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0年的遠古炎黃時代,黃帝戰勝蚩尤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他的正妃嫘祖負責部落生活衣著,她常常帶領婦女們織麻結網,加工獸皮,終於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了,寢食不思,守護在她身邊的幾個侍女十分焦急,到處尋找食物。
有一天,她們發現在一片桑樹林裡,結著白色的果子,以為是一些可口的鮮果,就採下來帶回部落。
結果怎麼也咬不爛,嫘祖想了辦法用水煮,可是仍然沒有煮爛,就拿起木棒進行攪拌,希望能夠把白色的果子煮熟,等到她們提起木棒時,木棒上纏繞了許多細細的絲線,這些絲線晶瑩剔透,柔軟光滑,令她們驚喜不已。
此後嫘祖親自和婦女們一起到桑樹林裡觀察,發現了這些食桑的蟲子和正在吐絲結繭的老熟蟲子,終於弄清了這些白色的果子是這樣來的,於是在嫘祖的倡導下,人們開始採桑養蠶,繅取蠶絲。
為了紀念嫘祖的這一功績,後人把她尊稱為「先蠶」。
蠶卵—蠶蟻—小蠶寶寶(幼蟲)—大蠶寶寶(熟蠶)—吐絲—結繭—化蛹—成蛾
蠶寶寶從幼蟲經過四次脫皮成為熟蠶,然後吐絲結繭,在繭中蛻化為蛹,最後羽化成蛾,破繭而出,雌雄交配產卵。
現代絲綢服飾使用的原料——蠶絲,是在蠶結繭化蛹後,將鮮繭內的蛹烘乾為幹繭,便於大量儲存,再經過一系列工業步驟(後系列會介紹)由繭制絲。
這是由於蠶寶寶的身體結構和」工作方式」決定的。
蠶寶寶體型雖沒有多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分別為頭部、胸部、腹部、氣孔、體節(胸足、腹足、尾腳以及尾足),這是蠶寶寶最為基礎的身體構造。
它的絲腺系統極其強大,熟蠶後會吐絲結繭直至絲腺分泌完畢,其吐絲分泌的絲膠絲素成分是主要蛋白纖維來源。
蠶寶寶有一套結構完整、構造複雜的絲腺體造絲系統,絲腺體連接著頭部下面叫做擠壓器的吐絲泡,當蠶吐絲的時候,頭上的肌肉不停的伸縮,將絲腺體中的絲液抽壓出來,絲液與空氣接觸後就會變成細長的絲了。
由於蠶寶寶只食用天然的桑葉,且桑樹生長條件有機,所以蠶寶寶吐的絲也是天然的;
它還具有動物蛋白纖維的天然特性,內含多種胺基酸成分與人類相吻合,有防風、除溼、安神、滋養及平衡人體肌膚的特性,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更是輔助治療某些疾病的良藥。
如,蠶的病死幼蟲(白僵蠶)可治中風、幼蟲的蛻皮(蠶蛻)可治崩漏、蛹(蠶蛹)可殺蟲療疳、卵子(原蠶子)可治難產、卵殼(蠶退紙)可治吐血、繭殼(蠶繭)可止血、幼蟲的糞便(原蠶沙)可治風溼痺痛等都可作藥用。
蠶寶寶的蠶繭可制絲,制被,蠶砂(屎)可制枕頭,蠶蛹及蛹油可食用。
總之,蠶的好處,宜食宜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之物。
掃碼關注《觀己生活》
帶你走入真絲的世界
(文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
敬請期待《真絲的故事第三期—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