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楊格大師談什麼是瑜伽
瑜伽(yoga)這個詞來自梵語詞根Yuj,意為聯合、加入、結合和錨定,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加以引導、運用和實施,也有結合或交融的意思。它是我們的意志與神的意志的真正結合。摩訶狄瓦 德賽(Mahadev Desai)在《甘地談薄伽梵歌》(Gita according to Gandhi)一書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它(瑜伽)意味著將身心靈的所有力量與神結合;它也意味著對人類的智力、大腦、情感、意志的規範;它還意味著內在寧靜,從而使一個人能夠均衡地審視生活的所有方面。
瑜伽是印度哲學六大正統體系之一。印度聖哲帕坦加利(Patanjali)在它的經典著作《瑜伽經》中,對瑜伽進行了系統梳理,這部經典著作包括185條簡明扼要的箴言。在印度思想中,每件事物都滲透著至尊超靈(Paramatma,即神),個體靈魂(Jivatma)是其中的一部分。瑜伽的系統就在於教授人們如何把個體的靈魂與至尊超靈結合與相連,從而最終獲得解脫。
那些遵從瑜伽修行道路的人被稱作是瑜伽師(Yogi或Yogini)。
在瑜伽哲學最為權威的著作《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第六章中,師瑞 奎師那(Sri Krishna)在想阿朱那(Arjuna)解釋瑜伽時,稱瑜伽的真意在於從痛苦和悲傷中解脫。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人的大腦、智力和自我(ahamakara)得到控制,不再受縛於無休止的欲望,一切都安駐於內在的聖靈。這時,那人就成為了一名「瑜卡塔」(Yukta)——與神融為一體的人。沒有風的地方,燈火不會閃動;同樣,一個能控制自己的大腦、智力和自我的瑜伽師(Yogi)已完全沉浸於他內在的神性中。當無休止的大腦、智力和自我通過瑜伽的修習而靜止,瑜伽師通過他內在的神性恩賜找到了最終的圓滿。於是他懂得了永恆的快樂,它超脫於那些蒼白的感覺之外,這時理智所無法領會的。他遵守這種真實,從此毫不動搖。他已經發現比其他所有事物都更為珍貴的珍寶。沒有任何事物比它更重要。已經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即使再大的悲傷,他也不會為之所動。這就是瑜伽的真意——從痛苦和悲傷中解脫。」
正如一顆切割打磨好的鑽石有很多面,每個面都折射出不同顏色的光線一樣,瑜伽這個詞也是如此,每個面折射著不同的含義,同時也揭示出了人類在贏得內心平靜與喜悅的過程中的不同層面。
《薄伽梵歌》中也給出了瑜伽一詞的其他解釋,並著重提到業瑜伽(Karma Yoga)。書中說:「工作本身就是你的特權,成果則不是。永遠不要讓行動的成果作為你的目的;永遠不要停止工作。拋棄所有的私心,以神的名義去工作。不要被成功或者失敗所困擾。這種心態的平衡就叫做瑜伽。」
瑜伽也被描述為在紛繁事物中所具有的工作智慧或生活藝術,一種和諧相處、適可而止的智慧。
「瑜伽不是為那些暴食的人所準備的,也不是為那些禁食的人所準備的,也不是為那些總是熬夜的人準備。通過適度的飲食和修習,有規律地工作、協調地起居,瑜伽能消除一切痛苦和悲傷。」
《加德奧義書》(Kathopanishad)中這樣描述瑜伽:「當感官靜止,大腦休憩,心智不再搖擺不定時,聖賢認為這就達到了最高境界。這種對感官和大腦的持久控制被稱作「瑜伽」。那些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就從幻覺和假想中獲得了解脫。」
在《瑜伽經》的第一章的第二條箴言中,帕坦加利把瑜伽描述為「chitta vrtti nirodhah」。這可以譯為精神(chitta)的變化萬千(vrtti)受到了克制(nirodhah),或者意識包含了三大部分:a、精神(manas,即個人的精神所擁有專注、選擇和拒絕的能力),這是精神搖擺不定、優柔寡斷的一面;b、智力或者說理智(buddhi,即分辨事物的決定性狀態)。
烏若提Vrtti一詞來源於梵語詞根vrt,意思是轉變、旋轉、流逝。因此它指行動的進程、行為本身、存在方式、條件或者精神狀態。瑜伽是使無休止的大腦獲得平靜的方法以及將內在能量導向有益的渠道的方式。就像一條洶湧的河流通過大壩和運河的適當引導後,形成了一座大型的水庫,抗洪防災的同時,又為工業提供充足的電力,當大腦被控制後,內心就像擁有了一個蓄滿「平靜」的水庫,為人的靈性提升創造了充足的能量。
控制精神並非易事,正如在《薄伽梵歌》第六章中的一段對話中,阿朱那問師瑞 奎師那:「奎師那,你告訴我說:瑜伽是梵我(Brahman)合一」兩者原為一體。但精神卻永不安寧,飄忽不定,如何才能持久體驗梵我合一呢?精神是如此衝動、固執、強大和任性,像狂風一樣難以駕馭。「師瑞 奎師那回答道:」毫無疑問,精神確實永不安寧而且很難控制。但是通過不斷的練習(abhyasa)以及消除欲望(vairagya),就可以使精神得到訓練。一個無法控制自己精神的人將很難獲得梵我合一的體驗,但是一個自律的人,只要努力嘗試並以正確的方式引導能量,則可以獲得這一體驗。
喜歡我們的分享,請關注「六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