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很多韓劇都會出現這樣的橋段:兩個失意的青年在架起頂棚的路邊攤,點一盤烤肉、幾串烤年糕,更少不了綠悠悠瓶子裡那清澈的酒液。將它倒進透明小杯中一飲而盡,似乎愁緒也隨之而去。
喝燒酒當然不全為借酒澆愁,韓國人生活中,友人歡聚、喜事慶賀抑或是日常小酌都離不開物美價廉的燒酒。「國民燒酒」的稱謂也因此在韓國不脛而走,而韓劇的熱播更使其在全球範圍內風行起來。現如今,很多中國人習慣在吃烤肉時叫上一瓶地道的真露燒酒,並開始迷戀這更為健康、低度的美味誘惑。
品鑑韓國燒酒:消愁解憂燒酒不「燒」
-史海鉤沉
燒酒源自哪個朝代?
關於燒酒,一種說法,起源於唐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燻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薑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唐詩《荔枝樓對酒》詩云:「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我國民間長期沿襲,把蒸酒稱為燒鍋,燒鍋生產的酒即為燒酒。但燒鍋之名起源於何時,尚待考證。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徵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唯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燒白」之別
韓國燒酒=中國白酒?
燒酒?中國也有。不僅有燒酒,還有白酒、米酒。那麼韓國的燒酒和中國的白酒是同一種酒嗎?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關於酒精度數
韓國燒酒名字雖然叫燒酒,但是酒精度卻與中國白酒有著天壤之別,完全沒有中國白酒那麼「燒」。中國白酒最低的酒精度也要有30度以上,但是韓燒的度數卻都在19.5-21.5之間,僅僅比中國的黃酒度數高那麼一點。這就是為什麼韓劇裡面喝酒都是一口一杯的原因了。為什麼中國白酒讀數沒有低於30度的?原來對於白酒而言,度數越低,工藝越不可控,尤其是酒的清澈度更加難以控制,容易變得渾濁,所以韓燒酒的透明是以優質的過濾工藝為保障的。這一點,中國白酒任重而道遠,需要向韓國人學習。
關於香型
中國人喝白酒,講究味香,單單香型,就要分為醬香、濃香、清香等多種香型,這是傳統也是習慣,所以導致中國白酒香料放得比較多。對於習慣了的國人來講,這是順理成章的。所以家裡如果喝過白酒,那麼屋裡頭酒味三四個鐘頭都是不會消失的。韓燒卻沒有這麼濃烈的酒味,不是湊到跟前,是不會聞到酒味的,並不是說韓燒不放香料,只是非常少罷了。這可能是為什麼中國人喝韓燒在喝之前先聞一聞就對韓燒沒有好印象的原因吧。其實對於釀造的酒而言,酒精本身味道並不濃鬱,沒有味道實屬正常,只不過中國人掉入香料的誤區罷了。歐美人喝中國白酒,其實講究一個新鮮,時間長了,就會覺得中國白酒的香料味太重,衝腦門子。為什麼中國白酒在世界範圍內銷量不好,最主要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關於入口
韓燒入口不難,有酒精度數低的原因,但是韓燒後味都很甜,可能是使用的水質比較好的原因。韓燒不辣口,加上香料不弄,所以很多中國人說不好喝,這也是仁者見仁吧。實際上如果喝上口,實際上感覺喝韓燒還是可以作為一種享受的。中國白酒依據度數、工藝的不同,入口有很大差異,好酒入口比較綿,如果是純勾兌的話,咽下去肯定有苦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