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四種"青漂"海鷗回老家 織女銀鷗常年留青島

2021-01-16 半島網官網



17年前,青島灣只有兩種鷗形目鳥,即紅嘴鷗和銀鷗,數量在2000隻左右。 到2007年,鷗形目鳥種群發展到9個,數量達到了約5萬隻。 如今,青島鷗形目鳥種群已達15個,數量也增加到10萬隻。

    半島都市報4月4日訊(記者 劉敏 陳界交) 冬季以來,眾多遊客聚在棧橋附近礁石上給海鷗投食的場面讓人倍感溫馨。4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青島共有15種海鷗,只有織女銀鷗會常年留在青島,而來青越冬的紅嘴鷗、灰背鷗、灰翅鷗、銀鷗(織女銀鷗除外)四種海鷗本月將暫別青島,啟程返回西伯利亞、黑龍江等地繁殖。如果想要給這些「老朋友」投食,可得抓緊時間了。

    4日 ,記者在棧橋回瀾閣附近看到,海面上空盤旋著群群海鷗,發出「啾啾啾」的聲響。每當有遊客將食物拋出,便會引來成群的海鷗爭相覓食。

    「我這一冬天,沒事的時候就來海邊,看看這些小傢伙們,也給它們帶點食物。」63歲的王先生家住江蘇路,他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老青島,他習慣了常到棧橋上走走看看,每年都來餵海鷗。當記者詢問到是否知道有些海鷗即將離開青島時,王先生表示很驚訝,說自己一直以為海鷗常年留在青島,並不知道它們會集體遷徙。

    「這些『老夥計』再過一陣就要飛走了,我幾乎天天帶著饅頭來給它們餵食,還挺捨不得的呢。」市民杜女士算是一位鳥類「專家」,她指著在棧橋岸邊飛翔的海鷗說道,那些體型像鴿子、嘴與腳都是紅色的海鷗,就是紅嘴鷗。

    據島城鳥類保護專家王希明介紹,青島的鷗形目鳥有鷗類和海雀類兩類,共有紅嘴鷗、黑尾鷗、灰背鷗、燕鷗、白額燕鷗、黑枕燕鷗、棕頭鷗、黑嘴鷗、須浮鷗、銀鷗、扁嘴海雀等15個品種。「清明過後,隨著天氣轉暖,最為常見的紅嘴鷗、灰背鷗、灰翅鷗、銀鷗將飛回西伯利亞、黑龍江一帶繁殖,等到那邊變冷後再返回青島越冬。」王希明說,現有15種鷗形目鳥中,燕鷗、須浮鷗只是經過青島做短暫停留,而黑尾鷗、海雀、白額燕鷗等只在夏季留在青島附近的海島繁殖,但很少靠岸,只有織女銀鷗常年留在青島。

    據了解,17年前青島灣只有兩種鷗形目鳥,即紅嘴鷗和銀鷗,數量在2000隻左右,而今這個種群已達15個,數量也增加到10萬隻。「海鷗家族之所以迅速擴大,首先是青島既有內陸溼地,也有豐富的海島資源,這給海鷗的繁殖和遷徙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其次是青島市民對於海鷗有著特殊的感情,愛護有加。」王希明分析道。

    王希明提醒,海鷗是雜食性動物,除了以魚、蝦 、蟹、貝等海洋生物為食外,還愛揀食船上、海邊被人們拋棄的殘羹剩飯,因此又有「海港清潔工」的綽號 。人們投給它們的食物只是其所吃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不過,隨時餵食有可能造成海鷗消化紊亂,餵食時間應以9時至11時、14時至17時為宜。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相關焦點

  • 西湖上最美的織女銀鷗,連伸個懶腰都美炸天,快來看看它究竟長什麼樣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餘雯雯織女銀鷗大家都認識嗎?它是西湖四大冬候鳥之一。上周,織女銀鷗在鸕鷀、鴛鴦之後,作為第三梯隊趕到了西湖。今天一大早,浙江野鳥會副理事東斯拍到了西湖里最美的織女銀鷗,他說:「真的連伸個懶腰都很美。」究竟有多美?
  • 美攝影師拍上萬海鷗海面齊飛畫面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日報導,加利福尼亞一位攝影師捕捉到了一組成千上萬隻海鷗一起在阿拉斯加上空飛翔的鳥瞰圖,畫面非常壯觀。  拍攝到這組照片的是美國加州特拉基的攝影師考特•列韋(Court Leve),他在從朱諾到科爾多瓦的直升飛機上捕捉到了這一組畫面。
  • 膠州灣冰封海鷗覓食難 邀您伸援手留住"精靈"
    1月19日,記者採訪了解到,今年在膠州灣過冬的海鷗有5個品種,大約5萬隻 ,一旦海面大面積冰封無處覓食,它們極有可能被餓死或向南轉移到其他海域過冬。為了幫膠州灣海域留下這些小精靈,本報發起「保護海鷗」行動,呼籲有愛心的市民或企業餵食海鷗。 5萬隻海鷗留青過冬     海邊的淺灘、河口是冰情比較嚴重的地區,為何還經常看到海鷗在海邊覓食呢?
  • 青島賞「鷗」攻略來了 刮北風的時候拍攝海鷗最好
    作為備受島城市民喜愛的動物,海鷗早已是大家的老朋友了,除了前海一線的棧橋、五四廣場、小麥島、沙子口等區域,西海岸唐島灣、顧家島、積米崖、李村河膠州灣入海口,膠州灣溼地等也都成了海鷗的棲息地。對此,早報記者為想要到海邊投餵海鷗的市民遊客奉上一份「史上最全」賞「鷗」攻略,方便大家在這個冬天帶著家人朋友一起海邊賞鷗。
  • 攝影師航拍上萬海鷗海面齊飛壯觀畫面
    美攝影師航拍上萬隻阿拉斯加海鷗同時躍起壯觀場景(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日報導,美一攝影師日前在乘坐直升機來到阿拉斯加偏遠海岸的時候,直升機的噪聲驚動了沙灘上數以萬計的海鷗
  • 天津大胖海鷗回來過冬了,油酥燒餅準備好了嗎?
    聽人說海河上的海鷗又見多了。算算也到日子了,以前熱電廠在劉莊浮橋附近,冬天那邊的水是不結冰的,大多數時候還冒熱氣,現在熱電廠沒有了,當年在這裡過冬的海鷗們的後代,打根兒上還記得這個地方。腦補了一下,海面上飛來一堆海鷗,看見你大喊一句「吃了嘛您了」,然後看看你手裡的燒餅,從容的把燒餅叼走……這種習性都上了熱搜。天津人也紛紛添油加醋。
  • 又回老家(朗誦系列)
    又回老家-白衣飛霜-開平朗誦02:58來自聲美文美又回老家文/白衣飛霜 誦/王開平無論彩色或著黑白記憶裡的老家永遠都站在那裡老家的白髮老家的瓦楞老家的炊煙老家的田野都在那裡老家是寬闊的臂彎回到老家
  • 那些美麗的「織女」們
    織女像《百美新詠圖傳》黃道婆像清康燾《孟母斷機教子圖》花木蘭像《百美新詠圖傳》中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牛郎渴慕織女(圖1)的賢良和美麗,在老牛的指點下如願以償,與織女結為夫妻,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
  • 青島與海鷗這場持續26年的「戀情」起自一把大米花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9日訊 初冬時節,越冬海鷗又如期抵達了青島,成千上萬隻海鷗盤旋在海邊,引來眾多市民和遊客駐足,給海鷗餵食、拍照。尤其是在棧橋景區周邊,翩翩起舞的海鷗與人們親密接觸「交流」,人鷗和諧共處的場景成為這個城市一道獨特的景觀。
  • 深圳女子回老家湖北待了六七天,冷得受不了,水土不服了!
    在深圳10年了,元旦回老家湖北,待了六七天,小孩半歲冷的受不了,哭鬧的不行,晚上開空調睡還冷,我自己,嘴唇開裂了而且是一嘴的水泡,上火的不行。本來想把老婆和小孩留老家,一家人水土不服,無奈帶著老婆小孩又開了一夜高速趕回了深圳,湖北人在深圳十年待慣了,再回老家就水土不服了,最主要受不了老家寒冷的氣候!在深圳也沒有房,何以為家啊?入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網友評論:我在佛山十幾年,老家湖北荊州,只要有機會爬也要爬回家,冬天是冷,可以烤火,上火正常,吃降火的藥或者吃皮蛋豆腐清火,少吃火鍋,再冷多穿點,不要講美。
  • 心繫社區的海鷗
    10月5日早晨,錢海鷗早早地就來到了社區警務室,遇到了居民老唐。疫情初期,錢海鷗上門排摸人員流動情況,一開始很多居民對民警上門不理解,覺得當時疫情並不嚴重,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老唐就是「不理解群體」的一員,但在錢海鷗不厭其煩的防疫知識和政策的宣講下,漸漸打開了心扉,後來還加入了社區志願者的行列。
  • 30歲北漂女青年月薪39K,老家公務員月薪3000,回不回老家?
    老家三線經濟不好的縣級市,公務員筆試面試都過了,工資估計到手每月3000,公積金不多預計算上自己的也就1000多點,在老家可以用存款自己買房買車。糾結,怎麼選?北漂,大齡,單身,無房無車,女青年。回老家縣城。你這個年齡基本只能找二婚的了吧…在北京還至少能有尊嚴點啊…況且你考老家省會也好啊…回什麼縣城也有網友認為:以後在北京有對象了可以一起買房啊…但反正戶口是個問題,也不一定非要回縣城。30歲,也不老啊,為啥總想著過老年人的生活,多賺幾年錢,40再回老家養老不好麼?
  • 大城市難混,為什麼不回老家?
    他說,算是吧,本想回老家,但回去幹什麼呢?老家工作難找,就算找到工作,每月僅有三千塊,還不上社保,沒任何保障,關鍵賺不到錢,家裡開支還大得很。 從談話中得知,他給父母蓋了大房子,花了20多萬,給妻兒在縣城買了一套三居室,去年還給家裡買了一輛代步車,這一切都是他幹了近乎10年的快遞賺的。
  • 肖恩康納利死因曝光 骨灰已被送回其老家蘇格蘭
    本月早些時候,康納利的骨灰被安葬於他的老家蘇格蘭,「我們要把肖恩帶回蘇格蘭,這是他最後的願望。」康納利的遺孀米謝林·洛克布魯告訴媒體。
  • 七夕,講一個織女睡覺的故事
    最初,南梁殷芸在他的《小說》裡構建了一個最初的版本,說織女天天在家織「雲錦天衣」,也不打扮,天帝看著孩子可憐,就嫁給了天河西畔的牛郎。沒想到織女嫁人之後,荒廢了紡織手藝(廢織紝),天帝怒了,就讓織女回河東好好勞動,一年只給一天假期和老公重逢。在這個版本裡,故事雛形算是有了,但很顯然主要目的還是訓誡青年女性不要太沉溺於夫妻生活,基本的社會責任感還是要有的。
  • 中心證實周洋已回老家休養 劉顯偉被調整回地方
    網易體育8月10日報導:「周洋確實回長春了,是中心工作人員親自把她和她的家人送到機場的。根據她的身體恢復情況,國家隊隨時歡迎她回來!」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蘭立對華奧記者說。雖然國家短道速滑隊青島內部「衝突」事件已經告一段落,但事件相關人員的動向仍然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 鄭麗娟 每次回老家都要開導航
    人物檔案 42歲,金融企業員工上周末,在一家金融企業工作的鄭麗娟駕車回唐山時,習慣性地拿出手機,點開了導航軟體,輸入了老家的地址。對她來說,回老家要用導航軟體,已經成為習慣了。「這些年,唐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閉著眼睛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比如哪條街哪個小區在哪兒,我都知道。每次回去,我都要到唐山最繁華的地方去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