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副總裁高強:尋找內容的增長張力

2020-12-13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為專欄作者深響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營銷新引擎原創 · 作者|雪寧

如果說未來有什麼是每個品牌都要做、且會為此持續增加預算的,「內容」一定是答案之一。

據艾瑞諮詢的報告顯示,有41.8%的受訪廣告主願意在未來一年內為內容營銷增加預算。同時在對「2020年廣告主預計未來一年將增加營銷預算的廣告形式」的調查中,內容營銷所佔的比例也達到了51.7%。這也從另一角度反應了企業營銷戰略向「內容」的傾斜,內容戰略成為整體增長的重要組成。

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以更多元、創新的內容來博取消費者的關注。內容在企業經營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但在企業心中關於「內容」也並非沒有疑惑:比如內容形式如何選擇和整合,內容如何產生長尾效應,從內容到變現的路徑如何縮短等等。

「好內容有持續增長的紅利。在內容戰略下,企業的短期效益和品牌建設可以兼顧。」知乎副總裁高強在接受營銷新引擎&深響採訪時表示,好內容有可供參考的方法,而合適的內容資產運營方法也有著引領企業增長的強大能力。

「好」內容長什麼樣

內容營銷是廣告行業「聚光燈」下的明星,但「好內容」的長期運營才是企業制勝的法寶。

高強認為,雖然好內容是非標品,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但確實有一些可供參考的標準和創作方法。真正好的商業內容必然要符合兩個價值——對C端用戶的商業價值,以及對B端客戶的商業增長價值。

對於C端用戶而言,好內容首先得滿足用戶作為「人」的多元化內容需求。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用戶對信息質量的要求正逐步提升。因此,好內容的信息傳遞密度要提得更高,通俗來講就是更多高價值的內容和乾貨,才能博得消費者的青睞。其次,年輕用戶對品牌或產品的信任模式已經從「垂直信任」轉為「水平信任」,高強表示,以前人們總是聽從權威人士和機構的評價,但現在年輕人更傾向於聽取周邊人的意見,平等交流建立起來的的認可會帶來更高的信任感和更強的歸屬感。

對於B端客戶而言,好內容要同時滿足短期效果和長期增長。

內容的短期效果不必多說,只要是做投放,無論在流量還是效益上都能有所體現。但有雄心的企業眼光一定更為長遠,因此對於好內容的要求還會包括能夠帶來更高價值的長尾性、沉澱性。通過積累內容資產,企業可以實現指數級的效益增長。而沉澱下來的優質內容,又可以在每一個短周期內給企業帶來持續的商業回報,這其實也是一種良性的正向循環。

理論明確,但實際情況下實現這一切可能並不容易。用戶愛看的內容和企業想要傳播的廣告,其實在絕大多數場景下難以兼容。但高強在採訪中表示,衡量內容質量與營銷效果最基礎的指標是用戶價值。精心創作的商業內容,是可以滿足用戶多元化的內容需求併兼具商業價值的。

不久前,央視報導了一位名為「藍大仙人」的知乎用戶。通過知乎的「好物推薦」,他在自己的智能電視測評文章中嵌入了電商平臺購買連結,出乎意料地實現了超過4000萬的帶貨成績。創作人專業性的內容解讀、「藍大仙人」這個令年輕人認可的普通用戶以及知乎平臺的助推,其實都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了助力。

高強表示,知乎問題的平均流通時間長達18個月。這些有價值的優質內容,正在知乎平臺上幫助品牌進行重要的用戶資產運營。

當然,成績背後少不了平臺的運籌帷幄,知乎必然是在內容創作、傳播、轉化等環節採取了行動。

首先,是去賦能更多和「藍大仙人」一樣的創作者。

高強表示,目前知乎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賦能創作:一是幫創作者在市場上贏得名聲,二是給予他們收益上的回報,三則是通過知乎C端的用戶平臺體系賦予創作者成就感。就目前看來,知乎已有不少創作者為眾多企業帶去了不錯的增長。

其次,是為企業提供便利。

今年,知乎上線了平臺級內容服務解決方案「知+」。在內容生產環節,知+幫助有內容生產能力的企業尋找選題、生產更具用戶價值的好內容;同時也為缺乏內容生產能力的企業匹配創作者和優質內容。在內容分發環節,前排推薦、原生場景的流通以及搜索結果的順序都可以進一步放大好內容的聲量。與此同時,知+提供的互動組件,讓用戶在內容消費場景中沉浸式的轉化,產品信息在高價值內容中被用戶瀏覽,進而產生興趣、被種草然後消費,既滿足了用戶需求又滿足了企業的增長需求。

談到知+的價值,高強表示,知+不僅是知乎商業化增長的推動力,還解決了行業裡客戶們的焦慮,也適配了消費者的內容消費趨勢。

由「內容營銷」走向「內容戰略」

再強大的武器,也要知道如何使用才能發揮出威力。好內容的形態已顯現,隨之產生的問題便是如何更好地運用。

不難發現,現階段內容營銷最常見的玩法是還是流量邏輯,即在仍有一定流量紅利的內容平臺上大規模、集中投放娛樂性內容。但存在的問題是,這類內容的時間周期很短,營銷效果即停即消失,無法實現內容沉澱。

高強認為,首先應該重視帶來長期價值、有更多信息增量以及能為用戶帶來價值的內容。這類內容信息密度高、專業性強,因此信任度更高。同時內容還可以被搜索、分享,具備自生長和互動的力量和出圈的可能性,可以實現消費決策全鏈路的貫穿,縮短消費決策周期。

其次,是將此類內容累積成為企業的內容資產,進而轉化並沉澱為高用戶價值的「內容池」,以此與用戶建立長期穩固的連接。相比客戶無法掌控和擁有的「流量池」,「內容池」既屬於平臺又屬於客戶,可以越長越大,也可以變成企業自己的陣地。因此這一方法才是企業進行用戶資產運營、長尾收穫內容紅利和實現指數級增長的途徑。

此外,建立內容池是企業的第一步,在這之後還有進一步的模式升級。

高強告訴「深響」,未來企業推動商業增長的模式,將會展現出從單一的「流量池」模式向「流量+私域+內容池」模式升級。其中,流量主要負責助推內容產生熱度、形成熱點話題;私域幫助企業與用戶進行更深層次交流,不過私域相對來說更像一個「容器」,關鍵要看在裡面裝什麼。而私域都應該配套高價值的「內容池」,高頻次激勵私域流量保持活躍和持續轉化。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的企業增長,也會從「內容營銷」向「內容戰略」的升級。因為目前已經有企業完成了從流量廣告到內容營銷的升級,對長期內容運營價值更為重視的他們必然還會尋求模式的再次升級以便適應消費者的變化和行業整體的發展。所謂「內容戰略」,便是將內容的價值進一步抬升,以此來全面引領企業的增長。

而在升級的過程中,知乎無疑已經加入其中,並逐漸成為了企業建立「內容池」最不可忽視的平臺。高強表示,知乎正幫助每一個企業客戶打造基於「內容池」的企業陣地,沉澱和激活在知乎的自然流量。

未來,眾多企業都可能會面對持續增長的壓力,單純依賴廣告流量已經難以維持增長的動力,用「用戶資產運營」來替代「單一用戶數量增長」,用升級優化的「內容模式」取代過時的營銷方式,才可能是為企業打開增長「新大門」的鑰匙。

以下為營銷新引擎&深響整理後的部分採訪實錄:

Q:業內都說內容營銷要做「好內容」,您認為在知乎上優質的好營銷內容必備特徵是什麼?對於品牌而言,在創作方面有沒有可複製的方法論?

A:好的商業內容要符合兩個價值:對C端用戶的商業價值,以及對B端客戶的商業增長價值。知乎的使命是「讓每個人高效獲得可信賴的解答」,從這樣的使命中可以看到,有價值的「可信賴的解答」就有很大可能是「好內容」,而由品牌回答的、可以幫助用戶找到自己的解答的內容,就是好的商業內容。

好內容的創作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但確實有一些可供參考的方法。比如在選題上,需要找到體現用戶共同需求的問題,並與站內的熱度話題結合。在創作上,還要注重打造吸引用戶的人設,以實現長期高效的用戶溝通等等。

知乎商業化團隊今年推出了平臺級內容服務解決方案 「知+」,可以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最符合知乎內容生態和平臺價值的內容解決方案,在內容生產、流通、轉化各個環節提供對應的工具和服務,也是實現規模化、高價值的內容生產非常好的抓手。

Q:如何平衡內容質量與營銷效果?知乎在這其中可以為品牌提供哪些幫助?

A:最基礎的指標是「用戶價值」。現在,消費者對信息質量的要求在提升,特別是年輕消費者。這意味著我們傳遞信息的密度就要提高了,要增加其中的乾貨。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年輕用戶對品牌或產品的信任模式已經從「垂直信任」轉為「水平信任」,也就是說,以前人們聽從上一級權威機構、權威人士對某事的評價,但現在年輕人則傾向於聽取周邊人的意見,因為平等的交流會帶給他們更多認可度和歸屬感。知乎、抖音、快手、小紅書上的內容很有意思,就是因為參與交流的用戶都是平等的,給用戶「水平」的感覺。

Q:品牌在知乎這一平臺上該如何去做長期運營?目前很多品牌投放核心還是在曝光上,知乎在效果轉化方便有哪些進展?短期效果和長期品牌建設兩者可以在知乎上兼顧嗎?

A:在我看來,品牌要做短期效果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短期效果和長期運營兩方面都要抓,只抓一方面肯定會比較被動。短期效果自不必說,但傳統的一次性投放模式無法幫助企業更好地沉澱。真正有雄心的企業一定會關注長期效果,當然這也與企業的階段發展和規模等各種因素有關。

所以,知乎實際上在做的是有價值的事。在實操中,由於社交環境下低級內容會「被互動」,招致負面評論,所以要關注如何將品牌故事中大量的原始素材轉化成優質的商業內容。知乎問題的平均流通時間則長達18個月,它的長尾性和沉澱性能帶來更高的價值,有價值的優質內容能幫助品牌進行重要的用戶資產運營。

像知乎這種內容平臺,不適合通過轟炸式投放來掙快錢。舉個例子,假設某企業連續三年在電視、流量平臺、內容平臺投放相同預算,當第四年停止投放後,視頻平臺隨著節目的停播、流量平臺隨著流量的消失,不再讓品牌有收效。但在內容平臺上經過三年的內容積累,點讚數已經從早期的幾十漲到成千上萬,這種指數級的增長是不會停止的。

目前,企業對內容助力商業增長的價值總體上都是認同的,過去兩三年這個認同的進程就已經開始了,現在只是在加速,這也是知乎每年商業收入能保持較快增長的原因。未來,年輕的「企二代」們逐漸上位,他們眼界很高,對新生事物非常敏感,更易接受長期內容建設這樣的東西,這個市場也就會不一樣。

正如我剛剛提到的,通過積累內容資產,可以長期幫助企業實現指數級的增長效益。而反過來,沉澱下來的優質內容,又可以在每一個短周期內幫助企業帶來持續的商業回報。所以如果我們從長期價值來看,在內容戰略下,短期效益和品牌建設是可以兼顧的。

Q:知乎如何平衡創作者的要求和客戶的需求?

A:創作者在知乎的整個生態當中是極其重要的。當內容和用戶越來越多,這個生態就越來越好,對於企業而言就意味著消費者越來越多,他們就願意更多地與知乎聯動以及投入預算,反過來知乎就有更多的資本去培養更多的創作者和內容。

在企業與創作者的商業聯動時,我們要賦能創作,一是通過幫助創作者在市場上贏得名聲;二是給予他們收益上的回報,當然有些創作者不看重經濟利益,或者不喜歡拋頭露面,只是喜歡寫一些東西而已,所以也要看具體用戶;三是通過知乎C端的用戶平臺體系賦予創作者成就感,我們整個創作者生態的拉動都是由這個體系統籌的。

當實現了海量客戶與海量創作者的規模,他們之間也就形成了「N vs N」的匹配規模,真正有意合作的雙方就會被迭代出來,這時候就出現了一種平衡態。在匹配性上也會發生迭代,比如寫教育、寫化妝品等內容的創作者會和企業形成品類上的匹配。從長遠來看,這樣就會形成穩定態,經過磨合,彼此之間就能摸索出讓雙方都滿意的內容套路。

這裡面也牽扯一個行業層面的問題,就是怎麼把內容修改到大家都覺得不錯的一個狀態。我個人覺得還需要一個相對標準的方法論,用現有的經驗為基礎做出行業通用方案。這個模式是可行的,而且內容本身具有先發優勢,就看誰先做起來。

Q:很多內容平臺都在拓展電商能力,知乎在這方面是如何布局的?

A:我們根據內容來研究商品和服務。從「藍大仙人」帶貨的例子就可以看出,這個模式既符合當前商業生態的變化,又迎合了廣告主所焦慮的對解決方案的提升,還符合年輕人消費行為的變化。相比之下,在傳統的實體零售模式中,由於人們沒時間或懶得前往購買,所以即使內容很好,也很難像線上那樣產生特別強的聯動,整個鏈條也就斷了。所以我覺得,內容與商業結合的做法在未來3-5年會更有優勢。

和「流量模式」相比,內容有持續增長的紅利。「流量模式」已經進入存量競爭,成本只會越來越高,而且沒有長尾效應,廣告停投即消失。而「內容模式」具有持續的長尾效應,具備持續轉化的能力。在電商領域,流量入口靠投放,停投即止,而在知乎做內容運營,有點像運營一個淘寶店,不斷優化就持續有流量。

Q:很多品牌可能會認為娛樂性的營銷受眾面更廣,知識性營銷會受眾會偏小,也比較有門檻,您怎麼看知識性內容營銷的潛力?

A:娛樂營銷的底層還是流量邏輯,娛樂內容的時間周期很短,無法沉澱。從長期的內容沉澱和長尾收割的角度看,將基於產品、服務的企業龐大的內容資產轉化並沉澱為高用戶價值的「內容池」,以此同用戶建立長期穩固的連接,這才是企業進行用戶資產運營,長尾收割內容紅利,實現指數級增長的途徑。

另外,知乎的商業化價值絕對無法僅僅用「知識性營銷」來概括。很多企業在多年前就完成了從流量廣告到內容營銷的升級。我們從這兩年的觀察中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長期內容運營的價值,開始對自身的商業增長模式進行再次升級——從「內容營銷」轉向「內容戰略」。知乎是實現這種戰略轉型、為企業建立「內容池」不可忽視的平臺。

Q:您認為做內容營銷未來會有哪些趨勢?品牌能夠抓住哪些機會獲得增長?

A:這個問題我想從大環境下企業的商業增長需求來講。我始終認為,一個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保持持續的商業增長,增長是硬道理,盈利是王道。

隨著網際網路整體用戶規模見頂、流量增長的紅利逐漸消退,單純依賴廣告流量的企業,會越來感受到成本高企、缺乏持續增長動力的挑戰。疫情帶來的生存壓力常態化,更讓很多企業著眼「底線思維」。

那麼下一個增長點在哪裡呢?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用「內容模式」替代「流量模式」,選擇用「用戶資產運營」替代「單一用戶數量增長」來拉動整體商業增長,「內容+」是顯而易見的行業發展趨勢。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尋找內容的增長張力|專訪知乎副總裁高強
    知乎副總裁高強在接受營銷新引擎&深響採訪時表示,好內容有可供參考的方法,而合適的內容資產運營方法也有著引領企業增長的強大能力。「好」內容長什麼樣內容營銷是廣告行業「聚光燈」下的明星,但「好內容」的長期運營才是企業制勝的法寶。
  • 艾菲效果營銷沙龍 | 知乎副總裁高強:建立水平信任,助力客戶商業新...
    8月17日,艾菲效果營銷獎線下沙龍-知乎專場成功舉辦,大中華區艾菲總裁、全球艾菲高級副總裁徐浩宇、知乎副總裁高強、知乎效果廣告運營專家袁超,以及居理新房效果營銷專家祝玲珂,微思敦移動營銷副總裁劉亮等多位嘉賓參加了此次沙龍,並分享了自己的在效果營銷領域的思考與觀點。
  • 知乎探索多元化內容生態:繼再試水短視頻後,又推自製內容IP
    知乎副總裁張榮樂稱,該自製內容為知乎推出的「全新內容生產與消費場景」,希望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內容形式,不同的分享視角,幫助分享創造者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不僅如此,今年「雙11」也有知乎的身影。「『新知青年說』是知乎推出的全新內容生產與消費場景,希望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內容形式,不同的分享視角,為創作者們提供舞臺和聚光燈,幫助他們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被更多人看到、聽到。「知乎副總裁張榮樂表示。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不同的時期側重也有所不同,早期(2011-2014)主要針對內容質量和社區建設;中期(2015-2018)則是用戶增長、社區氛圍和內容分發;近期(2018-至今)則主要戰略放在商業變現和社區建設上。知乎在擴大目標用戶的過程中,在分享內容社區業務會和微博有一定的競爭。以目前微博的用戶量與內容質量的關係為例。擴大用戶會帶來社區內容質量降低的衝突,與知乎的建立初衷、產品定位相矛盾,應該謹慎面對用戶增長問題。作為知識問答社區,內容質量、社會討論氛圍的其最需要保障的重點。目前知乎的內容質量已有下降,應該著力改善,可以從用戶評論入手。
  • 知乎CTO李大海:內容平臺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12月9日,知乎合伙人、CTO李大海近日在LeaTech全球CTO領導力峰會上發表演講,分享了知乎在技術架構,尤其是內容平臺建設中的思考與實踐。     知乎架構全力邁進平臺化階段  作為一家技術公司,知乎在2010年10月立項開發時,工程師只有五人,初創階段的技術升級過程,也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隨後的10年裡,知乎的架構演進先後經歷了單應用、微服務化、平臺化三個階段。目前知乎正處在微服務化到平臺化發展的初期,2021年將是知乎平臺化工作大步推進的一年。
  • 數說2020高考志願填報 知乎「高考志願」相關搜索同比增長383%
    8月12日,知乎發布「數說2020高考志願填報」數據報告,回顧志願填報期間,知乎用戶關於高考相關內容的搜索情況。  數據顯示,高考出分階段在知乎關於「高考志願」類相關檢索詞搜索量較去年增長383%,相關問答瀏覽量新增4.5億次,覆蓋2700+所大學就讀體驗與700+專業過來人就業前景解讀的《知乎志願填報全攻略》被查看2.7億次。
  • 從高德地圖、知乎、樂視等 7 大案例看增長戰略五大維度
    2011 年,知乎創立之初,就邀請了一批優秀的大咖,包括像李開復、雷軍、徐小平,入駐到知乎這樣一個平臺,去產生內容,跟大家進行問答互動。他們是知乎精心邀請的第一批種子內容生產者,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很多的內容消費者,同時也是內容生產者,因為他們可能會問問題,會互動,他們也是知乎精選的種子用戶。在那個時候,知乎是不開放註冊的,要通過邀請碼來完成註冊。
  • 2020,知乎的終局戰爭
    經歷了多年的繁榮之後,知乎在單一垂直領域內的問題已覆蓋完全。有價值的問題越來越難出現,只能依靠熱點虛假繁榮。知乎的內容沉澱速度變慢。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問題更新慢造成新回答的補充變慢。二是知乎長文字的形式在當下是成本較高的消費方式。知乎的價值在逐漸稀釋。回答者來知乎的目是為了洗流量,內容質量與用戶價值的錯位越來越大。知乎沒有處理好內容分發,關於長尾內容,關於新的方向。
  • 首頁增設專區 知乎「死磕」視頻內容
    一系列圍繞視頻內容的操作釋放強烈信號:知乎發力視頻內容,且重點在站內。這與知乎之前力推獨立短視頻App「即影」的邏輯不同,戰略重點從站內站外雙方向轉變為聚焦站內泛視頻內容。儘管知乎相關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視頻』專區還沒有向所有用戶放量」,但北京商報記者身邊大部分人的知乎首頁上方已經新增了一個新板塊-視頻專區。
  • 知乎的內容分發策略,及運行機制是怎樣的?
    作為一個優秀的內容問答社區,知乎在內容分發上的許多做法值得學習。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講解,推薦給對內容分發感興趣的童鞋。知乎已然成為中文網際網路世界最大的內容問答社區。十年磨一劍,知乎所積累的海量高價值內容就是其最寬闊的護城河。
  • 知乎發布雙十一「好物推薦」種草報告,帶貨內容閱讀量破8億
    對比單日數據,11月11日當天「好物推薦」訂單量達到6月18日的3.2倍,GMV實現113%的增長。從品類層面看,3C數碼、家用電器、美妝個護、食品飲料、家裝建材、服飾鞋靴受到知乎網友關注,成為今年雙十一最受歡迎的六大品類。此外,體育用品、白酒、運動鞋包、遊戲設備、腕錶、香水彩妝的銷售額增長迅猛,在知乎平臺表現出了巨大的轉化及消費潛力。
  • 直播過度娛樂化 專業內容的大旗知乎能扛起嗎?
    在為數不多能為專業內容成長保留充足空間的網際網路企業中,知乎是率先將受眾集中到後者的一個,即使是在將其內容視頻化的過程中,這點也沒有被遺忘,知乎直播就是一個典型。而且在這一過程中,知乎直播也通過完善直播功能、沉澱優質內容,建立起一種不同於其他直播平臺的新型內容消費場景。3月初,兩場直播辯論正式拉開了知乎在直播賽道上異軍突起的序幕。當時,肖戰粉絲舉報事件引爆輿論場,法律領域優秀回答者王瑞恩與《逐夢演藝圈》導演畢志飛在知乎直播上進行了兩場精彩的辯論,隨後很快便登上知乎熱榜。
  • 如何評價知乎做視頻?
    據QuestMobile發布的數據,2020年3月,短視頻用戶的總使用時長為131億小時,同比增長80%。在此背景下,知乎開始布局視頻與直播,將視頻和直播的權重提高,又在5月向內容創造者拋出橄欖枝——面向全網招募不同領域的視頻創作者。在外界看來,知乎在視頻方面顯得有些遲緩與謹慎。但實際上,知乎的步調並不能被理解為「順勢而為」或「主動迎戰」。
  • 知乎,網際網路理想國的又一次幻滅?
    在2011年1月末,知乎創業伊始,作為知乎的創始人周源在知乎上寫下這樣一個回答「我期望知乎成為知識型的社交問答網站,大家認同這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貢獻高質量內容的地方,把自己擅長的領域知識,積累的經驗和思考過的觀點都分享出來。」正如周源所想一般,知乎起初的邀請制使得知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具有很強的學術與專業氛圍的,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在知乎社區裡交流、分享並學習新的知識。
  • 知乎去哪兒
    原標題:知乎去哪兒2017年8月底,自媒體作者「惡魔奶爸」發布消息,表示今日頭條出錢籤了300多個知乎大V做內容,知乎的內容創作者被搶完了。一時間,選擇為了輸出內容本身留在知乎,還是為了現金補貼出走今日頭條,成為了當時創作者們熱議的話題。
  • 內容帶貨閱讀量破8億,知乎才剛剛起步
    從「為愛發電」到「內容帶貨」在此之前,知乎上的很多答主和B站的up主一樣,都是「為愛發電」。「混」知乎有5年之久的美物嗅嗅告訴記者,「知乎是以知識分享為起點打造的平臺,作者的認同感主要就是寫文章和回答問題。」
  • 小紅書出圈 知乎是不是應該顫抖?
    根據小紅書《2021生活方式趨勢關鍵詞》數據顯示,2020年小紅書上運動健身和美食筆記的發布量同比增長均超過了300%,2020年有超過13億人次在小紅書搜索過美食相關內容,其中2月美食品類DAU一度超過美妝,成為第一垂類。
  • 在知乎,編啥能月入40萬?
    知乎上擁有超過3300萬個問題和1.3億個回答,是文字創作者轉視頻的富礦,放著這個天然優勢給別人輸血真的是血虧。」正如李踐在《無條件增長》一書中所闡述的那樣:「企業增長有兩重概念,一重是外部增長,一重是內部增長。外部增長來自企業外部的邊際銷售增長,但是外部增長會伴隨市場飽和出現天花板,如何實現外部增長擴大其實要依靠內部增長。」
  • 知乎引流多少價格?小帥說說自己對知乎的理解
    知乎引流多少價格?知乎是一個問答平臺,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就是非常多的人希望找到一些可以在知乎上幫忙寫內容的人,那麼都會讓他報一個價格。這樣的價格是多少錢呢?其實這些都是無價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知識這一個東西是沒有一個價格的定義,所以說在知乎上面去做自己的內容引導,是需要雙方去協商一個合適的價格。我個人認為懂得做內容其實比找別人去做這一些會更好一點,因為自己懂得怎麼去布局自己的內容,後面的話就可以自己長期的輸出,如果你是聘請別人幫你做這一些內容的話,後期如果這個人不幫你做的時候,你就沒有內容輸出了。
  • 一文讀懂深響年度大會,增長密碼藏在這些關鍵詞裡
    包括紅星美凱龍集團副總裁何興華、騰訊智慧零售垂直行業生態總經理李洋、AppAnnie大中華區負責人戴彬、元氣森林副總裁宗昊、華熙生物潤百顏品牌總經理楊君、小紅書生態客戶部總經理熙官、小米集團網際網路商業部品牌部總經理陳高銘、泰洋川禾副總裁楊怡凝、攜程集團副總裁及公共事務部部長孫天旭、愛奇藝內容營銷商務項目總監石路、特贊總裁/合伙人楊振、極鏈集團Video++ 聯合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