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停歇。無數千古人物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豐功偉績,深深的留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張騫的名字我們並不陌生,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位千古偉人,他一手打造了絲綢之路,為之後與各國互通往來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如今在全世界名聲大噪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中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而是眾多國家一起建造的一條連接亞太經濟帶與歐洲經濟圈的經濟大走廊,但這一偉大構想都來源於公元前138年的一次西域出行,張騫帶領使團踏上了漫漫徵程,同時中華民族歷史中,也留下了張騫濃墨重彩的一筆。
絲綢之路圖
《漢書.食貨志》:"京師之錢財累巨萬貫,腐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粒粟陳陳相因,皆充溢露積於外圍,直至腐敗不能食。"
秦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自刎於烏江告終,劉邦順理成章的登上皇位,拉開了西漢這個朝代的序幕。自漢高祖在位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便時常侵犯西漢領土,肆意妄為令人髮指,等到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繼位,這位有著雄才大略的君主決定整治匈奴。
恰逢"文景之治"後,百姓富足社會安定,西漢積累了足夠的財富與底氣,漢武帝劉徹又有治國之道,不願百姓時時刻刻忍受匈奴的侵犯與幹擾,天下苦匈奴久已,西域諸國被匈奴常年徵戰討伐,早已分崩離析,漢武帝秘密謀劃連同月氏等西域諸國共同反擊,派出張騫尋找月氏。
張騫出使西域圖
開拓絲綢之路第一人——張騫
張騫生於文景之治,入朝於漢武帝行政時期,當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西漢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積累和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已經十分強大,因為匈奴部落驍勇善戰,十分強勢,所以這些年漢朝一直以和親為政策保全國家,漢武帝任命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諸國。當時的張騫二十七歲,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郎官,他渴望著建功立業。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不幸被匈奴俘虜,祁連山脈和河西走廊四周一貫是匈奴部落的領土,匈奴與漢朝結怨已久,在當時依靠和親維繫兩國關係,匈奴部落的首領軍臣單于希望張騫歸順匈奴,甚至將一位匈奴女子許配給他,但張騫不為所動,於是首領命人嚴加看守使團,張騫被迫開啟了囚禁生涯,這一囚禁就是十年。
遊牧民族圖
《史記·大宛列傳》:"月氏遁逃而常怨仇於匈奴,無人與之共擊之。漢方欲滅胡,聞月氏此言,便通使。道必經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應募,前使月氏,與胡人堂邑氏甘父共出隴西。"
匈奴人並沒有殺掉俘虜而是企圖讓他們為匈奴效力,但張騫並沒有投靠匈奴的想法,反而不忘初心,細心觀察著匈奴的軍事活動,張騫白天勘測地形晚上繪製地圖,他發現祁連山和河西走廊中匈奴人的勢力範圍,祁連山和河西走廊在漢武帝時期中匈奴人的領地,他們依靠河西走廊豐美的水草休養生息,但張騫的出現使得這片肥沃的土地載入中華史冊。
河西走廊是中華大地的瑰寶,大陸之上的所以地形都在河西走廊中呈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看,河西走廊關乎各個朝代政治經略、文化交流、經濟往來的宏圖大夢,也是與外交流通向西亞、中亞的唯一道路,更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打開河西走廊就相當於完成了大半絲綢之路的開拓。
河西走廊圖
張騫對絲綢之路的重大貢獻
張騫蟄伏匈奴十年,終於趁打獵時機得以出逃,張騫與他的侍從身著胡服,沒有回到長安,而是選擇繼續前行,張騫跋山涉水的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帕米爾高原,長途跋涉之後找到了大月氏,但讓張騫萬萬沒想到的是,大月氏水草富足,生活安定族人已經無意東還,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一年便繼續啟程,儘管大月氏沒有答應與漢帝國聯合夾擊匈奴的提議,但在張騫自己看來卻是不枉此行。
他途徑西域數國,例如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足記遍布於天山南北與中亞、西亞各地,深入了解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地理位置,這裡的草木畜產與中原的不同,甚至發現了一種珍貴馬種,它英俊高大英武不凡,一日千裡不是難事,這便是汗血寶馬,這些所見所聞讓張騫明白,中原之外的西域諸國具有巨大的聯合價值,漢武帝的決策十分正確。
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
《史記》:"於是西北國開始相通於漢矣。然騫鑿空,其後往使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國外,外國人由此信之"
張騫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漢朝,他為漢武帝出謀劃策,開拓視野。隨同大將軍衛青出戰匈奴,憑藉多年在匈奴生活的經驗,張騫幫助漢軍講解地形地貌,為軍隊尋找水草保存實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張騫的帶領下漢軍成功擊退匈奴,沉睡千年的河西走廊也被打通。
張騫短短的一生中兩次出使西域,為了徹底消滅匈奴,張騫再次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徵程,張騫不僅溝通西域數十個國家,與西域諸國建立了經濟政治文化的友好交流,還帶回了中原以外的風土人情,特產種物。絲綢之路的道路被拓寬,張騫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圖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每一項偉大壯舉的出現總是與當時歷史形勢息息相關,張騫前後歷經二十餘年出使西域,其目的主要是聯合不知具體位置的西域諸國,大敗匈奴。以現代視角來看張騫出色的完成了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僅使得中原與西域溝通合作,討伐匈奴,還造福後世,讓如今的"一帶一路"登上歷史舞臺,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從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上來看,絲綢之路的開闢無疑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中原和西南部、西北部少數民族地理位置相距甚遠,甚少來往,而絲綢之路的出現使得地理問題迎刃而解,絲綢之路從西漢國都長安向西,途徑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歐洲,是一條溝通東西文化的黃金之路。這條路的出現讓漢帝國看到了溝通往來的重要性,從此中華民族走向融合的道路。
古代絲綢之路圖
《漢書》:"自大宛破後,西域諸國震懼於漢使西域人亦得職。漢發使十餘輩至宛以西至諸國求奇物,因覽殺伐宛之威德。"
自漢在西域設立直接行政區域之後,民族融合的步伐越來越快,絲綢之路不但促進了民族融合,還加快了中西的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也是對外開放之路,在當時"中學西鑑"和"西學東漸"之風盛行,人們雙手推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在漢武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中西方先進的發展技術和濃厚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通有無,暢通無阻。
雖然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毫無疑問的增加了中華民族的"多元化",但是在宏偉的"絲綢之路"中最重要的是經濟貿易往來,開發徹底的絲綢之路中"大漠陣陣駝鈴響"漢朝抓住這條經濟要道,刺激當時以自然發展為主的封閉經濟,使得經濟飛快發展,漢武帝完成了"首開絲路"的成就,在中華歷史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絲綢之路圖
評價
自古功過留有後人評說,司馬遷贊張騫"千古一人""鑿空西域""廣博瞻望"絕不是信口胡說,張騫成為開拓絲綢之路,鑿空西域的第一人,自然有能夠被載入史冊的能力和膽識,當張騫還是一名籍籍無名的小臣時便有膽量請旨赴西域,後來的"出師未捷身先死"被匈奴捕獲囚禁十年,他始終"持漢節不失"。
十年的光陰沒有消磨他的意志,而是更堅定他報效國家的決心,具體體現在出逃之後他沒有放棄使命而是繼續前行,尋找不知蹤影的大月氏部落,或許是真的時運不濟或許是天降大任,他第二次被匈奴抓住時是如何堅守信念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他最終帶著勝利回到了長安,成為名流青史的"博望侯"。
張騫對絲綢之路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沒有張騫的出生入死兩赴西域,便沒有如今名滿天下的絲綢之路,如今的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提到"絲綢之路"這四個字,便會浮現中國的影像,絲綢之路與長江黃河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標誌,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絲綢之路更是對外開放之路,自古開始,絲綢之路便是中華民族歷史中極為重要的存在,從古代到如今在這條路上,我們能看到風雲激蕩的軍事變動,能看到互通往來的商業貿易,能看到各種方式的文化交流,能看到逐漸統一的民族融合,這不僅是一條中華民族自己發展的道路,更是連通世界,與世界共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