這兩個回答,於是推薦系統就認為這兩個答案有更強的相似性。在小李瀏覽了為什麼菠蘿啤喝不醉這個回答後,推薦系統就可能將這篇回答推薦給小李。

因此,當你打開知乎首頁,看到給你推薦的那些內容,就是基於你過往的瀏覽、點讚、評論等行為標籤計算得來的。你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在為自己可能接受到的信息投票。

二、基於社交的分發—想法

1. 如何分發

與基於算法的內容分發相同,在知乎想法頁,同樣能根據用戶的主動關注實現個性化推薦。這被稱為基於社交的內容分發。

這很好理解,人人都是自媒體,你可以選擇關注任何你喜歡的用戶。然後這些用戶發布的內容聚合在一起,以feed流的形式展示在你眼前。相比算法分發,使用社交分發內容,用戶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權。也更強調被關注用戶的內容輸出能力。

梳理社交分發內容的過程,大概可以概括成:內容 – 關注用戶 – 更多的用戶。

連接內容和關注用戶的,是關注行為;連接內容和更廣泛用戶的,是關注用戶的分享轉發行為。

所以這樣的內容分發策略是強依賴關係鏈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是最典型的代表。

2. 什麼內容適合社交分發

這就要求內容需要具備兩種價值:內容價值和分享價值。

內容價值是內容本身的價值;而分享價值是分享行為帶來的社交價值。

那麼如何創造內容價值和分享價值呢?答案是:信息量。

內容的本質還是信息,度量信息的最小單位是比特。度量方法簡言之,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越小,則信息量越大。有洞見的行業觀察、頂級學霸的高光生活、出人意料的短視頻,這些內容都不屬於日常生活中的常規事件因此他們有足夠大信息量。

3. 社交分發內容的窘境

能夠穩定生產大信息量內容的用戶,畢竟是少數人,他們也有一個專業的名字,叫KOL。因此,社交分發內容很容易就會形成馬太效應。大部分分發流量被少數頭部KOL所控制。

所以,抖音會重金挖人、微博會扶持腰部KOL、網易雲也扶持獨立音樂人,都是為了讓社交分發更可控。

三、熱榜

1. 熱榜內容分發策略

打開知乎首頁,還有一個內容分發渠道—熱榜。

熱榜的推出是為了有深度的討論全網熱議話題。有深度體現的是專業性,這是知乎一直以來的知乎的社區氛圍,熱議話題體現的則是時效性。

按官方給出的熱榜熱度的說法:知乎熱榜中的內容熱度值,是根據該條內容近24小時內的瀏覽量、互動量、專業加權、創作時間及在榜時間等維度,綜合計算得出的。

2. 時效性

本文由@Lcarusd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深度思考:微信看一看背後的內容分發機制(上)
    一個優秀的內容平臺,一方面需要擁有持續生產獨特內容的內容生態,另一方面需要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機制來篩選優質內容並高效分發至每個用戶。本文作者以微信看一看為線索,記錄了自己關於內容分發的諸多思考,與大家分享。
  • 裂變哥:知乎精準獲客之平臺機制
    裂變哥知乎主要有3個機制。1、帳號權重機制。帳號權重機制,每個平臺都有。權重越高,引流效果會越好。不明白本質的人,直接就放棄了……知乎帳號有兩方面權重:鹽值和創作者等級。鹽值分為5部分,主要得分項是內容創作和社區治理:舉報、眾裁官、答問題、寫文章。創作者等級分2部分,主要看內容質量和內容影響力。
  • 保守的豆瓣和求變的知乎
    這個答案毫無疑問會是知乎。知乎經歷過戰爭,但事實上,不管是悟空問答的挖角大V還是微博力推的微博問答,幾乎都沒有影響知乎構建的知識生態,這背後源於知乎那套足夠皮實的"內容生產-消費"機制。在這套能自我循環的產品機制下,知乎儘管經歷了用戶的激增,內容生產端的調性不可避免從原來的高知內容轉換成更多人關心的大眾內容。看「卷積神經網絡到底有什麼意義?」
  • 床長人工智慧教程——詳解Android的事件分發機制
    在開發中,事件分發機制是一塊比較重要的知識體系,了解並熟悉整套的分發機制有助於更好的分析各種點擊滑動失效問題,更好去擴展控制項的事件功能和開發自定義控制項,同時事件分發機制也是面試必問考點之一,如果你能把下面的一些事件分發當場畫出來肯定加分不少。廢話不多說,總結一句事件分發機制很重要。
  • 百家號內容(推薦機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徹底掌握分發技巧
    十分抱歉斷更兩天是在太忙了,讓小夥伴們久等了,今天的話題是了解百家號的分發機制百家號的小夥伴們最關心的推薦,它是我們閱讀的基礎,只有我們推薦量大了才能更好的發展,擁有更多的粉絲意味著我們擁有更多的變現能力。
  • 短視頻能否被你看到,取決於APP分發機制
    至於你想要買的商品能不能出現在超市貨架,就取決於分發的上遊,採購策略。內容分發在我們的生活中處於一種什麼樣的位置?很重要,就像眼睛,他決定你能看到什麼,你在網上能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被人為刻意安排的。大部分人為分發方式是編輯對內容原做篩選,打標籤,然後配置在不同的資源位,比如常見內容平臺的banner廣告,頻道推薦,以及內容關聯推薦等。人為分發,工作量主要在於內容資源的輸入和輸出。常規位置是固定的展現位,比如內容平臺,通常是編輯希望你看到的,這些是常規位置。
  • 知乎探索多元化內容生態:繼再試水短視頻後,又推自製內容IP
    知乎副總裁張榮樂稱,該自製內容為知乎推出的「全新內容生產與消費場景」,希望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內容形式,不同的分享視角,幫助分享創造者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不僅如此,今年「雙11」也有知乎的身影。全新內容生產與消費場景據了解,作為一檔定位於「新知分享」的節目,「新知青年說」通過線下主題演講、線上播出的方式製作完成。其內容將以每月一期的頻率推出,每期圍繞不同主題,邀請六位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創作者作為嘉賓線下開講,並於知乎、騰訊視頻等平臺上線直播及持續分發。
  • 2020,知乎的終局戰爭
    但這才是能夠沉澱的有價值的內容。我們好像已經很久沒在知乎看到有價值的內容了,我們在知乎的關注信息流已經被熱榜佔據,以致於點開十幾個關注對象,他們要麼殭屍,要麼動態時間線驚人的一致。這對一個分發內容社區來說,是災難性的。於是,知乎是有問題的。知乎的問題,主要由以下幾點構成:知乎的問題庫存告急。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不同的時期側重也有所不同,早期(2011-2014)主要針對內容質量和社區建設;中期(2015-2018)則是用戶增長、社區氛圍和內容分發;近期(2018-至今)則主要戰略放在商業變現和社區建設上。第三、精確內容分發光有好的內容還不夠,還需要讓目標用戶能夠精準的看到,在產品初期就通過加入頁面導航、排序、推送算法等優化內容的分發(2012.9、2013.11、2014.12);加入話題功能,讓同一行業的問答能夠跟容易被用戶發現(2016.11);也推出不同的分發模式,包括關注、推薦、熱榜等等,同時加強用戶社交關係,通過社交關係來分發內容。
  • 知乎,成也社區難也社區
    如何設計一套供銷機制,做到內容與人的有效連接是核心痛點,需要平臺提供成套的工具和運行機制來解決。為了構建平臺的內容生態,需要覆蓋廣泛的話題,吸引到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人群。同時還要保證內容的質量,使用戶能從平臺內容上獲益,需要平臺對優秀創作者有足夠的粘性。
  • 百度宣布打通移動產品內容分發機制
    將「信息和知識」作為自身移動生態核心的百度,計劃在今年內打通百度系應用內容分發,讓創作者一次發布就觸達10億用戶。百度移動戰略升級成效明顯:繼承百度搜索經典品牌的百度App,其日活用戶數量達到2.3億,人均使用時長得到30%增長,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次數也增長98%。
  • 海量海洋衛星數據,在線實時發布,海洋衛星數據分發系統投入運行
    摘要: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製開發的海洋衛星數據分發系統正式投入運行,海量海洋衛星數據,在線實時發布,通過該系統,廣大用戶可以查詢和下載需要的海洋衛星數據,為用戶獲取海洋衛星數據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 豌豆莢設計獎升級 打造流量內容品牌三維一體新分發
    阿里應用分發總經理梁延俊表示,在完成碎片分發渠道整合後,下一步阿里應用分發將專注於提升用戶服務力,強化內容分發布局,實現新分發模式,這意味著,「誰能洞察人心,誰最終流行,」他表示,阿里應用分發將踐行流量、內容、品牌三維一體的新分發模式,第一步就是升級豌豆莢設計獎。  豌豆莢設計獎全面升級 三維一體新分發模式
  • ROI 超 10 流量倍增,知+ 打通內容電商帶貨新賽道
    但隨著當下流量增長的紅利正在消退,內容營銷已成為企業運營的標配。作為綜合性知識內容平臺,知乎平臺上沉澱著大量與「購物建議」相關的問答互動,這也使知乎具備了最適合「種草」的天然土壤。基於平臺上日漸龐大的求購選品類問答體量,與快速增長的種草類內容消費量,我們也從中挖掘出了海量的用戶需求與產品內容的發展趨勢。
  • 拼多多稱知乎回應是謠言,知乎發聲明稱拼多多身份真實無誤
    拼多多稱知乎回應是謠言,知乎發聲明稱拼多多身份真實無誤今日,拼多多回應自家員工加班後出事的知乎回應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一時之間大家都在猜測網傳截圖究竟是真是假,在這關鍵時刻,拼多多官方作出了「關於拼多多同事張某霏意外離世的說明」,說明中顯示:該女子於2019年7月入職拼多多,北京時間12月29日凌晨1點30分,在與同事一起走路回家的路上突然捂腹,暈厥倒地,同事立即呼叫120送往烏魯木齊本地醫院
  • 知乎副總裁高強:尋找內容的增長張力
    創作人專業性的內容解讀、「藍大仙人」這個令年輕人認可的普通用戶以及知乎平臺的助推,其實都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了助力。高強表示,知乎問題的平均流通時間長達18個月。這些有價值的優質內容,正在知乎平臺上幫助品牌進行重要的用戶資產運營。當然,成績背後少不了平臺的運籌帷幄,知乎必然是在內容創作、傳播、轉化等環節採取了行動。首先,是去賦能更多和「藍大仙人」一樣的創作者。
  • 尋找內容的增長張力|專訪知乎副總裁高強
    高強表示,知乎問題的平均流通時間長達18個月。這些有價值的優質內容,正在知乎平臺上幫助品牌進行重要的用戶資產運營。當然,成績背後少不了平臺的運籌帷幄,知乎必然是在內容創作、傳播、轉化等環節採取了行動。首先,是去賦能更多和「藍大仙人」一樣的創作者。
  • 在知乎,編啥能月入40萬?
    知乎副總裁、會員事業部負責人張榮樂總結知乎付費用戶快速增長的原因時亦表示,「一是善挖掘,為會員業務源源不斷輸送了優秀創作者和用戶;二是知乎更聚焦,切準了與自身契合度最高的細分區域。」順著這個邏輯,從「知乎 live」到「想法」再到如今「鹽選專欄」、「視頻號」,知乎都是在尋求新的內容分發機制。
  • 快手科技副總裁餘敬中:傳受機制、分發機制、商業模式,社交網際網路...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線上新消費高峰論壇」上,快手科技副總裁餘敬中在題為《短視頻/直播+:產業融合新生態》演講中提出,社交網際網路平臺對於傳播業帶來三方面變革:一是傳受關係的變化,過去僅僅是一個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關係,現在多重關係一體化;二是分發機制的變化,過去是千人一面,現在有了算法的網際網路
  • 如何評價知乎做視頻?
    今年4月23日,「知乎政務」提出了幾個有趣的問題:「電影裡太空飛船爆炸時會發出巨響,真的會這樣嗎?在太空中說話是種怎樣的體驗?」航天員王亞平以視頻的形式給予了回答。如果以傳統的圖文形式回答,「剛下飛船」的王亞平很難找出整塊時間撰寫文章,這會大幅降低時效性。視頻的優勢在此時便顯露無疑,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可以隨錄隨播。在知乎的傳統中,創作者被視為「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