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絲綢之路文化叢書》在昌吉舉辦新書首發會。
昌吉首發的《絲綢之路文化叢書》
據悉,該書由新疆作協副主席劉亮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隊長巫新華主編,10餘位國內知名作家和數十名編務人員歷時兩年編著、編校而成,約260萬字,分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和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
《叢書》包括歷史篇五本,《天山的種子——木壘的歷史與文化》、《古城駝鈴——湮沒的絲路奇臺商道》、《神山博格達》、《天山女神——康家石門子巖刻畫文化探新》、《天山瑰寶——瑪納斯碧玉的前世今生》;文學篇五本,散文集《翻過時間的牧人》、長篇小說《走馬西來》、長篇小說《八匹馬》、散文集《唐輪臺》、長篇小說《瑪納斯河》。
文學篇主編劉亮程在首發式上講話
歷史篇主編巫新華在首發式上講話
「不同於以往關於新疆的出版物,這套叢書有其自身的鮮明特色。」文學篇主編、新疆作家劉亮程說,叢書文學篇5個主題有獨樹一幟的風格,有韻味悠長的文化散文,有深入淺出的風俗小說,5個主題統一於絲綢之路的背景內,都注重體現出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懷。
《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會員們在交流
《唐輪臺》的作者、河南省作協副主席馮傑特意從河南趕來。他說,因為文學,自己和新疆頗為有緣。「我的第一首詩歌發表在1981年新疆《綠洲》雜誌,裡面有刊中刊《綠風》詩頁,是現在《綠風詩刊》的前身,1994年,我第一次來到新疆採風,去過昌吉、石河子、伊犁、塔什庫爾乾等地,一路收穫藍天白雲,『採摘』遍地詩句,至今難忘。」馮傑說,新疆是個去一百次都不嫌多的地方,每次抵達,哪怕短暫接觸,都有新意和收穫。
據悉,叢書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線上線下同步發售,並在新疆各地新華書店設銷售專櫃專題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