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2020-12-23 騰訊網

CFIC導讀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作為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遠航至上海,在上海博物館巡展。《絲路江心鏡》作為獻禮之作,關注著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融。

《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19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成功舉行,書中展示唐代鼎盛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往來中東與非洲海上貿易的重要見證。海上絲綢之路是亞洲文明之路,是世界文化交融之旅,故事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黑石號沉船上珍貴文物江心鏡為線索,講述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新加坡、美國、印度、馬來西亞、以色列、泰國、印尼等國駐滬總領事、多國商會會長、企業家代表以及學者們出席新書首發儀式,國內外40多家媒體關注。

1200年前,唐代沉船"黑石號"從中國南海出發,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印尼海域沉沒。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保存完好。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作為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遠航至上海,在上海博物館巡展。《絲路江心鏡》作為獻禮之作,關注著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融。

從靈感萌發到醞釀、創作,一共歷時八年,張露探尋世界各地、精心調研。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她走訪了揚州、湖州、泉州、寧波、長沙等地,深入了解體驗當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些城市各具風採、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因。

調研過程中,她一直在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聯通,萌生出通過探尋這條海路的前世今生,以文學的形式來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書中有著唐朝著名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唐代皇帝之十八女紫蝶公主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奇幻神秘的史詩冒險,宮廷權謀的殘酷鬥爭,異國之戀的愛恨糾葛,為讀者展開一幅壯麗瑰美的海上絲綢之路畫面。

在張露筆下,主人公千帆過盡後的滄桑沉澱和深情款款的對視,在茫茫大海的帆船上許下山盟海誓;書中人物忙著開展海上貿易、大力發展漁業、開拓農業資源,為海上繁榮做出努力和貢獻。張露期待回望古老而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通過感人至深的歷史玄幻故事,為亞洲文明的繁榮與互鑑做出獨特的解讀和貢獻。

張露博士發言

"蠶在吐絲的時候,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在分享創作初衷時,張露談到最喜歡詩人艾青的一句詩,就像她第一次與江心鏡在新加坡邂逅,未曾想到"黑石號"會在2020年駛進上海博物館。

"故事從江心鏡開始,銅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作用,江心鏡更是銅鏡中最為珍貴的。"張露表示,創作過程中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探尋之心,走訪了絲綢之路的中國城市重鎮,及沿海上絲綢之路的很多國家,「我也曾去南洋古城馬六甲,漫步在古老街道,這裡是海上貿易之路的重要紐帶。作為「娘惹文化」的發源地,鄭和下西洋曾七次到達這裡。」

也是"黑石號",讓張露對亞洲文化產生了強烈共鳴。創作多年來,她看到各國文化交匯的絢爛途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亞洲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文明因交流而互惠互鑑,因互鑑而共榮發展,海絲之路承載著不同語境下的多種文化,所以這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友誼之路,正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復旦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張曉虹致辭

上海書店出版社副總編輯楊柏偉介紹新書編印過程

新加坡中國商會副會長吳文貴發言

上海臨港新片區專職副主任武偉發言

張露博士與上海朗誦協會會長陸澄詩朗誦《鏡子》

崑曲澎派閨門旦傳人趙津羽表演崑劇牡丹亭片段《尋夢》

本文來源:陸家嘴金融網綜合

上博新展開幕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唐寶曆二年(826年)7月,

「黑石號」上搭載的一件長沙窯瓷器完成了製作;

之後的某日,

「黑石號」滿載大唐貨物駛向了波斯灣;

啟航後不久,

「黑石號」不幸沉沒在了蘇門答臘海域;

1998年,

「黑石號」在海底沉寂千年後被人發現;

2013年,

「黑石號」出水文物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

2020年,

「黑石號」遺珍終於重回故地,「駛」向上海——

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2020年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文物248件/組,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展覽將於9月15日免費對外開放,並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先睹為快上海博物館

「寶曆風物」展是上海博物館疫情恢復開放之後,推出的第一個國際合作展覽,因疫情四度調整計劃,此刻終於如願舉辦。在國內舉辦如此大型的「黑石號」出水文物展尚屬首次,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觀者在領略大唐盛世精緻生活的同時,感悟其開放包容的文化精髓,共同見證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01

寶曆年間:盛唐餘音仍在

展覽名稱中的「寶曆」,取自「黑石號」沉船出水的一件長沙窯青釉褐彩紀年碗外壁的一行陰刻文字「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寶曆,是唐敬宗李湛(809-826年)的年號。寶曆二年,即公元826年。由於外銷瓷一般會在製作出來後儘快出售,因而船上貨物的製作大致就在寶曆前後。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寶曆二年」銘花草紋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寶曆年間,距離那場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755年)已經過去了整整70年,大唐也在這段時間裡經過了7代帝王的先後統治。唐敬宗在位前後,更曾湧現出過三位歷史上的著名帝王,大唐往日的榮光仿佛依稀重現——李湛的爺爺唐憲宗李純,締造了「元和中興」,被時人盛譽為「古中興之君,莫有及者」;李湛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網羅賢士、善於納諫,開創了「會昌中興」的局面;李湛的叔叔唐宣宗李忱,更是人稱「小太宗」,他統治時期呈現出的「大中之治」,直至唐亡仍被百姓念念不忘。

寶曆年間,還活躍著不少震爍古今的風流人物:政壇上有一代名相裴度等人;文壇上有正值壯年的白居易、元稹、劉禹錫、賈島、李紳、張籍等文學巨擘,以及年輕有為的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文人騷客;書壇上則有與顏真卿並稱「顏筋柳骨」的書法大家柳公權。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釋文:「孤雁南天遠,寒風切切驚。妾思江外客,早晚到邊停。」

02

「黑石號」:海絲之路的歷史見證

1998年,一艘在海底沉寂了千年之久的沉船在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的一塊黑色礁石旁被發現,並因此被命名為「黑石號」。「黑石號」沉船的船體不設水密隔艙、僅用肋骨支撐,其船板也不用鐵釘、而是用棕繩捆綁,與中國船隻的建造方法大異其趣,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艘阿拉伯人建造的商船。而船上滿載著中國唐代製造的各地風物,則進一步說明了「黑石號」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黑石號」沉船出水了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6萬多件,堪稱一個巨大的寶藏

唐·青釉褐綠彩帆船紋執壺

上海博物館藏

在「黑石號」出水的器物中,絕大多數是中國產的陶瓷器,有力地證明了當時陶瓷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流商品。「黑石號」裝載的貨物涵蓋了越窯青瓷、北方白瓷、長沙窯彩繪瓷以及廣東青瓷。而這些種類的陶瓷器,是唐代銷往西亞地區的陶瓷器中最為常見的品種,被稱為貿易陶瓷「四組合」,經常相伴出土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港口、城市遺址中。沉船上3件完整唐青花盤的發現,更進一步證實了中國的青花瓷器早在唐代便已遠銷海外。沉船還出水了可能是中國商人或船員隨身攜帶的石硯、爪哇船員隨身攜帶的爪哇風格銅鏡、阿拉伯船員隨身攜帶的伊斯蘭玻璃瓶等物品,說明「黑石號」本身的船員構成就體現出了文化上多樣性。

總之,「黑石號」沉船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展現了亞洲先民揚帆遠航、劈波斬浪,創造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胡人頭像紋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長沙窯青釉褐斑模印貼花獅紋雙系壺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03

沉船出水文物:

規模最大的海外唐代文物發現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是目前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其中陶瓷器數量高達6萬餘件,幾乎涵蓋了唐代南北方最為著名的窯場產品,填補並加深了人們對唐代瓷器生產的認識。

沉船出水陶瓷器中,以長沙窯產品最多,達到了57500餘件,其中5萬餘件是各式各樣的碗。其次為廣東地區生產的青瓷,有700多件,其中質量上乘的為梅縣水車窯的產品。其它還有浙江越窯青瓷200多件,河北邢窯白瓷300多件,河南鞏義窯產品200多件,包括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盤。另有近200件綠釉和白釉綠彩器,格外引人注目。

唐·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白釉綠彩獅柄龍口執壺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黑石號」船體的底部還發現了一批金銀器、銅鏡和玻璃器。出水的金銀器製作工藝極為精湛,八稜金杯、金盤及鎏金銀盒的精美程度可與陝西何家村窖藏的金銀器相媲美;出水的江心鏡是目前所見唯一有明確紀年並能與文獻記載吻合的實物證據,由於揚州是唐代重要的鑄鏡中心之一,所鑄銘文「揚子江心百鍊造成」即明確了此鏡乃揚州朝貢之「江心鏡」。

唐·伎樂紋八稜金杯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揚州江心鏡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04

「寶曆風物」展覽:

「黑石號」文物在中國的首次集體亮相

本次展覽是「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在中國的首次公開集體亮相。「寶曆風物」展覽主要通過兩大版塊對「黑石號」出水及相關文物進行了展出。

第一版塊展示的是「黑石號」出水中國陶瓷。在這一版塊中,將先後向觀眾展示以生產彩繪瓷器為主的長沙窯、唐代「南青北白」瓷業格局中的代表性窯場越窯邢窯、唐三彩和唐青花的主要產地鞏義窯、顏色鮮豔亮麗的綠釉和白釉綠彩器、以及生產出作為容器使用的大罐的廣東窯場產品

「黑石號」出水中國陶瓷

(從左至右依次為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綠釉和白釉綠彩器、廣東窯場產品)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第二版塊則展示了「黑石號」出水其他器物。「黑石號」船體的底部發現了一批金銀器、銅鏡和玻璃器,它們在整個出水文物中權重佔比很小,卻因形制獨特、精美異常而顯得格外珍貴。

「黑石號」出水其他器物

(從左至右依次為金盤、銀盒、銅鏡、錢幣、玻璃瓶、石硯)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不僅展出了多達168件的「黑石號」出水文物珍品,上海博物館還結合自身館藏,並向陝西歷史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博物館、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和三門縣博物館借展,薈萃了何家村窖藏金銀器、鞏義窯唐青花、長沙窯外銷瓷、揚州和青龍鎮考古出土品等各類對比物,使得參展文物共達248件/組,以豐富觀眾對9世紀唐代社會生活與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

遼·人物紋八稜金杯

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伎樂紋八稜金杯

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 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殤

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

江蘇揚州出土

揚州博物館藏

唐·青釉褐綠彩執壺

湖南望城春堂公社右城大隊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唐·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

上海青浦青龍鎮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2020年,恰逢中新建交30周年。這批海外唐代文物精粹首次集體亮相中國、在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上展出,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策展人史蒂芬·墨菲博士向上海觀眾介紹「黑石號」出水的唐代文物

希望觀眾在欣賞美物、感悟歷史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當前,反對一切對水下文化遺產的非科學性操作和商業性打撈已成國際共識。本次展覽將進一步喚醒公眾意識,共同推進利在久遠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

鳴謝:本次展覽展出的「黑石號」出水文物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邱德拔展廳。這批唐代沉船文物在邱德拔遺產基金的慷慨捐助下購藏,以紀念故去的邱德拔先生。

本文來源:上海博物館

微信編輯:周方鉑

相關焦點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自帶神秘光環,在史書中留下「呼風喚雨」傳奇記載的唐代貢鏡「江心鏡」,神秘的「江心鏡」正是在「黑石號」上首次被發現。 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探求海絲之路燦爛歷史。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
  • 新加坡華文女作家新作《絲路江心鏡》滬上首發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唐朝著名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唐代皇帝之十八女紫蝶公主……一部「重現」唐代鼎盛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上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傳奇經歷的長篇歷史小說《絲路江心鏡》,12月19日,在上海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星露閣首發。
  • 張露博士攜最新力作《絲路江心鏡》與上海年鑑學會相聚星露閣
    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新加坡著名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攜最新力作《絲路江心鏡》與大家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小說《絲路江心鏡》以歷史真實事件為背景描述了一副壯麗絢爛的海絲奇幻浪漫畫卷和跌宕起伏的故事,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燦爛輝煌的歷史脈絡。張露博士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在今年完成這部20餘萬字的長篇歷史傳奇小說。
  • 寧波歡樂海岸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景象
    全國商業規劃與設計一線品牌——天霸設計,今天就為大家帶來寧波歡樂海岸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賞析,看看項目是如何將寧波城市特點融入到規劃設計中,創造一個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景象。此外,若您對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有疑惑,可與天霸設計一同探討、分析。寧波從古至今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有著重要地位,地處我國南北海運航線和長江「黃金水道」的T字形交匯點,發展沿海、近洋、遠洋運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 再現異國迷人風情!歌舞集《海上絲路》在韶關劇院上演~
    今晚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南方歌舞團演出的歌舞集《海上絲路》在韶關劇院精彩上演給我市觀眾帶來一場志願者在入口處為每一位入場觀眾進行體溫監測並登記相關信息所有觀眾均佩戴口罩憑票有序入座下面一起來回顧精彩的現場吧~▼歌舞集《海上絲路
  • 【嶺南文史】海上絲路千秋不斷 陽江古港續寫新篇
    /金羊網記者 鄧勃(除署名外)12年前的12月底,「南海I號」古沉船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南海I號」的發掘填補了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空白,為中國水下考古樹立了典範。據悉,「南海I號」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既展現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又反映了陽江作為古時海上絲路重要支點的輝煌歷史。通過對「南海I號」的保護利用,陽江也進一步拓展海絲歷史文化底蘊。目前,陽江正以建設海絲文化名城為目標,加強特色文化資源整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力爭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 中秋佳節臨近,讓舌尖來一次「絲路徵程」可好?
    蘇格蘭經典威士忌致敬海上絲路 8月10日海絲起點泉州,尊尼獲加藍牌隆重發布「絲路徵程」限量版。絲綢之路貫穿瓶身於整體設計,象徵著維繫東西方文明與發展的堅實紐帶。絲綢之路指向的前方,金色大鵬展翅翱翔,尊尼獲加經典形象「行走的紳士」屹立其上品牌與絲路異曲同工的開拓進取精神表達了一同開啟探索傳奇與輝煌未來的願景。
  • 「獅鷺」再續「絲路」緣 新加坡美食文化亮相廈門港城嘉年華
    央廣網廈門5月9日消息(記者陳庚 通訊員謝靜)今天上午,「廈門港城嘉年華·獅鷺情緣」活動在廈門「鷺江之星」遊輪上全面啟動,美食薈萃、香飄海上,揭開獅城新加坡、鷺島廈門的港城協作新篇章。尤其是近年來,廈門作為21世紀「海絲」核心區戰略支點城市,新加坡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一環,「絲路海運」航船頻繁往來,加速推動兩地邁入合作新階段。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
    數千年來,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彰顯了亞洲文明起源和輝煌的動力機制:交流傳播與交互影響。我們從汪大淵的記載裡看到了這樣一個貿易實況以及浩浩蕩蕩地在海上航行、在「島夷」世界穿梭開拓的中國古人形象。為我們解讀蒙元文明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細緻入微的標本,細化和豐富了我們對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文明共同體的認識。
  • 帶領孩子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在研學遊中迎新年
    2021來臨之際,一起打開這份新年大禮,只需要1元錢,便可讓孩子度過一個不同凡響的元旦假期,在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中迎接新年的到來。目前名額有限,先報先得,趕緊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吧!為進一步打造精品研學線路,展現文化蓬萊魅力,蓬萊區文化和旅遊局、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將聯合推出「行走蓬萊」研學系列活動,本活動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菸臺融媒中心承辦,煙臺蒲公英少年研學中心執行。
  • 「穿越」絲路 看見歲月的蓬勃去向
    「會跑的3000人觀眾席」 顛覆「一面舞臺一面觀眾」的觀演傳統 47項舞臺發明專利 獨步世界演藝圈 蜚聲海內外的世界級演藝《駝鈴傳奇》 以「一帶一路」為主線 再現
  • 廣東省博物館拍了拍你,攜手多益網絡開課講解「海上絲綢之路」
    7月24日,廣東省博物館聯手多益網絡為各位同學準備了暑期「充電」第一課——「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線上知識講座暨合作發布會。屆時,活動現場將會揭開雙方跨界新文創合作計劃,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遊戲+博物館」跨界即將達成——廣東省博物館攜手「中國遊戲十強」多益網絡,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展開創新合作。
  • 2020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時尚周落地福州
    臺海網11月15日訊 據福州日報報導 14日,2020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時尚周福州分會場啟幕,唇·紅毯、唇·藝術花園、唇·咖啡展、唇·TALK、唇·公益音樂會五大板塊主題內容,點燃了榕城。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時尚周始於2012年,每年一度,其以「時尚周IP」為載體,在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舉辦國際時尚文化交流活動,目前已成功落地峇里島、新加坡、澳門、廈門等地。本次時尚周活動由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時尚周組委會、PowerLips新女力、久植因美、絡緹時尚科技聯合舉辦。(記者 吳暉)
  • 《長安長安》首演者李卓洋:奏響絲路國樂華章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
    據悉,《長安長安》是該曲以古箏演奏為核心,音樂再現了漢唐之際,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的風情與變遷。 古箏與大型交響樂協奏曲《長安·長安》全曲時長近40分鐘,是中國古箏界目前最新創作,也是體量很龐大的一部大型作品,在其創作構思上具有非常宏觀的思考,古長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東西方文明交流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絲綢之路文化叢書》首發
    12月15日,《絲綢之路文化叢書》在昌吉舉辦新書首發會。昌吉首發的《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據悉,該書由新疆作協副主席劉亮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隊長巫新華主編,10餘位國內知名作家和數十名編務人員歷時兩年編著、編校而成,約260萬字
  • 「雕刻世家」花西子重磅推出鏤雕蜜粉餅,再現古老 「絲綢之路」
    (原標題:「雕刻世家」花西子重磅推出鏤雕蜜粉餅,再現古老 「絲綢之路」)
  • 今日寧波|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昨頒獎
    昨天,人們在參觀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覽。(周建平 攝)昨日,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一樓西側臨展館舉行。今年的大賽由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文廣旅遊局、鄞州區人民政府、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主辦,首次將創意設計延伸到雕塑領域,分「阿拉寧波」文旅融合創意設計賽和「古運河·海絲路」青年雕塑藝術家創作營兩大系列活動。「阿拉寧波」文旅融合創意設計賽聚焦寧波景點,通過設計文創產品及宣傳海報,為景區融入文化元素。
  • 江蘇無錫至上海港海鐵聯運班列首發 海上絲綢之路再添新通道
    來源:央視原標題:江蘇無錫至上海港海鐵聯運班列首發 海上絲綢之路再添新通道12月1日8時30分,一列滿載太陽能板、電動車、汽車零配件等出口貨物的貨櫃貨運班列,從鐵路無錫南站貨場開出,標誌著無錫至上海港海鐵聯運班列首發
  • 見證絲路輝煌的「鎏金銅蠶」
    李衛攝遊客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觀看絲綢之路示意圖。李衛攝「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
  • 送王船,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送王船是中國東南沿海和馬來西亞共同傳承的一種祭祀巡遊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盛大的送王船巡遊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近年來每逢中國農曆正月十五都舉行盛大的巡遊活動。在外國遊客看來,這就是以華人為主的一場化裝遊行。當地人知道這是送王船巡遊,紛紛加入進去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貫穿整個送王船活動的是濃濃的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