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天氣漸漸熱起來,各種辣翻天的夜市也要燥起來了。甭管先天基因是能吃辣還是不能吃辣,反正吃辣已經成為後天最流行的飲食選擇。
辣椒為什麼這麼辣?
「蔥辣鼻子蒜辣心,青椒專辣前嘴唇」這句諺語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不同辛辣的食物帶來的辣感是不同的。同樣是「辣」,有什麼不一樣呢?
以洋蔥、大蔥等蔥類蔬菜為例,其中的辛辣成分是有機硫化物,具有揮發性,能刺激到鼻子和眼睛,這也是人們切洋蔥時往往「淚如雨下」的原因。有機硫化物是溶於水的,所以切洋蔥時,刀上蘸些水可減輕「流淚」症狀。
而對辣椒來說,主要的辛辣物質為辣椒素,它通過刺激口腔黏膜和三叉神經,引起一種類似灼燒的痛感。
那麼解辣的關鍵是什麼呢?
人有「酸甜苦鹹」四種基本味覺,辣算不上其中一種。因為辣並非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無論是舌頭還是身體其他部位,只要神經能感覺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例如切辣椒時如果沒有戴手套,手也會感到痛。要解舌頭的辣,主要就是靠稀釋辣的這種痛感。
無論是川菜湘菜路邊攤還是大排檔,當你又辣又熱的時候,總是自然而然地想喝水來衝淡辣味,然而效果卻是「並沒有什麼用」。
這是因為辣椒素為非水溶性物質,它能與油類及酒精等相結合。因此在吃火鍋的時候配香油碟可以減少辣椒素,喝啤酒也比水更能衝淡辛辣感。
此外,辣椒素屬於生物鹼,酸鹼能進行中和反應(這也是奶叔碩果僅存的化學知識)。因此,通過喝醋或者酸梅湯等,也能減少體內辣椒素的含量。切辣椒的時候,如果被辣到,也可用酒精或醋擦拭被辣到的手,從而緩解辣感。
牛奶真的能解辣嗎?
說到解辣的食物,不得不提牛奶。
簡單來說,喝牛奶除了可以稀釋辣,轉移舌頭的辛辣感。牛奶中大量的酪蛋白,還是一種很好的乳化劑,可對因辣而灼傷的消化道上皮黏膜細胞起修復作用,並緩和感覺神經的受刺激程度。
在四川和重慶,香油碟和豆奶是火鍋的標配。豆奶解辣的原理,跟牛奶類似。這種組合方式充分說明了人類的智慧。人們只感嘆為什麼重慶人、四川人這麼能吃辣,卻不知在川菜走紅的過程中,只有辣被傳承了,這種解辣的經驗智慧卻丟失了。
看完今天的奶叔,希望在你每次「辣哭了」的時候,都想起這劑良方。
如果你對於荷蘭以及牛奶有任何想知道的,歡迎留言,奶叔爭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