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為何要開拓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又有哪些重要意義?

2020-12-12 史家評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停歇。無數千古人物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豐功偉績,深深的留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張騫的名字我們並不陌生,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位千古偉人,他一手打造了絲綢之路,為之後與各國互通往來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如今在全世界名聲大噪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中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而是眾多國家一起建造的一條連接亞太經濟帶與歐洲經濟圈的經濟大走廊,但這一偉大構想都來源於公元前138年的一次西域出行,張騫帶領使團踏上了漫漫徵程,同時中華民族歷史中,也留下了張騫濃墨重彩的一筆。

絲綢之路圖

《漢書.食貨志》:"京師之錢財累巨萬貫,腐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粒粟陳陳相因,皆充溢露積於外圍,直至腐敗不能食。"

秦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自刎於烏江告終,劉邦順理成章的登上皇位,拉開了西漢這個朝代的序幕。自漢高祖在位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便時常侵犯西漢領土,肆意妄為令人髮指,等到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繼位,這位有著雄才大略的君主決定整治匈奴。

恰逢"文景之治"後,百姓富足社會安定,西漢積累了足夠的財富與底氣,漢武帝劉徹又有治國之道,不願百姓時時刻刻忍受匈奴的侵犯與幹擾,天下苦匈奴久已,西域諸國被匈奴常年徵戰討伐,早已分崩離析,漢武帝秘密謀劃連同月氏等西域諸國共同反擊,派出張騫尋找月氏。

張騫出使西域圖

開拓絲綢之路第一人——張騫

張騫生於文景之治,入朝於漢武帝行政時期,當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西漢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積累和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已經十分強大,因為匈奴部落驍勇善戰,十分強勢,所以這些年漢朝一直以和親為政策保全國家,漢武帝任命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諸國。當時的張騫二十七歲,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郎官,他渴望著建功立業。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不幸被匈奴俘虜,祁連山脈和河西走廊四周一貫是匈奴部落的領土,匈奴與漢朝結怨已久,在當時依靠和親維繫兩國關係,匈奴部落的首領軍臣單于希望張騫歸順匈奴,甚至將一位匈奴女子許配給他,但張騫不為所動,於是首領命人嚴加看守使團,張騫被迫開啟了囚禁生涯,這一囚禁就是十年。

遊牧民族圖

《史記·大宛列傳》:"月氏遁逃而常怨仇於匈奴,無人與之共擊之。漢方欲滅胡,聞月氏此言,便通使。道必經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應募,前使月氏,與胡人堂邑氏甘父共出隴西。"

匈奴人並沒有殺掉俘虜而是企圖讓他們為匈奴效力,但張騫並沒有投靠匈奴的想法,反而不忘初心,細心觀察著匈奴的軍事活動,張騫白天勘測地形晚上繪製地圖,他發現祁連山和河西走廊中匈奴人的勢力範圍,祁連山和河西走廊在漢武帝時期中匈奴人的領地,他們依靠河西走廊豐美的水草休養生息,但張騫的出現使得這片肥沃的土地載入中華史冊。

河西走廊是中華大地的瑰寶,大陸之上的所以地形都在河西走廊中呈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看,河西走廊關乎各個朝代政治經略、文化交流、經濟往來的宏圖大夢,也是與外交流通向西亞、中亞的唯一道路,更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打開河西走廊就相當於完成了大半絲綢之路的開拓。

河西走廊圖

張騫對絲綢之路的重大貢獻

張騫蟄伏匈奴十年,終於趁打獵時機得以出逃,張騫與他的侍從身著胡服,沒有回到長安,而是選擇繼續前行,張騫跋山涉水的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帕米爾高原,長途跋涉之後找到了大月氏,但讓張騫萬萬沒想到的是,大月氏水草富足,生活安定族人已經無意東還,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一年便繼續啟程,儘管大月氏沒有答應與漢帝國聯合夾擊匈奴的提議,但在張騫自己看來卻是不枉此行。

他途徑西域數國,例如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足記遍布於天山南北與中亞、西亞各地,深入了解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地理位置,這裡的草木畜產與中原的不同,甚至發現了一種珍貴馬種,它英俊高大英武不凡,一日千裡不是難事,這便是汗血寶馬,這些所見所聞讓張騫明白,中原之外的西域諸國具有巨大的聯合價值,漢武帝的決策十分正確。

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

《史記》:"於是西北國開始相通於漢矣。然騫鑿空,其後往使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國外,外國人由此信之"

張騫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漢朝,他為漢武帝出謀劃策,開拓視野。隨同大將軍衛青出戰匈奴,憑藉多年在匈奴生活的經驗,張騫幫助漢軍講解地形地貌,為軍隊尋找水草保存實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張騫的帶領下漢軍成功擊退匈奴,沉睡千年的河西走廊也被打通。

張騫短短的一生中兩次出使西域,為了徹底消滅匈奴,張騫再次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徵程,張騫不僅溝通西域數十個國家,與西域諸國建立了經濟政治文化的友好交流,還帶回了中原以外的風土人情,特產種物。絲綢之路的道路被拓寬,張騫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圖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每一項偉大壯舉的出現總是與當時歷史形勢息息相關,張騫前後歷經二十餘年出使西域,其目的主要是聯合不知具體位置的西域諸國,大敗匈奴。以現代視角來看張騫出色的完成了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僅使得中原與西域溝通合作,討伐匈奴,還造福後世,讓如今的"一帶一路"登上歷史舞臺,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從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上來看,絲綢之路的開闢無疑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中原和西南部、西北部少數民族地理位置相距甚遠,甚少來往,而絲綢之路的出現使得地理問題迎刃而解,絲綢之路從西漢國都長安向西,途徑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歐洲,是一條溝通東西文化的黃金之路。這條路的出現讓漢帝國看到了溝通往來的重要性,從此中華民族走向融合的道路。

古代絲綢之路圖

《漢書》:"自大宛破後,西域諸國震懼於漢使西域人亦得職。漢發使十餘輩至宛以西至諸國求奇物,因覽殺伐宛之威德。"

自漢在西域設立直接行政區域之後,民族融合的步伐越來越快,絲綢之路不但促進了民族融合,還加快了中西的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也是對外開放之路,在當時"中學西鑑"和"西學東漸"之風盛行,人們雙手推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在漢武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中西方先進的發展技術和濃厚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通有無,暢通無阻。

雖然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毫無疑問的增加了中華民族的"多元化",但是在宏偉的"絲綢之路"中最重要的是經濟貿易往來,開發徹底的絲綢之路中"大漠陣陣駝鈴響"漢朝抓住這條經濟要道,刺激當時以自然發展為主的封閉經濟,使得經濟飛快發展,漢武帝完成了"首開絲路"的成就,在中華歷史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絲綢之路圖

評價

自古功過留有後人評說,司馬遷贊張騫"千古一人""鑿空西域""廣博瞻望"絕不是信口胡說,張騫成為開拓絲綢之路,鑿空西域的第一人,自然有能夠被載入史冊的能力和膽識,當張騫還是一名籍籍無名的小臣時便有膽量請旨赴西域,後來的"出師未捷身先死"被匈奴捕獲囚禁十年,他始終"持漢節不失"。

十年的光陰沒有消磨他的意志,而是更堅定他報效國家的決心,具體體現在出逃之後他沒有放棄使命而是繼續前行,尋找不知蹤影的大月氏部落,或許是真的時運不濟或許是天降大任,他第二次被匈奴抓住時是如何堅守信念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他最終帶著勝利回到了長安,成為名流青史的"博望侯"。

張騫對絲綢之路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沒有張騫的出生入死兩赴西域,便沒有如今名滿天下的絲綢之路,如今的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提到"絲綢之路"這四個字,便會浮現中國的影像,絲綢之路與長江黃河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標誌,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絲綢之路更是對外開放之路,自古開始,絲綢之路便是中華民族歷史中極為重要的存在,從古代到如今在這條路上,我們能看到風雲激蕩的軍事變動,能看到互通往來的商業貿易,能看到各種方式的文化交流,能看到逐漸統一的民族融合,這不僅是一條中華民族自己發展的道路,更是連通世界,與世界共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等。

相關焦點

  • 絲綢之路是條什麼路
    幾乎所有人都能接著往下講,張騫中途被匈奴人捉住,一關十年,逃出之後,他矢志不渝,終於找到了大月氏,從而開闢「絲綢之路」。這個故事似乎太家喻戶曉了,聽起來沒什麼新意,但是且慢,歷史就怕細看。如果你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有大片的留白,匪夷所思,甚至無法解釋。
  • 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
    今日話題: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在古代有這樣一條「神奇」的商路,它橫跨亞—歐—非大陸,全長七千多公裡,綿延了數萬年。近幾年,我們國家多次提出「一帶一路」計劃,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是對古絲綢之路的極大肯定與繼承。然而,為何絲綢之路能多次在會議上提出,受到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它到底有著怎樣的神秘面紗?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走絲綢之路,來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 萬國拜冕琉——絲綢之路的「老照片」:唐墓壁畫裡的胡漢交融盛況
    這些文化藝術靠絲綢之路傳入唐朝的中原地區,它不僅將眾多文化區域在跨時間和跨時段背景下相連接,還讓無數文明元素以各種形式或途徑在此背景下交流傳播和融合,是以絲綢之路成為了溝通中外人民心靈的重要橋梁。依靠這座橋梁傳入的文化,其所表達的奔放自由情感同盛唐時期開放進取的時代精神相契合,深受唐朝中原地區人們的歡迎。
  • 歷史發展進程中:政治、文化意義大於經濟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
    雖然說在此之前就已經有通往西域的商路了,但是人們認為絲綢之路的「正式形成」應該還是要從漢朝開始算。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陸上絲綢之路都非常興盛。我們不應該誇大絲綢之路的經濟價值,有一個重要的緣故,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我們的經濟結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商業並不興旺。
  • 烏海騎士騎著摩託去印度 重走絲綢之路
    古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
  • 一生一定要走的古絲綢之路
    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由長安出發,經 隴西 過黃河,沿 祁連 山南 麓西行,出扁都口進入 河西走廊 。之後,這條古道留下了帝王大汗、戍邊將士、商賈駝隊、使節高僧以及文人墨客的身影。
  • 觀察者網 | 上外學子「明眼觀路」:絲綢之路為什麼從這裡開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下詔,張騫帶領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和載滿絲綢的馬車,以長安為起點,開闢了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萬裡迢迢的古代商途,被後世稱作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上的城市,作為重要的樞紐點,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沿線大部分地區特殊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地理環境,長期以來孕育了絲綢之路上城市特有的生產方式、經濟類型、演變過程、發展速度、發展特點。絲綢之路上的這些城市,為它的暢通搭建了橋梁;同時,絲綢之路的暢通也反哺了這些城市的興盛和繁榮,使得這些城市在絲綢之路的歷史道路上展現出耀眼的光輝。
  • 全球經濟史視野中的「絲綢之路」
    反過來,自佛教東傳之後,也不斷有中國的佛教人士為了研讀佛教經文,徒步走到印度北部的佛教中心地,並把那些佛教經卷帶回中國。唐玄奘孤身西行歷盡劫難前往天竺取三藏真經的故事,中國人耳熟能詳;明末唯一從陸道來華的葡萄牙傳教士鄂本篤,也在中亞探險史及地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他們行走的路線大體上就是「絲綢之路」所經之地。
  • 歷史上的新疆——絲綢之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是如何經過新疆的
    因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陸路交通以運輸和銷售絲綢而聞名,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那麼,絲綢之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又是怎麼經過新疆的呢?古代西方稱中國為「賽裡斯」,源自希臘語「賽爾」,而「賽爾」就是絲綢,因為絲綢產自中國,所以被稱為「賽裡斯」。根據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著作,在公元前3世紀,西方出現了「賽裡斯」這個名字。可以看出,中國各族人民已經與歐洲人民有了間接或直接的接觸。
  • 中國科技館「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精彩亮相
    【環球網報導】一提起絲綢之路,您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起漫漫黃沙、悠揚駝鈴、點點白帆、繁華市集……的浪漫想像。但是,絲綢之路到底是什麼樣子?它由多少條線路構成?古代旅行家在漫漫古道上如何克服艱難險阻?絲綢之路上傳播了哪些物質文化與精神財富?絲綢之路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 在中亞感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親和力
    早在2005年11月就已開業的這家商店,最近迎來了不少新面孔,不僅有來自各國駐塔吉克斯坦使館的外交官,還有來自中國和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其他國家的外國人。人們絡繹不絕地光顧這裡,選購塔吉克斯坦的青金石飾品、阿富汗的手織地毯、中國的刺繡、波斯的雕刻擺件,等等。 店主得意地告訴本報記者:「我這裡有整條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的工藝品。」顯然,店主的話顯得有些過於自信了。
  • 張騫的「鑿空之行」:13載2次被困匈奴,讓華夏真正看見了世界
    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人得以了解西域各國,也使西域各國了解了中國,開闢出了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所以說張騫出使西域,是「鑿空之行」。(屹立在「絲綢之路」上的張騫通西域雕塑,向人們講述著「絲綢之路開拓者」的故事)說起張騫出使西域,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商道高手》絲綢之路玩法介紹 絲綢之路玩法攻略
    導 讀 商道高手到了後期的絲綢之路比較難,而且對一個伺服器的人數有要求,如果人太少的話這個模式就更難玩了
  • 商道高手絲綢之路怎麼玩 商道高手絲綢之路應該搶什麼
    18183首頁 商道高手 商道高手絲綢之路怎麼玩 商道高手絲綢之路應該搶什麼 商道高手絲綢之路怎麼玩 商道高手絲綢之路應該搶什麼
  • 喜多郎;絲綢之路
    喜多郎:絲綢之路應該是十多年前的某個夜晚,那個時候剛離開中醫院去到了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工作,因為為了混一口飯吃,而丟掉了業務,如今想來也是惆悵而難受的。記得那年桂花飄香的某夜,半路聽到了一首叫不上名字的曲,默默記在心裡保留了很久,直到多年後才找到了那個樂隊的名字,他們叫新世紀!順藤摸瓜搜到了很多好聽的曲子,而這曲難忘,是因為它承載了年少的電臺記憶。那夜清楚的記得一隻曲子的旋律,如何都不肯忘記,在彼後的很多個背景音樂裡都會有緣相遇,只是喊不上名。
  • 天馬與駱駝——漢代絲綢之路標識符號的新釋
    一 真實天馬在古代,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農用畜力,戰馬更是軍隊的重要構成,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軍事作戰能力,因此歷代王朝都重視馬的繁殖和推廣,秦能統一天下滅掉六國,來自西戎的戰馬起了重大作用。漢使張騫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葡萄」。為什麼重視苜蓿的引進栽培?就是為了飼養良馬。「天馬銜來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的詩句也說明此前中原漢人並不知道用苜蓿餵養良馬。
  • 「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舉行
    8月27日至29日,「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玉門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博專家、各高等院校和文物保護機構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100餘人參加研討會。  玉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著名、文化意蘊最為悠長的關塞之一。
  • 從「絲綢之路」到「茶葉之路」
    文/(法)阿里·瑪扎海裡 譯/耿昇在中國廣東與波斯灣荷姆茲海峽之間的海路(有時被稱為「印度之路」)這個競爭對手之外,絲綢之路於13世紀又衍生並發展起來一條叫作「茶葉之路」的大道,這是它的另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而且同樣是一條陸路。
  • 國家發改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副主任李俊元:建設數字絲綢之路...
    國家發改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副主任李俊元,應邀出席本次產業網際網路峰會,並發表了題為《數字絲綢之路》的主題演講。01 建設數字絲綢之路是黨的16屆五中全會的明確要求李俊元先生表示,建設數字絲綢之路是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中提出來的,總書記強調要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共同把握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共同探索新技術
  • 新疆主打「絲綢之路」文化元素牌
    本屆新疆代表團由哈密地區、阿克蘇地區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三個地州作為主參展單位,以「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璀璨明珠」為參展主題。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新疆代表團團長李學軍在開幕當天,視察了新疆代表團的參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