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進程中:政治、文化意義大於經濟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

2020-12-26 鑑史司

絲綢之路的經濟價值

唐朝文化,令我們魂牽夢繞的一點就是那種開放、包容的精神,真正有自信心的文化,從來不盲目地拒絕外來事物,什麼東西都能夠拿來為我所用。整個唐朝,對外貿易相當頻繁。唐朝對外交通一共有七條幹道,這在《新唐書·地理志》中有明確的記載,一條由營州入安東道,一條由登州海路入高句麗和渤海,一條由夏州通往大同、雲中道,一條由中受降城進入回紇道,一條安西入西域道,一條安南通天竺道,還有一條廣州通海夷道。

從漢朝開始,中國正式擁有了絲綢之路。雖然說在此之前就已經有通往西域的商路了,但是人們認為絲綢之路的「正式形成」應該還是要從漢朝開始算。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陸上絲綢之路都非常興盛。

我們不應該誇大絲綢之路的經濟價值,有一個重要的緣故,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我們的經濟結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商業並不興旺。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古以來的歷代王朝——雖然不是全部,執行的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

一方面,是商業需求並不旺盛;另一方面,由於陸上絲綢之路都是用駱駝等運輸工具來進行運輸,這裡邊就存在一個問題——費效比極低。古代的陸路運輸費效比極低,所以有一句老話叫做「百裡不運糧,千裡不運草」,那意思就是說,運送這些體積大、重量大、單位價值又比較低的東西的話,陸路運輸是得不償失的。你要知道,商人是要盈利的,如果運大而笨重,單位價值又比較低的東西,他是無法盈利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決定了陸上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商品都有個共同的特點——輕而貴重。首先,它體積重量不能太大,而且一定要比較貴重,這才可以盈利。比方說外界輸入到中國的金銀器、香料、皮毛等這些東西,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輕而貴重。換句話說,也就是奢侈品。我們對外輸出的其實也是奢侈品,比方說我們對外輸出的絲綢、瓷器。這些東西賣到外國去的時候,也是非常昂貴的。所以,對於中國經濟來說,陸上絲綢之路販賣來的這些東西,稱不上是雪中送炭,最多就是一個錦上添花。

興盛的海上絲綢之路

當然,海上絲綢之路跟這個就不一樣了。宋朝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特別興盛,海運到現在仍然是世界上費效比最高的運輸方式。從那個時候開始,外貿在經濟方面起到的意義才真正變得無比巨大。但是我們對陸上絲綢之路的經濟價值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否定絲綢之路的價值,畢竟經濟價值只是價值當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承認,整個絲綢之路對於中國來說仍然意義極其巨大。因為它是一個物種交流的窗口,也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

當時中國位於整個歐亞大陸的東端,相對來說我們的環境是比較封閉的,尤其是那個年代,無論是日本也好,還是朝鮮半島的國家也好,都不夠發達。他們是我們的學生,在那個年代,他們對我們的文化的影響並不大,這跟「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對中國的那種巨大影響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所以中國那陣如果想與外邊有文化交流,想從外邊引進一些技術和物種的話,只有向西這個方向。這種情況下陸上絲綢之路毫無疑問是不二選擇。所以陸上絲綢之路對於我們來說,更大的作用不在於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商品,它更多的是我們的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一個輸入的渠道。這點對我們更重要,甚至於它還大大地影響了我們的物種多樣性。

比方說,漢代以來引進的很多東西,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中國人餐桌上一些常見的、耳熟能詳的東西。我們對外輸出的是我們原產的飲料——茶葉;而外界給我們輸入的是咖啡之類的飲料。這些飲料也是對外交流的結果。也就是說,物種的交流也是絲綢之路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

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意義

而且絲綢之路對於中國來說,還有政治方面的意義。中國維繫自己的國際大國地位的一個標誌,就是朝貢體制。在朝貢體制之下,中國是非常歡迎那些遠道而來的國家的,他們把這些遠道而來的使者都看作是嚮慕王化。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有一個特點,外交與內政是很難區分的。所以胡人、蕃客除了在經濟方面有意義,在政治方面也很有意義,因為他們能滿足皇帝們「萬邦來朝」的夢想。也就是說,皇帝希望這些胡人能夠扮演一個政治表演的工具,來烘託「天朝上國」的地位。

為了表示自己的這種大度,古代的政府往往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比如說胡商就很喜歡與政府做交易,把東西賣給政府,因為政府能夠給出比市面高得多的價格來。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要體現「天朝上國」的氣魄。因此這是一筆政治帳,而不是經濟帳。

因為這是一種政治符號,象徵著萬邦來朝,象徵著皇帝的國際地位。還有國子監講學要求有外國人去站立旁聽;宣布大赦,也要求有番民、僧侶在列。後來在唐德宗時期還出現了一個現象,本來很多胡人入華之後,都開始穿漢服,但是唐德宗特地下令「番客入京各服本國之服」,畢竟如果穿漢服,別人就看不出你們是外國人了。

他的目的就是要展現一個花團錦簇、萬邦來朝的繁榮景象。所以,胡人在中國除了是經商的主力,對於最高層來說,他們也是一個維繫「萬邦來朝」繁華景象的符號。

相關焦點

  • 安徽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大運河通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促進南北、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主幹道,它既是海上絲綢之路與北方政治中心的連通渠道,也是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在國內的主要連通渠道,江淮物資通過大運河運銷各地,馳名中外。
  • 錢力成:歷史社會學中的文化與意義
    錢力成 | 歷史社會學中的文化與意義【摘要】文化和意義是否可以成為一種歷史社會學的解釋? 它們在歷史社會學中具有什麼樣的角色和位置?這個問題就是: 文化和意義在歷史社會學中的角色和位置是什麼? 文化和意義是否可以成為一種歷史社會學的解釋? 今天的發言大概可以分為四 個 部 分。首先是破題和回顧,但這個回顧不是完整的理論綜述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而主要是摘錄、總結經典和當代社會學中特別重要和有意思的論述並以此破題。
  • 張騫為何要開拓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又有哪些重要意義?
    如今在全世界名聲大噪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中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而是眾多國家一起建造的一條連接亞太經濟帶與歐洲經濟圈的經濟大走廊,但這一偉大構想都來源於公元前138年的一次西域出行,張騫帶領使團踏上了漫漫徵程,同時中華民族歷史中,也留下了張騫濃墨重彩的一筆。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自帶神秘光環,在史書中留下「呼風喚雨」傳奇記載的唐代貢鏡「江心鏡」,神秘的「江心鏡」正是在「黑石號」上首次被發現。 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探求海絲之路燦爛歷史。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
  • 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編者按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  作者:韓國河(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不僅指明了中國考古工作的發展目標與未來方向,也對其應當發揮的作用和實現的價值進行了深刻闡釋。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而今,「送王船」對於新時代社區建設、文化傳承與發展更有新的意義,它提倡「做好事」的精神內核弘揚正氣,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起到規範和引導社區成員行為的作用。在特定的文化空間中舉行集體儀式活動,更對促進社區文化認同、增進社會和睦起到積極作用。
  • 在習近平心中,這項工作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歷史文化領域的鬥爭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衊,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黨建網微平臺整理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這一主題的部分重要論述,一起學習!
  • 中國參加環太軍演: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
    在如此重要的場合,確認如此具體的一個事件,其意義和影響可見一斑。輿論普遍認為,此舉對中美兩國兩軍關係的發展以及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穩定,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軍事關係是國家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關係的晴雨表,中美兩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必然要求兩軍關係取得相應的發展。兩國元首會晤確認中方應邀參加2014年環太平洋軍演,說明兩國均高度重視改善和發展兩軍關係。
  • 帶領孩子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在研學遊中迎新年
    2021來臨之際,一起打開這份新年大禮,只需要1元錢,便可讓孩子度過一個不同凡響的元旦假期,在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中迎接新年的到來。目前名額有限,先報先得,趕緊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吧!為進一步打造精品研學線路,展現文化蓬萊魅力,蓬萊區文化和旅遊局、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將聯合推出「行走蓬萊」研學系列活動,本活動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菸臺融媒中心承辦,煙臺蒲公英少年研學中心執行。
  • 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阿拉寧波」徵集
    系統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寧波經驗」和「寧波模式」,擴大寧波城市文化影響力、輻射力,發揮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歷史「活化石」功能,深度挖掘寧波大運河「出海口」的歷史遺存和文化內涵,推動「創意寧波 2020」計劃做實做細,特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在文旅創意設計、城市雕塑等領域,通過創新創意,展示寧波文化,傳播寧波文化,賦能寧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與未來趨向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金元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出了重要貢獻。深入把握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對於在新時代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從政治高度深刻認識綠色發展理念重大意義
    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麼形勢?所以,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這段重要論述從政治的高度分析和認識我國的發展戰略,直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害。
  • 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
    中西方人民在這條商路上進行貿易往來,不斷促進著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著中西方的友好往來,在古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就是本文的主角「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在我國文明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仍對我國影響深遠。
  • 蔡鴻生著《廣州海事錄》細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
    中新網廣州7月25日電 題:蔡鴻生著《廣州海事錄》細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作者 王堅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路」)戰略構想正全面鋪開,相關歷史研究受到重視。廣州作為「海路」東方發祥地、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兩千多年曆久不衰的大港,其海事史更是備受關注。然而,由於出土文物資料稀缺——絲綢、文書保存困難,「海路」研究遠遠落後於陸上絲綢之路(簡稱「陸路」)。
  • 歷史上的新疆——絲綢之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是如何經過新疆的
    從漢代到唐代的1000多年間,大量的絲綢是經過橫貫亞洲的陸路通道向西運往地中海東岸和羅馬各地的,其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同時發生。因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陸路交通以運輸和銷售絲綢而聞名,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那麼,絲綢之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又是怎麼經過新疆的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絲綢之路的作用
    此時,絲織業在江南得到很大發展,改變了絲織重心處於北方的格局,絲綢成了遍布全國的最為發達的手工業。相比之下,漆器由於陶器的發展而日趨減少;瓷器在處於嬰幼時期;陶器雖然已發展到三彩釉,但畢竟還不能成為出口的大宗。因此絲綢成了唐代對外貿易的龍頭產品,在唐朝的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報告發布丨馮俊新:「一帶一路」倡議對於印度經濟改革和宏觀經濟...
    不管從歷史文化傳承,還是現實經貿活動來看,印度都是該地區無法忽視的力量。在歷史上,印度沿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也依然充滿「重新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的機會。現實中,中印緬孟合作也是中國西南方向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而且對於區域經濟穩定和互聯互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印度經濟改革與宏觀經濟穩定》這本書從印度宏觀經濟穩定的視角,對1991年以來的印度經濟改革脈絡進行了梳理。
  • 海上絲綢之路:薪火永相傳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6月22日,「海上新絲路 東協萬裡行」採訪團來到了馬來西亞馬六甲古城採訪,這裡曾經是鄭和下西洋一個重要中轉站。羅 傑/攝  絲綢,乃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基因。  千百年來,海上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  作為絲綢發祥地,中國正從絲綢大國邁向絲綢強國。但人們有所不知,在中國-東協結合部的廣西,當前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桑蠶繭、絲的生產基地,桑蠶絲產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2013年,廣西真絲綢商品出口額5154.3萬美元,同比增長135.9%。
  • 文藝復興推動了人性的發展,在人類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中世紀西歐世界那種黑暗、腐朽,而且又充滿專制和迷惑色彩的基督教神學文化,對於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雖然這種基督教文化能夠在一定時期內佔據了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統治地位,這是受制於當時西歐社會的發展階段和形態所導致的。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歷史是一直向前發展的,時代的潮流終究會將舊的、腐朽的、落後的思想文化所淘汰。
  • 打造「運河+海絲」雙品牌 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開館
    為全力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12月3日,坐落在古運河東岸的「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正式開館。揚州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位於桑園路50號,佔地面積超450平方米,共分為四層。展示館共設有序廳、觀影區、海絲起源區、國際往來區、經濟交往區、文化交流區,通過圖文展示、實物展示、體驗互動等手段,讓人們在一場聲光電的遊覽中,充分領略大運河、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據了解,展示館由省立原蠶種製造所育種大樓改造而來,屬於不可移動文物。為了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廣陵區文旅部門按照修舊如舊的標準對這棟建築進行修繕,從而更好地傳承利用這棟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