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理解身體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關係,我們需要用到一些假想中的參考線,常見的參考線如下:
腋中線(Mid-axillary line):身體表面垂直走向的直線,穿過腋窩的頂點。
胸骨中線(Mid-sternal line):身體表面垂直走向的直線,穿過胸骨正中。
腋前線(Anterior axillary line):和腋中線平行的直線,穿過腋窩前部皮膚皺褶。
腋後線(posterior axillary line):和腋中線平行的直線,穿過腋窩後部皮膚皺褶。
鎖骨中線(Mid-clavicular line):身體表面垂直走向的直線,穿過鎖骨中點。
腹股溝中間點(Mid-inguinal point):位於髂前上棘和恥骨聯合連線的中點。
肩胛下角線(scapula line):身體表面垂直走向的直線,穿過肩胛骨下角。
脊柱線(vertebral line):身體表面垂直走向的直線,穿過脊柱的棘突。
圖1 身體各參考線
註:本文的中文翻譯僅供參考。準確的中文術語請參考各類教科書 。
對於治療師來說,通過一定的路徑找到身體各結構的位置非常重要。這就好比我們如何給出或接收地理方位信息,然後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一樣,例如左,右,南,西,東北等描述地理方位的名詞。在人體上,我們使用外側(lateral),內側(medial),下方(inferior),前側(anterior),內下方(inferomedial)等術語描述解剖方位。在地理方位上我們用「西」來表示街道的西端。在解剖方位的描述上,也是同樣道理。我們用」上方(superior)」來表示小腿靠近膝關節的部分或者描述顱頂。這取決於描述時的具體所指。在地理方位中,我們將兩個方向合併,來表達兩個方向之間的方位,例如東和南,我們稱為東南,在解剖描述上我們也可以將前側(anterior)和外側(lateral)結合,稱之為外前側(anterolateral),用來描述總體「靠前但又偏外側」的方位。
圖2 描述身體各相對位置的術語
下面我們來逐一複習解剖學方位名詞的定義。
前側(anterior):位於前面或前面部分。
下前側(anteroinferior):位於前面且靠下。
外前側(anterolateral):位於前面且靠外。
內前側(anteromedial):位於前面且靠內或靠身體中線。
後前位(anteroposterior):後前方向。
上前側(anterosuperior):位於前面且靠上。
雙側(bilateral):和身體或身體結構(例如左右側肢體)的左右兩側均相關。
尾端(caudal):相對於另一結構的下方;同下方(inferior)類似。
頭端(cephalic):相對於另一結構的上方;同上方(superior)類似。
對側(contralateral):相對於另一結構的相反位置。
深層(deep):位於體表之下;常用於描述肌肉或組織的位置和相對深度。
右側(dexter):位於某物體的右邊或右側部位。
遠端(distal):遠離身體中心或者中線,或者遠離起始點。
背側(dorsal or dorsum):靠近背面或者位於/接近/朝向背面或身體後側部分;也指足上部。
腓骨側(fibular):位於下肢腓骨一側(外側)。
下方(inferior or infra):相對於另一結構的下面;同「尾端(caudal)」
側下(inferolateral):位於下方且靠外。
內下(inferomedial):位於下方且靠內或身體中線。
同側(ipsilateral):位於某結構的同一側。
外側(lateral):遠離正中矢狀面。
內側(medial):靠近正中矢狀面。
正中(median):位於或往身體正中線靠近;位於中間。
掌側(palmar):位於手掌掌心一側。
足底側(plantar):位於足底或足部下表面一側。
後側(posterior):靠後,或後背或在後方。
下後側(posteroinferior):位於後面且靠下。
外後側(posterolateral):位於後面且靠外。
內後側(posteromedial):位於後面且靠內或靠身體中線。
上後側(anterosuperior):位於後面且靠上。
俯臥位(prone):臉朝下的身體臥位。
近端(proximal):靠近軀幹或起始點。
橈側(radial):前臂或手部靠近橈骨方向(外側)
肩胛平面(scapular plane):肩胛骨貼靠於後側胸腔,該平面與正常肩胛骨休息位一致;肩胛平面的運動和肩胛骨保持一致,也就是與冠狀面(frontal plane)成30-45°角。
左側(sinister):位於某物的左邊。
淺層(superficial):靠近身體表面;用於描述肌肉或組織的相對位置或深度。
上方(superior or supra):相對於另一結構的上面;更高或靠頭側。
側上方(superolateral):上方靠近外側。
內上方(superomedial):上方靠近內側或身體中線
仰臥位(supine):身體臥位,臉朝上。
脛骨側(tibial):下肢靠近脛骨一側(內側)。
尺骨側(ulnar):前臂或手部靠近尺骨一側(內側)。
腹側(ventral):位於腹部,在或朝向前面或前側部分。
掌側(volar):手部掌心或者足底部。
圖3 移去股骨後右膝方位圖(上面觀)
圖4 右膝方位圖(前面觀)
旋前(anteversion):身體結構過度地往前旋轉,例如股骨旋前。
脊柱後凸(kyphosis):脊柱曲線在矢狀面內往後突出的角度增加。
脊柱前凸(lordosis):脊柱曲線在矢狀面內往前突出的角度增加。
反屈(recurvatum):往後彎曲,例如膝過伸。
旋後(retroversion):身體結構過度地往後旋轉,例如股骨旋後。
脊柱側彎(scoliosis):脊柱曲線往外側彎曲。
往外(valgus):骨或關節的遠端往外成角,例如X型腿(膝外翻)
往內(varus):骨或關節的遠端往內成角,例如O型腿(膝內翻)
楓葉之國話康復整理,轉載請事先聯繫並註明出處。
本公眾號微店「楓葉康復驛站」為康復治療專業人士提供國外最新康復治療產品及肌骨物理治療資料。歡迎光臨!長按下方微店圖片中二維碼,即可進入。
楓葉之國話康復帶您深入了解海外肌骨治療的新資訊,新觀點,新產品。讓物理治療師思維的碰撞,視野的開拓,技術的提高,都能在此找到答案。
楓葉之國話康復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楓葉之國話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