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網際網路理想國的又一次幻滅?

2020-12-21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網際網路江湖,作者劉志剛,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在2011年1月末,知乎創業伊始,作為知乎的創始人周源在知乎上寫下這樣一個回答「我期望知乎成為知識型的社交問答網站,大家認同這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貢獻高質量內容的地方,把自己擅長的領域知識,積累的經驗和思考過的觀點都分享出來。」

正如周源所想一般,知乎起初的邀請制使得知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具有很強的學術與專業氛圍的,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在知乎社區裡交流、分享並學習新的知識。而正是這些佼佼者們組成了知乎原住民群體。

在極其良好的社區氛圍裡,那個時代知乎像是網際網路上的理想國一般。

知乎向左,原住民向右

最初的知乎給予網際網路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專業、知識分享、網際網路與科技愛好者聚集地」。

當時的知乎足夠小眾,只在網際網路圈子進行傳播,知乎在當時曾經聚集了包括馬化騰、王興、李開復、keso等各個領域的大佬們。

而如今的知乎給予網際網路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人均985、TOP10、年薪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一言蔽之「逼乎」

兩者的轉變根本在於知乎面對更多用戶開放後,所帶來的知乎大眾化趨勢。隨著後來者的不斷湧入,後來者開始對知乎原住民進行曲解式嘲諷。

而真實的情況是知乎原住民作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其能力所匹配的生活並不等同與大多數人,這些原住民認為理所應當的事情,進入到大眾視角裡後,則成「逼乎」的佐證,同時新的用戶質量良莠不齊,在原住民與新用戶的碰撞中,一部分原住民漸漸離開知乎。

在此背景下大量湧入知乎的新用戶,成為知乎發展的養分,給予了知乎更高的話題性,同時也給知乎帶來了一個艱難的抉擇。

對於大多數新進入知乎社區網際網路用戶而言,過於專業性質的問答他們並不感冒,他們的需要的是一個足夠有趣的知乎,而具有娛樂屬性的知乎更貼合大多數用戶的真實需求。

新用戶的不斷增加使得知乎社區裡的問答開始多元化,專業性的提問與回答不再是主流,娛樂性質的問答逐漸佔領知乎社區的流量高地。

在此背景下對於知乎而言是建立一個迎合大眾足夠有趣的社區氛圍或是一個專業性的社區氛圍是一個很難選擇的問題,對於知乎而言最痛苦的事情就是選擇,因為每一次選擇都意味著放棄和傷害。高質量的專業社區是初心,具有娛樂性質更廣泛的社區生態則是流量的保證,而在這個時代裡,流量即是未來。

知乎選擇擁抱了未來並傷害了過去,當然也傷害了自己。

知識社區的局,知乎該如何破?

生於美國的Quora和來自中國的知乎,是知識社區領域最有趣的一對師徒。由於中美兩國網際網路理念的差別,使得知乎和Quora這對師徒走向兩個方向。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思維是如何讓更多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從而使我們活下去。而美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思維則是讓更多用戶認可我們的產品,從而使我們活下去。

在2014年Quora獲得8000萬美元C輪融資後,其創始人D'Angelo仍表達出想要專注於社區內容質量的想法,意在提升用戶對於社區的認可度。

正是因為Ouora對於社區質量的偏執,直到2015年Ouora才開始克制性的進行廣告盈利。相對於Ouora的克制的盈利方式,後來者知乎以居上的姿態在2016年開始嘗試變現之路。

起初知乎的盈利之路也曾帶著Ouira不願妥協的影子,知乎作為一個定位知識分享的社區,在變現方面有其自身局限性,知識付費與廣告是其為數不多的選擇。

相較於Ouora更信賴廣告,起初的知乎似乎更信賴知識付費,從最初的的紙質出版物與電子出版物,到知乎Live,再到付費問答的值乎,知乎試圖抓住知識付費的那道光。

誠然對於定位知識分享社區的知乎而言,知識付費是其天生的強項,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知乎用戶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有率就已超80%,擁有更高學歷的用戶,對於知識的需求更為強烈,同時也對知識付費更為認可。

而在那幾年中國網際網路知識付費熱潮的興起,讓資本對知乎更為青睞,根據天眼查APP數據在2018年8月,獲得2.7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達25億美元。估值正式超過了其大洋彼岸的師傅Quora。

雖估值超過Ouora,但知乎的前路依舊不算明朗,隨著知乎用戶的不斷增長,社區的泛娛樂化日益加劇,知乎的知識氛圍被逐漸衝淡,高學歷的求知用戶似乎正在因此逐漸流失,而用戶的增長與社區內容質量的交叉曲線,更是對知乎的知識付費前景蒙上一層陰翳。

知乎付費的陰翳和周源口中清新脫俗能給用戶提供價值的「廣告」,同時給知乎為帶來的束縛,限制了知乎用戶規模化後的盈利方向,而面對日益龐大的用戶基數知乎急需開發出新的盈利模式。

官方認證的「編乎」能成為知乎的未來嗎?

知乎的核心體驗是什麼?為用戶提供真實而有價值的回答。而近年來網際網路對於知乎的論證點很大一定程度擺在「與你分享新編的故事」這一定位上。

世界不排斥編故事的人,但在有些時候不行。對於知乎用戶而言每一次提問都意味著需求,而對於回答者而言,交出自己合適的答案是對知乎這個社區最大尊重。

但不知從何時起,知乎的回答機制變成了故事創作者們的遊樂場,一個很正經的提問下面,會湧現出許多亢長且荒謬的回答,這種回答介於故事與真實之間,最終傳遞出的信息似乎與提問所求相差甚遠,但可怕的是這些回答足夠有趣,足夠吸入流量,遠比一個認真回答者更容易收穫到大眾的讚揚與認同。

當認真回答者得不到贊同,而編故事者得到認可,一個為求知而生的社區所標榜的求知二字似乎成了莫大的諷刺。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知乎是不鼓勵這種回答的,但由於社區不夠完善,同時伴隨著監管力度的缺失,而且文字自身的軟性化很難進行系統性的判別,編故事風如野草一般瘋長,隨之帶來的是用戶對知乎自身價值觀定位的模糊。

有趣的是曾高度專注於專業性質回答的知乎,並沒有得到大多數網際網路用戶的認同,而「新編的故事」卻成功出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知乎成了網際網路幾乎最大的故事誕生地,以知乎為首發平臺的故事性回答在各個平臺上進行爆炸式傳播。

微博、抖音、公眾號,等一系列進行知乎內容搬運的運營者不計其數且有愈演愈烈的態勢,這些都為知乎帶來大量的新用戶與流量。

而「新編」故事帶來的廣泛受眾群體為知乎啟發了新的盈利靈感,知乎開始嘗試把這些吸引人的故事與自身並不討喜的會員體系進行融合,並開拓出付費看故事的新模式。

這種如同付費小說閱讀的模式給知乎帶來巨大的成功,截至2020年2月底,知乎付費用戶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4 倍多。

以撰寫故事為主的知乎專欄作者們,依靠著其故事帶來的付費分成賺到缽滿瓢滿,頭部作者最高月收可超20萬。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知乎曾引以為傲的知識型講座live則似乎成了知乎體系裡的邊緣生物。

對於知乎而言,商業變現是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但拋開知乎核心求知理念,推崇「編故事」以求迎合市場從而達到盈利的做法,讓知乎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在此氛圍下,曾作為知乎知識沉澱基石的專業知識內容創作者,將很難繼續留存。而知乎正是一個需要不斷創造並沉澱知識社區,對於知乎而言,在舊的知識沉澱逐步喪失而無法對社區補充新的優秀知識之時,知乎或將頭條化。而與此同時與知乎核心相悖,只求變現的故事創作者將會在利潤的驅使下不斷的湧入。

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喪失求知初心,僅憑故事賴以生存的知乎,會讓用戶產生一種抽離感,對於知乎本身定位將會更加模糊,這種模糊感會使得知乎喪失自身求知的獨特性,逐步頭條化的知乎將很難再對用戶產生持續的吸引力。

同時在周源號稱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知乎廣告也似乎偏離初心,從遊戲廣告到小貸廣告,再到交友軟體,甚至於微信兼職廣告都曾在知乎的廣告欄出現。廣告泛濫帶來的用戶體驗的缺失,也將成為知乎喪失用戶吸引力的重要推手。

現在知乎似乎在不顧一切朝著盈利埋頭狂奔,而知乎的未來該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不得而知。

或許在多年後,當我們在網際網路中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卻不再考慮去知乎上尋找的時候,知乎或許就能慷慨的說上一句,看小說上知乎。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商業化再下沉,知乎告別理想
    知乎上關於民族、家國的討論越來越多,同時,在談到女性權利問題時,理性討論在變少。某用戶曾在豆瓣發文講述自己卸載知乎的原因時提到,知乎上對女性冷嘲熱諷的答案會得到幾千幾萬贊,如果有反駁的觀點,立即會被噴。知乎似乎也意識到了社區這一特點,在2019年年初孵化過一個導購類APP「CHAO」,產品定位是男生種草社區。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
  • 2020,知乎向「錢」走
    這些嘗試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其他「大眾」平臺的影子——「圈子」被稱為知乎版微博超話,「直播」試圖跟隨抖音快手打造知識秀場,「小藍星推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國內種草社區「一姐」小紅書......    圖片來源:知乎小藍星推薦  「知乎決定做這些內部孵化並不是前瞻性的,從MCN的發展情況來看,目前的效果並不理想。」
  • 知乎創始人、CEO周源:不懂賺錢的網際網路公司也挺好 楚方訪談
    還是老話,我的訪談很通俗易懂了,如果你還看不進去……去,回家,找個犄角旮旯,別讓人知道,檢討自己,或者吃點藥~另,從這期開始,系列訪談有了新名字,叫「楚方訪談」,這樣,我會更在乎訪談質量,畢竟,這也是牌子嗎~PS,我要感謝為這篇採訪做出重要貢獻的高欣藝,以及凡超、周俊、侯逸超,還要感謝壹讀偉大的編輯,李強同志,他的妙筆是能讓文字生化般的生花和升華的。
  • 知乎十年,「鐵甲」依然在
    知乎不是烏託邦,也不是理想國。隨著用戶量級的提升,知乎會更加趨近於線下真實社會的投射。近兩年,各大網際網路平臺陸續推出系列問答產品,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氣勢洶洶地殺入這個賽道。知乎在知識內容、知識問答領域經歷著愈加激烈的競爭。知乎的原則是專注自身,不被內外危機感衝昏頭腦,繼續建立和鞏固自己的護城河,讓用戶、內容、商業持續形成良性循環,並在氛圍維護、社區管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更進一步。
  • 賞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走進理想的大門
    作者:梅荷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一些哲學家的對話呈現出了他的哲學理論。讀《理想國》,會讓你感覺到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聆聽哲學大師們環環相扣的精彩對話。
  • 「移動的理想國」打造新高尚美學藝術展
    「美術史家石守謙先生所著《移動的桃花源》談到了中國文人畫中桃花源的意象傳播,『移動的理想國』則把當下和一種東西方傳統文化中的理想結合在一起,實際上體現出文化的流動性和傳播屬性。這種普遍性和放大正符合了當代藝術與新高尚美學兩者對話的目的。而這種理想與願景同時也是一汽紅旗以及新高尚美學孜孜以求的目標。」張子康說。
  • 在鄭州,有一種「理想」,叫做「買得起,馬上住,理想國」!
    從「買房,看過普羅旺世再做決定」,到「更好的普羅旺世」、「愛與美好的四平方公裡」、「不想委屈孩子,就住理想國」、「更好的北龍湖」、「買得起,馬上住,理想國」,我們總是能夠聽見夢想在開花,理想在綻放————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這兩位擁有近260萬粉絲的大V在上傳的自拍視頻中,朗讀了知乎用戶對二人的惡劣評價。至於為何發起這一活動,性感玉米給出的解釋是「讓我們直面知乎陰暗小人的攻擊」。  曾經高居「中國網際網路社區鄙視鏈」頂端的知乎,何以至此?  答案的線索,正在於知乎6年6500萬的爆發性用戶增長背後。  營銷號為什麼愛抄知乎?
  • 潘瑋柏可是集齊過「八國女友」,無尾熊夫婦幻滅,不失為一好結局
    回想潘瑋柏上一次的大熱CP,還是跟吳昕的「無尾熊夫婦」。 再比如,在一次張韶涵和周杰倫共同參加的活動上,兩人被要求在T恤上畫畫,張韶涵畫了一個鑽石,於是主持人順著問道「畫鑽石是想出嫁嗎」?周杰倫搶先回答了一句「去問潘瑋柏啊」。如此一來,儘管當事人不承認,但網友還是相信兩人曾經秘密相戀過。
  • 知乎十年:有多少答案,穿越了時間?
    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止於此。這個邏輯看似正確,但事實是,O2O戰場包括類似的基於線下的共享單車共享健身房等行業全面潰敗,西少爺皇太吉雕爺牛腩等網際網路餐飲都很快走不下去,而大家認為沒戲的資訊行業和電商行業,今日頭條和拼多多跑了出來。4 迷霧知乎上,那麼多的聰明人,都猜不中比特幣,想不到奶茶,意料不到巨頭的登場。即便你親眼見識了比特幣的瘋狂,你依然無法猜到他的極限在哪。
  • 理想國·下
    ——柏拉圖《理想國》理想國的初衷是為了帶來幸福,在這裡,幸福就是歡愉,而潮流,則是歡愉的釋放。人們對潮流的追求永不止息,隨著生活不斷反映出靈魂深層次的需要,理想國被描繪成更為嶄新的藍圖與願景:它足夠新潮,足夠有趣,沉浸其中的每一面都前衛新奇,使人們乏善可陳的生活樣本成為過去式,一切都在此迸發出年輕活力。
  • 知乎,成也社區難也社區
    B站2019年Q4和全年財報反觀知乎,自2019年起,知乎就停止對外披露用戶數據了,只能從之前披露過的數據以窺一斑。2011 年 1 月 26 日,知乎上線運營;3月,獲得李開復的天使輪投資。早期知乎使用邀請制,一部分用戶是知名網際網路大咖,包括李開復、雷軍、keso、和菜頭等。另外一部分用戶則是各個領域的重要人物。總之,能被邀請到知乎的,都是各個領域已有建樹或者證明過自己的IP人物。創始團隊周源,李申申,黃繼新,結識並相知於論壇APPLE4us,是最早的一批網際網路論壇用戶。
  • 知乎危險進化:商業化壓力下,「高冷知識青年」變得越來越油膩
    前不久,知乎平臺推出的「紅包派對」活動,開啟了該平臺史上首次「撒幣換流量」模式。越來越「接地氣」的知乎,這一次乾脆直接坐在了地上。「知乎可能挖了拼多多的運營。」網友們對此調侃道。其中,「分享至微信,被人瀏覽的次數越多,紅包越大」的設計,更是讓人聞到了熟悉的味道。
  • 普羅理想國理想UP!!藝術生活季,到底UP了什麼
    在普羅理想國和鄰居們一起有儀式感地過節,已經成為大普羅人的生活日常。每一場關於親情、童真、友誼和愛的節日盛會,鄰居和孩子們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獲得超乎想像的快樂體驗,也一起探索理想生活方式的更多美好可能。
  • 激進的知乎想成為下一個B站?
    而長此以往,知乎的平臺基調也從專業的知識分享變成博人眼球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人從知乎轉向B站等平臺。內容困境待解知乎的主要定位是知識共享,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經驗和見解,為網際網路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因此,作為國內領先的內容問答平臺之一,內容對於知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2020,知乎的終局戰爭
    網際網路下半場,幾乎所有網際網路產品都受到了衝擊,難以倖免,而知乎亦是如此。當浮躁、喧囂、碎片化等現象襲來,重長內容、內容沉澱、內容價值的知乎該如何應對注意力之爭,面對終局之戰呢?如何看待 XXX ?這是知乎慣用的提問方式。任何的事件/新聞,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取巧提問。前10個熱榜問題中,有8個如何看待是常有的事。
  • 半藏森林毀了多少直男對清純妹子的想像,她就毀了多少直男對知乎文藝女神的嚮往···
    別看施子怡今年才20歲,可人家在十幾歲時,就因為在知乎上發表的言論過於通透而小火了一把。不過已經成功在知乎小火了一把的她,並不在乎這些外界的評價。17年,她和當時認識的小姐妹劉梓珊一拍即合,做了一個安利各式各樣小網紅的微博帳號。項目是挺好的,可惜沒過多久就黃了。而搞黃這件事的也不是別人,就是施子怡。
  • 《欲望號街車》:時代巨輪碾壓下,詩性的幻滅與理想的消逝
    對於《欲望號街車》而言,這種深刻的寓言性體現在:當北方的工業文明不可逆地取締了南方的種植園文化,現代資本社會蔓生的物質欲望,逐漸地以摧枯拉朽之勢吞噬人民的靈魂,當詩性幻滅、理想消逝,那些無法融入現代生活的人,又將何去何從?
  • 十年知乎,一體兩面
    很快,新浪微博就帶著「圍觀改變中國」的光環出了圈,但人們真正認識到知乎的威力,還要等上幾年。現在,知乎積累了近 4400 萬個問題和 2.4 億個回答,成為中文網際網路最大的原創內容策源地之一。十年間,中國從 PC 網際網路邁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內容產業蓬勃興起,網絡前所未見地深刻影響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