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
在古代有這樣一條「神奇」的商路,它橫跨亞—歐—非大陸,全長七千多公裡,綿延了數萬年。中西方人民在這條商路上進行貿易往來,不斷促進著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著中西方的友好往來,在古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就是本文的主角「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在我國文明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仍對我國影響深遠。近幾年,我們國家多次提出「一帶一路」計劃,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是對古絲綢之路的極大肯定與繼承。然而,為何絲綢之路能多次在會議上提出,受到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它到底有著怎樣的神秘面紗?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走絲綢之路,來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絲綢之路簡介
古代「絲綢之路」是兩漢時期開創,起源於中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古代貿易路線,是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雙重通道。促進了當時中國對外的發展,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運輸方式上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雙方在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最初只是運輸中國古代的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後來便逐漸擴展到文化等多領域。
張騫出使西域
在公元前138年,漢中張騫自願出使西域。當時,他帶領著一百多名隨從長安出發,途經隴西,向西域方向進發。可是西行不久,便遭到了匈奴人的捕獲,匈奴一向與漢人不和,便囚禁了張騫等人,這一關就是十年。在經歷了重重困難之後,張騫終於找到機會逃出,當時西域距離漢中甚遠,張騫輾轉反側間便來到了大月氏,當時大月氏地區土地肥沃,人們安居樂業,張騫便在這裡停留了一年多。回漢過程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最終因為匈奴內亂得以返回長安。張騫此次出行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溝通了西漢與西域的聯繫,使西漢對西域開始有所了解。
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做了充足的準備,率領了300多名隨從,並攜帶這金幣絲綢數以萬計的財物,還有牛羊萬頭,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行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解決與匈奴的矛盾,企圖與匈奴和解。第二便是要宣揚國威,通過向匈奴等地區擴散財物,勸說西域的各個氏族與西漢王朝聯合,化幹戈為玉帛。可是張騫並沒有解決與匈奴的矛盾,但是張騫的副使卻尋找機會拜訪了中亞的大宛、大夏等多個國家。這大大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了解和交流。張騫可以說是絲綢之路的開闢者,他的兩次出使西域,都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第一人」。
班超重塑絲綢之路
西漢末年,因為西方國家連年的戰亂,使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絲綢之路阻絕了。於是在東漢建國後,經過多次的改革,國力日趨雄厚,漢武帝便決定打通絲綢之路,派竇固率領軍隊北擊匈奴。
此時,班超為了報效國家,也毅然投筆從戎,跟隨著竇固出徵。班超因為生性勇猛,膽識過人,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屢建奇功。駐守邊關多年,多次擊退匈奴,並陸續平定了少數民族的入侵,掃清了邊境之患。伴隨著戰火的平息,西域各國也開始與漢朝恢復了聯繫,長久消失匿跡的絲綢之路再一次散發了光輝。西方各國紛紛派使節造訪東漢,帶來了許多的奇珍異寶。而東漢也將絲綢,茶等帶去西方各國,大大加強了中西的貿易往來。甚至出現了「大漠無兵阻,窮邊有遊客」的和平景象。班超無疑是絲綢之路重新開闢最大的功臣。
玄奘促進文化交流
唐代貞觀年間,因為崇尚佛法,玄奘也一心向佛,便決定西行求法,獲得了唐太宗的批准,玄奘率領眾人便開始了西行求法之路。途徑了今天的新疆、烏茲別克斯坦、克什米爾等多個地區。行程多達13800公裡。這個過程達到17年,經歷了56國,大大加深了東漢與印度的聯繫。並在回到長安之後撰寫了《大唐西域記》,這本書記載了玄奘出訪期間歷經的多個國家的語言、文字、貨幣、宗教等,進一步擴展了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路線
北線由長安出發,沿著渭河到達虢縣,(也就是現在的寶雞),經過汧縣(今天的隴西),穿越六盤水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天的武威),這條路線較短,而且供給條件十分差,需要經過高原和黃河,所以交易難度較大,是當時最早的路線。
南線是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邦(今天水)、狄道(今臨洮)、袍罕(今臨夏),由永靖渡過黃河,穿過西寧,越大鬥撥穀(今偏都口)至張掖。此條線路補給條件較好,但是線路較長,很少人選擇。
中線在上邦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越烏鞘嶺至姑臧。因為南線雖然補給好,但是因為繞線較長,北線又因為條件差。所以後來中線成為了絲綢之路的主要幹線。
南北中三條線路匯合,極大地促進了絲綢之路的貿易發展。
海上絲綢路線
海上的絲綢之路是由秦漢開始,興於隋唐,在宋元興盛。而在明代達到頂峰。因為明初的國力雄厚,便由鄭和幾次下海,大大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當時規模最大的港口就是廣州和泉州。
歷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分為三大航線:第一條被稱為東洋航線,從中國沿海到朝鮮、日本;第二條由中國的沿海到東南亞諸國,被稱為南洋航線;第三條是最長也是規模最大的西洋航線,從中國沿海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商品交流
「絲綢之路」開闢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商品的交流。在這條7000多公路的長路上,發生了數以萬計的貿易往來。正如「絲綢之路」這個名稱一樣,當時漢朝出產的絲綢是強盛文明的象徵,除此之外,同樣受到歡迎的還有瓷器。西方的各國元首和貴族都以穿著中國絲綢,家中使用才氣作為富有榮耀和顯赫地位的象徵。
除此之外,阿富汗的青金石隨著商隊不斷地流入到歐亞各地。這種可以充當貨幣使用的青金石,為促進歐亞貿易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也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而且在青金石流入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使原本作為商品的青金石增添了一層宗教色彩。
在東漢的絲綢瓷器傳到西方後,西方的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菠菜等水果作物也傳入到了東亞,極大的豐富了東亞人的日常飲食。而西域最富盛名的特產葡萄酒也隨著不斷的貿易傳入到了東漢的傳統酒當中。豐富了東漢的傳統酒文化。
文化交流
在商品貿易的同時,也開始出現了文化交流。當時作為世界先進的造紙術,只有在東亞及南亞部分才存在發達的造紙工藝。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紙製品開始在西域等更遠的地方出現。通過現在的考古發現,人們在樓蘭遺蹟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且當時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以及中亞地區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
在印刷術之外,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沿著絲路逐漸西傳。在敦煌、吐魯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模板和部分的紙製品。至今英國博物館還保留了唐代的《金剛經》。這恰恰說明印刷術至少在唐代就傳入了中亞。到了1466年,義大利甚至出現了第一個印刷廠,這項技術很快便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交流
隨著思潮之路的不斷發展,宗教也出現了相互傳播的現象。佛教在7世紀時便傳到了西域各國。像韓國、日本和亞洲的其他國家都有著佛教的出現。而後基督等外國教派也紛紛傳入中國。中國也因為受到外國教派的影響,出現了許多類似於基督的分支教派。有的甚至成為了民族的習俗。
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各國之間的聯繫日益加深。但是各國間的反戰問題依然非常嚴峻,而對「絲綢之路」的繼承——「一帶一路」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的表現。如今我國的油氣資源稀缺,對外依賴度依然很高。而工業基礎也較薄弱,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
「一帶一路的建設恰恰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通過與沿途國家的不斷交流合作,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的自由流動,促進市場資源合理分配,高效配置,使工業化向更高更遠地程度發展。通過對沿線國家實現經濟政策的協調,開放更大範圍、更深範圍、更高水平的合作,打造歐亞地區區域經濟地一體化格局,為世界和平增添新的正能量,為人類和平做出重大貢獻。
古代」絲綢之路「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是不可埋沒的。通過絲綢之路,使得中西方在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相互學習,相互進步。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身所需要的營養,相互之間滋潤,使人類在學習中不斷發展進步,讓華夏文明不斷地煥發生機。
「絲綢之路「並不僅僅是單獨的「絲綢」之路,更是一種「經濟文化」交流之路。是一種技術而不是單一層面上的途徑。這也就是為什麼「絲綢之路」在眾多的傳播方式中最難讓人釋懷的原因。而「一帶一路」就是秉持著同樣的宗旨,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完美繼承。「絲綢之路」正好為「一帶一路」繪製了一幅完美藍圖。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國人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需要從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從而使「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更加牢固、更加穩健。讓這「新絲綢之路」煥發出別樣的光輝,重塑那往日的輝煌。
作者/波森侃史
感謝您的認真閱讀,請點讚、評論、轉發支持一下我的作品,願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