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上海,東亞城市群中的雙雄。兩者有著非常相似的近代化歷程。在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期,上海稍領先,是當之無愧的遠東地區第一大城市。從20世紀30年代起,東京憑藉著半個多世紀的積累,超越上海,躋身世界大都市之列。1935年東京人口就已超過600萬,與紐約、倫敦等量觀之。這一時期上海的人口為370萬。
二戰後,東京高速發展,形成了以東京為中心的都市圈,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經濟實力,都位於世界前列。有人說,上海是中國最像東京的城市,但是也要客觀地認識到,上海距離東京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回顧東京的發展歷程,對於上海也不無借鑑意義。
東京發展簡史
在德川幕府時期,東京這個名稱還沒有出現。明治維新以後,天皇遷都至此處,江戶改名為東京,由此開始了它的繁盛發展之路。一戰期間,日本大發戰爭財。東京市內的有軌電車和以東京為輻射中心的全國鐵路系統相繼建成,越來越多的人口湧入東京。到上世紀20年代,東京已經是一個擁有3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但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使得東京幾乎淪為廢墟。大量人口湧入郊區,為東京的擴張創造了條件。
1927年,日本東京開通了首條地鐵線路,1931年羽田機場建成,1941年東京港開港……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東京推向了國際大都市之列。但是隨之而來的太平洋戰爭,特別是1945年的東京大轟炸對東京的打擊不啻於1923年關東大地震,損失慘重!
二戰結束後,日本解除軍隊,以經濟發展為重心,逐步走向復興。適逢韓戰的需求刺激,東京的經濟也是一日千裡。到1962年,東京人口已經突破1000萬大關。為了迎接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日本修建了新幹線、首都高速公路、東京高架單軌電力、東京地鐵等大型項目,同時,高樓大廈、豪華酒店也拔地而起。據統計,當年日本政府為東京奧運會的投資高達30億美元,五六十年前的30億美元放在今天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東京奧運會不止是對東京,對整個日本的經濟的拉動都是顯而易見的。1968年,日本經濟超過西德,成為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經濟體,「東京奧林匹克景氣」一詞由此誕生。此時,電視劇、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電產品也走進日本家庭,市民生活發生了大變化。
昂貴的東京房價
隨著日本經濟的重新崛起和人口持續增長,對於東京首都圈的規劃也同步進行。從50-80年代,在歷經四次規劃發展後,整個關東平原已經完全城市化了。50年代規劃的衛星城,到八十年代已經成為都市圈的副中心。80年代中期,日本出現股票、低價齊飛漲。1989年,全球十大富人名單,有六名是日本人,全部是靠房地產起家。當時東京銀座大街出現創紀錄的95萬美元每平米。
在泡沫高峰的1991年,東京住宅平均價格超過200萬日元一平米(約合13萬元/平米),整個東京的房價加起來能買下整個美國。隨著日本地產泡沫的破滅,日本房屋價格大跌,最高峰時跌去了三分之二,直到今天仍未回到當初的水平。現在東京的房屋均價也不過四五萬一平米,考慮到是實際面積,不存在公攤,而且土地是永久產權,你就知道東京的房價現在是比上海要低的。
除了房價之外,兩個城市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做一番比較。這裡得先明確一下比較的範圍,東京可以分為三層概念。即東京都市圈、東京都、和東京特別行政圈。東京都範圍比較大,以東京為中心,半徑區域有80公裡,包括千葉、琦玉等七個縣,總人口數超過4300萬,創造了全國4成的GDP。東京都相當於我國的省,從這一點來說與上海的行政區域算得上是對等。東京特別行政區位於東京都的東部,包含23個特別行政區,佔地619平方公裡。可以理解對應上海的徐匯黃埔楊浦靜安等老城區。
龐大的經濟實力
東京都佔地2200平方公裡,人口1300多萬,2019年GDP總量高達9880億美元,這還不是東京的最高紀錄。在2011年時,東京的GDP曾觸摸到1.26萬億美元,超越了紐約,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東京的城市軌道交通超過2500公裡,比北京和上海加起來還多,幾乎是紐約的2倍。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東京的GDP總量一直高於上海,在80年代末一度是上海的30倍。以千禧年到來之前的1999年為例,上海GDP總量不過510億美元,這時的東京GDP就已達到駭人的8035億美元,高出上海7525億美元,其總值大約是上海的16倍。這個差距比美國與中國的GDP規模差距還大。
歷經20年的發展,今天的上海已大大縮小了同日本東京的差距。去年上海的GDP總量已經超過5500億美元,雖然同日本的9980億美元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這個差距畢竟讓人看到追趕的希望,遠不像二三十年前那樣看起來遙不可及。
東京作為日本舉國之力打造出來的超級都市,在未來十年都將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城市。但是它也存在著交通擁堵、汙染嚴重、物價高、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對於立志成為全球城市的上海,東京的發展,值得參考觀照!